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古人“背上长了一个疮”就死了?

心儿


先科普下“疮”字读音,读作chuāng。

这个字本来是指皮肤上的肿块,也用来指各种原因引发皮肤溃烂的病,对,就是脓包。

首先要知道一点,古人也不是凡是生疮就必死,因疮而死的必然是大疮,小的疮依靠人体的自身免疫力自然会痊愈的。

古人生大疮死亡率高与不知道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有关——微生物。

从免疫学上来讲,皮肤和粘膜是人体的第一道免疫屏障,古人生活条件本就不好,除了古道西风瘦马,还得打仗、砍柴、种田,没了食物还得狩猎,如果皮肤被划破就极容易感染,古人由没有微生物的概念,如果被病毒细菌感染等就容易发炎,引发疮病,这还不说自身卫生习惯差、内分泌紊乱等引发的疮病。

下图为因疮而逝去的大将徐达

疮病发展初期古人又没有好的抗生素来抑制病情,在疮病中后期虽然懂得通过通过外科手术来根治疮病,但是外科手术同样由于不懂微生物的概念消毒不到位,手术过后感染的致死的风险依然极大。

因此,古人生了大疮,是对肉体上的极大折磨,甚至危及生命!


五月21号


古文记载的背上生“疮”,根据现代医学的解释,比较大的可能性是:痈或者褥疮。

痈是什么呢?我们或许会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上火了”,脸上就会长痘,痘痘到最后一般会自行消退或者变成一个白头的小脓包,一挤就破掉流出白色至淡黄色的脓液。这种小个、侵犯单个毛囊的皮肤脓肿称之为疖,如果多个疖互相融合,就成了痈。

从这个截面图上不难看出,疖是比较轻的感染,痈则严重的多。一般而言,痈的多见于年老体虚、抵抗力严重下降、糖尿病患者,所以发生痈本身就意味着患者的健康状况已经严重恶化。这类患者如果不加以积极救治,感染将难以控制,发展为败血症和脓毒血症,最终死于多器官脏器衰竭。

另一种可能是褥疮。褥疮也叫压疮,一般容易发生在背部、腰骶部、臀部、足跟等部位。正常人平躺状态下会不时改变体位,不至于使一个受压部位长时间受压。假如患者长期卧床或者瘫痪,不能自主活动身体,导致平躺状况下受压部位血液供应长时间得不到改善,就会发生坏死。

所以发生褥疮,也是患者身体状况很差的一个表现。而且褥疮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也会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脓毒血症造成患者死亡。

所以古文记载的背上生疮而后死亡,生疮本身代表身体免疫力下降或者瘫痪、长期卧床;而生疮则会进一步导致健康恶化,最终致使患者死亡。


菲利普医生


翻阅古书和历史,你不难发现,经常有“背上长了一个疮”而死亡的记载,而且不乏名人,比如范增、孟浩然、努尔哈赤等等。而民间的相关传说也很多,最有名的当属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民间流传他功高震主,招致朱元璋忌惮。徐达患有背疮,患病原因不详,他是一名武将,分析原因可能由于老的伤口迸裂而感染造成的(特别是箭伤)。古代背疮忌吃河鹅(中国民间传说鹅为“发物”),但明朝规定赐宴必须即时食、全食。据说徐达知道朱元璋的意思,流着眼泪把鹅肉吃完,不久毒发而亡。

上述只是民间传说,但其中也隐藏着一些科学道理。所谓的“背上长了一个疮”,古人一般认为是毒疮,称其为“背疽”。一介武将之所以得背疮多是由于伤口处理不当加上卫生条件不好造成的。而他因为吃了皇帝所赐“发物”河鹅毒法而亡,这就有点演绎的意思了,河鹅只是诱因,其实背疮导致死亡另有原因。

古人所说的背疮,或者背疽,用现代的医学知识解释其实就是“背痈”。小个、侵犯单个毛囊的皮肤脓肿称之为“疖”,如果多个疖互相融合,就成了“痈”。背部是痈的好发部位,发病后呈多灶性感染,且病灶之间有间隔,呈蜂窝状分布,即使破溃后脓液也无法彻底排出。因此,很容易发生脓毒血症而危及生命。古代没有抗生素,背痈严重时病人会感受到整个背部被慢慢掏空,是求生不能只求速死的绝症!古人甚至把“患背疽而死”当做一种毒誓呢。可见,背痈在古代是多么可怕的一种病。

所以,民间传说的徐达患背痈吃河鹅毒发而死,其实是因为没有强效的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得不到有效控制,最后继发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而死亡。

古时候对感染认识不够深入,又没有抗生素,治疗这种急性感染的背痈大多采用中药激发人体自身免疫能力来治疗,而体质差、年老体弱的病人很可能挨不到自身免疫功能启动就挂了。

古代患背痈容易死亡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外科手术切开充分引流的技术欠缺。像汉文帝得疮以后,是通过邓通吸疮治疗的。无菌消毒、外科器械在古代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别说背痈,就算急性阑尾炎,在没有发现抗生素,没有外科手术以前也是绝症呢。

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对人类的健康意义重大!现代人是幸运的,随着医学发展,外科技术的进步,现在背痈只要及时治疗,基本上不会致死的!


菊花使者林国乐医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真正的专家来了。

疮,其实就是细菌感染形成的脓肿。

可以导致脓肿的细菌有很多,大部分不治疗不致命,但有些确实致命的。

在今天,脓肿仅需要几分钟外科小手术,在服用抗生素就可以轻松对付。

在抗生素诞生之前,中国人平均寿命也就是30多岁。

具体为:中国人历代平均寿命为,夏商时期不超过18岁、周秦约为20岁、两汉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35岁。

古人一旦因为细菌感染出现脓肿以后,基本就是三种情况。

第一,不管不顾,自愈

其中免疫力好的,细菌感染不严重的,有可能自愈,但很多会留下疤痕。

就比如水浒里面的宋江的身体不错,得了脓肿以后一度靠自己硬顶。结果生命垂危,这才被迫求医。


第二,不管不顾,死亡

免疫力差的人或者感染严重的人,如果不做治疗往往就会引发全身感染。

尤其是年级较大的老人或者妇孺,更容易送命。

比如项羽的军师范增,就是因为脓肿严重加上年老体弱,最终病死。


第三,人工进行割破或者引流

这通常是脓肿太大,引起并发症,被迫进行治疗。

但古代没有消毒的概念,割破引流的工具也不会消毒,这样往往会形成二次感染。

原本尚不致命的,这一下反而致命。

即便做了手术,因缺乏抗生素,其实不能减轻病情,往往患者还是会死亡。

有意思的是,汉文帝的同性恋情人邓通,就是在皇帝生了大腿根部生了脓肿以后,邓通竟然用嘴洗干净。这等于救了汉文帝的命,由此才得到宠幸。

其实,古人死亡原因很多,比如寻常的感冒就会死亡,跌破跌伤一些表皮就会破伤风私人,大部分古代军人都死于感染,而不是死于刀剑直接致死。

至于脓肿,也是古人的一个死因。


当然,这也不见得百分百是脓肿,还包括一些其他的严重疾病表象,比如:严重的糖尿病、癌症等等。


萨沙


天空一声炸响,有书君闪亮登场!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集智慧与帅气于一身,渊博知识、学富五车的有书君。


生活在现今社会,我们最重视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学习、工作、情感、健康。其中健康是重中之重,如果健康出了问题,其他什么都不用想了。



人生在世最大的愿望就是:多赚钱、少生病。现如今随着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人类很多严重疾病都可以治愈。但是在古代,就是现在最普遍的小疾病也可能要人命。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疾病就是很不起眼的一种皮肤病,叫做——背疽。疽是一种毒疮,即局部皮肤下发生的疮肿。


病虽不起眼,但是在古代也是很恐怖的存在。它好似一头黑色巨兽张开血盆大口在肆意吞噬着古人们的生命。有很多知名人士,如:范增,刘焉,刘表,曹休,孟浩然,李克用,宗泽,徐达,杨一清,杨光先等就是死于背疽。



有书君曾经背部就长了好大一个疽,后来我把它挤破之后排出其中的脓水,擦上一些消毒药水,渐渐地它就瘪下去风干掉了。


但是有书君算是很幸运的,因为这种疮或者瘤之类的病症是不能私自处理的,如果一个不小心就会感染,从而激发起其他病毒细菌侵入身体形成更严重的疾病。


古代的人们和我们一样也会因为一些作息或者饮食习惯形成皮肤病。在脸、手、背、臂处长出这种毒疮。手、脸、臂都是明处,容易处理,而且妥善保护也不容易破掉。


但是背部一般容易清洁不到,有时候再赶上免疫力低下的时候,金葡菌就会侵入皮下组织,形成背疽。


古时候富贵人家倒是可以穿着绫罗绸缎面料的衣物来防止背疽发生,因为这类面料质地柔软细腻,对皮肤的保护作用很好。但是老百姓和大众人家多以麻料衣物为主,因为背部紧贴衣物,不易清洁,生成背疽之后赶上夏天炎热出汗,被麻料的衣服贴在身上摩擦,很容易破损化脓。


现代很多对抗背疽的药物在古代都不具备。背疽放到现代需要引流手术并服用“抗生素”治疗即可痊愈。


有书君小时候身边很多小伙伴都得过粉瘤、背疽之类的病,最后做了一个小手术切开放脓水,注射抗生素或者服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如果遇到体弱多病的人,抗生素可能会一直保持并形成依赖性。


古代的外科手术不够发达,手术环境达不到无菌,再加上没有抗生素,伤口会很容易被感染恶化。背疽一旦形成并发作,那感觉疼痛难忍并且非常折磨人,所以一般在古代得了这种病的人都是想吃点啥就吃点啥的状态,因为治疗条件和技术的落后,基本就是得上一个死一个了。


那么背疽有什么忌讳呢?有书君还真是特意关注了一下前面几位名人的病发和死亡原因,总结出以下两点:


首先是忌讳:患了背疽之后忌食“腥、鲜、辛辣刺激发物”。前面说的几个人里徐达就死于此。


民间流传徐达功高震主,朱元璋惧之。徐达患有背疽,忌吃河鹅,朱元璋偏赐蒸鹅全宴予徐(中国民间传说鹅为“发物”),明朝规定赐宴必须即时食、全食。徐达知朱元璋的意思,流着眼泪把鹅肉吃完,不久毒发而亡。



后来有书君深入了解了一下,发现此故事并不真实。因为鹅肉的主要成份是蛋白质和脂肪,并不含有导致背疽恶化的毒素,反而能增强患者的营养,因此根本不“忌口”。


那徐达到底是死于什么食物呢?有书君觉得当年朱元璋赐的很可能是鲜鱼汤而并非鹅肉。


其次就是情绪和心态。从以上几位历史人物之死来看,他们在情绪上都有忧愤之甚,气郁成疾的情况,情绪波动较大,造成情志内伤而离世。


所以,有书君想在最后提醒大家:“对平时易引起的普通小疾病也要有足够的重视,一次感冒发烧、头痛脑热或者小小的皮肤病症都可能要了你的命!”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痈疮本意是指皮肤上粟堆样的肿块,引申义是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现代医学中,痈疮是指葡萄球菌侵害多个毛囊和皮脂腺而发生的感染。常发于头颈后面及背部,糖尿病患者较易发病。在古代,痈疮要了许多英雄的命,如春秋时期楚国丞相孙叔敖,项羽的谋士范增,朱元璋的大将徐达等等,包括唐太宗李世民,也因为痈疮差点一命呜呼。为何疮在古代如此难治呢?

1.卫生条件比较差 古代人居住条件与如今不可同日而语,即便是达官贵人也不可能天天洗澡,可能最开始是疖,如果局部清洁不到位,可能慢慢变成了痈,细菌及毒素入血引起菌血症和脓毒血症。

2.没有消毒的概念 虽然古代郎中也有高温消毒的意识,但普通百姓并不懂,不像现在出现小的疖就知道用碘酒消毒,用无菌敷料包扎,把细菌隔绝在外。

3.没有抗生素 古代中医对待这类疾病以去腐生肌,清热解毒中药为主,而中药的疗效是比较缓慢的,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可能就等不到中药起作用就出现脓毒血症了。而今各种各样的抗生素可以使用,还可以取脓液做培养,检测对其敏感的药物,对症下药,起效很快。

4.没有手术的概念 当痈比较大,说明脓液较多,光用药物无法控制时,现代医学知道手术切开引流排脓。由于疖痈本身非常疼痛,古代没有麻醉药物可以使用,绝大多数郎中都不敢对其进行切开引流,也可能不具备这种技术,光靠中医汤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即便切开引流,手术环境达不到无菌,再加上没有抗生素,伤口会很容易被感染恶化。

所以现代医学中简单的皮肤感染,在古代,对于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的人,很可能会送命。


胡洋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背上长了一个疮实际上就是背部的毛囊以及毛囊深部组织出现了感染,单个毛囊出现的感染我们称为疖,而多个毛囊出现感染,我们称之为痈。

为什么古人得了疖或者痈,就会死亡

正常人有免疫力,不容易得疖或者痈,而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抵抗力低下的人,容易得疖或者痈。

首先,患者的抵抗力就低下,得了疖或者痈,感染不容易控制,可引起严重的感染,细菌如果进入血液中,可以导致全身的感染中毒症状。

其次,古代没有抗生素。现代外科学的三大进步,分别是无菌术,输血和麻醉。其中,抗生素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1943年,青霉素才开始应用,再次之前,如果发生了感染,有两个结局,自己的免疫力将感染控制住,要不就是感染扩散,全身感染中毒,患者丢了性命。因为古代没有抗生素,再加上患者抵抗力低下,很容易导致感染扩散,危及生命。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古代没有系统的外科学,也没有无菌的观念。外科感染当中,很重要的治疗手段,就是切开引流,充分的切开,将脓液引流,然后用无菌的纱布填塞,经常换药,感染就能够慢慢的得到控制。古代的医生,不懂无菌术,不懂消毒,清创,也不会做切开引流术,这些都会增加疖或者痈的死亡率。

综上所述,疖或者痈常见于老年人或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由于古代没有抗生素,也没有无菌观念,更不懂得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感染得不到控制,可以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我们要感谢医学的进步,对于目前的医疗水平来说,疖或者痈都是小菜一碟,根本不可能因为这个而丢了性命。希望有一天,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也能够被我们攻破。


普外科曾医生


经常了解历史的朋友们可能都会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历史中经常会有大臣因为背上长了疮而丢掉生命,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中是数不胜数的。

在这个时候大家可能就会疑惑了,这个疮究竟是什么疮?为什么在古代人背上长了疮就那么容易丢掉性命呢?为什么在现代就没有听说过人因为长疮而丢掉生命呢?这里面的原因大家可以往下看我讲来。


其实在古代一般因为背上长疮丢掉生命的人,很多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体力旺盛的年轻人或者中年人因为长疮而丢掉生命的概率非常罕见,至于为什么老年人会因为背上长疮丢掉生命,而年轻人不会,说到这里,我们得解释一下古代背上的疮到底是什么。

背痈的病状以及会带来的影响

古代背上长的疮在现代被我们称为背痈,背痈一般在免疫力低下的老人身上非常常见,很多老人因为身上糖尿病的原因会导致身体的系统失去平衡,也因此被身体外的细菌找到有乘之机入侵身体,在细菌的感染下,人后背的皮肤就会隆起,这个时候就是我们所说的背痈了。

这个背痈的面积覆盖非常大,有时小半个背都会被一个痈爬满,背痈的感觉是比较硬的,皮肤因为长久的隆起会出现一点的角质化,坚硬是在所难免的。


人长了痈之后背后会出现很多脓水,平时生活作息非常不方便,躺下来的时候会疼痛万分,除了背后的疼痛之外,背痈是影响到整个身体的。

老人背后长痈之后会受到很多影响,比如会经常的头晕、口渴、恶心、怕冷怕热、还有吃东西会经常不受控制的呕吐,严重的还会导致人神志不清、咳嗽不止。

如果是年轻人患上了这种病,平常多运动、多流汗,让自己全身的血液经常保持活络,这种痈在不久后就可以消除了,但是这种方法在很多行动不便的老人身上显然是行不通的,这才是导致古代老人长疮死亡率高的原因。



当然还有一种是敷冰块、热水的方法,这两种方法也能暂时性的缓解背痈,但也仅仅只是缓解,在根本性上是没有什么改变的。

而且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古代冰块是个很稀缺的东西,如果在夏天患上了背痈,虽然热水也有着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大家想想在那个大热的三伏天里,没有空调、也没有风扇,还要时不时的端着一盘热水敷在背上,这种炎热是很多老人忍受不了的,所以古代老人患上背痈的死亡率之高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现代医学以及古代医学的差距

至于另一个原因是非常关键的,那就是古代医疗水平的严重不足,在这里我们就得说到现代医学的伟大之处了。

虽然中医在很多慢性疾病上有着很好的疗效,但是在大多数疾病上中医是远远比不上现代的医学的。


就比如流感,现代我们的流感因为有着科学药物、以及人为的隔离会导致死亡率非常小,往往几十人、上百人的流感死亡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可怕的新闻了,但是大家知道在古代流感的威力有多大吗?

古代瘟疫流感所带来的恐怖后果以及现代医学的伟大

古代人们一般喜欢将流感称之为瘟疫、鼠疫等,一般经过战乱之后,细菌、病毒在人的尸体上滋长,因为战乱人们无法处理这些尸体,所以最终导致病毒暴露在空气中,开始扩散。


古代打仗后的人口锐减除了人为的杀戮之外,其他绝大多数都是流感导致的,东汉末年中国的人口还有着五六千万人,因为打仗死亡了数百万人,最后又在瘟疫流感的横行下,最终夺走了数千万人的性命,直到三国时期,整个中国只剩下了数百万人不到。

还有被蒙古人展开大屠杀的欧洲,在蒙古人屠杀许多欧洲人之后,黑死病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笼罩了整个欧洲,夺走了欧洲1/3人口、数千万条的性命。


在当时的欧洲,每三个人中都会有一个人被鼠疫夺去生命,在当时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人们甚至因为不知道原因所在,以为这是恶魔的报复,但实际上黑死病只是简单的鼠疫而已,也是流感的一种。

现代医学的出现使我们现代杜绝了这种因为疾病导致的人口大灭绝,在这个过程中抗生素的出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现代的老人如果患上了背痈,只要经过专业的处理,用点简单的抗生素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但在古代那个没有现代医学以及抗生素的年代,背痈对很多老人来说往往会成为夺走性命的死神镰刀,非常可怕。

这就是古人因为背上长疮而死亡的原因,这些死亡群体主要集中在古代的老人身上。


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也不得不庆幸我们活在了一个科学而繁荣的年代,我们现在每一个普通人的医疗水平以及生活享受上其实都是远超古代许多人的,在古代因为医疗水平的不足,就连皇帝都可能被简单的一场流感夺去生命,古代的大臣们除了平常打理政务之外,所有的人生就是吃喝拉撒睡,但是我们不同,我们活在了一个资讯发达的年代,我们活在了一个有无限可能的年代,活在了一个只要你有能力就会有出路的年代。


孤客生


古书记载“疮”,现在西医应考虑为皮肤感染(痈、疖)的可能性最大,也不排除压疮、皮肤癌等。



接下来说说为什么会“然后就死了”。在没有西医传人之前,我我们先人还是靠中医中药来维持人民的健康。中医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而这类疾病进入进展期后往往需要手术治疗。

例如:皮肤感染,初期要是没有有效抗菌药物治疗下,很快出现感染扩散导致脓毒血症等全身中毒症状,此时出现第一个死亡高发期↪感染性休克。假定古人体格健壮渡过了这一关,但感染仍继续存在,接着进入感染化脓期,此时单纯靠中医方法排脓很难完整去除病灶。随时间推移患者极有可能因为感染消耗,全身性感染导致死亡。

中医中药有大量抗感染药物,但古代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更不天下便是华佗、扁鹊。


其他像皮肤癌…,也是需要外科及药物治疗的。

最后留个问题给大家,古人在靠中医中药治疗过程中,西方人在靠什么维持身体健康🤓?


沪上祝医生


今年不幸,从七月初到八月中旬一直跟这俩疖子做斗争……屁股上,躺着疼,坐着疼……西医看了,吃头孢,打头孢,好了没几天又复发,令人无比蛋疼……最后通过友人介绍去中药熏蒸,二十天左右恢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