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一直被认为是世界性的真经,如果有一个人完全参悟了《道德经》,他会变成什么样?

恋你如初


霜落芝城柳影疏,殷勤送客出鄱湖;

黄金甲锁雷霆印,红锦韬缠日月符;

天上晓行骑只鹤,人间夜宿解双凫;

匆匆归到神仙府,为问蟠桃熟也无?

这首诗名叫《送天师》,天师是谁?道教正一派第43代掌门张宇初,道教是张良的后代东汉人张道陵在江西龙虎山创立的,后来道教分为许多流派,如流行于北方的称为全真派,创始人为王重阳,代表人物有丘处机,张三丰等。守着龙虎山的认为是道教惟一的正统,称为正一派。这宁王朱权为什么与道教正一派关联紧密呢?这还得从朱权的经历谈起。

朱权生于洪武十年(1378年5月)。十三岁封为宁王,十六岁上岗赴任,这宁王的封地在哪里?内蒙古宁城,看这封地就知这宁王不简单,保家卫国第一线,大明是推翻元朝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朱元璋把蒙古人赶回老家,派朱权在那里当家,这付担子不轻,为什么重用这毛孩,朱元璋可不是傻子,因为朱权是位奇才。《国史献征录》这样形容他:

“生而神姿秀朗,白皙,美须髯,慧心天悟。始能言,自称大明奇士,好学博古,诸书无所不窥。”


长得帅,不是力能扛鼎的帅,而是仙风道骨的帅。而且天资聪颖,博通今古,所以有自称大明奇士的本钱。为什么不派一个大块头的猛士去弹压被征服的蒙元,而派一个俊秀的白面书生去镇守边关呢?这就是朱元璋的高明,与蒙古人比块头,岂不是以短制长,比智慧才是扬长避短,压服只是权宜之计,融合才是长久之道,朱权深谙老子韬略,在宁王的位置上干得不错,几年下来,己是"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的三军统帅,其中有一支蒙古人组成的骑兵,朵颜三卫更是饶勇善战。可见朱权的御人之道非同一般,而很多是来自《道德经》的招数。

当建文帝削蕃时,手握重兵的朱权,首先波及,但他釆取不敢为天下先的策略,保持中立,静观其变,只到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并以中分天下的条件邀他一起参加,他才全力投入,三下五除二就把建文帝给灭了。史书中记载他是被朱棣所骗,裹挟着参入反叛的,真是笑话,一个看惯刀光剑影镇守边关的蕃王,一个博古通今的奇士,一个手握重兵静观宫中内斗的政客,会被几句兄弟之情和中分天下的许诺所骗,这是朱权的顺水推舟,他要的就是被裹挟的效果(曲则全),他要被建文削了多半是死路一条,想反又不想背忤逆的骂名,被逼无奈是一个两全之策。大功告成后的一个举动,说明朱权在雄主朱棣面前全身而退的策略,他不仅没有要求朱棣兑现中分天下的承诺,连宁王的地盘也不要了,他要学范蠡在温柔之乡去尽享天伦,朱权的处境要比范蠡险恶多了,范蠡只是一个谋匠,可跑到齐国去做陶朱公,朱权是答应分天下的亲王,天下都是朱棣的,不仅功高震主,而且无处可逃。所以他要求南封,首选烟花之地苏州,以示我不要权,只想醉生梦死,可以放心吧。朱棣不答应,把他封到南昌,这正中他的下怀,南昌离龙虎山近,一个功高震主的蕃王,在大功告成之后,惟一自保的办法,就是不食人间烟火,混迹仙籍,道教是最好的选样,家庭可以保全,酒肉来者不拒,当年张良不就是这样做的么,与一帮高人练辟谷之法。个人觉得朱棣是很清楚这位兄弟的想法的,知道他嘴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不动声色在战乱初平的时刻,花巨资在武当山修建皇家道观,北有武当,南有龙虎,你朱权在南昌,坐居其中,管好仙界,我管好人间,也算是兑现中分天下的承诺。

所以朱权能享年七十,著作等身,是对《道德经》"夫惟不居,是以不去"的最好诠释。

最后,再回到那首《送天师》的七律,貌似送天师,其实是自身的写照,朱权乃真人也。


null108161361


释伽牟尼出家前曾是个王子,中国历史上也有数位皇帝出家修行的。他们一旦参悟了一些世事本质,就会淡泊名利,远离红尘。因此,如果一个人完全参悟了道德经,很大的可能会选择去做逍遥的隐士。不管他本人是否曾经有多大的权势。

《道德经》之所以被喻为世界性的真经,因为它比较客观,且核心强调自然属性而淡化人为主观干涉。

它首先从宏观宇宙之“大道”开始论述世界奥秘,认为世间万物皆来自于“道”,遵循于“道”,本身皆为“道”之一部分,且道之运转方式即如太极,阴阳互换,物极必反。

在道家世界观中,万物虽分层级,但都统一在一个“道”中,彼此难分,对错不明,对立互转、阴阳平衡。因此,你很难在道家思想中找到很明确的立场,很尖锐的词语,很清晰的指向。它的精髓在于一些本质上的认识和剖析,而体现在具体事物或事件上,则完全因人而异,因每个人的悟性不同而认识不同,且尊重每个人的差异和不同,认为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

在道家思想看来,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人为干涉只能让发展轨迹稍微发生一些偏差而已。

比如我们常人看世界是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世界这样的层次,从自我角度往外扩散的。儒家就推崇修身、齐家、然后平天下,视为大丈夫的抱负。

但在道家眼中,看待事物的层次是先从世界角度,然后才是国家——社会——家庭——个人,这样从全局落实到具体的过程。

当一个人参悟了《道德经》,看透了世界的本质,明白了一些物质运转的规律,就会发现人其实是个小宇宙,其属性与宇宙是一一对应的,由个人组成的家庭,再组成的社会,再组成的国家,其发展规律都逃不过一个定律——物极必反!

个人的从生到死,社会的安定到动荡,国家的分分合合,人类历史的诞生到毁灭……一切都只不过是物极必反的轮回。

而人需要做的,只不过是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在无数次的阴阳失衡中选择站在天平的哪一端。你的身体失调了,会影响健康,你的家庭失和了,会妻离子散,你所处的社会失衡了,会动乱不堪,你所处的国家失衡了,会战争不断。就看你选择的时候你处在什么位置的关键点上。

因此,你会看到很多历史上的思想家会退隐山林,不问世事,但却会在历史转折关键时,出山帮助某方势力,一旦局势稳定后,他们又会悄然离去,不要高官厚禄。

而今社会,太平盛世,虽然暗潮汹涌,但已经远不是个人能扭转乾坤的时代,那些真正的道家,都会选择归隐吧,因为现代主流意识形态已经不再是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而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至于会产生什么后果,自然会给以人们答案……


姝子


我个人对《道德经》(《老子》)评价一向很高,因为道德经是古代哲学、思想著作中少数比较讲逻辑,重事实的书。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古代的著作重事实的很少,比如儒家的著作,大多是在讲道理,讲人情,为了人情可以脱离事实。而老子则是一位铁面无私的智者,他道出了很多残酷的真相。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法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道家。如果你看《韩非子》,也能体会到这种铁面无私。法家需要直视人性的弱点,而不能像儒家那样假设人性本善或者本恶。因此,法家一向不被世人所喜,甚至被认为是暴君看的书。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的就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是一个残酷的真相,与“上天有好生之德”这种人们一厢情愿的幻想形成鲜明的对比。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出了我们人类偏听偏信的弱点,我们喜欢好听的话远远甚于喜欢真相。

凡此种种,种种种种。

然而,道德经充其量也就是一本出色的古代哲学著作,其中讲了很多深刻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恰好不懂这些道理,他看了这本书并且弄懂了,对他之后的人生或许会有一些帮助。就算你全弄懂了,也至多是个比较有智慧的人罢了。你的智商并不会提高,体能也不会变好,也不会百病不侵,更不会入水火而毫发无伤。说到底,你还是个普通的人。

所以,如果你喜欢看道德经就看吧,但不要指望有什么神奇的功效。况且,老子自己就倡导无思无虑,清静无为。如果你看道德经而期待什么功效,本身就是与道德经的思想相悖的啊。


内含子的表达


道德经的精髓在于“无为而治”。许多人都只注意到“无为”,没有在意“而治”。做到单纯的“无为”已经很不容易,还要通过“无为”达到“而治”的境界,那几乎是没有人可以做到的纯粹的理想境界。就连老子本人也只做到“无为”,空有“而治”的理想却没有达成。

话又说回来,理想境界本来就是值得追求却不一定要达成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比如,历史上有很多战略家,从姜子牙到鬼谷子,而诸葛孔明是最有名的智慧化身,其原因就在于,姜子牙成功了,鬼谷子自己没有出山,而诸葛孔明是亲力亲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事实上,领悟到一件事,是一种境界;能够付诸行动是另一回事;进而能够达成目标又是另一种境界了。这就是知与行的差别,以及行动与成功的差别。《道德经》告诉我们,无知、无为是取得成功最好的方法。其实,《道德经》也告诉我们观察、领悟的方法。例如,“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徼”。《道德经》一方面强调无知、无为,但也强调“善”,这就不是无为而是有为了。真正的重点是“利而不争”。“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意思是,不论你多么“有为”去做事,最终成功了,所有的人都会认为那个结果是“自然”达成的,和你的努力“有为”没多大关系。当然这只是人们的认知,实际上努力和不努力当然是不一样的。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几句话告诉我们,并不是要“无为”,而是要知道如何去“有为”。由此可见,愚公移山的精神才是老子所赞赏的!

领悟到《道德经》真谛的人是知道如何把握无为、有为、有知、无知的尺度。这个尺度就是“不争”。就算你是出于善意而做某件事,但因此与别人发生争执,善意也会打折扣。例如,在公共汽车上有人提醒别人给老人让座,却因此而与别人发生争执,他的善意就可能造成更多人的不便,从而略微偏离最初的善心。

《道德经》不仅启发人们,尽可能通过“无为”来达成“而治”,同时也告诉人们怎样去“有为”,也就是以最少、最巧妙的方法去“有为”。所以道家是最讲究方法和技术的一种哲学思想,合起来就是“道法”和“法术”。

基本的“法术”在《道德经》里也讲到了,就在“上善若水”这几个字之后,归结为7个步骤:1)居善地;2)心善渊;3)与善仁;4)言善信;5)政善治;6)事善能;7)动善时。

这7个步骤中,只有最后一个是关于“动”的,前面6个都是关于“不动”的。身体不动,心却保持思考。“居善地”就是告诉我们,不论命运把我们推到了什么地方,我们都要善待这个地方,要造福一方。怎样做到呢?不仅要“心善渊”,不仅要包容各种不同的人和事,而且要“与善仁”,成人之美,帮助自己周围的人达成他们的愿望和目标。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要“言善信”,做诚实可信赖的人,从而可以接受别人的托付,承担起超越自己个人利益、惠及他人的责任。例如,你可以帮别人管理他们的资产,这就说明你已经是非常值得信赖的人了!比如巴菲特就是这样的人!瑞士这个国家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连瑞士人都不愿意住在这里,但没有人愿意收留他们,最终他们选择“居善地”、“言善信”,以中立国的姿态替别人管理钱财,在全世界的人面前确立了了自己的独特定位。

“政善治”就是在你赢得别人信赖之后应该遵循的处事原则。处理事情要依据清晰一致的原则、规则,不能随心所欲、模糊不清、因人而异,最难的就是做到“王子犯法 庶民同罪”。自己坚持“无为”,不仅不去人为干扰规则的运行,而且勇于维护规则的运行。可见“无为”也是需要勇气的!

不论你如何坚持“无为”,偶尔总是有一些情况是需要例外处理、人为干预一下的。所以需要“事善能”。只是需要特别提醒一下,越是有能力的人,越是有欲望展示自己的能力。所以《道德经》特别强调“动善时”,不可轻举妄动——“不知常,妄做凶”。

总结一下,如果一个人真正领悟了《道德经》的真谛,他并不会完全“无为”,他会“居善地”、“动善时”,他总能善待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周围的人,并且在最适当的时候采取最适当的行动!


特白痴王子


道德经是我国道教的一部很重要的大经,是后世道教修行的圭臬与宝鉴。

现在己经用多种文字翻译,传播至全世界,好比基督教也在全世界传播。

自古以来能悟透道德经的人很少,一是作者本人,二是成仙了道的人中有个别的人或多或少的领悟,他们也为之作了注解。

道德经的立意高远,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这段话与金刚经的四句偈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有些相似,因为天地万物之开始就是混沌无有形象的。一旦有了道德名相,天地万物就开始具有形体了。这个道强名为道,道不可说不能言,只可意会,一说言就有点勉强。所以灵山一会,拈花一笑时,也只有金色头陀破涕而笑了。当然如果道不能说出来,又有几个人能意会呢?所以才有唐三藏西天取经等故事。

道德经也是天地自然之本源(无字真经)随众人因缘而流露出来的,老子有此境界遇尹真人而自然流露出来的真经,更是量身为之而作,不知诸位以为然否?

圣人善于因机设化,因人施教,不拘一格,因为他们早已将大道之理悟透,而化于日常生活中去矣!圣人之一言一行至简至朴至真,而又无不透露出一种高深之道德,让人见闻之必有所得。

道德上篇着重明道理而修身心,也就是无为修道,阐述了人要象婴儿一样返归先天,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至柔之中有生机,至刚之体生机已灭。如何去做到呢?通过道家的禅定,致虚极守静笃以至天心来复,如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杳兮冥兮,其中有精。等等。

道德经的下篇着重人事,修德治国,如治大国如烹小鲜,凡事静为主。等等。

其中提到上善若水,其实水有两面性或多面性,水在清彻无污染、平静之时会很让人感觉很好,至柔至净之水可以饮用、沐浴。

那么水脏了还可爱吗?谁愿意被泼脏水呢?

水在洪霔之时毁山破地要形成新世界,人仙难免之时,不可怕吗?

水在结冰、长时间封冻万物时可爱吗?

作者是舍其弊而言其利,叹其德而隐其恶。水且如是,况于人乎?与时变通乃道之变化也!

读经关键在于悟经,悟经的深浅在于运用之后,再观其境界。

悟透了道德经,其实就明白了如何运用大道之体用,在任何时候、地点均能变通。犹如易经的阴阳进退与变化,八卦之推移与变化。也如电流通过电脑与软件时的控制显现出花花世界与数据。悟透的人能更好的融入到生活中去,他们可以不在乎一切名相,凡事随天理人心,随大道之迁流,自然之造化,而不被万象迷。

悟透了道德经的人无为无不为,不敢也不乐为天下先,或建功立业不遗余力,或隐迹山林、天人合一,或沉于底层不争名利,或藏于各行各业中尽职尽责,或出家修行、慈悲为怀,或在上位无劳下民、爱民如子,或保家卫国、忠孝两全,或逍遥江湖、助人为乐,或乞讨为生、做平民之福田而心中无有分别,或众人践踏不以为意,或著书立说、教化利益、以传后世,有权之人更会谦卑,不贪名利,不争权夺位,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对人如己,平等广大爱一切下属,有一个过不好,其心难安,尽力创造一切福利于每个人,仁者爱人,而不是以杀止杀,不教而诛,不计前嫌、不念旧恨、不报私仇,大公少私,大公无私,能耐寂寞,能受孤独,能忍能容,不以个人意志而动众心,尊重一切,调和而已!要有万方有罪、罪在予一人之心胸……

悟道之人会明白自己今生的定位、使命,会摆正自己的位置。无论作何身份均无在意,随缘而去,心无攀求,常体悟大道,践行大道,非刻意而为之,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或静默中无不与道德相应。知世间如幻化,却不抛弃六亲眷属、时常引导,又不被外物所迷、不被劣亲友拖累。逍遥自在又慈悲广济,虽慈悲普渡又不为之所累,心超然于物外,行立于世间与凡俗不二。一旦道德圆满,功积三千,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也有悟了道的人认为,道非仅仅为高尚之事,道在行不到处。他们也很有一番奇谈怪论,所谓道在屎尿边,打人骂人是棒喝,把神佛之像当虚空、当木偶破坏的也有。这些是他们个人的见解,不能谁都去效仿,境界不到、罪莫大焉!起心动念都是罪过,何况损毁神圣之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平常无杂念,以无念之躯做任何事没有分别与过失。普通人想了又想,好事也要想成坏事。

所以悟了道的人,清净无欲,无思无为,不争名利也不放弃借名利造福众生,过后说放手即放手,不觉可惜,没有烦恼罣碍,忘我无我,遇事不沾染纠结,做任何事不去思考,只是遇事应景、觉照为常、其心不动、智慧自生!在这样的高人身边,有的人会感觉没有烦恼,念头不生,温暖和煦,没有阴风,放松自在,快乐不断……

又一切现象均做不得准的,执相非正道,若无有好的感应人又易生疑惑。如来也说了,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易传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我们平常要做好事也在于专注,一分心分神可能手一抖就坏事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所为公者在于同人,同人者在于同心同德同志!

五祖曾云,太上者,诸佛之别名。

藏经有云,大千世界乃根本智如来之所化现。

说道家的盘古开天地与佛同源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佛法也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

道德经也是出世入世的,出世在于天人合一,认清本源,再达到先天境界,之后和光同尘,助大道与天地教化于人间。最后功成圆满而返归先天本位。

道德经道理甚深,不是普通人能明彻的,只有经常去读诵,体悟,实践,再读,再悟,久久自然有所得。

但也不能执古不化,要周流六虚,与时偕行,道在其中,不迷就好!

水平有限,见地粗糙,未必有理,受邀不得不答,尊重每个人,答自己多少会的一点,抛砖引玉,仅供参考!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欢迎交流,指点!祝见者吉祥!


古易轩


法无定法,相无定相。

悟道的人超越表象、言行举止、方法。

对悟道的人不好以表象、言行举止、方法去判断。

其二,你没有悟道,你看到的往往是自己,即看到的是自己的投射,看不到别人的真实情况。而且你不明白这一点。这也是你没有悟道的原因。

所以对于悟道的人而言,可能在世,也可能出世,可能是一名老师,可能是一名僧人,也可能是一名屠夫,可能是一名警察、医生、小贩、学生……

成佛的人看一切都是佛……

成道的人看一切都是道……

当下即是完美与永恒!当下即圆满、自在……


自由和谐完美永恒


道德经参悟了,(如果他是普通人,他就具有一颗平常心。行事同普通人却不会有忧患的心,不会患得患失。 如果有权有势,就会达则兼善天下。静则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语言不多,动则行事如水,对人有利做而人不知,做事情悄无声息而潜移默化,结果却可能雷霆万钧。明白了许多规律却不对人说。因为说了也不懂。以行动为主。并善于听从他人建议。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精髓是为无为。无为是为了得到规律,为是顺着规律而为。参悟了为无为就会随时为,随时不为。看似随意却皆能把大事小事都做成。~引自云岗山人,很感激他,他总结的比我全面,所以放开头,我也在学习中。)

道德经参悟了,格局大,不纠缠;智慧高,不贪婪。做事行云流水,意志之所至,事竟成。知安危,懂进退,心豁达,精神世界解放,内心坦荡荡,内心深处自由豁达而不逾矩。别人骂我而不气恼,别人辱我知道怎么还回去,从做好自己开始,从而影响身边人的思维和能力,也就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天下太平,不得重用,到治国安民这里就要放下。如马云挑战一下银行,逼迫银行改革创新一样,这就是我佩服他的地方,银行的痛苦是短暂的,邓老曾说过,困难不可怕,办法总会有的,(就怕有问题发现不了,或者有问题不找办法解决创新,而是打压,掩耳盗铃,做自以为是的银行领导,只能证明自己能力极限到了,其实这是社会给的考验,是提升银行领导个人智慧的机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道难关,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遇到的困难,躲不过的,只有去勇敢面对,去挑战,去变革,任何企业想存活都一样,我们只不过早点面对,做好了,国家将迎来一次意外的发展收获,在全球地位更稳固,拥有更多话语权。这只不过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小难关而已,为此我们也得到了很大好处,支付宝至少让金融流通的更快,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不要等到国外创新改革逼到我们头上,吃了大亏才惊醒,大清朝的惨状离我们才有几个年头,历史历历在目,触目惊心。我们老百姓才过了几个年头的好日子,大多刚刚从贫困线挣扎出来。宁可我们忍着痛,洗心革面的改革创新来引领世界,也不要做东亚病夫,过被动挨打而没尊严的日子。我希望大家都不要喷马云,一个好人还要被喷,只能证明自己多可怜,没有一点自我觉悟。这是我想加的一句话。)

这世界上每个人的层次不同,这里分一下:

1~庸人自扰之,苦恼苦难多,为生活挣扎。

2~头脑灵活点,有了更多欲望,摆脱生活困境,为钱为利活。

3~有钱后体会到权利的魅力,为权势而活。

4~上了岁数,放下钱财和权利的烦恼,看到名誉的魅力为名誉活。

5~看透人生,找到真正的自我,豁达的为自己活。心血来潮,偶尔为社会做做贡献。无为而为。

总结出来,人生也不过就是拿起来,再放下去。光光的来,悄悄的走。努力过,奋斗过,离去后,留下的~要么平庸的给后人留下的处处是伤痕。要么加把劲,干出一份家业,教育好后代,福禄几代人,不过儿孙自有儿孙福。要么能力大者,引领社会进步,成为历史一代天骄。能力再大一点,成为民族魂。个人修养小成可旺家族,中成可名垂千秋。大成可成为民族魂。

上边的层次也只是臆测,咱也就是一个搬砖的,只能做到第一条,为生活挣扎着。我没看过道德经,也没那么高境界,正在努力中改变中,有空也许会研究一下道德经,战胜自我,提升自己!

胡言乱语,欢迎大家评论,望大家看到错误之处给予指出~


ThomLi374


一:道德经是以数序(包涵力序)为基础的,以道和德的哲理时空架构和适择为表述形式的哲学思考。正如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所言:没有比从客观世界找出一些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用这些事实去驳斥对方,来的简单和卑鄙的,真正的科学必须是能用数学作出说明和解释,否则都不是科学。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也说过:真正的科学必须是以力和运动概念的物理原理和数学原理作出说明和解释,否则都不能称为科学。而道德经则是以数理,数序(包括物理和力序)的统一运动作基础,的,以道的三止四起和九德为依据的科学体系。(关于道的三止四起和九德的数术定位以及力学运动形态哲理时空架构和适择运用,我将在以后的论述道德经中给大家作阐明。如:道的四起中的柔而静是以哲理惯性力的全程序动作参照系的,是以惯性平衡作定位的,它与一三五均加速的吻合,绝不是巧合,而是以河图洛书中的定数和运数,生数和成数的适配而定的。还有忍而刚是以哲理时空摩擦而形成的哲理压强力的运动为基础,以反者道之动为表现形式的哲理垂直张力等等。

二,道德经是我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的经典经文之一。

三,道德经已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基于以上三点,所以我们要把它的科学内涵讲出来,而不仅仅只是在人文层面,修身养性上,以及与西方哲学的对接上作文章,因为道德经确实是以数理数序(包括物理力序丿为基础的,以哲理时空界定和适择为依据,以哲思为表述形式的科学体系,它的科学内涵是其固有的客观存在,让我们为我们的古代先哲自豪吧!

附道的三止四起: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恭而敬,柔而静,强而弱,忍而刚。

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温而直,简而廉,刚而塞,强而弱。


太上老君143127756


不会变成啥样,更多的是洒脱,看淡罢了。

道德经讲的是道,说的是德。何为道?道路。

道德经总纲说的是: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很简单,但很多人想的太复杂了。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条道路:有的人走的多,有的人走的少:有的人走捷径,有的人绕弯路;有的人走自己的路,有的人走别人的路等等。

里面重点之一描绘了什么是和平。

无为而治就是和平。

但没有了战争,又哪来的和平?

人有贪欲,没人愿意心甘情愿的做人下人。

因此,才有所谓的“愚民政策”。

而什么叫愚民政策?

平等,就是愚民政策。

所以,诞生了“法律”。

里面谈及了什么叫秩序。

正因为没人愿意做人下人,所以有了法律还不够,还得有秩序。

有的人天生就是人上人,但人下人呢?

有了秩序,便有了奋斗的目标,你可以通过秩序不断的向上攀爬。

有的人崇尚自由,但自由多了,就是堕落。

因为太自由,不向上,肯定就向下跌,这不是堕落是什么?

每个人通过秩序不断的向上攀爬,因此整个社会便有了进步,如果你止步不前,那就是堕落。

十年前,你初入社会,1000一个月,十年后你还是1000一个月,那不是堕落是什么?

什么叫秩序?什么叫自由?

秩序是束缚,约束人的各种欲望,化为动力向上攀爬。如果每个人都为了“快乐”而“自由”,所以不爬了,那么不是社会的停滞,而是后退,而是堕落。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每个东西都是一条路,所有的路汇聚起来,叫做“时间”。

人类因为秩序而群策群力,而不断向上爬,愚昧的人拼命挣扎生存,智慧的人鞭策愚昧的人不断的向上爬,而奋起反抗的人,几乎都是推翻愚昧的统治者。也因为,秩序。

中华上下五千年,包括近代史,都是如此。

你不朝着前走,自然就有智慧的人鞭策你朝前走,当你步子迈大了,超过了那个鞭策你的人,自然而然就换做你鞭策别人了。

里面还提及了自然。

人类战胜了自然,又创造了独属于人类的自然,这个自然,叫做“社会”,小说里,又叫做“江湖”。

自然:人类战胜了万物后,便有了人类的内战,这就叫做“内部竞争”。

你问读透了道德经会怎样?要么洒脱,要么避世。老子不也正是如此吗?

看透了,自然也就洒脱了。

至于为人类而努力?扯淡吧。

人类中不努力的早就被淘汰了。


鹿与红茶


《道德经》一书,先有被道家奉为根本,正所谓修道守要闻老庄,又被儒家引用采纳,被庄子所继承。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可否认,《道德经》是一本讲思想的书,而一本讲思想的书,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其实,又何来完全解读一说呢?本就是各家所言罢了。

所以,‘读懂’道德经的人,会变怎么样,完全是看他究竟是从什么角度解读了这本神奇的书。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代,是那个时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思想泰斗。

然而,其一生未曾动笔,他认为语言文字无法完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他不想让自己言不达意的思想误导后人。

直到遇见尹喜,在恳求下,才勉而为之留下五千字。这是传说《道德经》的由来。而也正是这本书的出现,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庶民士人,被奉为经典。

时至今日,历史上为它作解注释的人已经不计其数,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场、根据不同的需要理解《道德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来,《道德经》的解读,大多从几个角度出发。

一、哲学巨著

哲人们,从这本书中,窥探了宇宙起源、生命由来这些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了各种各样的理解,当他们认为自己解读成功后,也认为自己了解了生命的奥义。

二、王者权谋

在位者,当权者又从其中的圣人之道,上善若水等等篇章之中,解读到了御民御天下的道理,成为他们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工具。

三、丹道圣典

古代内丹术盛行,更是对于《道德经》有了另一层的解读,玄牝之门或为丹田黄庭等等说法开始出现,也从中找到种种修炼的验证,或许对于信者,《道德经》已经成了必读的典籍。

四、警示名言

《道德经》当然也有文明的反思的作用,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等篇章无不可以作为警示名言。

五、无尽解读

除了上述的方面,在思维、养生、刑法、建筑、教育等方面,甚至就连外交都有人可以从这本奇书之中解读到不同的含义。

或许正是《道德经》这种只言片语,语意不明才造就了它今日的成就,也成为了一步真正的经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