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引发的战争,为什么最近大家都爱投资这个行业?

随着现代都市越来越快的节奏感,咖啡早已成为我们生活、职场中不可缺少的“能量剂”!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喝咖啡的意义也不同。有人用它来提升醒脑,有人用它社交交友,有人把它培养成像喝水一样的生活习惯,也有人喝咖啡只是为了凹造型和跟风……不管你是哪种,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杯咖啡是如何引发了整个行业的战争?

近些年,几乎每一年咖啡行业都会发生几件不大不小的事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咖啡行业的被关注度越来越高,个人、连锁品牌、资本入场的也越来越多。而今年咖啡市场最大的两大事件莫过于:瑞幸咖啡携10亿资本,“以咖啡新零售”的互联网模式品牌概念进驻咖啡行业;以及星巴克宣布与阿里巴巴公司达成深度合作,双方将在线上线下互通等方面进行合作。

瑞幸是行业新玩家,星巴克则是行业翘楚。一杯咖啡的战争就这样打响了。

中国的咖啡市场远未爆发

咖啡在我国是一个远未爆发的行业。据伦敦国际咖啡组织统计显示,中国的咖啡消费正在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一线城市甚至能达到30%左右,高于全球水平的2%。

目前,中国平均每人咖啡消费小于5杯/年,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可达到是20杯/年。而北美和欧洲国家的每年人均咖啡消费大约是400杯,日本的每年人均咖啡消费大约是360杯。我国咖啡市场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咨询公司英敏特(MINTEL)预测,2017年~2022年,中国咖啡店市场的销售额将以5.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2年将达到794亿元,咖啡店的门店数量预计将达到8万家。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咖啡市场的销量规模达700亿人民币,2020年预计将达3000亿,2025年则有望突破一万亿。中国成为最具潜力的咖啡市场。

虽然中国咖啡市场增长数据喜人,但并不好做。目前中国咖啡消费市场有两大瓶颈:

一、价格太贵。平均一杯咖啡30块,和其他饮品比,价格偏高;欧美发达国家,一杯星巴克占月收入的千分之一,而中国却占月收入的百分之一;高价阻碍了高频消费;

二、购买不方便。真正健康的咖啡是现磨的,但是现磨咖啡店并不像国外那样随处可见。台湾2350万人口拥有City Cafe超过5000家,北京2900万人口,仅有星巴克不到300家,专业咖啡店平均购买距离为步行30分钟。不方便阻碍了高频消费。

总体来说,中国咖啡市场的发展没有文化漫长铺垫,咖啡还是一种舶来品(不像茶饮,是跟文化相绑定),对于民众的消费习惯来说,没有那么强的衔接性;

但另一方面,整个国内社会消费增长,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在消费品上的投入增多,让社会信息传播和产品获取方式发生很大改变。

这意味着,现在的咖啡项目是要同时做存量和增量消费者,存量是让已有的爱好成为日常,增量是让没有的爱好成为习惯。这两个市场并不分裂,而是相互统一的。

咖啡迎来资本风口

梳理近十年咖啡行业的投融资事件不难发现,在2008年~2015年,资本在咖啡消费领域下注很少,并且投资的都是咖啡馆连锁企业。

到了2015年~2017年,中国咖啡的创投市场热度就开始持续增加了,到2018年更是呈现高增长态势,截止今年5月,中国咖啡市场创投金额已达到3.22亿元,是2017年全年融资总额的两倍。最近以来,咖啡行业融资更是凶猛,2018年前4个月,已经有连咖啡、小咖、咖啡零点吧等8个项目累计完成近10亿元融资。

正是由于资本的冲击下,如今星巴克在拥抱互联网,瑞辛也在进攻轻食线,激烈的竞争导致整个行业格局的变化……由此,我们或许能窥见部分中国咖啡市场的新商机。

咖啡行业的三大新商机

长期以来,作为一种舶来品,中国咖啡市场一直被国外品牌及渠道把持。在这几年移动互联网和消费升级的助推下,新的品牌、渠道和细分人群快速涌现,而由此延伸出来的创业机会也远大于从前。

互联网咖啡

用互联网的思维和速度来做咖啡,和传统方式的不同在于:

首先,资本模式不同。互联网企业起步即可获得充足的、甚至源源不断的资金;这些资金可以支持直接对领导品牌发起挑战。这是传统模式难以具备的。

其次,发展逻辑不同。传统企业往往需要先小规模验证盈利模型,再在盈利的基础上复制、扩张。互联网企业可以跳过盈利模型,而以用户或顾客增长模型来作为发展逻辑,先圈占用户或顾客到一定规模,然后在海量用户基础上,用规模优势或商业模式创新来实现盈利。

第三,营销和运营效能不同。互联网企业基于APP的战略选择,能把顾客的消费行为全部线上化,而线上消费行为,能迅速积累精准的咖啡大数据。

基于自有的DMP(用户管理数据库),信息流、资金流都是通过移动信息化进行。从逻辑上看,这为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咖啡的运营和营销优化,带来了巨大提升空间:

第一,借助这些一手且精准的咖啡数据,咖啡零售行业普遍面临的供应链、店面选址、复购率等难题,有可能获得高精度的解决方案;

第二,这些用户行为互联网数据可以记录和储存,进行用户的数据分析,实现用户的消费行为画像。用户行为数据,会让互联网企业的营销迭代速度、精度,远远超过传统模式;

第三,基于现有用户的流量,互联网企业咖啡能够打造“流量池”,凭借流量池运营,不断带来新的用户裂变,低成本实现顾客增长。

这样一来,互联网咖啡,如果算上外卖模式能够节省的店面租金等运营成本,优良运营水平下,不仅能有高利润率,还能辅助扩大顾客基数,从而提升毛利润总额。

咖啡自助机

移动支付大环境的逐步成熟,使得智能自助咖啡机迎来发展的最佳机遇。2015年前后,这一年市场上先后涌现出多个咖啡智能终端机品牌,包括咖啡零点吧、极伽时光、咖啡码头、莱杯咖啡、友咖、e乐饮等。

参照发达国家的自动咖啡售卖机台数占比和人均保有量,未来国内自动咖啡售卖机的普及台数可能达10万台。而目前,中国所有自动贩卖机仅为不到20万,远未达到饱和。参照现磨咖啡17%的年增速,资金使用得当的自动咖啡售卖机公司至少应当有年翻2倍的速度。

精品咖啡

随着国内新中产阶级的崛起,速溶咖啡和商业咖啡早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咖啡的高端优质需求,国内精品咖啡浪潮正在到来,精品咖啡告别小众市场,开始走向大众市场,未来的市场份额也在慢慢扩大。

一直以来,精品咖啡的主要目标市场,都是一些对品质生活有个性化需求的人,想要更与众不同、更有人情味、更好的质感、以及更好的体验。

如今,90后、00后也已经成为该细分领域的突破口。表面上看,90后、00后都是享乐主义、无节制、冲动消费、浪费,但是消费调研显示,他们享乐主义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有更多的时间,包括更多的金钱;他们有更细分的自我认知,同时有更理性的态度和更注重品质体验。

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国人均咖啡消费还有很大空间挖掘。未来或许正如连咖啡的张洪基所说:咖啡市场真正成熟的样子应该是,用户在路过全家或星巴克时或许会去买一杯、经过精品咖啡馆时会想进馆了解下咖啡豆、周末在家时会想点一杯咖啡外卖。

速溶咖啡、自制研磨咖啡、外卖咖啡、店铺咖啡......你更接受哪种喝咖啡的方式?欢迎在评论区探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