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COOL|呢个“城中村”,唔喺我想见到嘅

城市共生

这个杂乱木架上的牌匾,是今年深港双年展的主题。

往年的双年展U老板大多数都只是想去拍个照片假装自己很有内涵发个朋友圈而已,而今年在开展之前,便被海报吸引了,城中村、市井地,让我迫不及待地在开展的第一天就奔过去参观了。

开展的第一天,是在结束工作后赶过去的,天已经黑了,在闭馆前溜进去走马观花地逛了一圈内展:有意思,值得思考。在被保安赶走后,便计划着周末再去一趟。

趁上个周末,正好遇上了双年展内办了个小物市集,便牺牲掉宝贵的周末懒觉,起了个早就到了古城,结果,是失望的

与海报上所期许的市井气息截然不同,展区主街道都被翻新了一遍,将店铺招牌和墙面做成了统一性的伪复古“中国风”,几间网红式咖啡屋+书吧拔地而起,改建后历史场馆新簇得让人怀疑是编造出来的。

这些一点都不real,令人想起城市招牌旅游街---北京南锣鼓巷、成都宽窄巷子、广州上下九,想来深圳原有这么一个地方被重造后变成商业味道极重的观光地之后,便索然无味---南门一坊 (本名:南油步行街),一个人情味十足的繁华夜市,现在却成了戴着空高帽的美食街。

当然,我只是不满这样过度“规划”的做法。

说回展本身,还是一直延续着深港双年展的高逼格高品质作风,一个塞进世界各地“城中村”故事的破旧制衣厂,记录了艺术家们对城中村的理解,建筑师们对城市规划的幻想与妄想,同时也很好地述说一个世界级的现状,房屋供求,这大概也是选址在城中村的用意。

城中村,一个移民与遗民共存的城市旮沓,有最廉价的房屋出租吸引着外来人士,也有上一代本地人对这片土地的念想。

而被选中作为主场馆的新安,是一个记载深圳故事的城区,民国末期到共和国前期,南头古城是货真价实的“城”,这里生活的人以“城里人”自居,直至70年代末邓爷爷画了圈圈后,才逐渐没落,沦为了村。

这也是今年双年展的卖点,

接地气

但不代表是没深度的东西,我喜欢他们利用基层这个噱头,放入了世界各地的城中村做引子,让人探讨“住”这个生存必要问题。也喜欢他们玩矛盾,把艺术和生活这两件事的冲击感真实地表达,即便是世界级大师的墙绘下还是住着“本色出演”的人们;大批“奇装异服”的年轻弄潮儿们涌进村内,与闲来逛逛的居民形成强烈对比,这些我认为是城市共生的趣味性表达,耐人寻味的真实。

以上,是我的不完整版观展有感,浅显地说下对外观和总体而已,毕竟解读作品这事,每个人都不同,因此趁双年展最热闹时,顺便路访了一波。

#来深半年的新移民,规划师

@田丰

:在深圳呆了半年,你喜欢这个城市吗?

我可能更喜欢这个城市的氛围吧,朝气和年轻。在内地,大家都活着比较安逸,这边的年轻人都很上进,也会影响着我的心态。

:城中村是什么样的地方?

生活成本低,融合度高。

:村里办展的噱头,你怎么看?

接地气,方式比较独特,并不是说在高大上的艺术馆或者展览馆,而是在城市当中展示些日常生活,跟周边的居民融合得蛮好的,就像展的理念“共生”一样,体现得非常到位。

:像现在城中村的建筑模式还是保留城市中,政府一般会翻新规划或拆迁重建,其实都没有很好的留存,从建筑的角度,要怎么做才算是完整保留?

我认为要渐进式的,自下而上的,居民自发式的更新方式才算是一个完整的保留吧;大招旗鼓,强行刷成一个色的那种过度插手规划肯定不行。当然,城市发展的角度可能就不会让居民来规划,他们会把它拆掉,然后改成容积率很高的大厦。

但我的观念来说,还是希望有这类特色的建筑保留,就像香港九龙城寨,在拆下那一刻,

多元文化也被摒弃了,怪可惜的。

:但九龙城寨也是因为自发性违建演变成危险的架构,同样的,如果让城中村的居民规划会不会也走向一个结局?

年代不同了,环境也是不一样的,我刚刚也说了,得渐进式的,自下而上的,这样的自发性规划可能更有特色吧。

#隐居广州的深圳人,小物市集摊主

@曲奇

:因为小物市集,古城里蹿涌着个性的年轻人们,包括你的着装和贩卖的东西,你会感觉怪吗?

我觉得蛮有碰撞感的,小众风格的东西摆在一个相对保守的地方,是一个矛盾关系。说不定他们是喜欢的呢?

:你对城中村的理解?

像展内,有一大块区域是各地贫民窟,在我看来城中村不一定就贫穷,还是有很多暴发户的。我对城中村并不太了解,脑子中城中村的画面就是肮脏的街道,吵吵闹闹的小市民,一群追逐打闹骂着脏话的孩子 。一个有烟火气的生活地。

:逛完整个城中村,现模样(重建后+多了艺术展览)给你什么感觉?

因为深港双年展的缘故吧,南头古镇城"国际化"了,这都是假象吧。(无奈摊手)

然而,主题“共生”,我也觉得只是个好听的说法,在我看来城市和城中村是两条平行线,即使将城中村翻新改造这也不过是树立了新的旅游景点罢了,

它并没有被彻底改变,试问,为何要要改变它呢?这是个自然的现象呀。

:所以,这个展你不喜欢吗?

展本身是很好的,也很多东西可以看,蛮有意思的。只是不喜欢变成旅游景点,好整齐的样子,特别假。

#特地从广州来看展的

@张马庄+@REGEN

:特意从广州来这个展的吗?

是呢,特意过来看的,是因为小物市集才知道这个展的。

:因为小物市集,古城里蹿涌着个性的年轻人们,包括你的着装和贩卖的东西,你会感觉怪吗?

不怪,是丰富的。

我觉得很搭调的,还给展览带来更多的不一样的元素。

:逛完整个城中村,现模样(重建后+多了艺术展览)给你什么感觉?

用艺术的思维美化了街道,很有特色的城中村。丰富了城中村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人流量。

感觉这个城中村保留了些原本的特点同时又展现了新的活力。

#本地土著,深圳通

@达达

:以前有关注深港双年展吗?

之前有看过,这期相较往期最大的不同就是往期的举办地是“死”的,是工业遗迹的改建,这一次是“活”的,就在南头古城的市井生活里,样式丰富,能感受到生活与艺术文化间的交汇,同时关于城与村创作议题也很具有社会现实性。

:这期主题是“城市共生”,在你的立场,城市和城中村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

我觉得城中村与城市确实是应该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可是目前看来,确实城市没能做到,相反有些针锋相对,向城中村索地。既然共生,就是既有保留又有进化的过程,如果一下子全部改变,不过是旧城改造而已。

:其实这期展,大部分作品是国外艺术家对城中村的看法,并广义地理解为“贫民窟”,你怎么看待这种理解?

我觉得深圳的城中村与国外城市不一样,不能单纯打上“贫民窟”这个关键词。外国的贫民窟是由被城市发展排挤出来的人,在城市外围自发组建“生长”出来的;而深圳的城中村,是中国对城市化的狂热,促使现代化的新城在原来的郊区田野里迅速建立,在长期的演化中反而把原来的繁华地包围改造,变成“贫民窟”;两者是有区别待遇的贫民窟,这样的理解浅了点。

:逛完整个城中村,记忆点最深的地方是?

“深圳几乎是一张白纸”,是其中一个展区的艺术家说的话,我不认同这句话,任何城市都有其自身的记忆,只是没有开发挖掘。诚然深圳的历史不丰厚,但不能作为我们不尊重它的理由,深圳绝不是只有三十几年历史的小渔村。

#Littlething 团队负责人

@Jason

:恋物志这么少女的一种风格怎么会和双年展这类搞工业建筑的合作呢?

从设计角度来讲,恋物志是做手作类的小物,是创造,双年展做的是大的艺术装置,也是创作,只是不同领域的创作设计,两者肯定能擦出火花,这样的合作是互助互利的。

谁说搞建筑就不能一颗少女心是吧。

:小物市集和城中村市井地,是两个有冲突感的东西,你怎么看待这种矛盾关系?

我认为一个城市其实是多元的,不可能只有一种风格,像恋物志的风格也代表着另一种面貌。城中村是城市流动群体的聚集地,小物市集在做着共享,互相融合的平台,所以这种冲突或者矛盾都是合理的。

:那深圳的融合度怎么样?

深圳算是中国开放度很高的城市,年轻,所以接受度很高,没有什么差别,各方面都是这样的,也因为如此,我们在深圳开始了Little thing的杂志。

作为一个在渔村边上长大的人,也看着身边环境被规划后的变迁,原本想在这怀缅一下,可惜被新簇的模样,被海报“照骗”了一波,太过于刻意做作地强调,反而降低了好感度;城中村,是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最能看到生活面的地方,而不是被规划好的拍照景点。

文中场景图皆源自:UABB官方微博

UNISTREET —— 这是一个关于街拍的栏目

UNICON —— 这是一个访谈类的栏目

UNISTYLE —— 这是一个探究穿搭的栏目

UNICOOL —— 这是一个跟名字一样酷的栏目

往日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