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实体企业“三不”现象

往年年底,企业冲业绩,人员加班加点赶货。招工难,赶货忙,会议多。来年经营战略规划的拟定、讨论、评审,忙得不亦乐乎。今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的年底,外围不确定性给这个冬天带来寒意。以往繁忙赶货的制造型企业,却出现了不招工、不赶货、不计划的“三不”现象。

每年9月份开始至中国春节前,这段时间都是实体企业的生产旺季,为几个重要节日促销商品提前生产,如国庆节、双十一、西方圣诞节、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货品的设计,大多在上半年完成。考虑到资金周转短,9月份开始,才下订单给企业生产。中国作为全球生产制造大国,下半年进入生产旺季,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大量生产一线普通员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以及服务业发展,制造型企业的用工需求缺口日渐明显。“招工难”“用工荒”在10多年前,就成为人才市场的 “热门词”。尤其在12月和中国春节前,招人难度之大,难以想象。为了赶货,经常会出现员工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员工苦累疲惫,想早点回家过春节,便辞职。形成“新人招不进、老员工却逐渐辞职”的恶性循环。可今年的景象发生了巨变:招人容易了,很多企业却不需要补充员工。因为订单没有往年“凶猛”。根据往年经验,很多员工想通过年底这几月多加班多赚钱,好回家过春节手头宽裕些,今年可要落空了。

这个冬天少招工、不招工,究其原因是,订单少,不赶货。其实更紧张焦虑的是企业主们。每年春节后至五一假期,企业基本上是亏本经营。很大一部分制造企业就靠下半年生产旺季来弥补上半年的亏损,让一年的经营数据好看点,就是赶货找工人难,加班加点,苦累扛着。想尽一切办法,多接订单,赶出货,交付出去,实现全年经营盈利。可是,今年的订单比往年明显减少,尤其是欧美市场的订单缩减严重。

对于明年的经营规划和目标,按道理本应在今年11月份制定和讨论,12月份修改和评审确定。对于未来实业发展的迷茫,导致谨慎乐观,大多数企业主边走边看,“不计划”。其实,并不是真的不计划,相比往年,是把未来发展规划,不在大会上公告全体员工。具体落实到企业运营上,就是不冒进投资,压缩成本,控制风险,降低期望值。这几年,实体企业外迁东南亚国家,从沿海发达地区迁到内地降低生产成本;传统劳动密集型实体企业转型阵痛;房地产疯狂吸纳大量资金,抽空实体企业,甚至上千人规模的实体企业,忙一年还不如在一线城市炒一两套房的利润;环保风暴和社保征收靴子没落地,导致实体企业主们谨慎行事,小心投资,扩张更是暂时“雪藏”。

而今在实体企业出现这种“三不”现象:不招工、不赶货、不计划,从另一个层面折射出中国实体企业主们的困惑和迷茫。对于未来,他们依然保有信心,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就是“边走边看”。真心希望这种“三不”现象,能尽早像寒冬的雾霾,早日散去。来年开春是招工、赶货、车水马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