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为什么胤禩要忽悠弘时谋反?

纳兰轩若


《雍正王朝》里面的八阿哥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帮势力,一帮代表传统和保守,切身利益受到了改革侵害的顽固势力。说难听一点就是右派,说好听点,就是恪守传统、祖宗成法。

八阿哥和雍正之间的你死我活的争斗,并不是你当皇帝还是我当皇帝的个人恩怨,而是以八阿哥为代表的贪图享乐,腐朽堕落的满清贵族和一雍正为代表的锐意改革,打破陋俗,为民生天下谋福祉的实干派之间的阶级矛盾。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永远存在的。

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八阿哥还有大量八阿哥一样的人,会坚定不移的觉得自己是正义,正直,正确的,相对来说,雍正才是奇葩和怪咖。

本来在白山黑水之间啃树皮,冒了那么大的险,受了那么多罪,死了那么多人,好不容易入主关内,好不容易过了两天舒坦日子,就要改革。如果说这个改革能够让老哥哥们过得好吧,也可以,然而却是要满清贵族把利益让出来,和他们的奴隶一起劳动。

对于游牧民族而言,我策马扬鞭杀进来了就抢,抢完了就大口喝酒大碗吃肉,过后没有了又来抢,从成吉思汗开始就是这样的,突然要我种地,这不是逼鸭子生鸡蛋么。

而且根据改革,你地多的人还要多缴税,我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这几亩宅基地,以后世世代代指望着它给吃给穿,突然间我的生活的资本就变成了负担,不要说八爷不能理解,估计很多当时的人都不能理解。我马上打天下的胜利者,统治者,贵族,怎么就和你叫花子奴隶一起在一个田里劳动了呢?

实际上,雍正改革在历史上也是极具跨时代意义的,彻底稳定住了清朝后来的几百年。历来关外少数民族打进来容易,长久统治是很难的。

所以八爷不见得是坏人,只是说认知能力,时代背景局限,他也有自己的理论——祖宗成法几百年都这样过来了,你这样乱动,说不定没等你改革成功,当时一起打天下的股东就起来把我们推翻了。

八爷其实也是在捍卫他的理想,他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正义的。年羹尧,隆科多这些人,为什么主动亲近八爷?因为人到了那个位置上,都会觉得,我提着头玩了大半辈子这么辛苦,不就是为了我和子孙后代只吃不做,天天享福么?你让我抛头颅洒热血为人民服务,那个时候的人真没这种觉悟。

一头是老百姓和天下,一头是兄弟伙,就是看得罪哪一头,造福哪一头的问题。

很显然,心怀天下的康熙选择了雍正,那么八阿哥就是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不符合现实政治的需要。

后来帮助雍正西北平叛,八爷还是肯出力的,唯独就是顽固不化地反对改革,因为他到死都会认为雍正的改革就是扯淡。

怀着这个坚定理想,他会一直和雍正改革作对,注意,是和改革作对,不是和雍正个人作对。

在本剧中,有一个人和八爷恰好相反,他就是十四阿哥,他是跟雍正个人斗气,为此可以不顾国家,雍正请他出来做事,他赌气不出来。而八爷不一样,只要是为了祖宗江山,哪怕是忍气吞声在雍正手底下干着总理王大臣,他还是愿意的,尤其是平定西北叛乱,本剧中八爷管理户部,给年羹尧钱还是很积极的。

其实你仔细分析电视剧里面表现的细节,会发现八爷这个人并不是个脸谱化的反派,他做事情是有原则和目的性的。他的逻辑性就是对满清贵族,既得利益者好。比如说四爷和十三爷去江夏镇了,八爷来看望他生病的孩子,比如见到官员就拉拢等等。

最可怕的并不是脑残喷子,而是这种有理想,有计划,有目标的对手。

包括在制钱上,八爷把铜的含量提高了一成,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官僚集团能多贪一点。八爷脑子里其实就是老一套,不适应雍正的新一套。

那么他为什么要忽悠弘时谋反呢?因为他以为弘历肯定是继承雍正的遗愿继续改革的,而没脑子的弘时,因为之前科场舞弊案有把柄在自己手上,所以可以被自己摆布,那么如果把这个傀儡皇帝扶持上位,有一个好处就是,八爷自己的意志能够得到继续贯彻——将雍正改革作废,全部回归到旧的游戏规则。

还有就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弘历小时候跟着康熙爷,是康熙爷调教的,所以知道父亲的改革,也知道康熙爷的怀柔。而弘昼是人精,不食人间烟火。只有弘时比较弱小,小时候和八爷关系就很好。

哪怕就算是扶持不上去,也能恶心雍正一下,就是让他们骨肉相残。

那么你说八爷既然不是非要当皇帝不可,那么当初为什么要整太子呢,因为八爷打心眼里看不起太子——我这么能干贤达,你一天到晚就在睡父王的女人,贪得无厌,你这种人都能上台。八爷心里面不服气,再加上太子自己也很差劲,自然八爷就有取而代之的想法。

然而呢,其实八爷犯了个天大的错误,那就是他肯定想不到乾隆帝,也就是弘历其实骨子里和自己一样,是个自恋的顽固派,改革创业不行,败家很可以,八爷要是稍微忍一下,苟到雍正死,那么很有可能是可以和自己这个侄儿一起愉快地验证那句话——

是金子,总是会花光的。

当然,这一切其实都是电视剧的艺术加工了,真实历史上的八爷很惨,很早就失宠,然后雍正继位后三四年就被办了,根本轮不到他什么理想,追求,手上的牌还没理清楚就出局了。


HannibalLecter


在《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禩一共有两次忽悠弘时造反,但是两次的目的大有不同!

要解释清楚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我们得搞明白老八胤禩的人生到底是怎样的?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老八胤禩是康熙帝的第八个儿子。而康熙帝一共有三十五个儿子,未到成年就夭折了十五个,等到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太子胤礽的时候,只剩下十二个皇子具备争夺储君的资格。

在这些皇子中,真正有实力竞争的,只有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老四这边有老十三支持,老八这边有老九、老十和老十四支持。

所以,在势力上和众臣拥护上讲,老八是占据优势的,在德行上,老八也不输老四!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康熙帝并不这么想。

康熙帝心中是有一个疙瘩的,这个疙瘩并不会因为老八表现的多好而消亡。这个顾虑就是老八的出身,康熙帝也曾经大骂胤禩为“贱妇所生”!就因为胤禩的生母是辛者库出身,这也让老八从小就有了从骨子里争口气的想法。

当最后所有的夺嫡努力都竹篮打水以后,老八换了一种思路,他对其他人也讲过,所谓的皇帝,就是为了争说的算的权力。即使不当皇帝,如果说的话比皇帝还好使,那么当不当皇帝也无所谓了。

在这个过程中,他还是非常在意自己的名分,一般什么样的人才这么在意名分呢?

就是胤禩这种出身比较低微的人(相对于其他皇子),就像过去一个连生五个女儿的人家,别人都在嘲笑他,而他偏偏要生出儿子来一样!

对于一般人来讲,所谓的成功人生无非就是酒色财气,对于老八胤禩来讲,不好酒、不好色、不好财,唯独对这个气情有独钟。俗话说“树争一块皮,人争一口气”,正是因为胤禩的生母缺的是这个“气”,他才一生都在争这个“气”,这个“气”,换个字来讲,就是“名”!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好解释,胤禩为什么要忽悠弘时造反了。

在胤禩找弘时之前,他就已经在争这口气了:

不管是雍正帝即位之初追缴户部欠款的事,还是后来的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纳粮新政推行,甚至关于西北大将军年羹尧的生死问题。老八都在充当着一个煽风点火的角色,目的也很明确,让天下人都去骂雍正皇帝,让天下人都为康熙帝的错误传位给老四胤禛而懊恼,从而给自己积攒好的名气。

当老八胤禩埋头苦干并接连被雍正帝破解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获知了一个信息,那就是科场舞弊案的主犯原来是弘时!

也就是说本来胤禩打算利用山西巡抚诺敏一案,和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科场舞弊一案来整垮雍正帝,让雍正帝难堪。不管雍正帝是严杀还是隐忍,都对雍正帝不利。

如果选择严肃处理,那么雍正帝是不是就此得罪了身边的两个重臣,一个是九门提督隆科多,一个是首府大臣张廷玉。如果他选择了隐忍不发,那么雍正帝的脸面就彻底被打的无脸见人了。

当然,雍正帝选择的第一个选择,最终算是给隆科多的背叛埋下了伏笔……

在此基础上,老八胤禩提出了一个更大的设想,那就是架空雍正皇帝,拉拢他的新政推行得罪的权贵人士。这样就可以实现他的伟大设想,那就是雍正帝留骂名,自己留“贤王”名分,而且发号施令还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于是他利用弘时科场舞弊案的把柄,挟持了弘时,又拉拢了隆科多,伙同其他人员,发动了有名的八王议政逼宫事件。

对弘时来说,这次参与造反,只是因为胤禩掌握了他的罪证,担心被捅给雍正帝,所以才糊里糊涂的参与了进来。

而对于老八胤禩来讲,这件事如果能成,则他就终于向天下人证明了,康熙帝选择老四胤禛即位是一个错误的决策,只有我“八贤王”才是真正的大才,即使没有坐上皇帝位,那也是名声盖过皇帝。

说到底,他还是不服雍正帝的心思在作怪!

那么他第二次忽悠弘时造反,心境就完全不同了:

胤禩发动的八王议政计谋被老十三给粉碎了。

此时的老八胤禩还是有些悲壮的,他喊了一声:

“老九、老十,不要怂包求人,走!”

此时的老八胤禩是彻底输了,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但是弘时不失巧合地又找上了门。于是老八胤禩总结了自己失败的经验,并且告诉弘时,不能太“仁慈”,自己输就输在了一个“贤”字上,太注重名分了。

然后弘时又傻啦吧唧的派出了杀手,想干掉弘历,当然最后并没有成功。

但是让众人没有想到的是,李卫这小子跟雍正帝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导致了弘时的死,他是这样说的:

“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知道八爷他们,一个个心术不正,还一个个亲王贝勒的加封,把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啦!”

雍正帝对这句话深有体会,痛定思痛,最后痛下决心杀掉了弘时,为弘历的顺利继位铺平了道路。

弘时临死的时候,大喊:

“八叔,阿其那!阿其那!你明明知道我不是弘历的对手,还让我去争,逼得皇阿玛杀我!我恨你!”

这就是老八胤禩的计谋!

假如弘时成功了,那么雍正帝就失去了弘历这么好的皇子,他自然痛苦万分。假如弘时失败了,那么雍正帝就失去了弘时这个皇子,重蹈康熙帝的覆辙。不管是哪种结果,对于雍正帝来说,都是不可承受之痛!

而最终,他终于赢了雍正帝一次,临死前还给雍正帝写了一封信,其实说到底只问了他一句话:

“四哥,你到底累不累?你这么拼,到头来也不过得到了身前身后的骂名而已!”

说到底,老八胤禩两次说动弘时造反,并不是真的为了扶弘时上位,而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比老四胤禛差而已!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因为胤禩不甘心,不甘心众望所归的自己竟然败给了以冷面冷心著称的老四胤禛,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我前半辈子在我自己身上输掉的,后半辈子在你弘时身上赢回来。

胤禩做为最具实力和威望继承大位的阿哥,在康熙驾崩之时却被半路杀出的一匹黑马胤禛登上了皇位,他怎能咽下这口气。虽然在形势危急之时低头臣服,但他的心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卷土重来,闹它个天翻地覆。

那么弘时有哪些优势可以被胤禩利用呢?

弘时有谋反的动机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弘时没有谋反的动机,任凭胤禩巧舌如簧也难以获得成功。弘时虽然序齿为三阿哥,可因为前面两个哥哥早夭,他便成为雍正实际意义上的长子。按照古人立嫡、立贤、立长的原则,弘时有极大的可能被立为储君。

可弘时的美梦被雍正无情的破坏了,这也怪雍正把事情做得太过明显,多次表露出属意立四阿哥弘历为储君的意图。果真如此的话,弘时将成为第二个胤禩。为此,素有大志的弘时顿时蠢蠢欲动,企图先发制人,而早被暗中观察的胤禩发现了他的意图。

弘时有绝佳的条件

前面说了弘时是雍正实际意义上的长子,除此之外,借弘时这顶大帽子遮掩一下,以免被后人指斥为乱臣贼子。胤禩鼓动隆科多谋反时说道:“自今已后,世间再无八爷党,我们都是三爷党。”

弘时是雍正的儿子,子承父位那是名正言顺。胤禩借着这个名头行不轨之事,非常刁钻狠毒,即使失败了也可以让雍正自食恶果,看他如何处理自己的亲生儿子谋逆。

弘时的积极配合

弘时也知道老爹雍正平生最大的政敌便是八叔胤禩,只要跟胤禩扯上关系便要冒极大的危险,但苦于没有帮手,正好八叔雪中送炭,再加上眼睁睁看着弘历圣眷益盛,便横下心来,兵行险着,却依然把自己隐藏在幕后。

弘时先是向雍正提出让旗主王爷们进京整顿旗务的方案,又通过弘昼言语间的疏漏让进京的八旗王爷们控制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防务,一切布置妥当后才让胤禩等人在朝会上乘机发难,逼迫雍正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以上就是胤禩忽悠弘时谋反的原因,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胤禩最终还是功败垂成,他到死不明白为什么雍正处处都能够逢凶化吉,化险为夷,难道真的是天意难违吗?

历史茶坊,一个爱写历史的屌丝,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历史茶坊


只说剧,不谈史。

还记得图理琛押解肖国兴回来后,康熙说的两句话吗?“其心可诛,其心可诛!”

要说胤禩这货心眼是真的太坏了。他之所以忽悠弘时谋反,其实全是为了祸害雍正,给雍正添堵。当看到他给弘时情真意切的说,“八叔老了,不想争了”,我差点就给这老小子骗了。他是不想争了吗?真不想争的话,后来他捣鼓的“八王议政”又是为了嘛呢?真就是为了保弘时?听他扯淡吧!就凭弘时那点弯弯绕,他就是绕到天边也翻不出胤禩的五指山去,即便坐上了皇位,他也一准儿是胤禩手里的傀儡,弄不好还会被取而代之。

弘时这一辈子都没活明白,但是却给死明白了,死到临头才参透了他八叔的良苦用心。痛哭流涕,啪啪打脸,直呼“八叔,八叔,阿其那,阿其那”。因为啥叫他八叔阿其那呢?仅仅是因为雍正给他改名吗,当然不是了,是因为他八叔明知道他争不过弘历,还撺掇他去送死。他这是恨呢,既是恨胤禩用心险恶,也是恨自己醒悟太晚。

或许有人认为他并不太坏,而且有时候还是很顾全大局,他自己也说过这样的话,“不管将来我们哥几个谁当了家,这大清总还是我们的大清吧”。他说这话,那是他自以为还很有希望当皇帝的时候。再看看他那“八王议政”失败绝望后的所作所为,蛊惑弘时谋反,诱导他暗害弘历,促使雍正父子互相残杀,这难道不是在动摇大清的根基吗。

自己得不到的,宁肯毁掉,也不愿意被别人得到,这就是大清朝的“八贤王”胤禩,这也的确是他忽悠弘时谋反的真实原因。

个人看法,不足为据,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把酒共东风


因为他自己当皇帝已经没有希望了,他希望扶立一个新君来掌控大权。当时雍正的儿子里边可能当皇帝的有弘时、弘历、弘昼。弘昼审时度势自己不想参与,弘时特别想,而且相比于弘历,弘时要容易控制一些,于是老八就选择了弘时。

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上演了多年,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十三),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都不是省油的灯。康熙二废太子以后,基本上就剩下老四和老八、老十四一伙了。万万没想到的是最后老四当了皇帝,但是老八并没死心。

雍正在老十三,张廷玉等人辅佐下,年羹尧取得西北军事上的胜利。朝政渐渐趋于稳定,雍正的儿子们也能力渐显,可以替君分忧。老八当皇帝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几乎为零,但是他不甘心呀!斗了一辈子,离皇位也曾咫尺之遥,最后想到怂恿帮助便于控制的雍正三子弘时造反,借以把握朝政大权。过一把“皇帝瘾”,同时也是为了自保,因为他知道,一旦朝政稳固,雍正必不留他!


随园说


雍正经过一番励精图志,其江山已稳如磐石,各项改革措施也开始有条不纹的开始了。

然而,八阿哥的帝王情节,却远远没有个了结。在他的心中,这把火不仅没有息灭,反而越烧越旺。他自认为,论资质,论人望,那一点雍正都不及他,难道就因为可怜的出身就终结了,他的帝王梦。

所以,他不服,他挣扎。虽然,他的身后可能是万丈深渊,可能是万劫不复,他也决心试一试。

然而,雍正的帝位己稳,靠明抢,已无可能。要想兵不血刃取得帝位,己不可能。唯一的突破口,就是从下一代插手,弘历不可能,因为他太精明了,即使能够成功,也控制不了,唯一能控制的只能是弘时,所以,他不惜血本,倾其所有,想把弘时扶上去。


一叶小舟168521774


雍正登基,胤禩的皇帝梦彻底破灭,但不死心,策反弘时,乃一箭双雕之计,第一,弘时城府浅,容易控制,一旦继位,名正言顺。第二,万一失败,雍正处理胤禩一党时,还会搭上自己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