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點評「搬磚」小紅書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剛經歷過洩露用戶隱私風波,進行了多項整改的大眾點評,這兩天又把小紅書及其用戶惹毛了。

近日,有多位小紅書用戶投訴稱,大眾點評上出現了自己的“山寨賬號”,其分享在小紅書上的內容被原封不動的搬到了大眾點評上,有的甚至還保留著小紅書圖片水印,但這些內容並未得到授權。隨後,小紅書官方微博也發表了聲明,譴責大眾點評的抄襲行為,強調“小紅書非一天建成,也不可能被一鍵複製”。

大眾點評方面回應稱,已在7月27日第一時間完成所有內容排查與全部清理下線,經調查,該事件發生是因為大眾點評新上線試運營的推薦欄目,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對相關內容進行了違規轉載。

這次事件其實可以視為大眾點評在社區轉型之路上栽的第一個跟頭。

從內容到本地生活成了,從本地生活到社區能成嗎?

今年4月23日,大眾點評10.0.1版本發佈,而這已經是其2018年以來第六次改版了。改版之後的大眾點評採取了圖文信息流分發模式,新增了“變漂亮”、“出去浪”等板塊,力推服飾鞋包等時尚領域的UGC社區,另外還上線了短視頻工具“Biu小視頻”。

不僅如此,大眾點評還陸續邀請了關曉彤、江疏影、朱亞文、張藝興等明星入駐平臺,與小紅書邀請明星入駐發佈內容的做法相似。

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新版大眾點評像小紅書一樣引入明星站臺,像抖音一樣視頻記錄美食,像頭條一樣智能推送。可以看出,大眾點評在為各類形式的內容生產提供平臺的同時,也在逐步弱化工具屬性,增強社區屬性,想要構建強用戶粘性的社區生態。

之所以會模仿抖音和小紅書,從一個專注本地生活的工具,轉為提供更多的生活類內容,首先是因為,大眾點評看到了優質的內容為平臺帶來的可觀的流量,和強大的變現能力。

以小紅書為例,據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末,小紅書剛剛上線電商功能半年,即完成7億元的銷售額;2017年6月週年慶,兩小時成交額達到1億元。另據易觀千帆數據,小紅書在去年12月用戶日均使用時長為12分鐘,而大眾點評為8.2分鐘,並且小紅書的月活躍用戶數一直在穩步增長,今年6月已經由1月的1465萬上升到了2508萬。

其次是因為,與美團保持戰略調整的一致方向。在新美大的體系裡,大眾點評往往充當著突破產品邊界的先頭部隊。2012年,美團以團購切入酒店市場,但初期發展並不順利,而在與大眾點評合併後,依靠後者積累的用戶數據,重新塑造了美團旅行品牌,擺脫掉“低價”標籤。

而上個禮拜海瀾之家與美團外賣的合作,其實在大眾點評上早已付諸行動。今年2月,海瀾之家便已在大眾點評APP上線,海瀾之家在大眾點評上的訂單由美團外賣前往其線下門店拿貨。此舉可以看出,美團點評早已開始進行電商的佈局,想向服裝等全新的範疇拓寬,切入新零售領域。

只是大幅改版APP,大眾點評就能獲得新的增長點嗎?從當前數據來看,顯然不是很遂人意。

據易觀千帆數據,其月活躍用戶數在改版之後已經連續下降兩個月,由4月的2678萬降到了6月的2467萬。

並且平臺入駐的演藝明星們,分享的內容卻只有寥寥幾條,多的為5-6條,少的甚至在發佈1條後不再更新,有著明顯的廣告痕跡,有的更是將平臺當成了發通稿的地方,推廣起自己的作品。完全沒有發揮出明星達人種草的效應。

優質內容的缺乏,或導致了大眾點評直接照搬小紅書內容這一下策。

轉型並不容易,關係鏈難以撬動

由於工具類產品存在諸如獲取新用戶困難、用戶留存時間有限、同質化競爭嚴重等問題,因此通過做社區提供更多內容,以增強用戶使用粘性,成為這類產品所看重的方式。

而所謂內容電商,其場景就是運用直播、熱點事件、IP、娛樂遊戲等資源創造出內容併發布在各類平臺上,通過任何一個內容,引導用戶發現一個好產品並將其吸引到購買的平臺上,促使看完即購買。

很顯然,剛剛轉型的大眾點評還需要大量、優質的原創內容擴充平臺,從而一步步積累和留存住用戶。

同許多工具類產品擁有鮮明的標籤一樣,一直以來,大眾點評就被當作一個找店和評價的工具,其用戶已經形成了使用習慣。假如用戶正急於搜索附近的美食,或者正在付款結賬,這時基本不會注意到平臺所推薦過來的其他內容。所以開放社區功能很有可能會變成一個功能的堆積,極易損傷用戶體驗。

並且據艾瑞諮詢數據,大眾點評用戶的人群年齡佔比主要分佈在31-35歲,佔到37.21%,而24歲以下的僅佔16.62%。而對於31-35歲的用戶群來說,使用這類產品更注重的是效率,如果因為改版增加了他們的使用時間,有可能導致用戶的流失。

除此以外,做社區內容就需要打通社群,撬動關係鏈。儘管微信為大眾點評留出了接口,提供了強關係鏈,但與留在大眾點評中進行交流的場景相比,用戶更容易通過微信入口進行社交活動。

更糟糕的情況是,由於被用戶舉報涉嫌洩露用戶個人信息,大眾點評新增“一鍵停用第三方全部社交關係”等功能,增強了用戶自主選擇權,也就相當於降低了通過微信打通社群的可能性。

作為一家靠獲取餐館信息和點評資源起家,曾出版“餐館指南”的公司,大眾點評曾與打造社區無限接近,而在轉型O2O平臺後,又要再次轉型社區,大眾點評還能把自己丟掉的能力撿起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