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李旦为何三让天下? 他是怎么死的?

王增军0628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又名李旭轮,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李显为其兄长。睿宗一生,两次登基,三让天下,堪称传奇。

自古为争皇位,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不在少数,而睿宗为何三让天下?他又是怎么死的呢?且听有书君一一道来。

1、为保命,被迫将皇位让给母亲武则天

高宗死后,中宗李显继位。没多久,因一言不合,李显被武则天废掉,睿宗继位。


睿宗本性懦弱,并无实权,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有些实力或不甘心听命于武则天的李氏皇族都被她斩尽杀绝。

睿宗虽软弱,但很明智。他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如果不自行退位,恐性命不保。


于是,他主动率群臣上书,恳请武则天登基,改李唐为武周。这样,武则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女皇帝。


2、明哲保身,主动让出太子位给哥哥李显

武则天到底是一个女人,面临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继承问题,在传位给李家还是武家的问题上纠结不定。


在狄仁杰等重臣的软硬兼施下,最后决心传位给李唐宗室。但她并没有立李旦为太子,而是召回了他的哥哥,被贬庐陵王的李显。

武则天共有四子,长子李弘病死,次子李贤被武则天所杀,如今只剩下可以传位的就是李显和李旦。李旦退位后,当了十多年的皇嗣,并不是太子。


此时,武则天迎接李显回朝,自然是有意传位给哥哥。他深知武则天的政治手腕,明哲保身,李旦自己主动上表,请求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


3、为延续李唐王朝,将皇位让给儿子李隆基

武则天死后,中宗李显被有称帝野心的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死。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联合李旦的儿子李隆基起兵杀了韦氏,再次立睿宗为帝。随后,立李隆基为太子。

此后朝政被太平公主掌控。她慢慢发现李隆基果敢机智,担心他以后不受管制,就处心积虑地想废掉太子。

李旦虽文弱,却很有智慧。

一方面,他希望利用妹妹太平公主平衡太子的力量,自己这个皇帝好坐的安稳。

另一方面,为了李唐王朝统治的稳固和天下的稳定,他在关键时刻考虑的是太子地位的稳固。

最后,为了李唐江山不落入太平公主之手,李旦让李隆基登基,自己退位做起了太上皇。


但这一次让位的局势并没有险到丢命的程度,所以当太上皇初期,李旦还是揽着军国大事和三品及以上级别官员的任免权不肯放手,相当于让位不让权。后来,李旦甚至生了要换掉李隆基的想法。

无奈,李隆基再次发动政变,处死了太平公主,当上了名副其实的皇帝,李旦不得已才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退居二线太上皇模式。

第三次让位的不彻底,表明李旦也是喜欢权利、喜欢天下的凡人。

李旦虽三让天下,实属无奈之举,并非心甘情愿。李旦不是政治强人,既不善于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运筹帷幄,也不能带领百官励精图治,开创盛世。



但却很善于忍让自保,并且在处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争斗问题上,表现出了政治智慧和责任,为李唐王朝的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做出了贡献和牺牲。

李旦晚年退居百福殿,颐养天年。开元四年六月二十日(716年7月13日),病逝于百福殿,享年五十五岁。同年十月,葬于桥陵。一代传奇就此谢幕。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在大唐这个开放的王朝,似乎什么事情的发生都不足为奇,比如有一对亲兄弟被戏称“六位帝皇丸”,其中弟弟为唐睿宗李旦,面对诱人的皇位,他竟三让天下:一让母亲武则天;二让哥哥唐中宗;三让儿子唐玄宗。

其原因并非李旦无欲无求,不爱权力,而是因为被逼无奈,想要自保就不能站在最高处。

武则天的儿子不好当,自从她有了权力的野心之后,她的儿子和女儿要么成了她的政治工具,要么成了她的对手,必须往死里打压。当初安定公主刚出生不久就突然夭折了,成了武则天与王皇后斗争的转折点,之后李治废王立武,武则天成了皇后。后来李治生病,武则天又有了临朝听政的机会,从此沉浸在权力的漩涡里不可自拔。她的儿子成了她的对手,长子李弘英年早逝,次子章怀太子李贤成为武则天重点打击的对象,并最终被废黜,流放然后被逼自尽。

在这样的情况下,三子李显和四子李旦更加不敢和母亲对抗,小心翼翼的应付自己的母亲,力求做个好的傀儡。683年李治去世,太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结果李显因为并不怎么听话,当了不到两个月的皇帝,就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赶出了京师,开始了流放的生活,然后武则天扶立幼子李旦继位,李旦从坐上皇位的第一天开始,就知道自己是一个傀儡,一个摆设,而且他并没有什么自由,被变相软禁在皇宫中,很快,李勣之孙李敬业发动叛乱,武则天问顾命大臣裴炎该怎么办,裴炎说只许还政于李旦,武则天大怒,斩了裴炎,李旦的处境更加危险。


之后武则天加紧了谋划皇位的步伐,祥瑞出现,《大云经》横空出世,无不是在为武则天继位舆论造势,终于在690年,请求武则天称帝的请愿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始,最初是傅游艺带领关中九百人上表请求武则天称帝,武则天拒绝了;然后更大一波请愿开始,武则天再次拒绝了;紧接着,第三波请愿开始,这一次,大唐皇帝李旦也“自愿”加入了进来,要求自己的母亲称帝。武则天一看,差不多了,好吧,既然君权天授、民心所向,就称帝吧。

于是李旦被降为皇嗣,改姓武,相当于皇太子的存在。李旦虽然让了天下,但武则天并没有就此对自己的儿子放心,而是仍旧打压他,甚至李旦还曾被怀疑要谋反。698年,武则天决定把流放的儿子李显召回洛阳,李显虽流放十几年,但朝中势力还是存在的,等李显回到洛阳后,李旦开始称病不朝,上表请求立哥哥李显为储君,这是他第二次将天下让出去,之后,武则天就立了李显为皇太子。


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最终禅位于李显,李旦也参与了此次政变,之后成为安国相王,可能实在是厌倦了皇室争斗,李旦不愿意担任朝中重职,也不肯接受皇太弟的封号。但是李显这个皇帝极为不称职,他纵容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干政,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710年,李显去世,太子李重茂继位,韦后摄政,又一轮皇权争斗开始,最终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李重茂不得不让位于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就这样,李旦再次成了皇帝,本为庶子的李隆基成为皇太子。

李旦成为皇帝后,短暂同盟关系的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开始了夺权斗争,李隆基的势力越来越大,太平公主开始忌惮他,虽起了废太子只心,面对两人的斗争,李旦无法处理,他信任太子,也依赖太平公主,常常左右摇摆。


712年,借着彗星出现的由头,李旦又萌生了让天下的想法,然后禅位于太子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然而李隆基并不能完全亲政,很多事还是李旦说了算,而太平公主依旧权势滔天,成为李隆基的障碍,于是在第二年,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剪除太平公主的党羽,然后赐死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惊闻政变,李旦决定还政于李隆基,不再过问朝政。

三年后,李旦去世,时年55岁,李旦一生实在是太过跌宕起伏,两次为帝,三让天下,真正做皇帝不过两年而已。其中固然有形势所逼的原因,恐怕也和李旦懦弱、优柔寡断的性格有关。


萧晓四姑娘


李旦第三次让天下和前两次让天下有很大不同,前两次是没办法,为了自保,不让连小命都可能丢掉,这次让位,主动性多了几分,从中我们也能看出点名堂。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手干掉了专权的韦皇后,废掉了少帝李重茂,把李旦重新推上皇位。



其实,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这对政治同盟,只是暂时的,本身就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太平公主以女性干政为己任,李隆基则以彻底结束女性专权为目标。两个人的矛盾不可调和,最后决裂是必然事件。

李旦上位后,两个人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两个人争权夺利,李旦夹在中间滋味不好受,一个是妹妹,一个是儿子,都是亲人,而且都是拥立自己上位的功臣。更要命的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两个人的政治能力都比自己强,李旦平衡不了这两个人的关系。受两个人的挤兑,李旦皇帝当得很不舒服。



李旦以前当皇帝,从来没有享受过皇权,这次他不再是傀儡,可以任免官员,发号施令,生杀予夺,刚开始他感觉还挺爽。但是,时间长了他发现,玩政治不是他的长项,李隆基挤兑他,太平公主挤兑他,甚至大臣也挤兑他。慢慢地他觉得当皇帝不是享受,是遭罪。

于是,不愿再遭罪的李旦把皇位让给了李隆基。这给太平公主打了个措手不及。李隆基当了皇帝,迅速下令捉拿太平公主。太平公主逃到一个寺庙里,躲了几天后,投案自首,被李隆基赐死家中。

李旦曾经求李隆基不要杀太平公主。李隆基不是李旦,他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能力都比李旦强得多,手腕也硬得多,他根本不会答应太上皇的请求留下政敌。



从这次让位,我们可以看出,李旦能看清自己,能放得下。这也是智慧,也是能力。能看清自己不容易,能放得下更不容易。李旦让位后,得以寿终正寝。

不过,从李旦让位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的智慧,只能用于自保,他的能力不足以保全别人,比如太平公主。

李旦的前两次让位,体现本能比较多。第一次是武则天把他拉来当傀儡皇帝,忽悠他让他亲政,其实是试探他。第二次是已经接他的哥哥李显回京,武则天的意思很明显,准备让李显接班,让李旦当皇帝还是忽悠他。只要看明白了武则天的意思,都会那么做,这只能说明李旦不傻,没有更多好说的。


豫有得


正所谓皇权之下无亲情,皇位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父子、兄弟之间因争位而互残的事件,在史书当中屡屡出现。然而在历史上却有位奇人,视皇位为包袱,曾经三度将其让出,着实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此人,便是唐睿宗李旦。


嗣圣元年(684年),因不满母后的专政,登基才55天的中宗李显便被废黜,与韦皇后一起被远流到房州。中宗下台后,武则天考虑到称帝的时机不成熟,便将小儿子李旦扶上台,是为唐睿宗。李旦虽然登上帝位,但局面依然是“换汤不换药”,朝政大权仍掌握在母后的手中,他不过是个傀儡而已。



不仅如此,当上皇帝之后的李旦,人身受到最大程度的限制,不仅不能随意出入宫廷,甚至在皇宫中也不能自由行动,一举一动全被母亲严密监控,俨然就是个“至尊囚徒”(“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九》)。皇帝做到这个份儿上,心理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睿宗上台后,武则天加紧篡位谋国的步伐,对于反对她的皇室成员、公卿百官,其处理手段都是简单一个字:杀!在这段时间,武则天对政敌的铲除一刻也没有停歇过,一大批皇室成员和贤臣名将都成了她的刀下之鬼,直杀得人头滚滚、天下钳口,才算是安心。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认为大局已定,便授意佞臣傅游艺等人上书言符瑞,鼓吹变易国号。此后,百官、宗室、外戚、四夷酋长纷纷跟进,乃至天下僧尼、道士们也参与进来,众口一词地要求武则天“顺天应民”、登基建国。睿宗深知无力回天,索性顺水推舟,也加入劝进队伍中,请求让位并改姓武。此即睿宗第一次让位。



百官及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合六万余人,俱上表如游艺所请,皇帝亦上表自请赐姓武氏…庚辰,太后可皇帝及群臣之请。壬午,御则天数,赦天下,以唐为周,改元。乙酉,上尊号曰圣神皇帝,以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见《资治通鉴·唐纪二十》。


武则天称帝后,感觉儿子很识时务,便封他做皇嗣,预备百年之后依然会把皇位还给他。然而在执政的晚期,武则天却在辅臣狄仁杰、张柬之等人的劝说下,将废帝李显召回京师,有意重新立他为储君。



李旦很清楚哥哥得到大部分朝臣的拥护,如果自己占据着储君之位不肯放手,恐怕将来会遭遇不测。于是在圣历元年(698年),李旦将储君之位让与李显,就此也让出了“准”皇帝的位子。此即睿宗第二次让位(“戊子,庐陵王至神都…皇嗣固请逊位于庐陵王,太后许之。九月壬申,立庐陵王哲为皇太子,复名显。”见《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使武则天退位,并扶立太子李显为帝。李显复辟后,感激于弟弟李旦当年让位的“义举”,便加封他为安国相王,又想立他为皇太弟。然而李旦深知韦皇后、安乐公主权力欲极重,根本容不得自己占据高位,于是便婉拒中宗好意,躲在家中静观时局。



韦皇后、安乐公主在中宗朝干预朝政,公然卖官鬻爵、迫害异己,将国家搞得乌烟瘴气。不仅如此,韦氏大权在握后,竟又做起女皇的美梦来,为此不惜联合女儿安乐公主毒死中宗,立幼儿李重茂为帝,自己垂帘听政。正当天下静待“武则天二号”产生之际,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即“千古一帝”唐玄宗)与姑妈太平公主联合发难,捕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并扶立李旦重新登基,时在景云元年(710年)。


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间,妹妹太平公主把持朝政,与太子李隆基之间的矛盾日渐加深。李旦性格柔顺、优柔寡断,本来就不是个做皇帝的料,如今见妹妹与儿子势若水火,心中忧虑不已,索性在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借口彗星出现,将皇位让给李隆基,自称太上皇。此即睿宗第三次让位(“壬辰,制传位于太子,太子上表固辞。八月,庚子,玄宗即位,尊睿宗为太上皇。”见《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



然而睿宗此举非但没有消弭矛盾,反而更加激化太平公主、唐玄宗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一年后的“先天政变”,并以公主及其党羽覆灭为告终。太平公主死后,睿宗正式归政于玄宗,并退居百福殿以颐养天年。开元四年(716年)六月,睿宗李旦驾崩,终年五十五岁,死后葬于桥陵。随着李旦的离世,这位曾三度让位的传奇皇帝就此谢幕。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文史砖家


唐睿宗李旦生性恬淡机警,不贪慕权势,有“三让天下”的美誉,这是他明哲保身的大智慧,也充分说明他的清心寡欲。其庙号“睿宗”可以说是对他的一个得体的概括。

第一让,武则天在载初元年(689)开始使用自己的新名字“曌”,发布的诏书也因避讳改称“制书”。处于政治波澜中心的李旦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上表请求母后荣登大宝,并恳请赐自己姓武。李旦此举当非出于本意,却使武则天改唐为周有了一个回旋余地,这也使得李旦得保平安。

第二让,圣历元年(698),武则天将废黜为庐陵王的唐中宗李显召回。睿宗“数称病不朝,请让位于中宗”,李旦称病只是给自己躲避政治风云找的借口,他认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中宗李显争帝位的政治较量之中。

第三让,唐隆元年(710),中宗李显已死,“唐隆政变”后,睿宗即位,深陷儿子李隆基与妹妹太平公主的斗争旋涡,恬淡的李旦索性就把政变有功的李隆基立为皇太子。到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在位仅仅26个月的睿宗再次让位,把皇位传给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帝”。

纵观睿宗的三让天下:他一让母亲,应系情非得已;二让皇兄,是兄弟情深;三让儿子,可谓实属无奈。睿宗三让天下,均能保障自己平安如初、有惊无险,这种智慧连宋代大儒司马光也肯定地说:“李旦性格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所以经过武则天、韦后这一段唐王朝混乱的时期,竟然得以安全,实在是令人佩服。”

上图唐桥陵

李旦晚年退居百福殿,颐养天年。开元四年(716)在百福殿病逝,享年五十五岁,同年十月葬于桥陵。


古道犀风


李旦三让天下,有其主观上的性格原因。他性格恬静、礼让,但是无论什么性格的人都不会心甘情愿的让出天下。所以客观原因是非常重要的。李旦主观上是不愿意把天下拱手让人的,这个从三让天下的过程中就可以得到答案。

一让母亲:

李旦作为武则天的小儿子,有机会登基称帝,本身就说明他生活在一个政治动荡的环境。当时的政治强人武则天,正在酝酿一件前无古人的大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而且目前为止也后无来者。在李旦荣登九五之前,李旦的哥哥李显是当时的皇帝,因为一句气话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因此虽然李旦当上了皇帝,但是他自己心里清楚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自己距离权利中心越近就越危险。李旦登基之后,并没有实权,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

当时的武则天已经开始筹备称帝,在平定了徐敬业的叛乱之后。武则天及其称帝的支持者感觉到时机成熟,于是一次次大规模的请愿活动隆重登场。先是官员请愿,再后来老百姓开始请愿。数万人集结起来,要求武则天顺天应民、登基称帝。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旦怎么可能继续安安稳稳的当这个皇帝呢?再不表态,那就是不识时务了。李旦可能软弱,但并不迟钝。他及时的做出了反应,加入了请愿的队伍。于是武则天终于创造了历史,登基称帝,改唐为周。

二让兄长:

武则天晚年,在传位给李家还是武家的问题上摇摆不定。经过多年的抉择,最后决心传位给李唐宗室。但是她并没有立李旦为太子,而是召回了李旦的哥哥庐陵王李显。武则天一共有四子,长子李弘病死,次子李贤被武则天所杀。如今剩下可以传位的就是李显和李旦。李旦被废之后,当了十多年的皇嗣,并不是太子。此时武则天迎接李显回朝,李旦当然坐不住了。他深知自己母亲武则天的政治手腕,既然母亲有意传位给哥哥,那自己就主动点吧,这也是他自保的明智之举。于是李旦主动上表,请求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

三让儿子: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称帝,韦皇后专权。在李显病死(一说被韦皇后毒死)之后,韦皇后立少帝李重茂为皇帝,继续专权,其效仿武则天的野心暴露无遗。于是李旦的三子李隆基和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瞒着李旦发动了政变,杀死了韦皇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政变成功后,拥立李旦为皇帝。李旦登基,封李隆基为太子。李旦虽然当上了皇帝,可他这个皇帝做的并不心安。当初发动政变的时候,没他什么事。政变成功了,他做了皇帝。于是军国大事,必要求文武大臣要先请示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

太平公主权利欲望很强,当发现李隆基是一个强权太子之后,开始处心积虑的想要废掉太子。李旦虽然文弱,却很有智慧。一方面,他希望利用妹妹太平公主平衡太子的力量,好让自己这个皇帝做的安稳。另一方面,为了李唐王朝统治的稳固和天下的安定,他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出手,确保太子地位的稳固。最后他不惜再次让位,三让天下。但是这一次,他虽然让李隆基当了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是军国大事和三品及以上级别官员的任免还是自己说了算,相当于让位不让权。后来,李旦甚至产生了要换掉李隆基的想法。无奈李隆基再一次发动政变,处死了太平公主,当上了名副其实的皇帝。李旦不得已开始了真正的太上皇生活。这第三次让位,李旦所处的环境并没有那么险恶,于是他让的就不那么彻底,这就表明了他是喜欢权利、喜欢天下的。但他深知自己没有能力搞政治斗争,玩不过别人。为了安全,舍不得也得舍啊!

综上所述,李旦三让天下,实属无奈之举,并非心甘情愿。李旦并不是政治强人,即不善于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运筹帷幄、剪除异己;也不能带领百官励精图治、开创盛世。但却很善于忍让自保。并且在处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争斗的问题上,表现出了政治智慧和责任,为李唐王朝的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做出了贡献和牺牲,给个三星中评吧。

最后,唐睿宗李旦病死,算死寿终正寝。


九两无路


唐睿宗李旦与其说是三让天下,不如说是无奈的退而复立、三起三落。



唐睿宗李旦,唐朝第五位皇帝,武则天和李治的第四子个亲生儿子,唐中宗李显的同母弟。李旦前后两次登基,共在位八年余,但真正掌权仅有两年,称太上皇四年。李旦前两次让天下都是受其母武则天操控,身不由己,言不由衷,最后一次让天下是自己做主,让给了儿子李隆基,自己安心做太上皇去了。具体过程如下:

嗣圣元年(684年),李治驾崩,李显继位。后李显欲为其岳父谋官职,惹恼了武则天,随后武则天废刚继位55天的李显为庐陵王,改立四子李旦为皇帝,这是李旦第一次称帝。但大权武则天抓住不放,并临朝称制,裁决一切政事。李旦实际就是个傀儡皇帝。


期间有个小插曲,凌烟阁24功臣之一的徐茂公(李世積)的孙子徐敬业多管闲事,他不满意武则天夺了李显和李旦的皇权,对李显、李旦抱有同情心。英国公徐敬业于是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骆宾王为其做《讨武檄文》,大话吹的山响,但反武大军一击就溃,武则天派三十万大军镇压扬州叛乱,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

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则天下诏,表示要还政于皇帝。李旦知道这是母后在试探于他,便数次上表,极力推辞,请求母后继续临朝。武则天遂顺水推舟,“接受”了李旦的请求,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这是李旦言不由衷的让治理天下的大权。


垂拱四年(688年),武氏家族人们制造武则天称帝前的征兆,李旦作为皇帝,对母亲的行为不敢反对,李氏家族的人们稍有反对,武则天便大开杀戒,李唐宗室几乎被杀戮殆尽,这时的武则天才是真正意义的皇帝。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在狄仁杰、王方庆等大臣的劝说下,决定将政权归还给李氏。要归还大权,还得交给最早的废帝李显。她命人前往房州,将庐陵王李显接回洛阳。李旦十分识趣,数次称病不朝,请求将储君之位让于李显。是年九月,武则天复立李显为皇太子,次年,李旦被复封为相王。这是李旦第一次退位。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年老病危,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诛杀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及武氏家族人员。逼武则天禅位于李显,是为唐中宗。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驾崩(传说是被韦皇后毒杀)。韦皇后立16岁温王李重茂为皇帝,韦后打算就是立个傀儡皇帝,然后她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摄政。韦皇后准备效法武则天,篡夺唐室江山。当时,李旦作为皇帝李重茂的叔父,被拜为太尉,与妹妹太平公主成为韦后夺位的主要障碍。韦党决意将二人置于死地。而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则在京师暗中招揽豪杰,与姑姑太平公主密谋匡扶社稷。兵部侍郎崔日用本是韦氏一党,因惧祸将韦氏阴谋密报给李隆基。六月二十日,李隆基抢先发动兵变,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而后迎李旦入宫辅佐李重茂。当时,李隆基被拜为宰相,进封平王,并统率万骑禁军,控制了皇城内外。李重茂迫于形势,主动请求让位于叔父李旦。李旦起初极力推辞,后听从李隆基、李成器等人的劝说,接受了李重茂的让位。这是李旦第二次即位为帝。当时,李隆基建有大功,而李成器则是嫡长子,都有被立为太子的资格。李旦为此犹豫不决。李成器以“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为由,主动辞让太子之位。李旦遂立李隆基为皇太子。

过了不久,李旦把皇帝位禅让给儿子李隆基,自己安心做太上皇了。

期间有个小插曲,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想掌控大权,欲废李隆基另立傀儡皇帝,李隆基果断诛杀姑姑太平公主,把属于他的大权夺了回来。

开元四年(716年)六月,李旦在百福殿病逝,终年五十五岁。


秉烛读春秋


很简单,形势所迫,不得不做。

武则天要做皇帝,儿子只是傀儡,不让就得死。

武则天要完蛋了,按照皇位顺序,本来就应该是哥哥唐中宗李显做。李显的呼声最高,支持的大臣多,势力大。

李隆基发动政变,把太平公主给杀了。这个时候,太子其实就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聪明人,就自觉点让位,安享晚年。

李显李旦两兄弟,因武则天太强势,所以性格都比较柔弱,这也是他们得以活下来的原因。同时,也说明他们扛不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