「聚焦」探究合肥创新:现象级景观的背后

现象级景观的背后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走向强国经济,必然要啃很多硬骨头。

地方政府于此感触最深。房地产对经济的驱动减弱,地方政府如何才能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简单的外向型经济已难以为继,唯有科技创新才是经济再上层楼,超越简单国际竞争的不二法门,可是靠什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抢占先机跟对潮流?

合肥在各地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显示出健康的活力。解剖合肥的经济增长模式对于各地经济转型有启发意义。

采访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合肥事实上有很多现象级事件——

首先,合肥的经济增长有“亮点”

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7213.45亿元,同比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3643.08亿元,增长8.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8%。要知道,合肥当年在省会城市GDP总量排行榜中名列第九,这样的经济体量,能实现工业增速超越总体增速,并不容易。合肥第二产业的高速增长,为城市财政支出带来了空间和余地。

今年3月,财政部发布《做好2018年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要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坚决遏制违法违规举债。

财政部预算司6月13日发布数据,截至2018年5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66272亿元。按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2018年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209974.30亿元。

一些地方债务高企,合肥却手有余粮,“可以轻松还掉全部债务,还有大笔资金可以兴建市政工程为百姓造福。”

其二,合肥的产业形成了“链”

经济缺乏活力,人才外流,企业不爱来投资——一些经济落后地区,为了招商引资,不惜破坏环境,而环境破坏后更留不住人,由此,往往造成恶性循环。合肥在招商引资的时候既有大手笔有担当地对企业资金支持,也有对企业产业链的充分考量,把有限的资金、资源扶持那些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事实上,一个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以带动上下游企业来合肥建厂。以京东方为代表的平板显示产业,吸引了75家上下游企业来合肥布局。“中国声谷”则入驻了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科大国盾、赛为智能等150家企业,成为中国唯一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以晶合晶圆、长鑫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两年间引进集成电路人才1400多人。合肥还是全国最大的挖掘机、叉车、轮胎生产基地之一。

非洲大草原上,狮群的战斗力使它们鲜有敌手。合肥优势产业链上的企业,已经形成了“狮群”效应。

狮群战斗力的关键在于首领“雄狮”,没有雄狮的狮群很容易被鬣狗击败。正因为合肥的产业发展有龙头,他们才避免了一些沿海城市的问题:简单的出口加工产品价格和东南亚相比渐渐失去价格优势,企业倒了一批。沿海城市曾面临的痛点,在合肥的存在可以忽略。

其三,合肥形成了一个创新创业的正向合力“场”

合肥在城市产业发展时,不重一城一地得失,靠战略性胜负手带来长远效益:合肥北航科学城、北外中德中心、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协同创新平台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超过300家。这样的大手笔,使得多数合肥企业在创业之初就有高起点,是天然的独角兽。

今日的合肥,有八百里巢湖作内湖,景观足以让人震撼。而更让人震撼的,是合肥的发展景观:一个甘于不断为未来战略性发展而忽略眼前小利的城市,足以撼动人的心灵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