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总是“窝里横”,到外边却很乖?

疾芪IdHW8788


我是滕骏华大应用心理咨询师

解释孩子这个现象的成因,需要弄清楚孩子在家里感受到父母什么样的照顾?孩子的这种古怪性格要么是父母给的爱太多,要么给的爱不够。

给的爱不够。孩子生下来脾气秉性不同,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不一样。有一种属于矛盾—焦虑型关系。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这些孩子害怕陌生环境,所以表现得特别安静。 这是由于在幼年养育者给孩子的关注不够,对6个月内孩子提出的要求没有即刻满足而导致刚出生的孩子对妈妈既需要又排斥。

给的爱太多。孩子在6个月以后,父母应该要改变照顾模式,从刚出生时的“有求必应”,逐步要变成“延迟满足”,要给孩子上一些规矩。比如,告诉孩子应该去卫生间上厕所,对他能主动去卫生间上厕所给予鼓励;在商场购物孩子看到心仪的玩具吵着要买,父母试着告诉孩子家里有一样的玩具,到家就能玩了。当然偶尔也能满足一次,频率要严格控制。给的爱太多容易培养小霸王。

养育孩子是门学问,父母责任重大,若能懂一些育儿经,必然事半功倍。

我是滕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心理咨询师、精神动力学、接受与承诺ACT取向的心理咨询师。
致力于婚姻情感、两性关系与亲子关系方面的心理咨询活动。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首先需要指出,“窝里横” 并不是只存在于孩子身上的行为,有很多大人也会“窝里横”——他们在亲近的人面前(或在家里)嚣张粗鲁,到了外人面前却变得亲切和善。

研究表明,比起更陌生的人,人们总是更容易对最亲密,也最接近的人表现出攻击性。这种现象也被一些学者称为“日常性攻击”——它的形式既包括大喊大叫、打闹等直接表现出攻击性的言语和行为;也包括毁坏对方心爱的东西、拒绝交流、不正面回答询问等不制造正面冲突的攻击性行为。

当孩子“窝里横”时,有些家长会因此感到沮丧,在他们看来,孩子对外人的态度比对自己好得多意味着自己作为父母是失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窝里横”的孩子并没有抱着伤害家人感情的目的——他们甚至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家和在外面的行为模式是不一样的。

(图片来源于newyorkbehavioralhealth.com)


那么,人为什么会“窝里横”呢?学者们总结出了以下3个主要原因。

1. 关系越牢固,越敢表现出攻击性

有研究发现,有兄弟姐妹的人特别容易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发动直接的言语和行为攻击,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这是因为,他们在潜意识中明白自己与兄弟姐妹的关系基于血缘,是一种非常强大而坚固的联系,不会因为琐事轻易断裂。因此,他们觉得进行攻击相对来说是“安全”的。

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当他明白家对他来说是个安全的环境,他就会觉得在家可以比较肆无忌惮,反正家人不会因为他的举止而不再爱他。这就是为什么一般 “窝里横”的小孩总出现在氛围和谐的家庭中,因为生活在不和谐的家庭环境里的小孩很少有足够的安全感去“窝里横”。

2. 对你越在意,反应越过激

另一种情况是,因为在乎,所以敏感。有时候同样一句话,孩子被外人说就没反应,但被家人说,孩子就会觉得受到了伤害,于是表现得很抵触来保护自己。这种情况下孩子表现出的攻击性并不是对家人的不尊重,反而是因为太在乎家人的看法,以至于对家人的反应做了过度解读,并觉得自己没有得到认可而感到生气或挫败。

3. “窝里横”可能是争夺权力的表现

除了上述两种情况,“窝里横”也有可能是争夺关系中的主导地位的手段。在任何一段亲近的关系中,权力都是不可忽视的方面——谁的要求更被满足,谁的决定会占上风,这些都反映着一段关系中谁更有权力。

亲子关系中的权力其实很难真正对等。有时候,当孩子感受到权力遭受剥夺,总是被父母控制,这种失控状态会让孩子觉得不舒服,他会希望能够夺回控制权。当孩子发现用别的方法都无法达到目的的时候,对权力的争取就演变成真正的攻击——窝里横。

那么,作为家长要怎么纠正孩子“窝里横”的情况呢?

1. 从最严重的那件事入手

改变总是困难的,所以最好循序渐进。当你开始试图纠正孩子的行为模式时,你可能会觉得到处都是问题、要做的事情好多,最后反而无从下手。我们推荐先针对孩子身上存在的坏习惯列一个清单,然后从问题最严重的那一项开始进行改变。

2. 传达清晰明确的期望

沟通很重要,哪怕你面对的是只有几岁的孩子。你可以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他你现在为什么对他不满意,你的期待具体是什么,以及接下来你会要求他做什么。但是不要忘记,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不可能立刻听懂你说的话并且牢牢记在心里,所以你需要不急不躁地反复去说。

3. 帮助孩子了解他自己的行为

你可以安排一个专门用来交流的亲子时间,和孩子坐下来聊聊最近他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其他人的相处,引导他明白自己做了什么,哪些值得表扬,哪里需要改正。这样不仅能帮助孩子建立认知,还能促进你们之间的关系。

4. 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体罚不是一个健康、或有长期效果的手段,你可以尝试其他方法,比如限制玩耍时间、取消零食等来激发孩子改正错误的动力。但与此同时,在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及时奖励也很重要。

5. 控制情绪,不要被激怒

其实,既然孩子能在外面表现得比较好,就说明他有很多优点和能力,而这都是作为家长的你的成就。所以当孩子在纠正过程中表现出抵触或反抗的时候,你不需要觉得挫败或者权威受到挑战,这种时候保持耐心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以上。

你的孩子会“窝里横”吗?你平时是怎么处理的呢?欢迎留言和我们一起分享!

欢迎关注头条号"家有宝宝学心理”——全网超过400万用户信赖,专业的亲子育儿心理社区,陪伴你和宝宝幸福成长。


家有宝宝学心理


“窝里横”是人们经常说的一个词,意思是说有些人在家霸道、对家人乱发脾气,在外却又变成了“受气包”,受了委屈和欺负只会忍着。

“窝里横”也经常会出现在孩子身上。

曾经就有妈妈对我说:“我家孩子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他总会被霸道的孩子吓得不敢说话,但是在家里,动不动就大喊大叫,整个就一窝里横!”

为什么有的孩子家里与家外的表现有如此大的差异?

1.父母没有原则的妥协

“窝里横”孩子,很大程度上与父母没有原则的让步有关。

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么完全没有原则,要么定了规矩,却轻易妥协。

比如孩子想要买个新玩具,妈妈对孩子说:“你的玩具太多了,这次说什么也不买!”孩子一听,马上就哭闹:“我就要!我就要!”

妈妈拗不过孩子,最后无奈地买下新玩具。

时间久了,孩子就有了经验:多哭、多闹,目的就能达到。

孩子很聪明的。当第一次通过发脾气、哭闹尝到甜头后,接下来他们就会把这招用得炉火纯青。

然而出门面对陌生的环境,这一招就失效了。所以有的孩子在外面就压抑自己的需求,一回到家,又开始对家人颐指气使。

2.老人没有原则的溺爱

很多父母都会发现,孩子“窝里横”都是有目标的。

他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横”,只针对溺爱自己的人。

有的孩子只对爷爷、奶奶这些隔辈的老人不客气,遇到严厉的爸爸或者妈妈,孩子就不敢大吵大闹了。

孩子很会看脸色,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所以一些孩子在爸爸妈妈面前一个样,在爷爷奶奶面前又是另一个样。

我见过很多爷爷奶奶,对孩子百般宠爱,舍不得孩子受一丁点委屈,每次父母管教孩子,老人就站出来当孩子“挡箭牌”。

即使这样,孩子也一点不知道心疼爷爷奶奶,稍不顺意,耍小脾气,对爷爷奶奶恶语相向,仗着长辈的包容,孩子也越来越霸道。

最宠爱孩子的人,成为孩子最不尊重的人。

3.孩子缺少社交技巧

孩子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表现出胆怯,很多时候,是因为在家里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没能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

现在家庭,独生子女比较多,很多孩子每天宅在家,很少出门与同龄人交流玩耍。

如果这时候,父母没有教孩子如何打招呼、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处理发生争执,孩子单独处理社交问题的能力有限,遇到陌生人,很容易出现害怕、退缩和焦虑的情绪。

而且出门在外,孩子不再是“小皇帝”,不再是被呵护和关注的对象,没有人像爸爸妈妈那样顺着他,和其他的小朋友处于平等的地位。

这种角色和身份的转变,也很容易生成“窝里横”的矛盾性格。

其实不光孩子,大人有时候也会“窝里横”。

家庭是温暖安全的港湾,在这里,人们最容易暴露出真性情,坏脾气,恶语都会表露出来,总觉得家人会包容自己。

想改变孩子这种“窝里横”的行为,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样,如果父母在外和颜悦色,回家就把暴脾气发泄给家人,孩子很容易就耳濡目染。

其次,家长一定要坚持原则,懂得拒绝,别随便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

赵薇曾经在综艺中对一位妈妈说:“你不能让儿子有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将来你老了,他也觉得你没那么重要,不能太把孩子当回事儿。”

深以为然。总给孩子特殊待遇,时间久了,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自私,对父母也越来越放肆。

趁着孩子小,尽量去纠正孩子的“窝里横”。

千万别让孩子学会,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的人。


钱志亮工作室



窝里横其实是个普遍现象,不光许多孩子窝里横,很多成人也是窝里横。

为什么窝里横,外面乖呢?我想提醒大家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第一,不是问题的窝里横。如果孩子在人际交往和情绪表达方面没有明显的问题,窝里横的级别也比较低,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窝里横,那就是家庭或者家庭成员给了孩子足够的爱、尊重、支持、包容,让孩子的负面情绪有释放的空间和机会,让孩子可以卸下全部的防御,安全真实的做自己。这么看,窝里横并不是问题。


第二,是问题的窝里横。如果孩子窝里横的级别高,杀伤力大,作为父母我们可能需要反思孩子是不是在用“横”表达对家庭成员的不满,或者对自己的不满。这时候,父母需要对孩子的状态有全面的观察分析,及时发现孩子遇到的困难,帮助孩子一起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

最后,我想特别强调下孩子的年龄。如果孩子的年龄阶段在12岁以内,在家庭沟通中,作为父母,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感受,给孩子更多的包容。如果孩子的年龄在12岁以上,或者说进入了青春期,在家庭沟通中,作为父母,我们要逐渐引导孩子去关注父母的情绪,因为12岁以上的孩子需要在家庭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他们必须要会去怎样和父母好好说话。

关于如何好好说话,欢迎大家去学习我在喜马拉雅上的课程《兰海:如何与孩子好好说话》


兰海


孩子为什么总是“窝里横“,到外边却很乖,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父母为榜样

父母如果在人际关系是这样的,对外面的人总是讨好的态度,不敢得罪自己的亲戚,朋友、同事、领导,只敢在家里对爱人,对孩子发火,那么孩子也会潜移默化的学习到父母的模式,对待家人窝里横,对待别人不敢发怒。

二、不平等的夫妻关系

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孩子是最容易学习到父母的关系模式的,如果夫妻之间不是平等相处,而是有一方怕另一方,那么孩子就会学习到这种害怕的模式,特别是男孩子,在父亲“怕”母亲的家庭,那么对于这样的男孩很可能以后也会“害怕”女孩。

三、分不清对错

有时家里又有爷爷奶奶,又有爸爸妈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孩子根本分不清对错,有时爷爷奶奶会袒护孩子,爸爸妈妈说话,孩子根本就不听,也形成了窝里横。

四、有过“横”成功的经验

孩子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如果第一次横就灭掉,以后横的可能性会比较小,如果“横”了一次成功后,获得了很大的“利益”,那么就会继续横下去。

五、自我意识发展期

人的两个自我发展期,三岁和十三岁,在这两个阶段,在发展自我的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比较容易表现出“横”的样子,你会突然觉得他们不听话了,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六、自信心

到外边乖,与自信心有关,如果我们在家里多给孩子鼓励,当他们觉得自己可以的时候,他们到外边就更容易表达自己,我们在家要多认可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表达自己的行为是可贵的,那么他愿意在外人面前展示自己。

七、父母不可理喻

为什么他们在窝里横,是因为父母实在不可理喻,到外边却很乖是因为外边的人尊重孩子,孩子自然会喜欢这些外边的人,就表现出乖的样子了。

“横”分为故意横,还是被迫横。乖也分为被迫的乖和自发的乖。把这两种分清楚,才能找到原因,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作者:陈一香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韦志中心理学网校心理咨询与心理成长系系主任)


韦志中心理学网校


“孩子在家里谁的话都不听,对我们都是大喊大叫,在外面怎么跟其他小朋友连话都不敢说?”

这是一位妈妈跟小编提到的她遇到的困惑

相信这位妈妈的困惑也是很多家长遇到的问题:

孩子在家里明明是个“小霸王”,为什么到外面却显得畏畏缩缩,成了窝里横呢?

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家长的教育出了问题,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没有底线的妥协退让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一定会遇到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然而有的要求可以满足,有的却不能。

有些家长只要孩子一哭闹就立马妥协,导致孩子认为哭闹就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成了家中的“小霸王”,这也是大家常常说的“被惯坏的孩子”

2、家长没有引导孩子如何正确的跟同龄人沟通

孩子在同龄人表现出畏畏缩缩的现象,证明了TA与同龄人沟通能力的欠缺,孩子不会与除家长以外的人沟通。

这也有可能是因为孩子长时间待在家里,鲜少与其他人接触,自然得不到这方面的锻炼。再加上孩子在外面不可能像家里得到百依百顺的待遇,心理上的落差也可能会让TA不愿意与别人沟通。

那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要怎么解决呢?

1、不要过度溺爱孩子

“溺爱”对孩子的危害早就引起了家长的警惕,然而现在还是会有家长不自觉的就采用“溺爱”的方式来带孩子。不管孩子的要求合不合理都满口答应,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养成了孩子“小霸王”的性格

2、多带孩子去跟外面的小朋友接触

孩子在外面不敢跟其他的小朋友接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沟通技巧,一方面也是因为很少接触别的小朋友,如果家长能多带孩子去外面跟更多的小朋友接触,相信用不了多久孩子自然就能跟别人玩成一片了。

最后,孩子在成长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家长,只有发现问题本质所在,并且耐心对待,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撰文/京华合木中国幼教行业综合服务专家,专注为您解决幼教路上的各种难题。

京华合木教育


经常有父母反映:孩子在家和在外面两个样儿,在家很霸道专横,动不动就对家里人发脾气,在外面却很懦弱,退缩,反差很大。这是什么情况?

通常,人们将这种情况叫做“窝里横”。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第一种可能,孩子的成长环境偏于单一,等到他们去跟外界接触,发现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在亲子关系中,孩子大都处于被关注、被呵护、被照顾的地位,孩子不需要自己主动去发起或维持与父母的交往,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是恣意且被动的。

但走出家门,接触他人或同伴,孩子首要就要面临角色和身份的转变,他不再是被呵护和关注的对象,而是跟交往的伙伴处于同样平等的地位,这就需要孩子特别关注对方的反应或态度,并要提高自己的表现性或灵活性,来更好地与对方交往。

这样的过程对哪个孩子都不容易,特别是刚走出家门、开始接触外界的小宝宝来说,如果没有大人的引导,他们最直接体验到的往往是受挫情绪,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内心自然是比较害怕、担心和焦虑的。

孩子会怎么做?可能暂时压抑自己的情绪,等回到让他觉得安全和放心的环境中,他就会发泄出来,会借题发挥哭闹一场。长期如此,父母若不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并进行疏导,将可能导致孩子的行为固化。

对此,父母就需要反思:或许是时候教给孩子一定的社交技巧和规则了。如,教给孩子如何给小朋友打招呼,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并且如何在发生争执时想办法达成合作等。

对于小宝宝来说,父母平时的言传身教、日常跟周围人的沟通和交流等,都会被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如果有机会,父母出门最好将孩子带在身边,给予孩子观察和模仿的机会。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父母就可以跟孩子玩一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如跟孩子一起玩过家家,将日常生活的情境搬到游戏中来,分角色去感受和分析对方的行为,并思考自己如何去做。


第二种情况就是,大人过于宠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被捧着的,他从来没有遭受过拒绝;但走出家门,孩子会发现,“我怎么好多事情是达不成的?”

而且因为一直在家被满足被宠着,他习惯并习得了这种方式,没有人教给他其它的方式,导致孩子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的情况。比如在家里,孩子说了什么时候想吃、什么时候想睡、什么时候想玩都可以,家人都顺着他,但到外面(如幼儿园)却发现不行,每件事都是必须做的时间点,每个时间都有不得不去完成的事。

孩子通常会怎么做?可能,他在外面就会压抑自己的欲求;但回到家又依然故我了。甚至还要把在外面压抑的火气,一并发到大人头上。

对此,我们的父母就需要反思:是否我们在家里太过宠爱孩子了,而忽视了对他的规则意识的建立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父母跟孩子之间的这种安全依恋建立得不是特别好。

孩子之所以总跟父母纠缠、闹腾,到了外面却不敢跟更多人接触,是因为他内心里是不安全的,是恐惧而担忧的。

我们说,依恋是孩子社会化发展的开端,从孩子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就一点点形成并发展了,父母在哺育孩子的过程中,通过对孩子身体的触摸、需求的满足(包括动作声音眼神等的交流与积极回应),与孩子建立起了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结。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对父母产生了高度信赖,并且形成和发展了自我的概念,意识到“我是被爱的,我是安全的。”他也才可能发展出积极的探索行为和交往需求,并对同伴产生信任感。

而那些安全感不足的孩子,他不可能发展出对外的兴趣,而会将更多精力用在寻求和证明父母的爱上面,也因此出现了紧紧黏住父母,或者频繁跟父母发脾气,却对外界缺乏兴趣的情况。这些孩子只是在走向外部世界之前,拿到那颗定心丸:父母是爱我的,不管我做什么,父母都会在原地,看到我、关注我。

通常,面对安全感不足的孩子,父母大都是比较头疼的,因为孩子无法告诉父母,“我需要更多爱的保证。”但他们会更多地通过哭闹、发脾气、无理取闹等行为吸引父母的注意。这时,父母不要急着发火,或一味满足孩子,甚至用物质等来安抚孩子,而需要反思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否孩子需要的不是这个,而是渴望与我更亲密一些、希望得到我更多的保证。那么,你不妨试着多花一些精力,去倾听陪伴孩子,去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与对话。


当然,生活中孩子的问题不只这么界限分明,而且是几种情况交织在一起的。当孩子出现窝里横的情况时,父母不要过度紧张和着急,先试着放松自己,并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行为。

首先,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而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我们不妨试着从家庭环境来调整,不要过度去宠溺孩子,更不要对孩子事事表扬、时时夸赞,而应该真正看到孩子的努力,并及时表扬孩子的进步,这样才能给孩子更多有用而积极的反馈。

如果大人一直将孩子当小baby,事事照顾时时看管又过度表扬和夸赞,他自然也无法真正看到自己的能力,也无法很好地认识自己,当然也不会愿意去尝试和努力;到了外面,当外界对他提出与他年龄能力相匹配的要求,甚至是要高出他年龄一些的能力,孩子当然没有能力驾驭了,他也就更容易表现出胆怯的行为。

当外界给他的反馈与他在家里得到的赞赏出现了极大差距时,孩子会怎样呢?

他内心一定很疑惑,“为什么家里说我做什么事都很棒,而外面的人却说我什么都不行?”他会焦虑,也会不安,自尊心也会受到极大打击,严重者就会表现出抑郁或烦燥。

孩子会怎么做?他会把这种负性情绪转嫁给家长身上,他就会埋怨家长,为什么你不告诉我外面的世界是这样的,为什么你说我什么都好,外面的人却说我什么都不好。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家长一定要注意调整教养方式,同时要给孩子一些独立性的培养,让他能够和他自己的年龄特点相匹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他才能够在外面以一个独立的人的形式出现,而不是处处依赖于父母。

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养料,我们要时刻注意不要让起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羁绊。


其次,孩子能走之后,就有必要带他走出去了,去接触和感知外面的世界。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要将孩子推出去,不管孩子,相反,我们要做的是,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他知道家是温暖的、安全的,让孩子相信外面的世界也很友好,即使偶尔跟小朋友发生冲突,也是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恰当解决的。

在孩子一两岁能走会跑的时候,我们就有必要每天带孩子到户外去活动活动了,让他去大自然中跑一跑,到人群中去看一看,到小朋友中间去玩一玩。通常我们说,3岁是孩子正式进入社会的开始,但在这之前,也就是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前,我们要为孩子做好积极的铺垫和准备,帮孩子做好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平稳过渡。

怎么做?

比如,我们可以在两岁时就帮孩子规律作息,可按照幼儿园的节奏来安排和调整孩子的日常生活;

再比如,在孩子与小伙伴发生矛盾时,或者在家中发火哭闹、甚至对大人不够尊重时,我们除了介入去解决问题之外,还可以更好地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是什么,多对孩子多表达一些理解和尊重,并及时与孩子沟通,向孩子示范出恰当的人际沟通模式。

甚至我们可以给孩子制定一些规则,如我们可能不会要求一个一两岁的孩子,主动跟人打招呼,但对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我们就会要求孩子见到人要跟人家打招呼,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轻易去插话,要认真去听等。这既是教给孩子尊重对方,同时也是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原则,自然在面对这样的情景时,孩子不会因为不知道如何做而紧张焦虑,或者干脆躲到妈妈身后了,长此以往,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自信。

当然,最主要的是,父母要注意,不要过度溺爱和纵容孩子,因为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伤害。我们需要反思和改变当下的教养方式,给孩子创建一个爱与规则并存的教养方式,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为他自己。

心理学家丁瓒曾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从我们一出生就开始了,同时也将持续终生;对个体的发展来说,它是柄双刃剑,既代表机遇,也意味着挑战,需要我们花一生去慢慢修行和感悟。

在我看来,孩子在童年早期遇到诸如“窝里横”之类的适应性问题,不完全是坏事,至少他是在父母的保驾护航中前行,而不至于自己跌跌撞撞去试探。

所以,当你意识到,你的孩子总爱在你面前发脾气,请不要着急给孩子贴标签,而是想一想,我的孩子在通过对我发火的方式,在问我要什么样的支持?

本问题由“积木育儿”头条号特约专家 中科院发展心理学博士罗静老师来回答。更多孩子成长问题,请关注“积木育儿”头条号。


积木育儿


我小时候也这样。

我结合自身经验和身边经历,分析分享。

孩子为什么总是“窝里横”,到外边却很乖?

「原因有三方面」

一、怕生

【原因】因为怕生而放不开。这里的怕生不是胆小,也不是不敢表达,这种怕生,大多数源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所致,有一些孩子,从小就受到很严密的家教,“你要懂礼貌”、“你要守规矩”、“你在外面也要乖”、“你要做大家都喜欢的小伙”……

这些观念的反复植入和引导,导致孩子在外面变得拘谨而放不开,他们怕什么?怕生人不喜欢说他们没有礼貌,怕被说不守护规矩,怕被做了不当的事,超越了所谓的界限,所以谨言慎行。

【对策】好的家庭教育,不应该只是教育孩子懂礼仪,守规矩,更应该鼓励孩子放开心里束缚,不要害怕表达自己。

二、胆小

【原因】害怕做错被责怪而选择封闭,这种情况最应该被关注。

孩子为什么会胆小?家长们应该自我反省一下,不要一味只认为是孩子自身的问题,千万不要以为你的孩子天生胆小懦弱,不经世事。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都是天生自带的,这些能力,他们出生就具备,并且熟练掌握应用.

“你不听话叫警察抓去”、“你不睡觉外面有猪八戒在等你”、“快躲起来!有老背背(坏人)”、“你敢一个人跑出去?有一只大猫在等着你”……

请家长们注意了,你的孩子胆小,你长期用来哄他听话,哄他睡觉的这些吓唬人的伎俩和“骗局”,就是最大的根源,心理根源。

【对策】我一直以来不赞同家长们用为了短暂的解决一个问题而用一些立竿见影的速成方法,就像吃方便面,短时间你发现很好吃很解饿,但实际上饿得很快,并且非常伤身,有些添加剂一旦住进身体就真的排不出了。我说到这里,请家长们深思。

三、内向

【原因】孩子不是不懂交流,只是真的不喜欢说话,实际上是有想法的,他只是保留了自己的意见,不想说出来而已。

为什么他不想说?因为在不熟悉的人面前说出来,他害怕不被认可,害怕不知所措,害怕让自己尴尬,所以他干脆只是看。看看就好,实际上这样的孩子很有想法,洞悉力也很强,他只是在他眼睛和心灵世界里,包罗万象,把一切都尽收眼底。

【对策】内向没有错,不必勉强孩子非要去交流,未来在随波逐流的人潮中,你的孩子可能就是那个遗世独立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尊重个性,培养兴趣是重中之重。

【大多数情况】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大多数孩子会有的情况,“见人熟!”

见人熟,并不是真的立马就能熟,只是说这样的时间相对短一点而已,这也是不同的孩子,存在个体差异导致。我们做家长的,要懂得体谅,容许孩子和别人不一样,容许孩子慢热,容许孩子整理好自己的心情再去融入,我想这个应该是值得提倡和建议的。

【特别提醒】

我特别要强调一点,我纵观过很多家长,我也惊讶地发现,有些家长把这个问题“妖魔化”了。

请大家反想一下,在孩子单纯质朴的世界里,他们真的有这么多超越年龄和社会化,甚至功利化的想法吗?孩子的世界,真的很简单,请家长们不要着急,不要焦虑,更不必庸人自扰,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对症下药,多鼓励,少责怪,积极引导,打开心门才是最重要的。


吧啦小精灵


一,窝里横的孩子无处不在就在我们身边。

这天在院子里碰见邻居姗姗一家,正好姗姗带着儿子明明,明明长的虎头虎脑甚是可爱,我就忍不住夸了一句:“这孩子好可爱,好乖呀”但姗姗说了一句你别看明明在外边看着挺乖的,在家里可窝里横呢,这孩子刚才还好着呢,这会听到妈妈的话,甩开妈妈的手,对着妈妈的背就打了几下。这一言不合就动手确实窝里横!


二,孩子为什么在外边乖巧懂事在家里却是一副窝里横的嘴脸呢?孩子窝里横的原因?

1.父母就是窝里横,有的父母上班一天在外边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回到家里把不满情绪不是发在老婆身上,就是发在老公身上,家里经常如此孩子耳濡目染也就慢慢学会了,在外边不能乱发脾气,在家里可以,对别人不敢乱发脾气,但对家里人可以!

2.隔代老人无原则的溺爱,无论孩子做错什么事,也不打也不骂,孩子想要什么,想什么只要孩子一哭想什么办法都会满足孩子,所以当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孩子知道只要耍横就能达到目的,所以就养成可窝里横的习惯,


3.孩子经常宅在家里,缺少社交活动,有些家长和老人经常让孩子一个人在家里玩,孩子缺少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所以出去看到同龄小伙伴就会害怕,所以表现得很乖,但是一到家里就霸道起来?


云破天开山水间




很多孩子在家是“大老虎”,在外是“小绵羊”。在家里经常“张牙舞爪”,对家人拳打脚踢。但在幼儿园或者别人家里,远离了熟悉的环境,孩子就变成了“小绵羊”,甚至不敢维护自己合理的利益。比如,在幼儿园里,同伴抢他的玩具或物品时,不敢反抗。这种孩子就是典型的窝里横。

孩子的窝里横行为往往只针对最溺爱自己的人

而有权威感的爸爸,则很少成为孩子“施暴”的对象。相对于孩子其他的攻击性行为来说,窝里横的成因更加复杂,家人的过度保护和溺爱孩子,一方面导致孩子在家里自私、霸道;另一方面又导致孩子在外面自我力量不足——不敢维护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伤害不敢反抗或求助,从而使孩子成为窝里横。

家人没有给孩子树立权威的形象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关心只限于吃饱穿暖,而对孩子心理与情感的需求不加理会。长此以往,孩子就难以对家人产生权威的印象。3岁宝宝正处于树立自尊心与自信心的时期。

孩子对家长不权威的印象,直接导致孩子自尊心与自信心缺乏,在外面感到自卑。而这种自卑在孩子与家人相处时,就会发泄出来,从而成为“窝里横宝宝”。

孩子在外感到不安、不敢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父母不要批评指责孩子,那样只会加重孩子的不安。要接纳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适应陌生环境的时间。

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植夫趣课堂』,在这里读懂孩子。部分内容节选自《搞定难搞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