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毒针 德国“黄蜂”自行火炮

“黄蜂”身世

希特勒上台不久,德国便走上了大规模扩军备战的道路。德国军方在发展坦克的同时,也十分关注自行火炮的发展。在二战之前和二战初期,德国便研制成功T1自行反坦克炮和T3突击炮等自行火炮。在发展反坦克用的自行火炮的同时,德国人也对自行榴弹炮予以足够的重视,先后进行了不同口径、不同身管的火炮的装车试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德国军队对波兰和西欧发动“闪击战”取得成功,特别是进攻苏联之后,德军统帅部深感牵引式火炮跟不上坦克推进的速度,要求加速研制和生产自行火炮的呼声甚高。因此,德国便同时开始研制自行反坦克炮和自行榴弹炮。“黄蜂”105毫米自行榴弹炮于1942年7月25日研制成功试制型炮车。但是,由于当时东线更急需自行反坦克炮,于是,优先生产了以II型坦克底盘为基础的“黄鼠狼”2自行反坦克炮,同样以II型坦克底盘为基础的“黄蜂”自行榴弹炮,直到1943年2月才正式开始生产。到1944年7月,共生产出676辆“黄蜂”自行榴弹炮。

需要指出的是,生产这种自行榴弹炮的工厂,是被德军占领的波兰华沙附近的法莫工厂。该厂的生产直到1944年夏被苏军解放时为止。

还有一个“小插曲”是,不知是什么原因,希特勒不喜欢“黄蜂”(德文Wespe)这个名字。1944年1月,希特勒下令“必须取消这个名称”。于是,德军又恢复了原来的代号,即Sdkfz.124自行榴弹炮。

“黄蜂”自行榴弹炮在库尔斯克战役中首次参战。其后,以东线使用为主,在北非战场和欧洲战场上也有使用,一直用到二战结束。

自行榴弹炮的先驱

“黄蜂”自行榴弹炮采用II型轻型坦克底盘,在II型坦克的基础上,去掉炮塔,加上上部结构及火炮制成。它的战斗全重仅为11.7吨。在66年前,以10多吨重的底盘装上大口径的105毫米榴弹炮,算得上是很前卫的了。车长4.79米,车宽2.24米,车高2.32米,小巧玲珑,拿二战时期的标准看,算得上是“小车装大炮”的典范了。车辆乘员5人,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偏右的位置,车长位于火炮的右侧,炮长位于火炮的左侧,在车长和炮长的后面各有1名装填手。与基型车相比,车体前部改动不大,车体后部加装了阿尔凯特公司制.造的上部结构,但整个炮车的总装还是在波兰的法莫工厂完成的。战斗室的顶部是敞开的。这也是二战初期和中期自行火炮的主流结构形式。“黄蜂”自行榴弹炮的最大装甲厚度为30毫米。

“黄蜂”自行榴弹炮的主要武器是1门leFHl8/2型105毫米榴弹炮,身管长为28倍口径,火炮的高低射界为-5~+42度,方向射界为左右各17度。一般来说,要完成大多数射击任务是足够了,但要大范围转移火力时,就需要驾驶员转动炮车才行。发射的弹种有榴弹、穿甲弹、破甲弹、照明弹和烟幕弹等。发射FH Gr榴弹时,最大射程可达10650米,发射穿甲弹时,在500米的射击距离上可穿甲52毫米,最大射程1500米,发射破甲弹时,破甲厚度达100毫米,最大射程也是1500米。由于战斗室的空间狭小,炮弹的弹药基数仅为32发。为了弥补弹药基数的不足,在战斗中往往要有弹药输送车伴随作战。

该车辅助武器为1挺MG34型7.92毫米机枪和2挺MP38型冲锋枪。不过,这些都是乘员自卫用的武器,不固定安装。瞄准镜有3具,1具用于间接瞄准的Rbl36型瞄准镜,1具用于直接瞄准的Sf1.ZF.1型瞄准镜,另有1具备用的34型瞄准镜。

安装了大口径火炮后,一个突出的变化是,使整车的重心提高,从而使炮车行驶的稳定性变差。在不平整的地面高速行驶时,驾驶员要特别小心驾驶,以防侧翻。

动力传动装置仍沿用II型坦克的,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40马力,变速箱有6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悬挂装置为碟片弹簧式,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黄蜂”自行榴弹炮的最大速度4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2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