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症可以控制吗?


肠易激惹综合征是指无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肠胃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临床特征。病程表现为良性过程,症状可反复或间歇发作,影响生活质量,但不会严重影响全身情况。只要诊断正确,积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肠易激惹综合征的诊断:

1.病程6个月以上且3个月来持续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以下特点中至少2项:(1)症状在排便后改善。(2)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3)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

2.以下症状可支持肠易激惹综合征的诊断:(1)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次数>3次或每周少于3次。(2)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3)粪便排出过程异常:排便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4)黏液便。(5)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3.行肠镜、腹部B超、血生化检查无引起以上症状的器质性病变。

对于出现以下警报症状者不能诊断为肠易激惹综合征,应当进一步检查,寻找病因:体重下降、持续性腹泻、夜间腹泻、粪便中带血、顽固性腹胀、贫血、低热等。

肠易激惹综合征的治疗:尽量寻找诱发因素,设法去除,避免烟酒、辛辣食物刺激及高脂肪饮食,多吃高纤维素食物如芹菜、韭菜等,伴有失眠焦虑者适当应用镇静剂。症状重且顽固者可进行心理治疗。

1.解痉药:匹维溴铵50mg,一日三次。

2.止泻药:洛哌丁胺或地芬诺酯用于腹泻较重者,但不能长期使用,轻症者可使用蒙脱石、药用碳。

3.泻药:对便秘者可酌情使用作用温和的聚乙二醇、乳果糖、山梨醇、甲基纤维素、蓖麻油、番泻叶等。

4.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帕罗西丁等,从小剂量开始,注意不良反应。

5.肠道微生物制剂: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洛酸菌等制剂,可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对腹泻、腹胀有一定疗效。



小克医学


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面,目前来看西医对于该病治疗目的仍然是消除患者顾虑、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主。并未提及到对疾病的完全治愈这一方面,因为病情本身对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并不受影响。治疗策略主要是消除诱因、对症治疗,同时强调综合、个体化治疗原则。具体的治疗方案有:

积极的寻找患者患病的诱发因素并予以去除,同时解除患者对疾病的顾虑,并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对于有失眠、焦虑等的患者适当给与镇静的药物。

解痉药:如匹维溴铵,属钙通道阻滞剂,对腹痛患者疗效较好,并且该药不良反应少。

止泻药:严重的腹泻可短期使用罗哌丁安或地芬诺脂,较轻的腹泻可使用蒙脱石、药用炭等。

泻药:便秘型患者易使用温和的轻泄剂如聚乙二醇、乳果糖、山梨醇等

抗抑郁药:对于伴有精神症状的患者使用本药有一定的疗效。

肠道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药物可有效的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对于一些腹胀、腹泻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心理和行为疗法

适用于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或经过前几种治疗无效的患者,包括心理治疗、认知疗法、催眠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大话精神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仅限于患者主诉的症状。因此,肠易激综合征只能靠症状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生存质量下降明显,且症状越严重,生存质量越差。虽然这种病每次症状发作可能只有数天,但可反复发作达数年之久。与肠易激综合征有关的病理生理因素是多方面的,无法用单一机制来进行解释,因而应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发作频率和症状类型进行个体化治疗。

让患者确信其所罹患的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良性疾病,各种化验检查无明显异常发现。对便秘型患者可建议进食高纤维饮食,但应注意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对麦麸类食品耐受性较差,专用的食用纤维产品效果好且副作用少。

如上述治疗方法效果欠佳,可使用药物治疗,虽然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物不少,但药物的有效反应率只比安慰剂高10%-20%。

对疼痛症状明显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使用抑制动力的药物,如解痉药(抗胆碱能药物),但是效果往往欠理想。

对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洛哌丁胺可能有效。新上市的阿洛斯琼(5-HT3受体拮抗剂)可全面改善女性腹泻症状,但此药可引起便秘,且因为可能存在严重的副作用而有严格的适应症。

抗抑郁药往往对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在脊髓水平影响神经向上传导以及影响中枢对疼痛信号的处理。应根据患者的大便性状选择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减慢结肠传输而引起便秘,但可改善腹泻症状。


神外周岩


此病的发生与抑郁、焦虑等症状密切相关,又称是肠胃的情绪晴雨表。

肠易激综合征致病的确机制还不清楚。目前普遍认为是胃肠动力异常、感觉过敏引起的,可能还伴有一定的精神或感染因素。多达2/3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功能的感知异常,敏感性增加。患者在遭受应激性刺激时,更容易发生胃肠道症状,比如在生气、考试期间。

肠易激综合征的三大症状为:A.腹痛或腹部不适;B.腹胀;C.排便频率改变如腹泻、便秘、大便形状改变。

非药物干预

1.改变生活方式:首先,饮食习惯明显影响肠易激综合征的复发和严重长度;饮食:对许多肠易激综合征者来说,合理膳食可以减轻症状发生的次数和严重程度。良好的膳食习惯的改变有助于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肠易激综合征者生活质量的降低在饮食方面尤为明显。 因此,饮食应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减少脂肪的摄入,避免进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宜少量多餐,适量增加膳食纤维食物的含量,应以可溶性非淀粉多糖为主,如燕麦、大麦、黑麦等,果实类如香蕉、杏、蜜橘、无花果等。通常情况下,引起消化道症状的食物多为小麦、奶制品、咖啡及蔬菜等,应尽量减少这类不耐受食物的摄入,注意营养的搭配。其次,精神紧张对胃肠道功能也有影响。

2.心理干预:据报道,肠易激综合征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由于病程长并反复发作,多数患者存在焦虑抑郁心理,总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四处求医,从而加重其心理负担及经济负担。了解疾病知识,认识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是可以治愈的,应当树立信心,消除焦虑悲观的情绪。

3.行为干预: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户外活动,通过运动来分散对疾病的关注程度,如散步、慢跑、气功、太极拳等,注意劳逸结合,合并便秘者应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1]

[1]谢 明菊,杨爱云.护理干预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2.10


营养师刘术娟


因人而异吧,主要靠养。基本上西医是没有办法的,越吃药越糟糕。

营养治疗也许是最佳选择,调节肠道微环境,修复肠道黏膜,至少不像药物会刺激肠道。

这病养一养,还是有不少患者减少症状甚至症状消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