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跟孩子共情他哭得越厉害呢?到底该怎样正确跟孩子产生共情呢?

Joanna3182234416


其实跟孩子共情的时候,孩子哭得更厉害,很可能恰恰表明,你和孩子的共情成功了,他因为你的共情而感激你,信任你,感受到了安全,所以才把自己的情绪释放了出来,这个哭泣,是一种发泄,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陪伴着他,拥抱着他,什么都不说,就是轻轻地拍拍他的背,等他慢慢平静下来。

总的来说,家长不能把“让孩子不哭了”当成共情的唯一目的。孩子需要在情绪的爆发中,学会认识情绪、疏导情绪,以及管理情绪。

因此,每一次孩子的情绪爆发,都是我们帮助孩子锻炼和提升的大好机会。

当孩子情绪平复之后,家长还可以再前进一步,比如找一个时间,心平气和地重新回顾事件的发生,让孩子回忆当时的感受,使理智的左脑和情绪化的右脑进一步联结,提升孩子对情绪的感知和掌控能力,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他就会应对得更好。


壹父母


跟孩子产生情绪共鸣、共情,但是千万不要共振。

孩子跟大人一样会经历情绪的波动,他们不善于描述、表达、控制情感,过去我们接受的家长课程引导我们去拥抱、接纳、共情。但是仅仅有这几步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防止共情走向共振。

共振是物理学上的一个运用频率非常高的专业术语。是指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的现象。举一个例子:

昭通市绥江县中城镇有人去世,送葬队伍途经中城镇黄龙溪一离江面20米高的铁索桥时,因负重过大和步伐一致产生共振导致铁索桥断裂,致使多人落水,导致1人死亡、34人受伤。

情绪共振是什么?

人和人互动交流的时候,互相的情绪是会被同步化的,当倾诉者散发出负面情绪,而倾听者完全接纳并与之产生共振,拥有同频的负面情绪,我们就像走在悬挂的吊桥上,多人共振会引发情绪断裂,也就是这位家长所述“越跟孩子共情他哭得越厉害”。其实,这位家长并不是共情,而是太附和孩子的负面情绪,以至于情绪共振,不仅不能缓解倾诉者的情绪,反而使整个家庭的情绪失去均衡状态。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是共鸣、共情而不共振?

1、接受并尊重孩子的感情,但是对于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不一定认可,可以进行评论以引起共鸣,并与孩子聊一聊在当前可以采取的行动。“宝宝,我知道你很生气,如果是我也会生气的,那么你希望妈妈怎样帮助你?”

2、保持一个合理的情绪差距。我个人觉得是大概20%,就是说比对方的情绪状态稍微高出20%,而不是更多。当孩子散发过多的负面能量,我们作为成年人要保持必要的理智与清醒。不能被孩子的负面情绪带跑或者蚕食,共情,但不共振,所以在潜意识层面上保持比他高的情绪,及时止损带他梳理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3、给孩子一个安静角,试着让孩子有情绪,允许他的情绪在身体里,没有任何的语言,没有所谓的正确教育方法;父母试着什么都不做,只是耐心的在旁边等待,看孩子自我疗愈内在的情绪;或者,父母也可以借此机会觉察一下:当孩子情绪来临时,自己身体的感受。等孩子情绪稳定,哭泣减轻后,再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水亦田


我想首先我们需要来理解,为什么这个在哭泣的孩子,当他感受到妈妈的共情的时候,他非但没有停止哭泣,还反而哭得更厉害了呢?

假如说你是这样的一个孩子,那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让你很委屈,很伤心,非常难过的事情,然后你哭泣了,那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妈妈,她来对你说你哭泣了呀,你伤心了呀,有妈妈呢,妈妈爱你。想象一下你可能会是一些什么感受呢,你可能首先是觉得,好感动啊,我的妈妈看到我,而且她很愿意跟我在一起。同时你可能还会想,好委屈呀,我都哭了五分钟她才看到

你甚至觉得挺感激的,会感激有这样的一个存在,有这样的一个美好的温柔的妈妈,有她的帮助,有她的爱,我的人生觉得很安全。

当我这样描述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这么小的一个小人,在此时她的内心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互相纠缠在一起,他们互相纠葛,互相冲撞,让这个孩子感到我一时之间知道该如何用语言说清楚我这么复杂的感受,那怎么办呢?我只好哭得更厉害一些了。因为我只能用哭这种方式把这么多种复杂的感受都给它排泄出去,否则难道把它藏在心里面吗?

这就是这个孩子为什么被妈妈共情之后,她会哭得更厉害的原因。我想作为妈妈,如果你能对孩子观察得更细致一点的话,你会发现在你共情他之前,他的那个哭泣的声音,音调,包括他的表情和身体语言,跟你共情他之后,他的那些语言语调,身体语言,其实是不一样的。后者可能他会更加柔软一些,他会更愿意趴在妈妈的怀里,很尽情去挥洒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把自己交给妈妈,让妈妈给他一些抚慰。

那前者,他可能是处在一种非常紧张的情绪里面,他可能身体都是紧绷的,如果我们对孩子有很多观察的话,可能你会发现这些细微的差异。

所以在这个时候,可能妈妈更多是把孩子抱过来,然后去跟他一起说,你很难过,发生了什么事情,去帮他说出他心里面感受到的那些东西,也能够让孩子受到安抚。

谈到共情,可能有一些妈妈还是不太知道,到底怎么样子去跟孩子共情,说得简单一点,所谓的共情不过就是基于你对孩子的关注和了解,然后你去先看到孩子的感受,同时如果他年龄比较小,比如说他在三岁之前,你可能要试着替你的孩子说出来他感受到的东西,比如说你现在是觉得生气了,你是委屈吗?某某事情让你感到是那样那样的吗?你可以替他说出来。

如果是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你可以去基于你对他的观察和了解,先去陪伴他的感受,你可以跟他说,我看到你哭了,我看到你很伤心,你去用你的语言去定义他的情绪,我看到有人拿走你的东西,所以你很无助,你可以替他说,并且事后你还可以再跟孩子继续来讨论,刚才那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你心里在想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其实你会希望,爸爸妈妈在这件事情上可以怎么帮你,我想当我们去关注到孩子的感受,他的需要,很用心去了解他,同时替他说出他心里的想法,包括大一点的孩子是引导他去说出他的想法,那可能这个就叫共情了。当我们在跟孩子共情的时候,会让他体验到在这个世界上我不孤单,我的爸爸妈妈同时也是我的好朋友,我们是在一起的,而我是被深深爱,爸爸妈妈爱我的是我这个人本身,而不是说因为我做了什么样的好人好事。这个对于孩子的自信心,他的安全感都是很有帮助的。


积木育儿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是共情呢?

当宝宝遇到困难,或者被欺负了,粑粑麻麻们的反应可能会有这几种:

A:(居高临下的否定)这有什么呀,很正常,坚强点!/一定是你先动手的…

B: (八卦式提问)具体怎么回事啊?打你哪里了?你为什么不还手呢?…

C:(专家式的建议)不理他不就完了吗?下次告诉老师【甚至更具体的指教】

D:(“过来人”式的大道理)你要是太听话,谁都会欺负你,妈妈小时候也被欺负过,妈妈…

E:(共情)“宝宝被欺负了,心情肯定很难受,想哭就哭吧。”

所以说,共情的目的并不是制止宝宝哭泣,而是让宝宝合理的发泄情绪。越跟孩子共情他哭得越厉害,说明孩子的情绪得到了发泄,对孩子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长期共情,能紧密亲子关系哦!


兜妈爱叨叨



要做到共情,我们首先得确定几件事。

一、你能真正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吗?只是口头上说“我知道”或者表面上抱抱,实际你的内心并不能真正理解孩子为什么哭,越小的孩子感知能力越敏锐,他并不能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

二、不是说你理解和接纳他,他就不哭了。其实,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后,有人陪伴,内心感到安全后,就会把情绪无阻的发泄出来,当情绪释放后,孩子将毫无压力的翻篇儿。所以这时给些耐心和陪伴。

三、共情孩子,无条件接纳情绪,但如果他是做了不当行为,我们要及时纠正他的不当行为,这也会让孩子有个情绪的转变过程,和接受的过程。这时他哭一会儿也是正常的,请给他点时间。

所以,一定要好好觉知一下,是否真正跟孩子共情,是否真的接纳他理解他??

看见孩子,接纳孩子!!


阅读实验室


孩子哭泣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孩子年龄小,尚不知如何正确宣泄情绪,除了哭泣之外,他们无法向成人一样懂得靠听音乐、跑步、好朋友倾诉等方式来宣泄情绪,所以,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当我们与孩子共情时,孩子哭泣,可能不因为是就某个事情伤心,而是因为父母戳中了他的心理。

有一次,我家大宝在幼儿园被老师误会了,回家之后就闷闷不乐,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边哭边跟我讲,然后我抱了抱他,对他说,妈妈理解你,孩子哭得更伤心了,我觉得他哭得更伤心是因为我理解他,从我这里得到了安慰,而不单单就被误会这件事。

与孩子同情,首先要给他情感上的支持,抱抱他,拍拍他的肩膀,然后给予言语上的安慰,可能一开始孩子哭得很厉害,根本听不进去,那就让孩子痛快地哭,等他情绪稍微稳定之后,再给他讲道理。


沛泽妈读心理


这个问题其实暴露了很多妈妈的本质,共情的目的是为了孩子不哭。

实际上共情的目的应该是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他行为的合理性。如果妈妈做共情的目的单只为孩子不哭,那么对不起,这个和老派爷爷奶奶哄孩子不哭了,不哭带你买糖吃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当你带着止哭的目的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是能体察到的,孩子是自带情绪雷达的,他们不是听语言的而是看态度的。

当你放下制止孩子哭泣的执念,切实看到孩子的难过、委屈、求而不得、孩子才会向你敞开心灵,这个共情才是有效的。孩子也许会哭得更厉害也许会因为委屈被理解而停止哭泣,无论哪一种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亦君说书


可能大家会有一个误区,那就是一旦共情对了孩子的不良情绪就会立刻消失的无影无踪,于是每次孩子一哭家长都像猜谜语一样,所有原因挨个的猜,所有温暖的词语挨个说。孩子还一直在哭的话,家长可能就感觉很受挫,更加焦虑。

其实我们都对情绪有一个误解,就是一定要及时止住,尤其是负面情绪,孩子哭泣就想办法让他止哭,孩子生气就想办法让他别生气,孩子郁闷就想办法逗他开心。

但其实情绪是需要流动的,需要有时间去体验。一个心理咨询师朋友告诉我说,有一次她的老师讲自己孩子小时候,因为玩具坏了,不停的哭,老师很焦虑,就各种共情,理解,孩子反而越来越烦躁,哭的越来越厉害,后来还是孩子自己憋不住了说:“爸爸,你就让我哭一会儿,我哭一会儿就好了。”老师这才恍然大悟,静静的抱着孩子,让孩子哭了一会儿,孩子哭完以后擦了擦眼泪,又恢复了活力,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玩去了。

现在我们学的育儿知识越来越多,各种办法想方设法的去试图理解孩子读懂孩子,但是往往这些方法学的太多却阻碍了我们和孩子之间最自然的情感流动。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我们的妈妈在我们哭的时候也不懂什么儿童心理学,但就是把我们搂在怀里,默默地允许我们哭泣,等待情绪自然的淡去这个过程就足够治愈了。

我是echo小茵茵,一个有趣又有料的亲子漫画家。关于这个问题,欢迎大家在在评论里和我一起讨论哦~


echo小茵茵


我也经历过孩子的这个阶段,往往跟孩子共情的时候,她哭的更厉害了。这时候是他情感宣泄的高潮期,他觉得有人理解他真难得,而且自己有那么多的委屈可以尽情的对着一个人发泄。但是当你不停的亲吻他,拥抱他,给她安慰的时候,她慢慢地会平静下来。


夕妈育女



哭的更厉害就对了,你那么理解孩子,孩子能不感动吗?

此哭和彼哭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彼时,孩子是因为受了委屈或者难过而哭,此刻,孩子是因为感动而哭,为着自己有这么一个开明的妈妈。

不用担心,孩子的情绪很快就会平复下来,而且,以后无论孩子遇到什么委屈都会与你贴心地交流,不像有的父母拒孩子于千里之外,根本走不进孩子的内心,孩子一点都不想与他们沟通,甚至都不想理他们,那些无知却不善于学习的父母。

亲爱的,你这么有智慧,还担心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