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的书学思想有哪些?

染指年华丶小雨


简单说几种《书谱》中的书学思想。

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所谓“心手双畅”,就是心和手都能达到自由控制的状态,右军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脑子里有,笔下还能写出来,并不是随随便便写的,每一笔下去必有出处章法。

下笔随意,用墨涂成形状,不懂临帖,不懂运笔,还想写的好,那不是扯淡呢吗?

这两句其实是在“观夫悬针垂露之异”那一段的。

总体思想就一句话“下必有由”

这四个字非常重要,下笔一定要有法度,有出处,要知道这一笔在整体中的作用。

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楷书写不好,学草书也是迷迷糊糊。写草书中一定要有楷书的法度,这样才能使草法严谨,写楷书也要有草书笔意,这样才能称为佳品。

楷书以草书的区别就在于点画和使转之间的关系,楷书使转能见性情(使转并不是单指横折钩等动作,而是说一个点中都能见笔的使转,意思就是灵活),点画是形质,就是外形的意思。

草书以点画分度为性情,意思就是运笔中的提按顿挫轻重中表达情绪,使转为形质就是说的要运笔中保持草法,容易辨识。

这就是楷书和草书的关系,讲的非常透彻,用一句话就能把二体的“形”和“神”区分开。


其实书谱是一本好书,很值得看一看,其中很多理论都非常精妙,就不一一多说了。


梁宇航


《书谱》的书学思想,可以讲既丰富又精辟,這是古人留给后世书法学人的一件"传家宝″。值得精心研究一下。



一,"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

這是提醒我们,书法品的美感,从何而来?为什么百看不厌?历史上创造过传世经典的作者,其成就是怎么得到的?《兰亭序》,王羲之,张旭丶怀素,楷书四家,等等一切有定评的人和作品,怎么成就的?不能没有反面异议,但总是立于了不倒之地。后世学人,只有明彼所以然,才能知己应学丶所学。何以为立。

二,"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继往而开来,古为今所用。避免流弊,不与俗同,保持格调,大人君子之风,文采为表,表里统一,本质修为,乃焕发神采之根基。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人成字方成。

三,"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

克苦发奋,勤而习之,是学书的必须,然而终生也未必功成名就,志得意满,能达到理想的高度。但是,妄想省功省时,巧走捷径,追求妙法高招,因此蹉跎岁月,是乃绝对一无所成。

四,"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偏工易就,尽善难求″。

真想基础牢,还得从楷书起步。不少朋友反驳這个观点,其实是一种主观片面的想当然。固然是很多人的最后成就不一定在楷书上,但是古代名家不名家,没有一个是楷书拿不出手的。譬如板桥,再怪再狂,再创新,那楷书的中规中矩是决不含糊的。以后不管你发展到何种地步,或者永不再写楷书了,那早期的楷书基础都是功不唐捐的。

另外,贪多不是科学的方法。五体皆精,不太可能,也没必要。一门深入,易见成效。行行通行行松,不如一招鲜,吃遍天。当今"二田",值得学习的不是书法技巧,而是书学立身的智慧,"偏工"欧楷,一门绝活,社会影响简直可与书协"群英″分庭抗礼。

五,"心不厌精,手不忘熟"。"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

心手相应而无间,只在精熟而入化境,临创如入无人之境,无规则条律碍于心神。正如怀素所说,"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成功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修炼过程。

批判王羲之,得有资格,超越也不是不可能。只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至以才疏学浅而妄自尊大。"子敬已下","工用不侔","神情悬隔","莫不鼓努为力,標置成体″,没法与"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右军末年书法相比。违钟张,背羲献,那是须要修炼到家的。奢谈改革创新,不如修炼水到渠成的功夫。

六,关于技法训练方面的论述,也是很全面很精到的。摘录如下:

"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划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衂挫于毫芒"。避免"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

"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划犹可记文"。

"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

上列观点,于用笔用墨,点划丶结字,行气章法,全面述及,鞭辟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