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真的存在“大国赶超陷阱”?

风之眼


没想到又多出来一个“大国赶超陷阱”,这年代有关陷阱的词太多了,什么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管子陷阱等等。反正,一个国家想从世界老二变成老大并不容易,前面有着大国的陷阱。按照出题人的意思,这个大国超越陷阱应该就是国际关系中经常说的修昔底德陷阱。

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就是指大国崛起过程中的矛盾与竞争,甚至会引发战争。这次说法最早出自古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认为老二和老大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处了战争方式别无选择。哈佛大学的教授艾莉森更是写了一本书叫《注定一战》,意思是认为中美之间存在爆发战争的风险。他总结了世界历史上发生的16次霸权转移,结果12次以战争方式实现,也就是想实现世界老大地位的和平转移的概率非常低。不过2000多年前的事对于现在参考性有多大呢?

这个题目谈到大国超越陷阱,实际上就是典型的讲权力转移,一般认为当世界老二的经济实力达到世界老大的三分之二时,老大就会采取一些手段来打压和限制老二的发展,从而使得老二不能超越老大。所以也就出现了苏联和日本难以超越美国的情况。

但是这个理论有点太简单了,仅仅是以国家的GDP来衡量两国之间的实力,显然是对国家实力的误读。比如两人存款都是五百万,但是家庭开支却不一样,一家四口人,一家18口人。国际关系中对国家实力的比较应该是综合国力的比较,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国际影响力等等,甚至还应该包括联盟关系。目前来看,世界上虽然有些国家在经济上可以达到美国的三分之二的比例甚至更高,但综合国力却和美国有着更大的差距,比如军事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更不要说美国可以利用盟国的人力、武力、财力等等。

霸权从来都是从内部倒下的,而非在外部被赶超的。老二和老大的竞争更要看彼此谁犯的错误更少一些,战争方式基本并不可取,只能是内力比拼。实力越接近就意味着竞争越激烈,这也是对彼此实力的更加严酷考验,谁先扛不住、熬不住,谁就要被打下。美国超越英国为何能克服所谓的大国赶超陷阱,其他国家超越美国也不是没有可能吧?太平洋是否足够广阔呢?


凌胜利


哪里有那么多陷阱?看过央视《大国兴衰》的观众都知道,人类历史上的大国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所谓的“赶超陷阱”根本不符合历史事实。而题主描述的日本和苏联赶超失败,都各有自己的原因。

日本之所以难以赶超美国,根本上是因为人口总量、市场容量、国家资源、国际地位等都和美国不在一个层次,其人口规模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领土面积只有美国的二十五分之一,自然资源储量更是无法和美国比拟,特别是日本在军事上是美国的附庸,是一个主权不完整的国家,导致日本在和美国进行经济竞争时,面临诸多先天和后天的制约。

苏联赶超失败,根本上是苏联式计划经济体制扼杀创造力、市场活力,无法在科技竞争中和美国并驾齐驱。苏联除了军事实力一度和美国并驾齐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都长期落后美国,并在后期显著落后于美国、西欧和日本,沦落为专门依靠出口初级产品赚取外汇的虚弱帝国。

当然,日本和苏联也算是生不逢时,赶上了美国这样一个“全能型”世界霸主,它不仅人口规模和领土面积足够大,均长期位居世界第三到第四的位置,自然资源的充沛程度、多样程度更是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特别是美国在科技、教育方面具有强大吸引力,能够在多边场合形成引领、创制角色,具有强大软实力。再加上美国难以匹敌领先的全能型军事力量、在国际组织中的领导角色,对这样一个全能型世界大国,要赶超起来谈何容易。

目前来看,有可能赶超美国的只有中国和印度两个人口超10亿的巨型国家,其中中国的潜力尤其巨大,发展前景更为乐观。这也是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频出重拳的原因。


莱蒙夫人


大国赶超的必要条件:换跑道,新跑道,新规则

1、英美开创的两条BIG跑道

大英帝国开创的跑道:煤炭/蒸汽机/火车/轮船/....

法德和欧洲大陆的其他追赶者在大英帝国的跑道上和英国人竞争,尽管有后发优势,却一直被英国人玩的团团转。有一种领先叫时间!开创者不是在一点领先,而是整个链条上的每个点上都领先,都在制约着后发者。同理,俄罗斯、日本追赶美国也都是在旧跑道上妄图超越老大哥美国,其结果自然很悲催。

美国人开创的跑道:石油/内燃机/流水线/汽车/货车/飞机/....

也就是说,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主导能源,汽车取代火车成为主要运输工具,美国很自然的完成对英国(和整个旧欧洲)的超越。这种超越表现在:美国GDP只用了十几二十年时间就已经与整个旧欧洲的GDP并驾齐驱。这种超越是全方位的、立体的,无可争议的(根本不是超越百分之几,而是超越几倍,不仅是规模超越,还包括新技术应用)。

——石油干掉煤炭的主导地位,成为大宗商品之王。

——内燃机(变速箱)带动机械行业跨越式发展。

——汽车上的美国PK火车上的欧洲。

——......

因此,沿着原有轨道赶超,必然会落入老二废掉陷阱。

要超越,必须开辟新跑道,实现1+N,老二GDP是旧老大的N倍,而不是简单的超越N%。前者让旧老大心悦诚服,后者则会陷入一山不容二虎的斗争循环。



2、未来的第3、4条BIG跑道:

NO3、电力/电池/无人工厂/无人驾驶/道路无线充电/电动汽车/电动货车/电动飞艇/....第3能源革命

——石油因为内燃机汽车而成为大宗商品之王,因为电动汽车普及而从王位上跌落。

——智能化生产与运输,效率飞跃。

——智能交通之上的(CBA)PK内燃机上的美国。

——......

第三条跑道的关键:道路无线充电设施,这个是基建狂魔中国的强项。试想,电动汽车可以边走边充电,百公里13度电,成本6.5元至13元之间。会对汽油车形成绝对成本优势。

更进一步加上无人驾驶,货运和出行成本会下降80%。

NO4、提货权投资——第1次货币革命

中国制造以提货权投资新零售平台,由新零售平台将专用提货权融为通用提货权,面向全球分销。提货权单位:USDT。USDT起点面值1元RMB,随后每年升值10%,等于内置10%活期存款利息。有中国制造背书,可以轻松全球售。USDT被全球投资人(消费者)买走,会很自然的将美元挤出国际结算市场。


追着陷阱去跳,陷阱才存在

如果我们根本不关心GDP多寡,而只关注新技术是否可以更节能,更环保、更可持续,我们愿意第一个为新技术埋单,就如同曾经的美国第一个为内燃机汽车埋单。那么,还会有所谓的陷阱存在吗?


高金波


“大国赶超陷阱”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这一所谓的陷阱的提法缺乏说服力,需要进一步论证。“大国赶超陷阱”源自苏联和日本对美国霸权挑战的时间节点恰好在两国经济GDP总量约占美国2/3之时。当下对于“大国赶超陷阱”的讨论成为一种新时髦。

首先说一下“大国赶超陷阱”这一概念为何缺乏科学性。这一概念的是通过归纳法提出的,以苏联和日本为2个样本,从而归纳出“超越大国陷阱”这一提法。这里存在样本不足的问题,两个样本明显不够,无法检验出这一概念的可信度。此外,究竟是不是因为经济规模的扩大才导致了苏联和日本陷入“大国赶超陷阱”还很难说。

苏联解体的原因主要是戈尔巴乔夫的急功近利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导致本已僵化的苏联体制溃烂而一发不可收拾。日本之所以自20世纪90年代初陷入失落的二十年,主要是因为日本的冷战经济体制所导致的“日本病”让日本无法适应后冷战时代的国际经济环境,很难说日本GDP为美国的2/3导致了日本挑战美国霸权的失败。二者是否为因果关系,还有待商榷。

尽管如此,“大国赶超陷阱”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一国的崛起正如爬山,起初坡缓爬行容易,越往上走坡越抖越难爬行,遇到的困难越多。如果原先的上坡比较容易,遇到的困难较少,崛起国很容易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可能会好大喜功而对隐藏的危机熟视无睹,最终导致崛起的功败垂成。只有居安思危,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锐意改革,把潜藏的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如此才能保证崛起的稳步提升。


睿恪煦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值得认真讨论和反思。

首先,题目中所谓的 “大国赶超陷阱”,指的就是因为苏联和日本都未能赶超美国,两国的GDP总量在达到美国GDP总量三分之二附近时停滞不前,最终未能赶超美国。然而,近代以来,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带动下曾爬上世界第一工业国宝座。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带动下,美国1894年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德国进入20世纪后也迅速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苏联在20世界三四十年代在工业产值方面也超过了英国。这表明,后发国家并非没有成功赶超世界第一强国的先例,因此所谓 “大国赶超陷阱”并不存在。

其次,苏联和日本赶超失败各有原因。苏联解体前虽然领土面积、人口总量等均超过美国,在二战结束后不久也迅速恢复了工业生产,但苏联的经济增长长期依靠大规模的资源和资金投入,缺乏科技支撑。苏联虽然二战后在科技上取得很多不俗的成绩,但总体科技实力及创新能力始终没有赶上美国。同时,苏联经济体制保守僵化,束缚了经济活力,因而缺乏可持续性,最终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日本在1995年前后GDP总量达到了美国的三分之二强,但其后比例逐渐下降,如今已大体相当于美国的四分之一。日本的落败首先是因为日本先天禀赋不足,与美国相比,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人口较少,经济发展缺乏基础支撑。同时,日本的科技实力始终未能赶超美国,军事上依赖美国保护,在经贸谈判中缺乏与美国讨价还价的底气,这都限制了日本的发展潜力。

第三,美国并非不可超越。美国虽然当前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如果按照购买力评价标准,早已不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即便是按照汇率计算,如果按照当前态势,中国,印度等国将来几十年内都可能在经济上赶超美国。


西域都护


笔者赞同“大国赶超陷阱”一说,这是的确存在的。但也绝非不可跨越的。

“大国赶超陷阱”存在“老大”对“老二”的打压

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成为头号强国,依靠的是经济实力、美元霸权、军事主导力等,这些是美国称霸世界支柱。一旦霸权支柱受到挑战,美国就会利用既有的优势极力维护。可以说,美国也是忧患意识最强的国家,四处寻找潜对手,打压日本、遏制苏联和俄罗斯、做空欧元,不断打乱对手节奏,保持自身经济优势。所用招数无非经贸施压、汇率冲击、军事威胁等,美国常依靠硬实力和制度优势,实现自身战略利益。

当年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是有两次世界大战、一次大萧条的客观历史机遇的。这也帮助美国成功跨过“大国赶超陷阱”。

“大国赶超陷阱”不排除“修昔底德陷阱”风险

笔者认为,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很难和平共处,互利共赢。虽然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一旦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缺乏战略互信,相互逐力和博弈,不排除严重冲突甚至军事对抗的风险。出现这种情况,往往对新兴大国不利,毕竟与守成大国硬实力有差距,未来发展态势虽好,但恐难有充足的发展时间了。

跨越“大国赶超陷阱”需要务实低调、悄然弯道超车

老二想变老大,首先要和老大保持稳定的双边关系。必要时可以利益换发展时间。经济实力赶超过老大仅是第一步,1880年美国GNP超过英国后,过了60多年美国才全面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所以说,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心态千万急不得,更不应该过于高调,自我膨胀。需要不断韬光养晦、暗暗发力,在经济、科技、金融、货币、军事等诸多领域卧薪尝胆、逐步突破。


经韬


人类历史上大国的兴衰就不存在无法被超越的历史,更不存在所谓的“大国赶超陷阱”。想想我们央央华夏在位世界老大1000多年,而后期的满清王朝自喻为天朝,不还是被西方超越了吗?每一个国家被超越或者夭折在超越的路上都有其固有的缘由。


当年的苏联在80年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在很多经济指标上超越了美国很多,而GDP曾经达到了美国的67%以上,并且拥有庞大的军事实力和一定的国际体系。然而这样庞大的红色帝国,却在经济的道路上并没有找到稳妥超越之路。

结果在鼎盛时期,就再也没有长进,究其原因,还是整个国家存在一定的短板,和国家不确定的国家政策,导致的最后苏联的解体。



在经济领域上,苏联并不具备完整的工业体系。尤其是缺少轻工业和民生产业体系,苏联把所有的国家资源,用以投入重工业和军事领域。正是由于这样的偏激,才导致了民生领域的失衡,国内百姓的矛盾重生。


虽说经济上的GDP达到了美国的67%,但是这样的经济指标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上,并且不能充分代表市场的需求。而同时,苏联的经济体系相对于美国十分狭窄,只是涉及一些相关的华约组织国家和部分世界其他国家。而与美国的全球贸易体系根本无法抗衡。

苏联庞大的军事工业更是拖累苏联的经济,苏联成精将国民生产总值(GDP)的20%,投入了国家军事领域之上,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这样强弩之末的苏联根本无法做到超越美国的能力。



再看日本,日本在8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紧随美国之后。经济发展最高峰时期日本的GDP曾经达到了美国的71%。然而使得日本特别猖狂,曾经叫嚣要买下整个美国,并且大肆宣扬日本可以对美国说“不”。


以日本这样一个只拥有37.78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弹丸小国,是根本无法与拥有庞大工业体系和巨大人口优势的美国相提并论的。日本以这样的发展已经做到了极致,日本在很多高科技领域拥有超越美国的实力。

然而在最核心的相关领域,日本却并不占主导地位。而且日本是一个相对缺少工业体系完善的国家。这就注定了在经济层面上无法与完善工业体系的国家性竞争。虽说,日本经济能够达到美国的71%,但这已经是日本的最大能力了。



最要命的就是日本始终不是一个正常国家。美国在日本拥有驻军,这也是遏制日本的锁链。最后在美国的胁迫下,一纸《广场协议》,让日本彻底消失了20年,到现在日本的经济也无法缓解当年的带来的伤痛。注定了日本无法超越美国。


而拥有完整健全的工业体系国家,拥有10亿以上产业人口,拥有几百万以上国土的国家,在一定的时机下,再加上良好的国家长远政策,肯定有绝对的机会超越美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家拥有全部工业产业链体系,拥有超过10亿庞大的人口资源,工业超值已经世界第一,拥有一定的高科技领域实力,并且有长期的国家政策。而且还拥有比较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不会受制于人的强势政府。这样的国家必然会打破那所谓的“大国赶超陷阱”。



很简单的道理,变化的世界,不知道去改变那就注定要被超越。现在的美国,现在的特朗普与当时的大清国,那种闭关锁国,自我保护的状态又有多少区别呢?

以上是淡然小司的个人观点,欢迎朋友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谢谢朋友们的阅读,点赞,和关注!!!


淡然小司


一、日本先天不足,苏联发展失衡,不可能超越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对日本进行了全面改造。日本的《和平宪法》又被称为《麦克阿瑟宪法》。正是在半岛战争以后,为了对抗苏联,美国才开始扶持日本,日本经济才得以高速发展。提到日本经济,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三井、三菱、索尼、松下等世界级企业。但是,没有美国人的扶持,日本根本难以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第二大国。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人均GDP超过美国的日本人试图挑战美国资本主义老大的位置。可是,日本的战后的政治制度是美国人设计的,日本国土上有数以万计的美军驻扎。如果按照我国古代的称谓,美国是日本的“宗主国”。日本想要超越美国?不可能!结果,1985年,美国总统里根强迫日本签下《广场协议》;1995年,《广场协议》威力爆发,日本经济泡沫,至今也没有恢复。1995年,日本GDP总量为5.12万亿美元,2017年,日本的GDP总量为4.84万亿美元。20多年,日本经济总量不升反降,可见《广场协议》威力多么巨大。

至于苏联,一个能把军费长期保持在占GDP总量10%以上水平的国家,怎么可能在经济上赶超美国?

“广场协议”签订现场

二、“大国赶超陷阱”不存在,东方大国有超越美国的可能性

2017年,东方大国GDP总量高达12.24万亿美元,美国为19.36万亿美元。东方大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了美国的63%,快要接近日本最巅峰时期的69%。但是,东方大国的经济依旧以6%以上的高速增长,科研投入已经达到了1.75万亿,排名世界第二。在政治上,东方大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军事上,有核武器、有航母、有洲际导弹,虽然不足以称霸世界,但自保完全没有能力。


在7月16日的“特普会”后,美国总统特朗普曾经称东方大国是经济上的敌人,但不是坏人,而是因为做的很好。正因为东方大国做得很好,特朗普才只能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打压,来确保美国经济第一的宝座。不过,世界大势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特朗普注定螳臂当车,东方大国注定崛起!

让时间证明一切,让东方大国打破所谓“大国赶超陷阱”!


美国观察室


所谓的“大国赶超陷阱”也就是无法超过美国经济的陷阱是不存在的,历史上的苏联和日本的GDP都是在达到美国70%左右后开始失去了赶超的势头转而走向衰落,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就无法超越。苏联和日本无法超越美国是有多种原因导致的,而目前的中国则有非常大的可能超过美国,因为中国有许多苏联和日本甚至美国都不具备的优势。下面我一一来探讨苏联和日本无法超越美国,而中国却可以超越美国的原因。

一、苏联赶超美国失败的原因

1、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日益僵化,导致苏联的生产效率越来越低下。

2、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相当于一条腿走路。

3、穷兵黩武大量资源投入建设导致军费占GDP比重过高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入侵阿富汗等军事行动则进一步拖垮了苏联经济。

4、大力对其卫星国和盟国进行输血援助,让苏联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5、石油价格暴涨后患上石油经济依赖症,当美国和沙特联手打压油价后苏联经济马上陷入困境。

6、国家战略决策错误,先是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和美国争霸,然后又没有趁油价上涨时用赚来的钱调整改善经济结构,后来在经济困难后又胡乱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成也斯大林败也斯大林

二、日本赶超美国失败的原因

1、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对国际市场严重依赖,因此日本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极差。

2、日本资源极其匮乏严重依赖进口,而且如果别国对其实行出口限制比如中国限制向其出口稀土将会让日本经济很难受

3、日本是战败国受美国控制相当于美国养的一条狗,当其威胁到美国的时候美国马上紧狗链通过一纸广场协议把日本经济打入深渊。

日本投降后被美国主宰

三、中国可以超过美国的原因

1、庞大的国内市场使得中国依靠内需也可以超越美国,尽管曾经的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可是现在逐渐转向内需。

2、健全的工业体系让中国经济发展较为均衡,而勤奋的中国人又让生产更有效率。

3、庞大的受高等教育人数使得中国科技不断赶超世界先进潮流,目前的中国科技创新水平正在不断赶超世界先进国家。

4、正确的国家战略方针使得中国抓住了历史发展机遇,改革开放和韬光养晦的政策使得中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现在又审时度势逐渐改变韬光养晦的政策以更积极的姿态维护好中国的利益。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

四、美国并非不可超越

所以美国并非时不可超越的,也就不存在所谓的陷阱了。苏联和日本之所以赶超失败是因为自身的不足和政策错误导致的,而中国只要坚持正确的国家战略方针少范错误结合自身的诸多优势超过美国是必然的事。


执斧传播开天名



与其说大国赶超陷阱,不如说是“美国赶超陷阱”,为什么二战后那些试图赶超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最后都黯然失色,第二的位置在不断变动,美国稳坐第一巍然不动。

首先有个体量限制,资源禀赋决定了一国经济产出的上限,美国综合资源禀赋位居世界前列(耕地面积世界第一,水资源世界第三、人口规模位居世界第三。。。),它的体量决定了世界上够资格与其较量的国家压根就没几个,所以日本与美国先天不具备可比性,这种单纯依靠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模式的小体量国家,即便生产效率达到顶尖水准,也有一个玻璃天花板存在,能达到美国70%的水平已经逆天了。苏联当初在体量上与美国相当,它的问题是生产效率、经济结构、市场等问题,最终失败在于经济恶化,政体不稳导致国家分裂,直接改变了体量和人口,摧毁了原来的经济体系。

美国的优势除了体量以外,还有许多方面。美国拥有世界霸权,可以通过政治手段为经济谋利;作为世界最大的移民国家,一直持续不断接受着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既保证了美国人口结构的合理性,避免老龄化,而这些精英又维持着美国的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优势,这些优势支撑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强盛;以美元为核心的全球金融剥削体系在二战后虽有波折却依然稳固,它可以打击经济冒尖国家或集团对美国的挑战(90年代对付日本,新世纪对付欧盟),它还可以给美国的实体产业提供资金保障。。。。

近代以来凡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无一不拥有金融霸权,要赶超美国,必须破掉“金融诅咒”;后起者追赶甚至超越前者的国家往往是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的国家(比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德国),因此创新很重要,当然体量本身也是重要权重,在可循环经济体系下,只有总体量*平均生产力超过美国才有希望;美国在霸权体系下,去工业化,仅保留高端制造业、以第三产业为核心的经济结构不容易受到冲击,第二经济大国往往不具备金融霸权,也没有文化产业优势(美国拥有英语这一国际语言以及世界文化集合地的先天优势),一般以制造业为主,会面临后起国家追赶挤占部分市场导致经济总值下降的局面,这不得不说是制造业式经济体系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