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在明朝权势滔天,为何斗不过一个刚登基年仅17岁崇祯的皇帝?

柔沢十


中国历史上有句老话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我们暂且不说崇祯的个人能力有多强,因为崇祯的确能力不怎么样,他能够诛杀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并不是说他有多厉害,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朝的政治结构,在明朝的时候,皇权集权程度非常高。历史上皇权集权程度最高的是清朝,下来就是明朝。

只要提到明朝的历史,魏忠贤是绝对不能绕过去的,魏忠贤是明朝最有名的太监,同时也是历史上最知名的太监之一,此人在巅峰时期民间直接称呼他为九千岁,天启年间的时候,就连内阁首辅都要来巴结他,只有把他巴结好才能官运亨通,可是即使他有这么强大的势力,在崇祯登基后不久也是将他直接杀了。

要知道崇祯登基的时候才十七岁,完全没有任何的斗争经验,他却能扳倒魏忠贤,在当时朝里朝代到处都有魏忠贤的人。其实魏忠贤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追随者,本质原因还是他能够在皇帝身边说上话,这些人都希望魏忠贤能够给自己说点好话。魏忠贤的权利全部都是皇帝赋予的,现在换了一任皇帝,这个皇帝明显不喜欢魏忠贤。

底下的人立马有了小心思,这个时候还和魏忠贤站一条线,那不是找死吗?首先魏忠贤身边的人是最早倒戈的,没有了同一战线的人,魏忠贤可就一个人,他什么都做不了,他身为一个太监再怎么厉害,也是依附于皇帝,现在皇帝不给他权了,他就没有权。

明朝的太监看起来是权势滔天,其实都是皇帝给的,皇帝不给了,他就什么都不是,而且明朝的制度决定了太监始终就是个依附于皇帝的角色,崇祯要杀他当然是易如反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作为天启皇帝的代言人,魏忠贤确实权倾一时,这个有着“九千岁”之称的权臣当年可谓是意气风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再厉害的狐狸,离开了背后的老虎,也得歇菜。他的威风来自于背后的皇帝,一旦没有了这个靠山,也就没有了一切。

在魏忠贤之前,已有太监干政,作为皇帝平衡权力的三角链,可是这也只是明政府分权制衡的最后挣扎。太监以皇权代言人的身份早已进入政权中心。王振和刘瑾的时代已有先例。魏忠贤原本只是一个好吃懒做的赌徒,欠债欠的真是无处可去了,最后索性进宫并一刀子自宫做起了太监。没文化不是问题,会溜须拍马也是本是,就这样进宫做太监的魏忠贤一步一步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天启上台之时也是他的飞黄腾达之日,那时候的魏忠贤深得天启皇帝的赏识,虽然他的官位只做到了内官的二把手—提督东厂太监,但这并不妨碍他权力通天,毕竟,皇帝的代言人嘛。

当天启已经无法将大明牢牢的掌握在手里的时候,他也就懈怠了政务,天启五年皇帝特意赐给魏忠贤金印一枚,印上刻曰:钦赐顾命元臣忠贤印,这是特例,也暗示了魏忠贤有了替君代权的资本。受印的这一年,魏忠贤已经稳固了自己的权力,为所欲为的政治生活开始了,甚至他可以代替皇帝批朱,他招揽党羽,陷害忠良,培植代理人等等。

这种升职速度以至于当时人称“尽内廷外廷之人,而只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内阁儒生纷纷谄媚,儒还上疏表彰“功不在孟子下”。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风光,但是却提大的挑战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学而优则仕“折衷传统的理念,一众儒学士大夫可谓是颜面扫地。反魏势力也是随着魏忠贤的得宠而日渐甚嚣,东林党一派在数次的交锋中都居于下风。

其实从魏氏一派可以看出,他们并不是几个太监抱成团去擅权专政这么简单,这是一个政治集团。为何一个小小的太监竟能让一众士大夫官员们无可奈何?是天启帝出于对东林党一批人心生不满,有意为之,由新生的魏氏一派牵制朝廷的党派斗争。

大多数人提起魏忠贤都是一个反面的人物,但是宁远之役魏派启用并不是心腹的袁崇焕,出任辽东经略一职认可东林党人推荐的熊廷弼,魏派也并未完全的否决,可见最起码魏氏还是忠于大明的。天启皇帝临终对崇祯的嘱托是”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但最终,崇祯皇帝还是在政治上失了一手。

天启帝死后,魏忠贤失去了他最大的靠山,新上任的皇帝自然三把火,这火第一个烧向了魏忠贤,弹劾他的奏章纷纷而下,天真的崇祯皇帝想要 以此立威,作为臣子的魏忠贤自然也不敢作起大风浪,作为皇权之下的棋子,既然走进了权力的漩涡,他就没有了选择的权利。可笑的是魏派一散,东林党重新回到了大明政治舞台的中心,几年的时间掏空了大明的家底,党争的极速加剧使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纵使崇祯帝再励精图治也于事无补,空谈误国,就这样的一批人把大明推向了深渊。


枫桥不夜泊


魏忠贤,明熹宗朱由校时期的权宦,被称为“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魏忠贤毕竟只是一个太监,天下的很多事情不能靠他自己,光一个魏忠贤也掀不起多大的风浪。魏忠贤为了把持朝政,打击东林党,大肆拉拢之前受到东林党打压的浙、齐、楚、宣、昆各党派,手下党羽众多。

当时内廷中宦官王体乾、李朝庆、王朝辅、孙进、王国泰、梁栋等三十余人把持皇宫。外廷文臣有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称为“五虎”;武臣则有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称为“五彪”。还有吏部尚书周应秋、太仆寺少卿曹钦程等人,称为“十狗”。

这些阉党人员为什么追捧魏忠贤,愿意为虎作伥,不是魏忠贤有什么人格魅力、能力卓绝,而是因为魏忠贤受到明熹宗的绝对宠信,能够代行皇权。这些阉党敬畏的是皇帝,追逐的是权力,和魏忠贤没什么关系。

当崇祯帝朱由检即位以后,不在信任魏忠贤这个太监,魏忠贤的权力基础也就动摇了。为了取悦新君,正是曾经对魏忠贤“忠心耿耿”的阉党们抢先出手出卖了魏忠贤。


当狗容易做人难


因为魏忠贤膨胀了,他眼中的崇祯是很听话的、是没什么能力的、是懦弱的!

虽然想干掉崇祯但却失手了——“权力还是我的就行”

虽然有能力造反得天下但退却了——“天下还归我管就行”

虽然可以全身而退但却得意忘形了——“没权有钱也行”

最后,落得个三尺白绫自缢身死的下场。。。

魏忠贤终究低估了眼中的这个少年,因为这个少年是一个极度成熟的政治家

而且,在最初的两年,崇祯的确表现的服服帖帖,包括最后魏忠贤的放权,也是被崇祯的演技所欺骗,直到他幡然悔悟的时候,天下已经不在他手中掌握

崇祯并没有那么不堪,他并非是一个用力过猛但却欠缺政治才华的愚笨君王,只是历史这辆大车禹禹而行,并非一般人能改变他的走向

至少,崇祯不能

我们来看看,权倾天下的魏忠贤是如何败在崇祯之手的吧

错误的妥协

天启皇帝总会长大,他总会明辨是非,比如曾经魏忠贤为了迫害东林党而制作一百零八将点将录,作为排号要一一收拾,结果天启这个天才木匠竟然是个文盲,连《水浒》都不知道是啥,还得魏忠贤这个半文盲一顿解释

但是,天启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却很正直,在听了魏忠贤的解释之后,拍手叫好,认为梁山好汉各个都是忠勇之人。搞的魏忠贤很没面子,本来要搞东林党的嘛

所以,他意识到了威胁,他意识到了不应该再让天启成长下去,那样自己的权势必然会有一天不复存在。之后天启莫名落水,身患重病,服用灵药不久全身浮肿而死

据传,当年魏忠贤与客氏一顿忽悠,差点就让天启做出了决定,传位给一个来历不明的孩子,这孩子都要抱到宫中去了

还好皇后是个明事理的人,她对着即将走人的天启滔滔不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做出传位给其弟朱由检的决定

紧接着,魏忠贤开始搞事,三番五次设计收拾朱由检,但均被他躲过去了,直到顺利即位

而魏忠贤也觉得,这个朱由检年纪也很轻,而且也没什么根基,是很好控制的,应该可以继续当傀儡,等到他长大了再搞掉换个人做皇帝就好

就这样,朱由校拉着朱由检的手,说出了人生最有水平的一句话

:“吾弟当为尧舜!”然后就撒手去老朱那里汇报工作了

错误的判断

好了,朱由检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开始自己的装孙子之路,他依然将国家大权交于魏忠贤之手,魏忠贤也做出了判断,这个皇帝是个聪明人

这个时候,不是崇祯不动他,而是说他动不得

朝廷上下,全是魏公公的人,谁敢呢?所以还是默默的行动,先剪除其羽翼

皇帝要动魏公公的事情,慢慢的大家心里都开始明白,只是我们的九千岁却浑然不觉危险

而且,好像事情也没那么简单,还需要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直到其党羽重要人物崔呈秀被弹劾一事,才让此事的进度大大加快

魏忠贤也意识到了危险,不过他做出的判断是:皇帝不会杀我的

所以,他决定丢车保帅,并未出面拯救崔成秀,而这一动作,让阉党之人大失所望,连最重要的心腹都不救,那其他人呢?

魏公公不过是想要自保罢了,所以此时的阉党已经濒临土崩瓦解

错误的决定

其实,这个时候,如果魏忠贤造反,是很有可能胜利的,因为无论军政大权此时还牢牢的握在他手中

但是,他却决定告老还乡,不再参与朝中之事,崇祯也惧怕他造反,所以决定同意并责令其快速离开

然而,魏忠贤竟然以为皇帝是真的不杀他了,所以真的就很是天真的回家收拾东西

而这一决定,彻底触怒了崇祯

他回去收拾了80大车的金银财宝,携带大量的仆人家眷,甚至还有9000名隶属于他本人的护卫,仿佛游街一般浩浩荡荡的启程

崇祯的极限已经到了,他无法再忍受

于是下令追回已走的魏忠贤

结局,我们都知道。深更半夜得知皇帝旨意的魏忠贤上吊身亡,其财产被护卫仆人一抢而空,陪在他身边的也只有一个绝望的太监

说来凄凉,除去后期被捕治罪的无数文臣武将,曾经号称有五彪五虎,十狗十孩儿,千子千孙的九千岁,在人生走到尽头的时候,也只有身边这一个太监以死相随

崇祯其实是一个极其老练的政治家

他有谋略,有才华,有能力。只是扳倒魏忠贤之后,却被东林党等诸党所误,最终落得凄惨的下场

魏忠贤其实是一个极其有天赋的政治家

他有手腕,有权势,有水平。但是,他无恶不作,排除异己,却只是为了自己的权势而已,虽然优秀但绝非国家之幸


置身黑白的精彩


宦官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奇特的存在,例如汉唐后期,太监都可以掌握废立大权。但是魏忠贤为什么斗不过崇祯呢?这就涉及到明朝从一开始的政策,明太祖朱元璋当年吸取前朝教训,立下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虽然被后来的皇帝推翻,但是从始至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明一朝,宦官的大权都是皇帝赐予的,换句话说,宦官有权,但是只是执行者,真正的权利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

看到这里有人就要说了,就算权利掌握在皇帝手中,天启帝掌握着权利,崇祯一个刚登基的小屁孩又能掌握什么权利呢。其实在这里都忽略了俩点,一是崇祯并不是一上台就把魏忠贤拿下的,而是等了俩年,其次是魏忠贤权利很大,但是从一开始他就没掌握到军权,朝廷上也不是全都听他的,还有一个重要的褒贬不一的势力-东林党!

其一,崇祯刚上台的时候,出于对朝廷的不熟悉,对魏忠贤表现的恩宠有加,让魏忠贤放下警惕,而且即使是后期想要向他动手的时候,也是先从他的党羽动起,当魏忠贤感到不对的时候,崇祯又会对他说我知道这不是魏公公的错,你放心,只是他们做的太过了,我没办法给魏公公你面子,不得不办他们。就这样魏忠贤对崇祯的警惕心一点一点放下,最终被收拾时也就没人可以帮忙了。

其次,明朝可以说是成也文人,败也文人。明朝的八股取士政策,造就了一批忠贞之士,这批人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一心只想着忠贞为国,流芳百世。万岁的面子都没戏,你魏公公九千岁又算哪根葱!所以有着这批文人的支持,崇祯也就有了最基本的底气,可见魏公公九千岁还是不能一手遮天的。

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明朝的制度问题,要知道明朝可不只是皇帝说了算,还有个权利大上天的内阁,太监是不可能一手折腾的,内阁首辅也不干啊,你当老二了,我这名义上的老二当老几去啊,太监充其量只是个干活的,皇帝不想管的时候,忽悠忽悠皇帝,做点假证据陷害个人可以,但是没有皇帝许可,基本上啥都干不了,要知道就算天启年间,没有天启帝的放权,魏公公也干不了啥。

不过不得不说,魏公公还是有点好处的,那就是对皇帝还算忠心,因为他知道自己权利的来源,要不也不可能这么容易被干倒,还有就是只要收钱就办事,也算保证了天启年间边防的一个稳定,比一些空谈的文人要好很多!


历史风云小胖子



明之宦官一开始只是替皇帝分担政务的亲信存在,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集团开始坐大,宦官被皇帝抬高地位借此打压文臣集团,保证皇权的稳固,天启年间,东林党一党独大,严重威胁皇权统治,天启帝表面上昏庸重用魏忠贤,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想通过阉党夺回权利,所以造成魏忠贤的权势滔天,归根结底,宦官只是依附于皇权之下,只能是皇权的影子。

明宦官势力更多是政治上的猖狂,兵权几乎没有,不同于唐中后期的宦官掌守卫京师的神策军,明宦官最多掌东西厂或者锦衣卫其中一部,而边关精锐或守卫京师的三大营,一般情况下除非被皇帝亲派督军,否则根本就没有机会染指。

宦官本身没有太多兵权,一般都是代表皇权与文官集团不死不休,有了皇帝信任还好说,皇帝不信任了,文官集团落井下石不死才怪。

魏忠贤在天启在位的几年间,肆意妄为,做了不少伤天害理之事,也干了不少实事,但彻底与当时一党独大的东林党不死不休了,而魏忠贤并没有跳出传统宦官的限制,依旧没有多少兵权,天启帝信任魏忠贤才成就了他的权势滔天,天启帝无子绝嗣,按“兄终弟及”崇祯帝即位,虽天启帝交代崇祯帝魏忠贤可计大事也,但是很明显魏忠贤飞扬跋扈很不讨崇祯帝喜欢,崇祯帝又是年轻气盛,看不清天启帝交代的真正意图用魏忠贤制衡东林党,魏忠贤在崇祯帝即位后也是小动作不断,最后崇祯帝联合东林党自然轻而易举的杀死魏忠贤,但是之后事情就失控了,崇祯帝以为东林党忠心耿耿或者认为可以御东林党为己用,没想到没有魏忠贤制衡后,崇祯帝面对东林党束手无策,不断换首辅换六部尚书也无济于事,朝堂之上,君不似君,臣不似臣,最终明亡。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权力是没有边界的,权力的斗争是激烈的,在中国历史上各个封建王朝内部,明朝的内部权力斗争最为白热化。

可能是吸取了宋朝文官集团势力过大的教训,朱元璋这个总设计师打一开始就废除了丞相这个工种,全力打压勋贵集团的同时,又把文官集团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特务机关的代表锦衣卫走上历史舞台。

朱棣掌政期间,藩王、开国功臣这个群体已经打压的不成形了;武将地位更低,多低的文官都可以参劾武将,不要说集体,连个小团伙武将也不敢凑。为了警惕相权(丞相没有了,还是有内阁的,内阁还是有首辅的)代表的文官集团对王权构成潜在威胁,大力构建宦权,让宦权与相权形成互相掣肘之势,由此开启了明朝之后的皇帝们的快乐生活。

再也不用像老祖宗朱元璋那样禅精竭虑、事必躬亲了,朝政大事自有辛勤的文臣们去忙碌。文臣中扶植一批职位专司疯狗一样到处咬人,他们会收拾驻守边疆的野狗,而朝廷内外的宦权存在,相当于多了一群忠实警犬。

这一条能解释明朝皇帝贪图享受、不理朝纲的主儿特别多的原因。

天启年间,九千岁魏忠贤所代表的宦权“权势滔天”,掀起了汹涌巨浪,作为皇帝豢养的警犬,把众多野狗、疯狗挤兑的简直没活路。然而崇祯一上台,几乎不费吹灰力气,就收紧了自己手中的狗链,把九千岁魏忠贤绞死。

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从制度建设上来说,明朝的宦权根本就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王权的非固定代理人,三厂一卫都是不同犬种的警犬,狗链都在皇帝一人手里攥着。

作为最优秀的警犬,魏忠贤可以把文臣武将吓得噤若寒蝉,把厂卫搞的服服帖帖,当你遇到一个信任你的皇帝时他会不动声色。但在一个底层出身满腹理想的皇帝的眼里,你分明就是坏了权力制衡的规矩的一条老狗而已。

然而从大明王朝后期直线向下的发展轨迹上来看,一个疯狂而不专业的真龙天子所起到的作用,有时候还真不如一条呲牙沉默的老狗。


历来现实


太监是古代每个王朝不可或缺的,起源于殷商时代 ,在历史上多时能达到十万人之众。太监这个身体上有缺陷的团体,本身是处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群,在拥有很大的权力后,有时甚至能左右朝政,呼风唤雨。特别是我国的明朝,几乎成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

明代的太监们虽然没有东汉之末和晚唐时期那些宦官的气焰凶,势力大,也不像汉唐的宦官那样,把皇帝的立、废、生、死都操于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权力极大,在中国宦官史上力拔头筹。

二百多年间,太监们熙熙攘攘,你去我来,活跃在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诞剧,甚至出现“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这样颇为奇特的历史现象。当时人称“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可见魏忠贤的权势之大。那为什么魏忠贤却被崇祯绊倒呢,甚至大的反抗都没有?

我们知道王朝大的政治集团一般有三个:外戚集团、官僚集团、宦官集团。明朝前期的皇帝因为和功臣之家相互联姻,外戚多少还能够给皇帝提供点支持。但到了中后期,皇帝的生母诞生多数微贱,也没有造成有政治影响力的外戚家族,也就是说明朝后期皇帝的想依靠外戚援助基本上是没有。

明朝文官跟皇权对立是历史上非常严重的,但凡是读书人,天生是士人阶层的。而到了明朝后期士人阶层的势力是最强大的,皇帝无法单独抗衡。皇权为了自保和巩固,皇帝会故意培养宦官的势力,这样皇帝联合宦官可以和文官集团相抗衡。

例如东林党自从万历时期的张居正死后,就开始慢慢崛起了,到了天启皇帝这里达到了巅峰。此时的东林党把持了朝堂上所有职务的任免,四处打压排挤非东林党人士。于是到后来,越来越多遭到东林党排挤的人就想有个明君来给他们主持公道。

而当时的天启皇帝如此孱弱,皇权式微,所以需要团结其他力量,那些非东林党人员就是团结的对象。而魏忠贤只是皇权和其他反东林集团共同作用下推出来的一条恶犬,用于保护皇权和非东林的利益。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太监的发声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表皇帝的声音,明朝太监的权力完全来源于皇帝,没有了皇帝的太监什么都不是。宦官集团为了强大自身,则需要紧紧依附于皇权。例如明武宗时期的太监刘瑾也算是权擅天下了,但是还是被皇帝的一声命令下,被被判凌迟3357刀。所以说魏忠贤仍然想紧紧的依附新皇帝的权力,如果没有皇帝他也就失去了权力的合法性。

说到底明朝的太监并没有实权, 他们的身份只是皇帝的家奴, 皇帝信任慵懒,他们就能表现的很风光。皇帝一旦要办掉他们其实也很容易,魏忠贤作为明朝最大的专权太监,崇祯17岁弄掉他只用了5个月的时间。如果换个文官或是武将来看看,有这么大的权势后,他不造你的反就不错了,你还敢弄他。

后来崇祯帝也知道了东林党更不是什么好鸟,甚至可以说比魏忠贤所代表的“阉党”更坏。至少阉党还会考虑一下皇帝,魏忠贤在位时期,辽东方面没有拖欠过一分军饷,各种军事物资也是全部齐全,后金也没得到过太大便宜。

东林党则是只顾自己。各个官员常常是长篇累牍的奏疏,我攻击你,你攻击我。我给你扣帽子,你给我打棍子,就是不真正操心国事。总之一句话,两个党派一起开明朝的倒车,活生生的把资本主义萌芽开死了。


小王子木有钱


明朝说到底,其实还是封建专制达进一步稳固的朝代。

虽然内阁可以否定皇帝的意见。虽然司礼监可以代替皇帝审批,盖章。

但是,一切的权利,还是在皇帝手里。皇权,阉党,文官集团,看似平衡,实则皇权一家独大,阉党和文官需要平衡,这是皇帝需要维持的事情。

魏忠贤再牛,也别想协天子令诸侯,这和汉唐宦官是最大的区别。原因是,明朝宦官的权利大小,范围,都是由皇帝界定,更没有军权,废立大权,明朝宦官更不具备。所有的权利的来源,只有皇帝。所以,崇祯想收回权利,也是一句话的事。

明初,废宰相,所有的一切权利,全部收归皇帝。除了牛逼的朱元璋,朱棣。其他皇帝,想总揽全部政务,是不现实的,所以,有个内阁这个畸形的机构。内阁,有名无职,可以否定皇帝意见,但是,皇帝可以随心所欲任免内阁大臣。

内阁权利有,所以,需要宦官制衡。而,司礼监可以草拟,盖章。说白了,就是,宦官可以发布政令,然后,内阁可以拒绝实施。宦官和文官之间的制衡多么完美!

但崇祯的出现,打破了平衡。宦官倒台,东林党独大。东林党实则和阉党没什么区别,排除异己,打击异见。再往深处追究,东林党还不如阉党。因为,宦官无论如何,有一个底线,就是明朝不能亡,皇帝没了,他们去哪要权利去。但是,东林党不一样,朱家倒了,还有下一个朝代,无所谓。事实也是如此,清朝入关后,东林党便去清朝发挥余热去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魏忠贤在位时,征收江南矿厂税银,一年高达560万两。东林党得势后,不再征收这一税银,毕竟都是士族阶级。但这钱怎么办?东林党人一拍脑袋,从农民征收,反正农民阶级就是被剥削的。最后,农民起义爆发了。


豪说放语


魏忠贤为何斗不过崇祯皇帝,与和珅为何斗不过嘉庆皇帝是一回事,根本原因当然是皇帝手上有无上的权力,集军政一手。首辅、大学士、太监所有拥有的权力都是临时的,有期限的,至于期限看皇帝心情。

明清两代,君主一手遮天,经过历朝的历史教训,相权递弱:

先秦时,国王基本不管事,齐桓公把所有的权力交给管仲,自己一天到晚就是吃喝玩乐,除了出席国际会议,基本是嫖赌逍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权力归中央,其实主要归丞相,当然秦始皇不一样,他是从战国过来的强硬派,愿意揽权,多做事,到了秦二代,相权大过天,随时可废皇帝,汉代的相权也很大,你看大将军霍光就可以随意废立皇帝。唐代吸取秦汉的经验,把相权分散到六部,减少对皇帝的风险,宋朝进一步的分散,到了明朝老朱家取消丞相,董事长总经理一肩挑,清朝承袭,所以下面权臣分分钟可以下课。

崇祯未上台之前,就看不惯魏忠贤,魏忠贤也知道,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祯需要建立自己的班底,何况东林党人虎视眈眈。

崇祯不像天启大字不识,他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正统教育,知道远小人、近君子这是皇帝的准则,可惜他近的君子——东林党人,同样不靠谱,为什么这么说了,因为小人和君子是一对生态链,缺一不可,这是一对矛盾,用对立统一的规律来看就很好理解。没有小人的映衬,那能体现君子的风度,老子早就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其实君子、小人是对比存在,环境一变,还能相互转化,所以说,一个人成功需要高人指路,贵人相助,小人成全。没有小人的成全,范雎成不了秦国的宰相。自然界也是如此,如果说草原、森林是君子,那么沙漠、戈壁就是小人,森林、沙漠、草原各有各的生态位,不要动不动就是把沙漠变成绿洲。

其实沙漠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为什么?

沙尘暴可以净化空气,虽然扬尘过境的那段时间空气里面的颗粒物浓度是非常高的,但是同时颗粒物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以及大风吹走污染物,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其次,沙尘暴可以促进矿物质的地球化学循环,从陆地吹向海洋的沙尘暴,是海洋生物的重要矿物元素来源,而海洋中的藻类是吸收温室气体减轻温室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亚马逊雨林的矿物来源就是不断从撒哈拉沙漠吹来的沙尘,从这个意义上讲,沙尘暴在减轻温室效应的方面是有重要贡献的。

大凡权臣都活不过二代,魏忠贤的死是必须的。新皇当政第一件事是集权,崇祯开始也很忌惮魏忠贤,在阉党中,兵部尚书崔呈秀是魏忠贤最得力的助手,所以,崇祯就把矛头首先指向崔呈秀,崔呈秀的垮台,魏忠贤并没有什么举动,于是崇祯胆子就大了起来,一步步紧逼,直到群臣痛打落水狗。与其说是崇祯杀了魏忠贤,还不如说是内部的倾轧。崇祯的倒台也是倾轧的结果,正如自然界森林的起火本来就是自燃,目的也是为了森林的新生,否则森林到处都是腐木,怎么能给新生力量腾开位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