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认为什么是道德?

大连社会我房哥


我们所说的“道德,”其实有两种:道家的道德,和儒家的道德。它们的区别在于:道家的道德,讲究自然性和人性的结合。而儒家的道德,则是讲究社会性和人性的结合。



道德一词,来源于《道德经》,“道”和“德”原本是两种概念,到了儒家这里就成了一种,作为人的行为的社会性评判标准。儒家的四字真言“修齐治平”中要“修”的,就是道德。

《道德经》中的“道,”通常理解是万物自然规律。如寒来暑往,四季交替这些自然而然的现象。还有就是例如马致远《秋思》中词句“古道西方瘦马”中的道路的“道,”这种属于方法论。道的第三种含义是形而上学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本体。

道是自然性,德是人为性。人如果能够做到和自然性结合(顺物之性)就是道德。比如食物的自然属性是维持人类基本生存,衣服的自然属性是保暖舒适。如果食物不够精美就不吃,衣服不够华丽就不穿,那么就违反了“道,”就是“失德。”

这就是道家的“道德。”

儒家的道德,讲的比较详细。孔子讲仁,这个“仁”就是凭着良心做人,和王阳明的“致良知”类似。孟子讲义,这个“义”就是凭着良心做事,是“应该”做的(义不容辞)。后来又细分为“仁义礼智信,”都属于道德范畴。

到了宋代朱熹,道德标准发生了偏差,也可以说走上了歧途。孔子认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道德首先是要求自己的,而不是先要求别人。道德只能提倡,不能强求。这种理念到朱熹这里就全部被违反了,于是就有了“理教杀人”一说。

道家的道德,讲究的是独善其身;儒家的道德,追求的是社会和谐。独自一人时,是道家的道德,与人相处时,则要讲儒家的道德。


霍大胜


针对宇宙本体而言:中国古哲人称谓的“德”是指终极绝对的“道之德”或“道德普遍原则”,也简称为“道德”。道之德的本义,是指“阴阳行为原则”,简称“阴阳原则”。

针对人道而言:存在不同的族群、宗教、意识形态的伦理道德,而且伦理道德具有相对性、时空性(不同历史时空,不同的族群、宗教、意识形态的行为标准、价值观是不一致的、是相对性的。如,西方宗教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文化冲突)。也就是说,提问的“大家认为什么是道德”,其实质是针对人道中的伦理道德而言的。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老子》第五十一章)

老子说:万物的行为是阴阳相抱的阴阳行为,而且是“冲气以为和”的行为原则,即“斗争之和谐”的阴阳行为原则。那么,阴阳行为原则,称之为德;而“德行”反映的是阴阳双方行为的善或理性,也就是阴阳双方的行为之精神。

孔子曰:“阴阳合德。”(《易传·系辞下》第六章)又曰:“阴阳不测之谓神。”(《易传·系辞上》第五章)

其中,“阴阳合德”:是指阴阳行为原则之德;阴阳不测之谓神:是指精内在的“阴阳之气”之行的正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称之为神。

孔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中庸》,第十六章)

“鬼神”是指:阴之为“鬼”,阳之为“神”,“鬼神”是孔子形象地强调阴阳的行为精神是无形无体无声。

孔子说:阴阳之合的行为原则称之为“德”;而“德之行之神”的行为精神可真是普遍而盛行!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内外的行为之中。

这里特别指出:孔子称谓的“鬼”、“神”在他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语意,我们要正确去理解孔子思辨中的奥妙之真理,我们不能仅仅以“形而下”在“字”的现象之义中去解释。

如:孔子的“鬼神之为德”、“阴阳不测之谓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气也者,神之盛也;魄者也,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神无方而《易》无体”;以及“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中国古哲人称谓的“道德”或“道之德”,就是道之本之精气的阴阳行为原则,也就是道之本之精气按照“阴阳行为原则”生化道之体的万物。所以,阴阳行为原则之德,就是宇宙万物的行为原则,也就是人类世界之上的、最高的、无时间、绝对性的道德普遍原则。

正因为“道之德”是最高的、无时间、绝对性的道德普遍原则,所以“道之德”之“和”的行为原则,就是全球人类自身有时间、相对的伦理道德的本体,就是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共识,就是全球人类社会中不同的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必须遵从的伦理道德底线。进而,“道之德”也就是人类世界伦理的道德普遍原则或道德行为准则。那么,最高、绝对的道之德的定义,我可以这样地给出:

道之德,或道德普遍性的定义:道之事中“有与无”在统一的道中,由“有”中的阴阳双方产生“无”;则“无”以“势之行”之形式,推动“有”中的阴阳双方之“和”之目的,称之为道之德。

注:道德普遍原则,必须具有一般的形式,必须普遍有效适用于一切场合和一切人,即适用于宇宙万物(不涉及具体的人、习俗、宗教、意识形态)。也就是说,针对人道而言,道德普遍原则能够作为人类相对行为标准次序的终极绝对标准来接受。

中国古哲人称谓的“德”与“德行”,也就是指,道中的“阴阳行为原则”与道中的“阴阳行为原则之行”,即专指道中的精神世界。那么,道之德行就是道之善、道德理性,或者是道德伦理(不是人道的伦理道德,伦理道德与道德伦理不要等同)。

中国古哲人称谓的道之性,就是“精、气、神”相统一的特性;其中,“精”反映的是物质世界,“气与神”反映的是精神世界,而且“气”反映的是“阴阳行为原则”之德,“神”反映的是“阴阳行为原则之行”的德行之理性。所以,道之性是“精、气、神” 相统一的生命机制之特性,也反映出万物生命机制中客观存在道之德、道德理性或道德伦理。

道德理性,就是道之本之精气,在生化万物的过程中存在物质理性、生物理性和万物的伦理性,进而体现出道之善。

正因为,客观存在道德理性,这就为人类认识世界、认识真理提供了本体。所以,人类认识主体所认识的物理化学规律、生物生理规律、万物及人类伦理,都要遵从最高的道德理性,或者说,都要遵从最高、最为普世的自然价值取向客观的行为规律。

摘自《论中国哲学辩证思维》南京出版社,2015;《老子的智慧之学》南京出版社,2015


古之善


《女孩蹲着等地铁,网友拍照称“不懂素养”》事件一出,引发社会反响。难道男孩蹲着等就算有素养吗?为什么女孩蹲着就会被人指责没有道德素养?难道还想复活“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类畸形的道德行为规范?

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称之为得;合起来解释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会中的一切。丑德不称其为德,所以,道德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属于中性。----(百度百科)

所谓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在古代,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既是一个人的品质和素养。现在我们一般泛指人的品质和素养。道德是后天养成符合某个地区或时间段内行为规范和准则,道德是后天形成的意识形态。

道德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道德行为规范,但大体一致。在我国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一种畸形的行为规范,深处男权主义专制的时代下,女性的行为准则完全由男性主导。这些情况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就基本消失了,现在,女性的权利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人撑起半边天”正在步步靠近。

再回来说说“女孩蹲着等地铁”这件事,其一:女孩的行为并没有影响和妨碍到公共场合秩序;其二:女孩站久累了,蹲一下是很正常的是,那我们男生站累了,蹲下是不是也算是没有道德素养?在男女平等的社会,我们不应该再去用古代流传下来的“畸形”的道德行为规范去看待现在新社会的人和事。

希望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畸形”道德素养事件发生!


恋爱见习生


道德现在已成为了人们对人的思想行为的评价,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其实应该是,古时的一定时间,道和德是分开的,因为道字有很多涵意,比如说,道路,道理,说道,形而上道等。而德和得字通用。大概是因为有了道德经的原故,道德就不分家了。老子的道德经,应该是指出了,宇宙和人生的共同的体性,勉强用,道字来命名。因为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谓悟道,就是悟那个宇宙和众生都是一个共同体性!!而德是道的外用,其实,德就是应该人人具有的仁爱之心,也就是体性心的外用。体性心的外用就是德。


caoxiaopeng


通俗讲:是规矩,规范,小到入乡随俗,中到单位,公司,学校,企业制度,大到国家宪法。皆属道德范畴。为什么?因我国对道德定义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行为规范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