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如伴虎,康雍乾三朝元老张廷玉是如何倒台的?

郑恩君


先帝病危,临终前找几个老臣托孤。先帝驾崩几年后,老臣被新皇帝的清算,新皇上大权独揽。这几乎就是古代政治的常规操作了。就拿清朝来说,鳌拜、和珅就是典型的案例。离老皇上太近,也就注定离新皇帝太远。

当然了,新君也不一定会清算老臣。这主要还是取决于老臣是否功高震主,以及新皇帝的性格。张廷玉作为三朝元老,他符合功高震主的标准;至于乾隆,从他平均一年两次的文字狱频率中就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心胸宽阔的人,有点小肚鸡肠。张廷玉遭到乾隆清算,也属于正常情况了。



实事求是的说,张廷玉只是雍正的心腹,雍正朝的元老。康熙时期,张廷玉混的不咋样。他跟年羹尧同年中的进士,俩人都只排在三甲之末,科举成绩不是很好。但是年羹尧手段比他高,只用了二十年就爬到了川陕总督,更身兼雍正大舅子的身份。此时的张廷玉,仍然只是一个区区的三品侍郎而已,看不出他有什么政治前途。

时间来到了雍正元年,最为新皇帝,雍正需要提拔自己的心腹。于是乎,雍正时期的四大宠臣:张廷玉、鄂尔泰、李卫、田文镜先后被雍正火箭式的提拔。

在雍正提拔前,这四个人的官职如下:

鄂尔泰,康熙在位时只是内务府员外郎,从五品的小官。(46岁)

李卫,康熙在位时他只是户部郎中而已,正五品的小官。(36岁)

田文镜,康熙在位时只是内阁侍读学士,从四品的小官;(61岁)

张廷玉,康熙在位时他坐到了吏部左侍郎的位置,正三品。(51岁)

年逾五旬才混到正三品,跟同年中榜的年羹尧相比(超品),隔了几条大街的距离。若不是雍正对他格外赏识,估计张廷玉混到死也就是个二品尚书。别说配享太庙和封爵了,连被乾隆清算的资格都没有。



因为雍正对他的委以重任,张廷玉对雍正格外的忠诚。只不过他对乾隆就是很太敬重了,有点倚老卖老的意思。(毕竟乾隆继位时,张廷玉64岁,身份和年纪都摆在那里)

但是,乾隆是什么性格?从来都是他对别人摆谱,没有别人跟他摆谱的时候。刚刚继位仅两年,就三下五除二的夺了他的十六叔和十七叔的权力。皇族的威胁解决了,剩下的就是外臣了。当时满汉之争很激烈,张廷玉是汉臣的领袖,与满臣的头领鄂尔泰相互不对付。乾隆十年,鄂尔泰去世,满臣领袖的变为讷亲(讷亲也经常倚老卖老,后被乾隆赐死)。满汉之争变的更激烈了。

当时张廷玉七十多了,又见乾隆有改组军机处的打算,便识趣的提出辞呈,回故乡养老。乾隆说,朕离不开你,需要你,不准你离开,你看着办吧。截止到这个时候,张廷玉的表现都还是正常水平,接下来的表现,可谓是昏招迭出了。



第二年,张廷玉再次上折子乞求退休,退休前不忘向乾隆请示入太庙一事。乾隆口谕同意了他的请求。但张廷玉觉得还不保险,让乾隆立字据。这一下惹怒了乾隆!我爹当年还活着的时候,你敢这么放肆吗?一个臣子居然跟皇帝讨价还价,眼里还有没有皇帝?乾隆虽然很不高兴,但还是拟了一份手诏。按规矩,张廷玉应该第二天上朝谢恩,结果他派自己的儿子来谢恩,乾隆气的不行。我爹当年活着的时候你敢这么放肆?张廷玉的学生偷偷把乾隆发火的事告诉了他,第二天一大早,张廷玉就急忙进宫请罪。这下乾隆彻底怒了,因为这明摆着有人把宫里的情况告秘给了张廷玉。乾隆一怒之下夺了张廷玉的伯爵,但是没有罢他的官,并收回了准许他退休的成命。就因为这个事,乾隆跟张廷玉杠上了。

又过了一年,乾隆最喜欢的儿子皇长子永璜去世。张廷玉不合时宜的再次请求归乡,又一次激怒了乾隆。结果,乾隆剥夺了他入太庙的资格,有点公报私仇的意味在里面。回乡后没过多久,张廷玉的女婿在四川学政任上有枉法行为。乾隆大骂他,找的什么鸟女婿?既然你女婿贪污,你这个老丈人就替他还钱吧!于是乾隆下令将张廷玉全家给抄了。抄家官员复命时告知乾隆,张廷玉没有贪污行为,乾隆便放过了张廷玉,改抄家为罚款。

之后张廷玉又活了几年,就死了,死的时候一无所有。乾隆见他可怜,便恢复了他入太庙的资格。放佛是在说,我乾隆对你不错,是你负了我。



张廷玉的晚年悲惨遭遇,即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说偶然,是因为乾隆对张廷玉的惩罚很多都是张廷玉自己作的。说必然,是因为雍正留给乾隆的托孤老臣,基本都没有好果子吃。先是把允禄和允礼两个皇叔罢官,接着又着手解决满汉党争的问题。鄂尔泰就是死的早,还算是善终,否则比张廷玉还惨。而接替鄂尔泰的讷亲,最后被乾隆弄死。相比于讷亲,张廷玉的抄家,还算是好的了。


Mer86


本答案含高能分析,看官们请仔细阅读。

首先出结论——

张廷玉是大智慧,他和乾隆之间的纠结打闹,其实有非常微妙的政治含义,富含为人处世的哲学和技巧,是今天职场生存的重要借鉴。

首先,必须纠正题主一个大错误,清代唯一一位配享太庙,家道昌盛的汉大臣的政治谢幕叫做完美收官,不叫倒台。拿着工资,顺利退休回家抱孙子,儿女继续做官,这个不叫倒台,还在任上,或者刚刚交班就被皇帝定罪抄家,清算收拾,子子孙孙发配充军的,这个叫倒台。

清朝历史上,那种立下过汉马功勋,荣耀满汉的大臣多了去了,然而最后平平安安活到死的,没有几个,惨不忍睹的例子随便一抓就是一大把——鳌拜、曹寅、明珠、索额图、隆科多、年羹尧、和珅......

我们再来看张廷玉、首先,不管乾隆怎么折腾,最终还是让他配享太庙了,其次,张廷玉的子女——

张若霭,雍正十一年中式二甲一名进士,选庶吉士,入直军机处,历任汉军机章京、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入直南书房,谥文僖。这个大儿子比张廷玉死得早,以前张廷玉没死的时候,是他搀扶着自己的老爹上朝,而且乾隆要他直接世袭他老爹的子爵、伯爵的爵位,可见乾隆有多离不开张家人。

张若澄,乾隆十年乙丑科以二甲第十六名联捷进士,哥哥张若霭去世以后,因为需要一个年轻人搀扶自己老爹上朝,所以张若澄顺理成章的就入值南书房,官至内阁学士。

张廷玉的这两个儿子都是和他爹一样,自己考的进士,然后直接就是机要部门任职当差,没有他们爹的关系和面子,估计要进步到老死。比如刘统勋的儿子刘墉,老爹这么牛,但是儿子也一般般,一直是地方官,犯个错就老在外面呆着。

张若渟,乾隆十四年捐刑部湖广司主事,虽然不是通过考试上位的,但是家里有关系,捐个管做就OK了,任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嘉庆七年加太子少保,谥勤恪。这个小儿子其实不是考不起,而是犯了欺君之罪,这个后面我会讲。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张英、张廷玉,再到他儿女这一代,三代都是桐城望族,宰相之才。你能说张廷玉的退休叫倒台?

那么,他和乾隆的那些不愉快,究竟又是怎么回事呢?

简单地说,就是张廷玉晚年老是主动给老板乾隆表示——


少爷啊我累了,我打你爷爷开始就为你们家创业操劳,现在也上市了,我想回家抱抱孙子了,你能不能让我拿干股,放我走,说好的社保交到65的。


少爷表示——

不得行,我离不开你,你这个人怎么没有点职业精神?伺候我爹就是伺候,伺候我就心不在焉的,我比我爹魅力小么?都说了给你干股了,你多干几年有啥不好,你走了,其它员工怎么看我?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张廷玉已经76了,他向乾隆申请退休,这个时候乾隆很不爽。

乾隆爷为什么要不爽呢?因为在清朝,能干的封疆大吏很多,但是干职业秘书干得最好的,用起来最顺手,最可以信任的就是张家人了。突然换人,乾隆不习惯。

其次,这个从小就很骄傲的皇三代还是有自尊心在里面——你伺候我爹就好好的,怎么到了我这里就使唤不动你了,你是倚老卖老么?

而政治上,历来只有皇帝我摆布你们大臣,哪有你们大臣牵着我皇帝鼻子走的道理。

令乾隆更没面子的是,张廷玉在请求退休的折子上说:

“以世宗遗诏许配享太庙,乞上一言为券”。

意思是,嘿小朋友你不要忘了哦,你爸爸当时说了的哦,我退休了你们家要给我分个干股哈。

即便是这样,爸爸的老伙伴,还是劳苦功高的,于是乾隆都允许了。

但是张廷玉居然没有去谢恩,而是让自己儿子去了。

乾隆觉得面子被人当坐垫了,于是决定要修理张廷玉,这个其实只是决定修理而已,乾隆肚量也没有小到小肚鸡肠。然而好死不死,朝中协办大学士汪由敦知道了,赶快通风报信,张廷玉于是赶快跑去谢恩弥补。结果其实乾隆还没正式下旨,于是更是愤怒,觉得几个老家伙联合起来玩我呢,于是彻底革去张廷玉爵位。注意只是革除爵位,工资还是照发的。

张廷玉于是主动申请:

“年衰识瞀,衍咎自滋,伏乞罢臣配享,并治臣罪。”

意思是,少主子,我确实老眼昏花,办事糊涂,不配拿你们家干股了,你处罚我吧。

其实从这一回合来看,张廷玉的操作是相当稳的。

首先,作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直在中枢的重臣,张廷玉是独一无二的。和皇帝的关系,地位和荣耀,权力,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并不是好事,老而不死是为贼。

康熙早期的中枢重臣明珠,索尔图挂得很惨,这个张廷玉是亲眼目睹了的。

雍正早期的中枢重臣,还是拥戴有功的隆科多,年羹尧也不得善终,这个张廷玉甚至是亲手参与的。隆科多,雍正还喊他舅舅呢,说让滚蛋还不是就让滚蛋了。

那么荣耀一时的张廷玉自己官位已经最高了,自己儿女也跟着享福了,在往上进步已经没有空间了,要再争取进步空间,就只有让乾隆下台,自己做皇帝了。

张廷玉不会不明白一个道理——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尤其是在中国封建文化,高度中央集权的背景下,真的是一着不慎就全盘皆输。而张廷玉又属于是清流,不是大贪官,没有什么不良爱好。你一个人都这么完美,道德楷模了,又有这么大的拥戴之功,光辉是不是把我皇帝本人也盖过了?

秦朝大将军王翦出去打个仗都不断提醒皇帝——诶你不要忘了赏赐我家里那些地和金银财宝哦。这其实是提醒皇帝,我其实眼光不长远,就看得到吃喝嫖赌这些世俗爱好,对于称王天下,没有想法。这样皇帝才放心。

张廷玉呢,一辈子见得多了,你权力再大又能怎样,能干的过爱新觉罗家族?你再能干又怎样?还不是鸟尽弓藏。所以一切都是浮云,平稳落地,全家保命才是最大的胜利,所以其实他也是希望顺利退休,不贪恋权势,不谋求君临天下,免得那一天一句话不对被皇帝给抄家了,那么一辈子的辛苦都白费了。

更何况张廷玉在朝中不可能没有对手,鄂尔泰这些人巴不得早点让自己滚蛋,这个张廷玉是知道的,不能挡住后人进步。

然而读书人出生的张廷玉好个名,其实就是希望自己放弃权力的同时,能够争口气,就是求个配享太庙的资格,说白了就是为自己一辈子求个盖棺定论的荣誉,为子孙后代求个名分。同时很有可能也是卖个破绽——我这么清廉,有这么多朋友,不是为了自己夺天下,二就是读书人爱名。我希望忠于你,你能给我一个忠君爱国的认可。这个明明就是在示弱和卖萌,在求乾隆。


但对于年轻老板乾隆来说——你帮了我爸,又不是拥戴我上位的恩人,我没看到你为我做多少贡献,只看到你倚老卖老,你又不给我卖力,却还想着要我给你名分,凭啥?

说实话,在任性且自尊心极强的乾隆面前,张廷玉稍微有一点沟通不到位,就容易给人一种倚老卖老的感觉。而张廷玉因为特别谨慎,所以有时候谨慎的言行和回避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傲娇自大的误会。但是做到他这个地位上了,他只能选择谨慎,因为言多必失,一句话说不好就会被人扭曲利用,打压治罪。所以,张廷玉在骄傲的乾隆面前演苦肉计,是最稳的。

乾隆十五年二月,皇长子永璜逝世,张廷玉又一次要求告老还乡。

张大爷好死不死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选择离开呢?因为他经历过康熙朝的九子夺嫡,他知道这中间有多血腥残酷,而皇子逝世,册封太子这些事情必然引起很多矛盾,自己身处高位想要独善其身,不表态装睡是很难的。不参与吧,政敌得势拥戴有功,那么新皇上台处理自己的家人后代,参与吧,难免给现任皇帝形成揽权夺势,觊觎皇位的嫌疑,怎么做都是错。

康熙这么伟大的皇帝,立储都搞得那么差劲,死伤那么一大片,乾隆自然是没有他爷爷的睿智的,而乾隆和他儿子的关系也很让人头疼。

首先是永琏,这个是雍正,乾隆都喜欢的皇子,从小就秘密立储了。然而身体不好早逝了。

接下来就选择了永璜,然而又要选人家吧,乾隆又经常吐槽人家,无奈压力过大,活活被乾隆吐槽死了。

如果说张廷玉还年轻,那么可以等着乾隆继续选皇子,吐槽,换,选,吐槽,换,无奈张廷玉已经七老八十了,跟着乾隆这么折腾,一着不慎可能就被拖下水,自己一辈子已经荣耀够了,没有必要再争这最后一下子,明哲保身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张廷玉其实想趁这个机会卷铺盖跑路,见好就收。

乾隆很愤怒,让他把配享太庙的那些大臣的人的名字抄几遍,好好想一下自己配不配。

其实乾隆真的很可爱,他都已经处罚责怪了张廷玉了,张廷玉也说我不要配享太庙了,但是乾隆还在问他,你配不配,其实说明乾隆心里面还是想把这个资格发给他的。但是之所以这样怪他,三个原因——

1. 还是要做给满朝文武看一下,我是皇帝,我总不能被你牵着鼻子走。

2. 对张廷玉有更高的更完美的要求,觉得他应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像诸葛亮一样为自己家族流干最后一滴血,毕竟我们都把你当自家人了。

3. 你和鄂尔泰斗就好了,我可以清闲两天,你走了,鄂尔泰天天跟我要这要那,你在旁边养老看热闹,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

然而老张知道,你们爱新觉罗家族今天表面上把我当自家人,其实就是让我七老八十了还在当权力的棋子,明天就可能把我打来吃了,这种例子多了去了。以往没有立储我还可以陪着你玩,现在你们自家人要搞事情我弄不好就会被拖来垫背。

同时乾隆其实不是不知道张廷玉再跟自己耍小聪明,所以内心有些被人看穿了,看透了的不爽。

简单地说,就是我表面上爱你那么深,你却对我不认真。

于是张廷玉又上书请求——干脆就别让我配享太庙了。

这就比较牛逼了。意思是,干脆也啥也不求了,你放我平平安安回家就行了,爷不陪你玩了。

老油条其实就是在表示——我爱你爱不起,怕你哪天蛮不讲理。

同年七月,张廷玉儿子张若澄“匿丧赶考”,牵连张廷玉。高宗决定收回三代帝王对张家的一切奖励,以示惩罚。

乾隆扳回一局——得不到的就要毁掉,让你知道你是我的人就不可以随便跑掉。


从这里,我们其实一直看得出来,表面上,张廷玉一直在躲乾隆,一直在提醒乾隆——我不想干啦,我特别不想玩权力的游戏,做权力的棋子,我就是贪恋那点虚名啊。

而乾隆也一直在打击张廷玉——这些个荣誉你丫也配?你走了我短时间找谁来制衡权力?

而张廷玉也表示——真的不配啊,不想做棋子呀,老了干不动了,赚够了输不起了,你放过我吧!

表面上也就是如此不愉快了,但是实际上呢?

张廷玉的大儿子,二儿子逐步顶替张廷玉的职位,三儿子犯了欺君大罪,但是没有服刑,而是捐官继续入仕。而乾隆二十年,也就是1755年四月,张廷玉去世。乾隆将其配享太庙,谥文和。清朝最高的谥号是文正,第二就是文和了。

其实从心理学上分析,乾隆有一点点骄傲得变态,就是依赖自己身边的股肱之臣,喜欢他们斗来斗去,自己居中调和,也喜欢他们分开来吐槽对方,拍自己马屁,他对张廷玉是依赖的,然而张廷玉老了,看淡了,不陪自己玩了,乾隆自然是很不爽的。

1750年,就在张廷玉去世前五年,也就是张家全家老小在和乾隆耍赖撕B苦肉计最激烈的这一年,乾隆生命中注定要依赖的另外一个人出生了,他不信邪,费尽心思,陪伴着这个骄傲的少主子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也见证了清朝的全面腐朽,当然自己最后也逃不过命运的魔咒和权力的绞杀,他就是——

和珅


HannibalLecter


成年的皇子继位之前都已经参政,地位特殊,但实权并不大,各朝各代皇帝老子还没咽气之前总是把权柄牢牢捏在手里,想那乾隆晚年都禅位了,还紧紧拽着朝纲。

自己做储君的时候,看那些父辈老臣纵横联合,上窜下跳,甚至玩弄权术,作为旁观者,有时比皇帝看得还清楚。


等到自己登基上台,也谈不上秋后算账,反正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不喜欢他父皇的臣子,乾隆也不例外照样不喜欢皇阿玛的老臣。

别看张廷玉在雍正跟前哆哆嗦嗦,服服帖帖,那是在政治手腕毒辣的老司机面前,乾隆刚接班那会儿,还是新手,张廷玉,鄂尔泰等老油条表面上当你是皇帝,可心里头乾隆还是宝亲王弘历。

张廷玉,鄂尔泰做事经验再丰富也是前朝遗留的臣子,自己用着不顺手不说,他两个还勾心斗角,各有帮派,乾隆也不是省油的灯,总会找到机会的。


堡垒总是先在内部攻破,鄂尔泰怂恿御史仲永檀弹劾张廷玉,事情还没弄清楚,乾隆发现这仲御史和鄂尔泰串通合谋,即把仲御史投入大牢,后来这人又不明不白地死在监狱里。

乾隆看在鄂尔泰是老臣的面子上,没有处理他,同时也意味着鄂尔泰的彻底失势和政治生命的结束,鄂尔泰三年后抑郁而终。

兔死狐悲,张廷玉的日子不好过啊。乾隆使出了“打草惊蛇”之计,暗中授意刘统勋上疏“弹劾”张廷玉,说他要注意保持晚节,张廷玉当官这么多年得罪人是不少也正常,这帮人个个拎得清,见风使舵,知道政治风向的变化。结果真正弹劾张廷玉的奏折源源不断送上了乾隆的桌面。

张廷玉想想算了,大把年纪了,功名利禄都有过了,挥一挥衣袖,啥都是浮云。此地不留人,咱告老还乡吧,这想法其实也不错,果真如此皆大欢喜。

问题是张廷玉这类士大夫总是想隐退或死后朝廷能给个啥待遇谥号,就像现在上档次的官员离休后总有个待遇,逝世后有个总结讣告一样,当初乾隆刚上台时为了笼络人曾经答应过他,他死后配享太庙,这临走张廷玉的意思皇帝您得给个准信。

乾隆一下就鼻子喘粗气,心说话你张廷玉和朕谈条件,以下课走人,把朝堂当菜市场讨价还价。转念一想,他张廷玉三朝老干部也不容易,就默许了他的要求。

张廷玉这位政坛老司机临了谢幕时不知道中了哪门子邪,乾隆恩准的圣旨还没有下达呢,他急急忙忙去皇帝面前谢恩叩头。这下乾隆真的火了,人家说你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朝堂上下都是你耳朵,果然如此。

乾隆下令严查泄露消息的人,结果真是张廷玉的学生,军机大臣汪由敦事先悄悄向张走漏风声。

汪被革职查办,张廷玉灰溜溜地离开了京城,回家养老。乾隆20年三月,张廷玉去世,乾隆还算厚道,履行当初的承诺,把他的牌位放进太庙。


看遍山川


传统的士大夫爱名,张廷玉也不例外。他一生谨慎小心,唯独在雍正驾崩,乾隆登基之后的一系列行为上不谨慎,使得没有圆满结局。特别是与满臣鄂尔泰不和,更有朋党之嫌,使他晚年不为乾隆所喜。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胤禛病危,临终前,张廷玉与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辅佐新君,遗诏表示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

张廷玉是有清一代很有名的大臣,三朝元老,位居人臣之极,我们在影视剧中多次看到他谨慎持重。可以说老成谋国,受到康熙、乾隆、雍正三朝皇帝的器重,但是晚年却很凄凉,被乾隆下旨多次训斥和回奏,甚至被抄家。

这一方面伴君如伴虎,君主猜忌心特别强,一方面张廷玉受到儒家思想熏陶,太注重名节,为了这个名节,甚至可以急功近利,逾越礼数,这个名节就是配享太庙。
张廷玉确实老了,年近八旬,乾隆十三年,由于御史不断弹劾,他向乾隆递交辞呈,请求告老还乡,在表达了对皇帝的依依不舍之后,乾隆批准了。

可是这时张廷玉心理还是不太踏实,那就是先前皇帝许诺给自己的配享太庙的承诺会不会变卦,为此辗转反侧,睡不着觉,终于下定决心,豁出老脸,进宫面见皇帝,请求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表示。

张廷玉这个请求,乾隆很生气,因为这是他明显信不过自己,但是乾隆还是写了,在得到乾隆的配享的诏书后,按照礼数,第二天张廷玉应该向乾隆当面谢恩。没想到的是,张居然让他的儿子来了,乾隆有很不高兴,认为张对自己并没有真实感情,在要求得逞之后,就视自己为陌路,便下令申斥。

但是军机处的申斥诏书还没有发出,张廷玉就赶来谢罪了,这又让乾隆很恼火,因为军机处泄密了,便认为张廷玉有朋党之嫌。

最后找了一个借口名为把先皇给张廷玉的赏赐收缴,是为抄家,看看有没有对自己不满的言语。乾隆说道,

要请之愆虽由自取,皇考之命朕何忍违!且张廷玉在皇考时,勤慎赞襄,小心书谕,原属旧臣,宜加优恤,应仍谨遵遗诏,配享太庙,以彰我国酬奖勤劳之盛典。

至此,一代名臣,黯然收场。这也说明了,人越看重什么,就越会失去什么。配享太庙当然很有家族荣誉感,子孙可以受到很大恩惠,但是操之过急就不必了。

张廷玉死后谥号“文和”,乾隆皇帝还是遵守了雍正的允诺,使得他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乾隆爱写诗,如此评论他,

薄惩理固当,以示臣道贞。后原与配食,遗训改或更?求享彼过昭,仍享吾意精。斯人而有知,犹应感九京。

本期特约作者.一碗凉粉,传讯君对原文有改动。


历史传讯社


康雍乾三朝元老张廷玉一生谨慎,却因为此事被乾隆针对报复!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0679005975787966692, "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pgc-image/1525602543538e6c8dd529a\

Pin小号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2188386442411870042, "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776a0011f0ffc08d1c3a\

最凉的凉


伴君如伴虎,三朝元老张廷玉是怎样倒台的?问答的题目己经给出答案。《伴君如伴虎》。在封建帝制时代,皇帝乃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张廷玉一生谨慎,能经历三朝己实属不易。康熙、雍正时张廷玉还年轻,正是想建功立业之际,所以做事勤垦,也深得两位皇帝宠爱,到乾隆时年纪也老了,想着给大清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也有倚老卖老的想法,正当乾隆又年轻气盛,看不惯这些前朝老臣一些做法,所以被贬和倒台是必然的。


惜缘36893


张廷玉的倒台,主要是因为乾隆性格太变态,不然不至于。

张廷玉是官僚张英之子,自幼勤学撰写文章,处理政务,成为极为出众的秘书人才,从康熙后期崭露头角,在雍正一朝深受信任,乾隆前期也因其三朝老臣的身份,对其多有依靠,礼敬有加。

但是,当乾隆一旦羽翼丰满,不再需要老臣保驾护航的时候,张廷玉的命运就开始变坏了。张廷玉起初请求退休,这是正常不过的请求,乾隆居然认为他的年纪还可以为朝廷做事,提前退休是不忠,但羞辱一番以后还是让他退休了。张廷玉不合回家后感觉失了帝心,去问乾隆之前雍正说的我可以陪享太庙还算数不,结果乾隆开始发飙,对张廷玉惦记在心,隔三差五整他,整的他老境颓唐,最终连太庙都没进,还差得没抓起来判刑,一个没什么过错的三朝老臣就这样因为乾隆的变态心理被整掉了大半条命。


文史宴


在历史上,作为三朝元老,颇有建树且得善终的官员不多见,张廷玉作为三朝元老,晚年虽说受到乾隆的排挤,但他这颗常青树沒犯大的过错,没受过牢狱之灾,晚景虽然凄凉,但终得善终,他是个好官。 张廷玉的辉煌时期是陪雍正度过的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任过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重要的官当了一遍,张廷玉做事聪明老练,思维周到慎密,文笔出众,深得雍正的厚爱与提拔,国家大情小事都与他商量,他俩的关系非同一般,雍正死后,下诏准其身后入太庙。

乾隆登基后,对前朝的官员有所顾忌,为了防止张廷玉大权独揽,有意打击和排挤他,张廷玉也知道这个新主子不是好伺候的,便主动提出请辞回乡,乾隆愉快地答应了,张廷玉便最后一次上朝,上了一份奏折,就是要求乾隆遵守雍正的承诺,保证其死后能入太庙,乾隆准奏。张廷玉没去向乾隆谢主隆恩,而是派儿子前往叩恩,乾隆当然不高兴了,我这么给你面子,你派你儿子来算几个意思,指责张廷玉太不懂世道了,张廷玉自知理亏,第二天一早亲自前往叩恩,乾隆还是不肯善罢甘休,指责他在朝廷里安排了线人私党,革除了张廷玉的爵位,免掉了官职,不准回乡,以工作赎罪。张廷玉老来糊涂啊,礼节不到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第二年,乾隆长子去世以后,张廷玉又提出回乡,并主动放弃入太庙资格,再次激起乾隆大怒,见留他不住,便通过审判罢免了他的入庙资格,并让张廷玉交出以前所赐诸物,乾隆二十年,张廷玉死于家中,乾隆还是遵守雍正的遗诏,准其配享太庙。

人到老了,都想死后能风风光光的,以告慰列祖列宗,张廷玉认为死后人太庙那是天大的荣耀,那是祖坟上冒了万丈的青烟,就为这事与乾隆闹得不愉快,以至于前功尽弃,一无所得,还好乾隆最后还算有良心的,圆了张廷玉入太庙的心愿,也让张廷玉死而无憾。


遗产君


说到张廷玉莫名其妙的倒台,我们就会发现另一个人——鄂尔泰。

这两个人一汉一满,都是雍正临死留给乾隆的顾命大臣,所以谁看谁都不服气。而乾隆初年,新君没有自己的班底,只能在二者之间玩平衡,这就更加剧了结党斗争的激烈程度。大体说来,鄂尔泰身边多为满官,而张廷玉作为桐城人,与清代文坛著名的“桐城派”系出一地,所以身边多为汉族文人。

乾隆六年,鄂尔泰门生(鄂尔泰担任过科举主考,所以他也有自己的“门生”)仲永檀弹劾张廷玉探听他人上奏的密折;次年又弹劾张廷玉的党羽张照“以九卿之尊操戏鼓”是失礼。不料张照却探知仲永檀在弹劾前把消息透露给了鄂尔泰的儿子鄂容安。乾隆大怒,鄂党随即失势。乾隆十年鄂尔泰病死,乾隆又通过文字狱罗织罪名,打击鄂尔泰余党。

鄂党失势后,乾隆自然不会容忍张廷玉一家独大,于是借口其年老,准其不必早朝。恰好张廷玉没有亲自谢恩而是派儿子代谢,乾隆趁机大做文章,贬斥张廷玉,削爵位,罢配享。

鄂张党争的最后,竟然是两党双双垮台,这背后,恐怕是乾隆巩固皇权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