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有着怎样的命运?

风雨向阳花


张学良继位以后,通过“改旗易帜”使得东北回归中国版图,使得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奉军由此变成了东北军,此后张学良致力于把东北军改造成“民众武力”和“国家武力”,刷新东北军内部,铲除东北军内部的三大恶势力。先后铲除了张宗昌,褚玉璞所部的直鲁联军,1930年成功解除了二人兵权,同年以枪决处死反对“改旗易帜”的亲日派杨宇霆和常荫槐,制止了一场军事政变。稳固了张学良东北军政首脑的地位。但是对于盘踞热河的老奉系军阀汤玉麟则因其拥兵自重,阳奉阴违,张学良数次欲除之未果,热河战役张学良更是意图以张作相取汤玉麟,引起汤玉麟不满拆台撤走,最终酿成承德不战失守,导致热河保卫战夭折之祸。


东北军的历史演变

九一八事变,日本法西斯采取不宣而战突然袭击的办法轻取东北重地沈阳,由于东北军出自老奉军的弱点,以及在国民政府不抵抗国策的双重影响下,使得东北军出现了一部分亲日派将领如熙洽,张海鹏,于芷山,吉兴等在关东军的利诱下率部两万余投敌,并在日本大力扶植下招揽旧部迅速进行扩编,背叛了国家和民族当了可耻的汉奸,在这部分投敌的东北军中,也有如冯占海部不满上层投敌转而“反正”者。马占山二次起兵抗日就一次性有三个旅的伪军反正回归了抗日队伍中。除通辽锦州一线东北军撤入关内之外,其他大部分东北军则留守驻防原地,先后有十六个旅计十万人通电抗日。并以这些部队为基础发展起了五十五万义勇军对日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由此谱写出了白山黑水十四年孤军苦斗的壮丽悲歌。

长城抗战驻防关内的东北军26万人全员参战,之前由于汤玉麟的不战而逃使得热河抗战形式急转直下,张学良宣布“下野”,何应钦将东北军改编为四个军,东北军以四万多人的减员伤亡代价继续进行长城抗战,最终却以“塘沽协定”的签署而告失败。随后半数东北军奉蒋介石之命南下“剿共”,但无心内战的东北军仅在1934年的4月和7月进行了两次小规模战斗应付了事。此后东北军奉调西北“剿共”,背井离乡的东北军士气低下,经过崂山,榆林桥和直罗镇三次战役接连损失三个师的兵力,师长何立中阵亡,牛元峰自杀。损兵折将的张学良幡然悔悟:东北军应立即脱离“剿共”前线,走联共抗日的道路,面对蒋介石的一意孤行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的兵谏发生。

西安事变是改变中国近代史走向的重要事件,以张学良被软禁为代价,终于使得中国出现了统一战线,一致抗日的新局面,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东北军出现了新的分化,一是华北站场的部分东北军将领不满国民政府军队一路南撤,在被留下掩护国军撤离的53军吕正操部在阻击任务完成后和大部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在冀中晋县以“人民自卫军”的名义宣布参加了八路军,二是反对国民党反共摩擦的东北军57军111师3000多人在常恩多(特别党员)郭维城率领下举行了“八三”起义参加了八路军,最终得以挺进东北成为赫赫威名的万岁军38军的一部分。三是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东北军67军特务队新兵,1939年7月在延安成立八十多人的东北干部队,张学思任队长,这是一支由中共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东北武装。为日后挺进东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抗战中东北军除了部分不得已卷入摩擦旋涡外,大多数时间内东北军都是八路军和新四军最可靠的友军,互相配合保持了友好关系,在江苏新四军发起的“黄桥战役”中,坚持鲁苏战区的57军在国府严令增援的极端困难情况下,用虚张声势的办法维护了和新四军的友谊,避免了手足相残。也正因为有了新四军八路军的积极配合,使得东北军在遭受国民政府百般打压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游刃有余的在山东和江苏两个敌后战场和日军足足奋战五年。

东北军抗战历程

全面抗战中的东北军被改编成为49.51.53.57.63.67六个军和骑兵第二军,在整个抗战中近四十万东北军始终奋战在抗日战场第一线,也由此带来了巨大的伤亡,到抗战胜利实际意义上的东北军仅剩53军,49军则已经中央军化。

51军:军长于学忠,张学良被软禁后,于学忠是东北军实际的当家人,也是张学良两次兵权的交托人,一生对张学良忠心耿耿,麾下的51军更是战功卓著,在徐州会战中打响了“台儿庄战役”序幕战的淮河阻击战,率部一字排开在百余里长的战线上据守淮河北岸,对战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日军13师团,在阵地多处被突破的情况下,于学忠率两名师长亲自督战,率军以“硬碰硬”的方式和日寇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全歼13师团渡河部队并发起反击收复全部失地,淮河一战歼灭日军3000余人,成为安徽抗战史上歼敌最多的一次战斗,有力的牵制了日军北犯的两个师团,阻敌南北会合的目的,使得日军矶谷师团孤军深入,为台儿庄大捷创造了必要条件。淮河阻击战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继“平型关大捷”之后的又一次货真价实的重大胜利。

随着北线战事吃紧,51军奉调挥军北上阻击日寇南下,保证了台儿庄战役的最后胜利,徐州会战末期,伤兵累累的51军奉命掩护徐州六十万大军撤离,部队身陷重围被截为数段,于学忠机动灵活率部转战突围,沿途不断收拢部队仍得万余人。

徐州会战之后,51军转战大别山北麓,浴血奋战屡挫强敌,随后于学忠请命带51和57军一起开赴山东敌后战场,鲁苏抗战条件艰苦,面对日军四个师团十万日军重兵围困,由收编和地方武装升级的部队组成的八个游击纵队大部投敌。1943年3月至5月,驻山东日军和伪军吴化文等部万余人,向该军所在的鲁南地区连续发动攻势作战,51军损失惨重,第113师师长韩子乾被俘;第114师全部阵亡。经过五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消耗殆尽。6月上旬,该军奉命撤出鲁南,暂往鲁西待命。1944年3月,鲁苏战区撤消后,该军隶属第5战区,调往鄂豫边界的大别山区,参加了豫中会战。此次会战后,该军在河南商城整训。于学忠被解除兵权,作为第一支开赴敌后的国军部队,51军没有逃脱排挤和打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后51军调往苏鲁战场,但此时的51军已经名存实亡,不复东北军血统。

57军,军长缪徵流,作为东北军五大主力之一的这支部队在抗战中所取得的功劳不比任何一支部队少,仅淞沪会战之后掩护全军撤离的作战中,57军111师和112师就分别进行了靖杨之战和江阴保卫战,一路血战在重创日军的同时自身遭受了惨重伤亡,扬州保卫战是南京保卫战的一部分,111师师长常恩多率部死守南京守军唯一退路,战后获国民政府通令嘉奖,常恩多拿着这份嘉奖令时哭着说道:“一万多东北子弟,跟着我从长城到连云港再到南京,现在都战死了,他们的家人还盼着他们回去,我要这个嘉奖令有什么用!”

112师血战江阴城,这次战斗空前惨烈,全师官兵顽强抵抗日军精锐第十三师团的猛烈进攻,自身也付出了很大的牺牲。战斗中该师两个旅共四个团中有三个团建制打光,两个团长负伤,师指挥部三易其地,最后连师部直属队都冲上一线,师长霍守义重伤,只有李兰池麾下的万毅团勉强保持完整。余部进行整理仅剩4000余人,因战况紧急随后继续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在太平门阵地112师坚决固守阵地反复搏杀,在大部队撤离之时由于接到撤退命令较晚,李兰池副师长仍率领东北军部队与敌作战,李兰池将军身先士卒,亲自率领队伍冲锋,不幸被敌弹击中,壮烈牺牲,112师此战仅剩团长万毅(开国中将)和四名士兵幸存,南京一役57军实际上已经全军覆没,因血战有功得以开赴江苏整补,但开来的补充兵员竟然是同为东北军67军淞沪覆没残部的一部分,全军上下痛哭涕零。兄弟聚首整军再战。

补充后的57军完整建制实际上只有111师333旅,其余大部分是新兵,在徐州会战期间进行了连云港保卫战,57军第112师第667团在孙家山进行了阵地防御和反突击战。并与第672团一起进行了大桅尖战斗。两次战斗击退了日军的进攻,给日军以极大打击,阵地失而复得,保卫了连云港,111师攻克阜宁,将日军丘山旅团大部歼灭,使日军东线增援台儿庄的企图未能得逞。在临沂保卫战中,张自忠和庞炳勋部血战不支的紧要关头,李宗仁查遍全军最后给57军111师333旅下达了驰援临沂的命令,333旅官兵星夜驰援在最紧要关头出现在临沂战场,以一旅之兵发起正面反击,猝不及防的板垣师团坂本支队溃不成军败退20公里,333旅一路追击,不料陷入重围,但全旅官兵毫不畏惧,正面血拼15个昼夜高唱大刀进行曲跃出战壕展开反冲锋直至取得最后胜利。战后被第五战区通令嘉奖被誉为“解临沂之围,壮我军之声誉”,333旅经此一战再次伤亡过半,仅剩千人。

此后57军奉命和51军一起开赴山东和江苏战场,57军军长缪徵流阴谋叛变投敌,111师师长常恩多愤恨不已率部兵变驱逐了军长缪徵流,震怒不已的蒋介石随后下令57军番号撤销。常恩多随后和郭维城,万毅一起率部起义加入了八路军,常恩多重病在身病逝在起义途中,万毅继任新111师师长,抗战胜利后率部(此时该部为滨海支队)挺进东北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任司令员。后担任政委,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后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后改编为大名鼎鼎的38军114师。东北军57军111师最终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在此后的抗美援朝作战中和38军112师一起成就了38军万岁军的美名!

49军,军长刘多荃,实际上是东北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之一,由张学良卫队扩编而来,士兵素质高,装备精良,淞沪会战49军面对强敌英勇顽强,109师据守阵地和日军隔河进行炮战,血战数日全军覆没,105师也遭受重创。三个团长相继阵亡,随后撤至江西整补,师长刘多荃花重金拉来预备第五师自行补充,把库存的所有武器装备给了部队,正当49军摩拳擦掌准备再战日寇的时候,蒋介石拉走了焕然一新的部队,又给换成了赤手空拳的预备第九师,49军“鸡飞蛋打”,战斗力大打折扣,随后奉命留守江西坚持江西抗战。随着主官的变动逐渐被“中央化”1939年9月,参加了第一次长沙会战,1941年3月,江西上高会战,收复万寿宫。1941年10月,王铁汉(打响抗日第一枪)升任49军中将军长,不久驻防浙江。1942年5月至8月,49军参加了衢州会战,多次收复失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49军赴杭州受降,后进驻江苏武进。1947年8月刚到东北才20多天的49军被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歼灭。被拖入内战旋涡的49军终究没有脱离覆没的命运,成为了蒋家王朝的殉葬品,一声叹息。

63军,军长冯占海,大多数人知道马占山江桥抗战,却不知道东北当时流传有“一马占山,二马占海”,冯占海作为东北军抗战骁将,最初是吉林卫队团团长,因不满熙洽投敌愤而通电回归抗日队伍,短时间内拉起了近万人的“吉林自卫军”,参加过惨烈的“哈尔滨保卫战”,后挺进吉林进攻长春,拉起了数万人的武装,后随义勇军主力撤入热河,兵强马壮的冯占海部四万余人的部队被编为63军,在武汉会战中战则当先,功勋卓著,参加了万家岭大捷的系列战斗,冯占海是东北军主力部队中最早因部队打光而失去兵权的将领。国民政府手段卑鄙,63军历史虽短,在有限的舞台上记录下了冯占海将军和所部光辉的历程。

67军,军长吴克仁,67军的前身是被大众所熟知的北大营步兵第七旅,长城抗战前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七军,身受九一八之耻的67军一战于长城以一个师的兵力顶住日军一个师团的进攻足足三天,中央军坐视不救终被击溃。二战于古北口与敌重创,三战于滦东抗战,战果辉煌。全面抗战后转战华北各地,1937年7月1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布动员令,吴克仁接到动员令后,即集结全军经商丘、徐州开赴沧州,接替自平津南撤的二十九军正面阵地。8月下旬,六十七军又奉命驰赴大城,接替二十九军王长海部,奉命掩护华北国军南撤,是华北国军最后一个撤出的部队。10月15日,日军土肥原师团猛攻临名关,六十七军在敌军猛烈炮击下,顽强应战死伤惨重,商震拒不派援。16日,吴克仁被迫率军南撤,到达新乡休整。 吴克仁对河北前线各军将领保存实力、怠于作战,非常痛心,前往南京向蒋介石陈述,要求调离北战场。这时上海战局吃紧,蒋正苦于无兵可调,遂命67军增援淞沪战场。得到的军令是:“抢占松江,阻敌三日,违者军法处置”吴克仁深知此战凶险莫测,留下遗书给妻子挥军奔赴淞沪战场。松江无险可守,淞沪会战末期国军仓促撤离,沿途全是溃军,面对日军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师团及第五师团之国崎旅团,67军未及展开便匆匆投入松江血战。此战67军全军血战不退,全军包括中将军长吴克仁在内的五个少将以上将领殉国,重伤师长朱文清(后因卷入皖南事变建国后被枪决)旅长各一名,八个团长阵亡七人,余部完成任务后突围,全军两万余人血染疆场,余部缩编成一个师,部分伤兵补充给了57军,67军番号撤销。

第二骑兵军,军长何柱国,打响榆关抗战第一枪,1935年8月,改编为东北骑兵军第3师。1937年8月,所辖骑兵师分编为骑兵军第二军。参加了太原会战中的晋北战役和忻口战役。坚持绥远抗战,著名抗战将领骑兵第六师师长刘桂五就是该军一部,追随马占山抗战殉国。随着战事进行,战马有耗无补,以至于没多久就从骑兵变成了步兵,被分散改编渐渐去东北军化。

53军,军长周福成,从河南转战湖南参加长沙会战,后徒步行军到达云南参加整训,被列为甲种军换装美式装备,在滇西反击战中隶属第二十集团军,作为开路先锋强渡怒江,攻克高黎贡山,血战腾冲,攻克龙陵兵峰直抵畹町,抗战胜利后赴越南接收日军投降。解放战争中同样被卷入内战调东北后被四野全歼,全军覆没。

这里多说几句,在抗战中东北军部队遭此命运的远不止骑兵第二军,长城抗战后类似骑兵第九师等原义勇军序列的部队很多都改编进入了西北军和中央军,著名的西北军29军从长城抗战后一万余人很快扩编成近十万人的部队,大部分就是编入了大量的东北抗日义勇军,著名的张自忠西北军59军(原西北军38师)就过半是义勇军改编而来。因此在台儿庄战役中的淮河阻击战和临沂保卫战中,东北军和西北军两军相见,发现彼此大部分都是东北子弟,手足相抵毫无保留的密切配合作战这也是原因之一。仅临沂保卫战第59军伤亡达14000余名,尤其以第38师为甚,1941年1月,在张自忠殉国后,骑兵第九师一部改编的暂编第53师列入该军序列继续抗日,历史的来龙去脉需要细心的人去寻找蛛丝马迹,更多的则埋入历史浩瀚湮海。

在东北军二十年的历史上,屈辱和光荣并存,他的屈辱在于抗战初期错误的执行了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决策,背上了丢失东北的“责任”,从此身负国恨家仇。他的光荣在于他是中国抗战唯一进行了十四年武装斗争的中国军队,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东北军奋战的身影,在本就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东北军始终奋战在第一线,在国军三百多万军队龟缩大西南的近六年时间里,东北军始终奋战在外围的山东,江苏和江西战场,至抗战末期西南方向的滇西反击战,东北军唯一的血脉53军更是一路先锋,直下畹町率先汇合孙立人的新一军。三十四枚青天白日勋章记录了东北军将士在抵御外侮的战场上光辉历程,同时在国军抗战牺牲的115名将领中,就有东北军将领24人。在漫长的抗日战争中,40万东北军将士最后仅剩七万余,大部分东北军将士都热血沃土,壮烈殉国。但是东北军辉煌的抗战历程历史却从未忘记,并载入青史,彪炳史册!


杜康不负西江月


题主问的是东北军,那么张作霖的“奉系”时代就不提了,因为自从张学良改旗易帜归顺国民政府以后,原“奉系”才变成了东北军全称"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最终的军事指挥权在于南京政府,东北再无独立外交权限,全部与当时的中国法定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统一。

中原大战

张学良的选择:想要让中国走上近代化统一国家的道路,不能支阎锡山、冯玉祥这类土皇帝!

中原大战爆发前夕,张学良始终表示严守中立。蒋介石与反蒋的阎冯联军都意识到张学良手握三十万雄兵将左右双方胜败,都去争取张学良。此时的张学良也正在反复权衡,不禁自忖:“阎冯二人,完全是中国西北部土窝里的土皇帝,娶小老婆都还要小脚女人,这样的人决谈不上什么开明政治主张,只能凭枪杆子称王称霸,别说没有力量统一全国,就是统一了中国,凭他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也治理不了国家。”张学良与心腹谋士认定,只有蒋介石能统一中国。蒋手下延揽了大批的人才,文有文的,武有武的,是治理国家的样子,虽非明主,但比阎、冯这些土皇帝要文明些,中国之统一,非蒋莫属。中国只有统一了,才能抵御时时想吞并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暗中决定支持蒋。最终东北军主力挥军南下入关就最后决定了阎锡山的失败的命运。

中原大战结束,张学良接管了华北,收编了西北军实力大增,而此时的蒋介石又坐不住了,手下中央军需要休整,开始把张学良东北军当成了心头之刺,政治从来都是谋定而后发,善于弄权的蒋介石接连打出三个阴谋组合拳,几乎没弄脏手就瓦解了东北军。

东北军的霉运来了

蒋公第一拳:破坏东北军与苏联的反日同盟关系的“中东路事件”

东北作为东北军“稳固”的后方实际上并不牢靠,夹在强大苏联和新兴强国日本之间,这两个列强在东北分别享有铁路权益,也存在争端,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张学良本应在两者之间维持相对动态的平衡,使得苏联或者日本都不敢轻举妄动,蒋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使张学良与苏联断绝联系,这样身负家仇的张学良再面对日军的挑衅,苏联都不可能站在东北军一边,无论结果如何最后张学良都只能求助于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支持,并不得不听命行事。这对早已经“亲日抛苏”的蒋介石国民政府来说,可以达到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坐看东北军陷入孤立并削弱。

早在1928年6月,时任外交部长的王正廷在南京发动了一场以修订不平等条约为中心的“革命外交”,包括恢复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铁路利权、内河航行权、沿海贸易权。这令人激动的政策得到了改旗易帜后积极“拥护统一”的张学良积极响应,此时在国民政府策动下的张学良开始向苏联讨还铁路和电报局等各项权利。驱逐苏联驻华武官,扣押了苏联1400多名相关人员,在蒋介石的几番怂恿下对中苏签订协议共管的铁路权益采用了武力夺回的方式,终于引发“中东路战争”,国民政府也“配合”的宣布对苏联宣战。张学良投入麾下十万大军对苏作战,而国民政府只有“声援”的结局猛然使得张学良感到“上当了”。由于战事不利,但加上得知南满铁路方面日军开始蠢蠢欲动,反对与苏作战的张作相力劝张学良和平解决,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了《伯力协定》后苏军撤军。至此而蒋介石这个可歌可泣的阴谋使得张学良和苏联断绝了往来,在对日政策斡旋上依附并听命于国民政府成了唯一的选择

蒋公第二拳:不抵抗国策逼出不抵抗命令“阳奉阴违”孤立东北军

在日本陷入经济危机之际,蒋介石鼓励张学良大力投入基础建设发展经济,这事实上严重损害了日本在东北的既得经济利益,终于令经济危机下的日本军人走上了外交政治的舞台,日军暗中扶持石友三叛乱,令张学良不得不率领十八万东北军转战山海关以南,而日军随后就实际上掐断了东北军北上回师的铁路,东北境内仅仅剩下5万地方警察部队。面对在朝鲜与中国东北边界做好了万全准备侵略中国的关东军,蒋介石国民政府非得没有做出任何预先军事上的准备,还屡次安抚麻痹张学良,最终九一八事变猝然降临,而蒋有言在先“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的国策,面对日军如何挑衅不可抵抗。对国民政府和国联调停抱有幻想的张学良再一次选择了“听大哥的”。

东北军独自面对日军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锦州攻防战”,失去了根基和储备的东北军甚至发生了棉衣不足,弹药不足的情况,张学良数次通电求援无果,国民政府的隔岸观火使后援无望的张学良选择了撤退,蒋介石成功的把舆论矛头指向了张学良和他的东北军。

不得不发的“长城抗战”中,张学良终于获得蒋介石“六个师”协同抗日的承诺,满心欢喜的张学良动用35万大军踌躇满志准备收复失地,并把全部26万东北军全员参战,布重兵防守热河,但不给力的伯父汤玉麟不满二把手的任命,干脆拆台撤走导致热河不战而失。此时热河境内的东北军一旦退路被切断,则东北军的主力可能被全歼于热河,在此局面下张学良慌忙命部队撤退到长城沿线,此举引起舆论哗然,已经下野过一次的蒋介石面见张学良祭出“丢车保帅”的办法,张学良无奈宣布“下野”,随后蒋介石马上任命“亲日派”何应钦并面授机宜“以打促和,停停打打”,何应钦走马上任并改编了张学良留下的东北军主力为四个军,并西北29军这个“异己”力量沿长城沿线一字排开,在15万日军的猛烈炮火下对东北军进行了随心所欲的消耗,而蒋所派中央军17军形同督战。以战促和的战略导致最后《塘沽协定》的签署,彻底出卖了东北,长城抗战中国军队伤亡六万五千余人,其中29军五千余人,17军伤亡4000余人,保存实力的商震部仅3000余。东北军伤亡近四万余人。而东北军此时从三十余万有地盘的实力派变成了仅20万人的无根基之浮萍!

蒋公第三拳:借刀杀人 利用东北军“剿共”

热河失守后为了防止东北军“东山再起”,蒋介石积极派遣嫡系部队配合西北军解除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武装,将大量退入关内的义勇军收编到嫡系部队和西北军29军,并把平津实际控制权交给了西北军,在收编了大量义勇军和同盟军余部后,29军一度发展到了近十万人。调部分东北军南下“剿共,”之后又把东北军西调去了财政税收和东北,平津不可同日而语的西安进行“剿共”,采用了既消灭红军又能消耗东北军实力的一石二鸟之计。不听令则停发军饷。一心打回故土的东北军此刻战心皆无,士气低迷,几次交手下来东北军损兵折将,人马近一步削弱到十六万人。

历史的选择:西安事变 逼蒋抗日

曾经坐拥三十万大军的绝对实力派的张学良此时已经忍无可忍,深感孤立的他为了和苏联重新建立联系获得支持,经过高福源的往来牵线,张学良和红军达成合作共识,并给予刚刚长征到达陕北陷入困苦的红军前后67万大洋,子弹1100万发的“援助”,甚至包括西安事变后八路军的四万套军装。由此建立了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三位一体”的共同体联盟,经过数次“苦谏”,“哭谏”要求蒋允许东北军抗日无果之后,这位被“蒋大哥”害的倾家荡产,逼得走投无路的少帅只能铤而走险宣布“兵谏”,刚刚到达西安督战的蒋介石被缴获假牙一副,被吓得翻墙而走!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虽然送蒋回家的张学良被扣押,但中国近代史也由此进入了全面抗战的新篇章。因西安事变而被囚禁到晚年的张学良曾有一句感人至深的话:“我为了这个国家牺牲了一切”。此话不假!

中国八年抗战?

纵观整个抗日战争史,国民政府强调是八年,为何是八年?因为蒋纬国编写的《国民革命史》无法自圆其说的解释“七七”事变到“九一八"事变之前的六年,为何丧权辱国到这个样子。为了掩盖消极抗日甚至公然在国民革命战史中大手笔描写东北军作战不力,我们应该问一下:为何长城抗战那么多东北军基层军官获得青天白日勋章?(长城抗战总共颁发49枚青天白日勋章,东北军获得了25枚。)事实是何应钦把长城抗战中53军下属的八个师一字排开置入日军火网,嫡系部队坐看67军107师在一线阵地独自抗击日军大半个师团整整三天的进攻,虽奋勇杀敌却终于被击溃,为何商震有三个师的兵力却保存实力只放了一个师任由冷口被攻克。《塘沽协定》《何梅协定》出卖了东北和华北,这是蒋介石消极抗日的铁证!哪怕是全面抗战的八年,蒋介石集团也仅仅积极了十五个月,因为这十五个月如果不积极,面对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日军进攻,蒋氏江山休矣!武汉沦陷之后日军不得不停止进攻开始修整,国民政府立马再次进入了消极,美其名曰:“相持阶段”,蒋粉们可以洗洗睡了吧!

污蔑诋毁没关系 数据史实来证明

随后的全面抗战中,东北军前后参加了全部十八次大型会战,在淞沪会战,扬州保卫战,江阴保卫战,南京保卫战,连云港保卫战,临沂保卫战,淮河阻击战,武汉会战,一二次长沙会战,滇西反击站,第二次远征军入缅作战等战斗中,战则当先,履立功勋,前后荣获35枚青天白日勋章成为地方派系获得数量之首。无愧国家和民族,也完成了身陷囹圄的少帅“把东北军投入到抗战中去”的嘱托。他们中的大部分均战死沙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抗战胜利后东北军将士回到家乡者不足十五分之一。


免费纠正喷子三观


东北军的前身为“奉军”,1929年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中原大战时,主帅张学良率主力拥蒋入关。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退守关内。部分未入关的东北军英勇抗击日寇侵略。入关后的东北军受蒋指令,参与“围剿”作战。


西安事变发生时,东北军约有近20万的兵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时即被扣留。失去主帅的东北军内部纷争升级,引发流血冲突。

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被扣南京。东北军内部在营救张学良的问题分成两大派别,即主战派与主和派,双方矛盾尖锐,最终酿成血案。主和派67军军长王以哲等被主战派军官孙鸣九等人所害,史称“二二事变”,“二二事变”严重内耗了东北军实力。


张学良被扣后曾致信东北军将领“共济和衷”、“拥护大局维护领袖之宗旨”。1937年3月,东北军将领同意了蒋对东北军东调方案。部队被易地换防,东调驻守豫、皖、苏一带,部队之间互不相属,分解使用。接下来蒋对东北军进行了缩编,由甲种军缩编成乙种军,原来每军辖四师缩编每军辖二师,撤销了东北军8个师的番号,这样东北军的兵力被缩减三分之一,实力大为削弱。

东北军经过改编,保留了第49军、51军、53军、57军、67军、骑兵第2军共6个军。原东北军的106师、骑兵第10师、炮兵第6、第8旅则在西安事变后直接投奔蒋军。


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军奔赴前线,奋勇抵御日寇的侵略,损失惨重。在上海、南京保卫战中,东北军5名将军壮烈殉国,部队严重减员;51军浴血奋战徐州会战;53军征战国内战场,后出境入缅越参战,大批官兵为国战死。还有一部分东北军脱离蒋控制。1937年53军691团在团长吕正操率领下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1942年57军111师在师长常恩多的带领下起义。

内战中,一部分东北军选择投诚。剩余部分则被解放军击溃。


岁月是一条河流


九一八后仍然丢人,说的就是东北军,在热河战役中也未能挽回颜面,丢盔弃甲。当时国内舆论针对张学良的也很多,纷纷要求他守住热河省,将功赎罪!铺天盖地的舆论的压力,张学良也无法不重视! 热河确实是防守的好地方,热河的地形特殊,山地众多,易守难攻.日军的重炮和坦克比较难以发挥威力,飞机的空中掩护也比较困难,很适合东北军在这里打防御战。

但是张学良又认为热河保卫战不好打。热河一带的地形虽然适合防守,但是这类高寒高原地带是最适合日本关东军发挥威力的地方(关东军的最初的目的就是对付西伯利亚的苏联军队,特长就是在高寒高原地带作战)。后来关东军曾经和苏联军队在哈桑湖和张鼓峰交手,并没有落丝毫下风。


东北军之前因为收复中东铁路曾经被苏联打的全线崩溃,真的打起来恐怕不是关东军的对手!况且用何柱国将军的话来说:热河虽然山多利于防守,但是山隘也多,无法面面俱到.日军很容易从各处突进合围.这就要求指挥官有比较高的战术素养.如果指挥不好,或者过于恋战,就很有可能被日军绕路到后方合围歼灭。如果张学良把本钱全部投进去和日本拼光了,最终热河又没有守住。自己就是鸡飞蛋打,丢了地盘又丢了本钱(军队)。所以张对到底投入多少部队去打,还是比较犹豫的。


李三万的三万里


东北军的前身是奉军,也就是由北洋政府奉系把持的武装力量,这支部队的创始人是以张作霖为首的一些武装军阀,在其势力最强大的时候光正规陆军三十万到四十万之间,而且控制了东北、华北、东南诸省,张作霖更是位居北洋政府陆海空大元帅。



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后,其子张学良继承了他父亲在东北的所有权力,随即向北伐军易帜,听命于南京政府,这时的张学良成为了国民政府的二号人物,东北军的势力又得到了一次新的提升。而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军则逐渐开始没落。



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因实行不抵抗政策,在日军的冲击下多有溃败,尤其在日军挥师南下后,东北军元老汤玉麟不战而退,使得东北军一时声名狼藉,后张少帅下野。东北军掌握在了张学良的一些心腹手下手里,在张学良回国后,老蒋又让其剿共,这时的东北军数量大概在二十万人左右。



而张学良赴西安之后,连战连败,不断损兵折将,被全歼的部队还被撤销了番号,最终发动了西安事变。在西安事变后,老蒋对东北军更是进行了各种分化和削藩措施,尤其东北军以孙铭九为首的少壮派军官更是和王以哲等人因救张学良爆发了矛盾,最终王以哲被杀,此后东北军基本没落。


历史之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