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

沈庭吕


礼貌扶门,这个是比较大冲击的。无论男的女的,走在前面或相对方向,绝大多数是会把门拉开,然后象门童一样笑着扶着门让所有人过了以后自己才离开,大家都会说Thank you.这个至今我都好少能这样做,我一般就是自己先进然后用手伸到后面推一推,后面的人也会说谢谢。请大家来美国游也扶一下门,体现我们的美德。



干净,我住小镇里,这边的人行道是没工人扫的,你能想象100年都没扫过的样子吗,卖际上极少垃圾,马路上也很少。刚来的时候去烧烤,擦完桌子的纸被风吹走了,老美朋友飞一样地追上去,把纸捡起来放裤兜里,把我吓到了,自此我也学会捡起垃圾放兜里,再扔垃圾桶。

必须停车让行人过马路,然后行人会挥手致谢。

乘电梯也没人去按那个关门键的,都是等门自动关上。

绝大多数美国人,无论什么肤色,都会做上列的事情。


美国车行百万里


美国的不足和虚伪很多很多,我在之前同美国人的辩论中也公开指出过了。在此不再赘述。这里暂且说一说我们应该虚心学习的方面。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希望咱们的社会能变得更好。

1-大多数美国人都用香水或古龙水。整个国家的味道很好。抵达一个西方国家,从机场开始,第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所有人几乎都散发香气,黑人白人体味原本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也让他们格外注意个人卫生,男士女士出门前一般都会洗澡、在腋下擦止汗剂(deodorant)、然后喷香水或古龙水。这是他们从青春期开始就形成的习惯。当然,某些特定地区的特定族裔在出汗多的情况下,味道依然会有,这是事实,但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在公众场合的气味是比较好的。这是对别人的巨大尊重。人们擦肩而过、排队离得近、服务员跟顾客近距离讲话,首先闻到的是对方的香味。相比之下,我们的很多人尤其是一部分上年纪的男性似乎很少有用香水的文化。在国内火车站、地铁等公共场所经常闻到前面的人(尤其是男性)的汗味、烟味或嘴里难闻的味道。其实,整个拉美、穆斯林世界也都有使用香料和擦香水的个人卫生习惯。我去过的所有穆斯林国家男性身上都有比较浓的古龙水味道。一个社会的和谐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有这个社会人身上的味道。我遇到过太多西方女孩,有巴西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都告诉我,他们不愿意约会中国男生的一个首要原因就是中国男生个人卫生不好,不常洗澡,不注意牙齿卫生和口腔清洁。

2-美国人牙齿白且整洁。美国人讲究见面或者拍照的时候笑到露齿,露出一口白牙。来到美国才发现,很多人都定期看牙医。一般人一年洗牙两次,定期深入牙龈做深度清洁。除每天早晚刷牙外,必用牙线 teeth floss,因为牙齿中60%的脏东西是牙刷无法刷出的,只有用牙线。另外美国的牙齿矫正和预防技术世界领先,比如invisalign的牙齿矫正技术,防止磨牙和牙齿不齐造成的长期磨损。所以你看到大部分美国人的牙齿又白又整齐。我在美国7年来的一个直观感受是美国人口腔卫生做的比我们好太多,很少人嘴里有异味。当然与他们的饮食也有关系,美国人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吃辛辣、葱姜蒜、火锅等口味重的食物。you are what you eat。他们嘴里有异味的比例比我们少得多。我们在这方面真的需要提高。我们很多人不用牙线,不定期洗牙,也不在乎口腔味道,说话的时候味道恶臭,让人难以忍受。


记者王冠


当说起美国的食物,你会想到什么?我猜你想的是鸡翅、汉堡和可乐。你可别以为美国人的食材全都如同工业流水般无趣,今天我就给大家说一个美国人吃鳄鱼的故事。

在美国南部墨西哥湾沿岸,生活着大量鳄鱼,学名叫作美国短吻鳄,也叫密西西比鳄。成年的美国短吻鳄体长三到五米,因为数量众多,所以南方人常常看到鳄鱼出现在它们不该出现的地方,比如公园的河岸上,比如农场的畜棚边,比如自家的后院里。遇到这种情况,你家的狗紧张得直叫唤,你的第一反应大概是立刻报警。但美国南部诸州对这样的情况是有官方指南的:政府建议民众等上个几天再决定要不要报警,因为通常鳄鱼就是出来晒晒太阳,提升一下体温,过几天自己就会回水里去。不过多数人的耐心经不起这样的考验,他们报警,警员来了之后发现通常在电话里所谓的“袭击”,不过是“邂逅”而已。警方通常情况下还是会站在冷血动物这一边,静观其变,只有在真的产生公共危害的情况下,才会将鳄鱼射杀。

专杀威胁到人身安全的鳄鱼的人,叫做“公害鳄鱼猎手”,以新奥尔良所在的路易斯安那州为例,这样的持证猎手有六十五人,猎手证是需要向政府申请的。每年他们杀掉的鳄鱼,外加百姓家自己开枪打死的,能达到三千多只。美国短吻鳄虽然是保护动物,但是保护级别低,还是允许猎杀的。每年八月,捕猎季节开始,又会有很多鳄鱼命丧枪口。这些鳄鱼最后都用来做什么了呢?拿鳄鱼皮制成钱包皮包,这个不难想象,但上了美国人的餐桌,这个一般人就想不到了。

鳄鱼美食是新奥尔良一道独特风景。此城早年多是法国来的定居者,因此口味也随法国,而且当年尽是些教育水平低的贫穷法国人,所以新奥尔良的鳄鱼餐那可真是名副其实的“土法”烹制。在这里你可以吃到油炸鳄鱼尾,蘸酱鳄鱼腿,比这些小吃更上台面的,还有鳄鱼肋排这样的高档主菜。另外,鳄鱼蛋也是可以吃的。鳄鱼肉口感类似鸡肉,但又带着野味,比起猪肉来,又是高蛋白低脂肪,相当有益健康。

然而,和所有肉畜一样,鳄鱼肉准备起来,画面也是相当残酷。皮得要完整地剥离,少不了血糊拉的一片狼藉。头皮则要留着,因为头可以整只制成标本,作为猎手的居家装饰。即便只是一副带着完整牙齿的上下颌,也是价格不菲的工艺品。所以每年人们络绎不绝的报名去杀鳄鱼,杀完了再运去养殖鳄鱼的农场卖掉,归根结底也是个政府和民间双赢的正经营生。

美国人吃鳄鱼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宗教信仰。天主教徒有个习俗,星期五他们是只能吃鱼不能吃肉的。为什么呢?因为教徒普遍认为耶稣受难之日是星期五,上帝之子为了救赎人类的罪孽做出了如此大的牺牲,那么教徒们也应该要在每周五做出一点牺牲,一种习俗就诞生了:每到星期五,天主教徒们就会禁食温血动物,表达自己与耶稣共度苦难的虔诚决心。什么是允许食用的呢?不是恒温动物的都可以,鱼肉可以,青口可以,龙虾也可以。所以理论上讲,你要把禁欲日过成纵欲日,也不是不行的。

现在的年轻人不再严格遵奉周五不食肉的习俗,但是到了天主教一年一度的大斋期,这个俗还是得随。大斋期是涂灰日到复活节前的四十天斋戒,跟春节的时间差不多,天主教徒们庆祝春天到来,庆祝耶稣复生,教众们得补赎、悔改、自我牺牲。在四十天里,不能吃肉又不想吃鱼的人,很多就选择了鳄鱼肉,毕竟吃起来是鸡肉,但又不是鸡肉。这算不算作弊呢?放心,罗马天主教会新奥尔良的埃蒙德主教公开说了:“上帝创造了一种这么奇妙的生物,让它对路易斯安那州如此举足轻重,它算是海鲜,所以尽管吃吧!”于是,大斋期也是随时可以变成一场举家团圆的盛宴的——吃小龙虾,烤全鳄鱼,这些都算不得违规呢。

忽然之间,觉得吃狗肉什么的根本不算事儿了有没有……


沈辛成


刚到美国时,碰到了不少文化冲击,说说美国的老人吧。

美国的老人心态很年轻、热爱旅游、运动,喜欢做志愿者,让我看到了不同老人的生存状态。这和美国文化中强调独立、个性的价值观相关。

刚去美国,我去社区大学报英语班,有一个面视,根据你的水平确定你所在的班级,其中的口试是作自我介绍。结束后,面试老师和我聊天,她是一个六十多岁的女士,女儿一家在上海,女婿是美国一家公司驻上海的高管。她准备去上海看望他们,正在学中文。

不久,我们俩就互帮互助,一周见一次面,她辅导我英语,我教她中文。熟悉后得知,她已经68岁了。互教了两个多月,她说要出去两个月,结果是和男朋友自驾游去了,去了六七个州。

后来发现,她不是特例,美国的老人普遍上都这样。

女儿现在的冲浪教练,免费给女儿教,先生同事介绍的,就是一位七十五岁的退休工程师,他从十五岁开始冲浪,坚持到现在,每年到世界不同的海边去冲浪。他说世界各地的冲浪爱好者喜欢去夏威夷,其实最好的海滩就在身边,圣地亚哥。

下图是他教女儿、和我父亲的合影




他是提前退休,照顾患病的妻子五年,前年妻子去世了。

我们全家一起去上免费的英语口语课,是由一群志愿者组织和教授的,有退休的医生、教师、工程师、牧师等。带孩子们做手工的是北卡州立大学的教授,他的太太在做管理工作,俩人非常有爱心,女儿特别喜欢这个爷爷奶奶。多少年来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回国后,女儿还能收到爷爷寄来的自制的圣诞卡片。另一位退休医生奶奶,80岁了还在做公益,教英语,每次到节日,总是给孩子们准备了用心的礼物,她说,因为自己是看着九个孙子长大的,知道孩子们喜欢什么。

大提顿国家公园旅游时,碰到一群志愿者,都是退休的老人。

我们家旅游时碰到的另一对夫妇,苏珊67岁,DAWN70岁,他们俩骑着 自行车,带着帐篷、咖啡炉,穿过沙漠,走过山区,一路野营穿过7个州,行程几千英里,南北跨了好几个州。

另一个美国朋友,芝加哥大学的博士,热爱中国文化,免费给中国留学生、访问学者教英语。他的妈妈,六十多岁了,住在佛罗里达,经常和丈夫潜水,水下摄影,喂鲨鱼。她来芝加哥看儿子时,请我们家吃家常饭,给女儿看她喂鲨鱼的照片,和女儿成了好朋友。这位朋友后来娶了位清华毕业的中国女孩,在上海一高校工作了两年,刚回到著名的宾州大学工作。

看着这些老人,让我看到了更加丰富、积极的生存状态,让我对老年不再心怀恐惧,让我对每一个活得好好的老人心存敬畏。

多次碰到美国老人朋友,也有陌生人,从小被教育要尊老爱幼的我前去帮忙,或者拎东西,或者推推车,结果被拒绝了,他们表明:我行,我可以。跟在国内帮助老人感觉完全不一样,在国内,老人被帮助是被尊重的象征,而在美国,似乎在说,我不行,才需要我帮助。

很多朋友都讲到过类似的经历。


方立在加州


8第一,安全。美国合法持枪,在国内哪怕是晚上十一点才到家,家里也不多说什么。在美国如果七八点天黑了都还不回家,房东就开始打电话催了。

第二,饮食。虽然美国的墨西哥菜,意大利菜,牛排店还有早午餐挺多的,价钱也不贵。但是,真的过了两个月,真的翻不出新花样了,尤其早饭!房东给我吃了两个月的麦片后我终于发飙了,我不吃了!国外食品种类太少,还不如国内吃多。还有国外的中餐店特别难吃,这辈子第一次吃干炒河牛里加茴香的,最后我在饭店里当场吐了,太难吃了。

第三,笑话。即使你英文完全过关,和人交流完全没有问题,专业的预科成绩优秀,专业课也轻松完成,你还有一点兴趣爱好一技之长,你还有时间参加一些社团活动,那么你就要还是交朋友了。即使一开始顺利,但是当你们开始聊天开玩笑的时候,别人讲的笑话你听不懂。别人的从小的文化,社会事件甚至政治斗争有天然文化笑料。但是你不曾参与,你完全不理解,即使你觉得和别人关系再好,其实也是一个局外人。

第四,不要相信中国人。在国外,看到一个中国人很容易有一直亲切感。这种亲切感只有两种出路,第一被美国ABC 彻底嫌弃,觉得和你混一起拉低身份。第二,得到友善回应,因为这些中国人就是做中国人生意的,不有利可图,凭什么给你好脸色。除了唐人街做你生意的,和学校里做国际学生管理的和一同留学的同班同学,没有一个美国华人会喜欢你,除非你让他赚钱。

第五,恋爱。如果有机会恋爱,男生的顾虑应该比女生少。美国的恋爱文化是这样的。你可以同时和很多人seeing,见面做到哪一步都是自愿的。但是只能和一个dating。从女生的角度来讲,你就要忍受伴侣很长时间脚踏多条船,但是你们不是男女朋友关系。所以,作为不愿意留在美国,或者不确定是不是留下的女生恋爱的顾虑很多。

最后,美国的隐形歧视。说美国没有种族歧视的人,都是骗子。如果美国没有种族歧视,那么印度也没有种姓制度。美国的种族歧视不体现在别人白你一眼,或者直接侮辱你。这种有,但是在大学城里面很少。因为大学所在的小城都一般政治偏左,反歧视较多。但是美国的歧视,主要提现在升学和工作上面。美国大学根据种族比例招生,工作单位按照种族比例招聘。找工作白人的机会比黑人大,黑人的机会比你大。

其实,我觉得国内好。可能我是从中国一线城市到美国小地方,觉得这辈子没去过这么破的地方,我们市中心的地铁站都比芝加哥的国内飞机场大。连西藏的环境就比芝加哥纽约好。反正,去趟美国彻底幻灭。从前是愤青,去了美国变成祖国脑残粉。中国在国内再怎么被骂我都接受,要是国外骂一句,我怼他怼到天亮。


最爱JacksonYi


在公开场合太过直截了当和开放

在去美国之前,我根本不知道闲聊的概念。当然,我曾多次听说过所谓的闲聊,特别是在英语课程中,但却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如果没有什么可说的话,说话的意义又是什么呢?然后我到美国工作和旅行,周围的人开始和我闲聊寒暄。让我感到震惊的不是人们问我“你好吗?”,因为我知道这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而是每个人,包括街上擦肩而过的陌生人都在说“你好吗?”

无论是在工作(当工作不太忙,有时间说话时)的时候,还是在公共场合,公共汽车、飞机、火车上,人们总是要找我说话,而且他们每一个人都情绪高昂。

比如,中国人说:“我的房间里有一只蜘蛛,被我用拖鞋拍死了。”而一般美国人会说:“哦,我的上帝,你不会相信的! 我进了我的房间,里面有一个胡瓜蜘蛛! 我拿了一个拖鞋,用我所有的力量开始打蜘蛛,直到打死它! 我还是不敢相信竟然会发生这种事!”

我已经在美国呆了三个月了。第一个月因为这种闲聊感到十分烦恼,我甚至偶尔会使用“emotional exhibitionism”这种词。但之后就习惯了,甚至开始变得享受起来,特别是当我完成工作并开始旅行的时候。因为这种闲聊也挺好的。我可以问飞机或火车上任意一个陌生人,我们正传递的东西是什么,并由这种方式来了解他们。

食物价格

在中国,最省钱的吃饭方式是买菜烧饭。 我买一斤的蘑菇,一斤的土豆和两个鸡蛋,这些只要不到十块钱,就足以让我一个人吃饱了~这对中国人来说似乎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如果不是我而是别人处理食物,那他就应该得到报酬,这笔钱(以及其他生产成本)将被添加到我的账单中。 所以处理食物的阶段越多,食物就越贵。对不对?

但在美国不是这样。

在美国,由于某种原因,食物加工的阶段越多,越便宜。 我从以下的事感受到了这点:如果我买了奶酪、面包和黄油,自己做三明治,将会支付比从别人那买一个三明治更多的钱。

这完全违背了我以前任何的消费习惯,以至于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我不知道它是如何运作的(这可能与规模经济有关,但不管怎样,我还是不太清楚)。我知道许多美国人不喜欢这种事,他们把廉价的加工食品归咎于全国肥胖问题。在美国时,我生活费不够,体重轻了不少,当然这可能与我每天工作10-12个小时,通常白天只吃早餐和午餐有关。

总的来说,美国是一个非常棒的地方。 但这个国家也有点奇怪。


北美车厘子


我遇到的中国方言闯美国海关的文化冲击

最大的文化冲击当然是语言,如果语言算文化的话,那我去美国之后,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就是语言。

美国人他们讲美国英语,我讲中国汉语。鸡同鸭讲算不算文化冲击?

但是,这种文化冲击,在我下了飞机踏上美国领土的那一天,过旧金山海关的时候, 却带给我十分惬意的感受,让我顿时消除了在国内时根深蒂固对美国佬的偏见。

事情是这样的,我的英语很烂,偶尔能说两句,偶尔能听懂两句,一着急可能就会语无伦次那种水平。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飞行,本来就很疲惫,加上时差,下飞机的时候精神状态有点恍惚。临行前背的那几句过海关用的英语,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我跟同行的小伙伴说,我英语全忘了,怎么办?

他们说你就讲普通话吧!

我说我讲普通话他们不是一样听不懂吗?

也是。

干脆跟他们讲方言吧,恶作剧一把?大不了过不了海关呗,反正是来玩的。

于是,我请小伙伴们拿出相机,准备把我用中国方言闯美国海关的场景录下来,看看结果会怎么样?可是,录像的阴谋很快被发现被制止了。

排了半天队,轮到我过海关了,小伙伴们都为我捏把汗。

蓝眼睛的海关官员是个卷毛大帅哥,大帅哥一本正经地接过我的护照,顺口说了句:hello,

我也说了句:您家好(湖北方言),

大帅哥接着说了一串英文,然后看着我,等我回答。

我说:阿拉是来白相白相咯。(上海话)

他愣了一下,又对我说了一串英文。

我说:我是来玩的。(普通话)

大帅哥显然听不懂我的话。

他探过身子向旁边的金发美女海关官员求助。

金发美女朝我微笑地点点头说:他问你从哪里来的?(纯中文普通话)

我一着急就飚出一句英语来:I'm from Shanghai, China.

她又说:他问你来美国干什么?

我一下子憋住了,只冒出一个英语单词:Play!

没想到,他们两个相视一笑,同时说了句:OK!

然后,大帅哥在我的护照本本上“咔嚓”盖上了那个大戳。

我过海关了!


我过了海关,坐在旧金山大桥边晒太阳


呆呆熊沙龙


第一次去美国,简直了:

1. 刚去第一天,朋友接的我,到了房东家,房东正在刷油漆,他们家装修竟然是自己干的,自己刷油漆铺地板,颠覆我三观;你还别说人家房子弄的还挺不错:

2. 还是刚去第一天,房东拿个黑乎乎的东西给我,后来知道是牛油果,我吃了一口然后吐了,搞得他们好尴尬:

3. 去了没多久,他们汽车要保养,我勒个去,男房东竟然自己动手把机油给换了:

4. 去海边玩,小动物竟然不怕人,要不是担心给国家抹黑,我分分钟把他抓起来烤了:

5. 还有晚上,堂堂美利坚,晚上房东却不让出门,说不安全;南瓜节那天,房东把他买的枪拿出来把玩了一下,十几把重型机枪,还有狙,你没看错是cs里面带瞄准镜的狙;他们家枪能装备一个班;


PACTDATA


应该是“思维”方式吧。美国式(人)思维看上去非常简单,好或者不好,YES OR NO.但是事实上没有那么简单。人类有着共同思维基本模式,比方:天气怎么样,身体好吗,饭吃了没有等等问候语或者其他礼仪上的寒暄。但是这些客套语过场后,民族文化不同地方就慢慢显示出来了。我们中国人喜欢侃大山,聊家长,美国人没有这样的习惯,他们喜欢进入自己兴趣的话题,一般他们喜欢刺激的体育运动,时事新闻和极限比赛或者露天音乐会,酒吧,电影大片等等。



我们中国人喜欢三五成群一起叽叽喳喳毫无顾忌的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美国文化没有,他们喜欢去剧场享受和欣赏TALKING SHOW,哈哈大笑一场然后各自回家。我们中国人即使你英文说的再好也很难融合于他们的文化,为什么,因为美国人他们非常虚伪,表面的热情掩盖不了他们今天对有色人种的歧视。美国人骨子里是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思想,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只是被世界主流舆论正义之词压着而已。说到这里,应该明白我们和美国人之间最大的文化冲突就是文化认同和傲慢与偏见,这是没有办法的。



大提琴心声


合情合理,是我对美国的评价。对非欧美文化的人来说,合乎情理,是不亚于王朔称赞美国为理想国的溢美之词的。

去年十月中下旬我与家人出游美国16天,自由行东部五城市,纽约→费城→华盛顿→布法罗→波士顿,虽然匆匆忙忙转悠了一圈下来,感触良多。想找一个词来评价美国,还是,合情合理。

来到美国,我们看到的人文街区自然风景,感受到的人文情怀社会关系,都觉得心情舒畅,就应该是这样的,从心底认同,它们是最为自然的呈现。

好,以下具体罗列几样见闻来表达。

第一站,下到纽约的地铁。我不去百度纽约地铁何时建造,又为何没有升级怎样的。我只说我眼前当下的现实影像,它让你领悟到什么。你应该怎样去共鸣纽约的心灵,体验到纽约的思考自持。

地铁的陈旧狭窄,钢铁结构几十年才能生发长成的浓重的锈迹,更有水泥梁上整块整块的浮起,在国内应该只有荒废了几十年的老厂房都未必能见到这样的岁月痕迹。咣当咣当的电车走在铁轨上,让你失笑,原来这才是名符其实的地铁,地下管道里跑的电车呀!

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明白了,可能你也会理解了,美国人为什么富有了。百年前的财产今天还在服役,还在正常的满足市民出行的需要,快捷便利安全,就只是不够舒服而已。想象一下吧!如果我们祖上传下来家产,今天还在使用中,在基础架构的地方依然是好的,我们等于可以长年的日积月累,有深厚的资产积垫,那么无论是私人也好公共机构也好,我们都这么积累着,我们还会这么无恒产而缺恒心吗?

纽约中央地铁站,内里灯光不怎么亮,但典雅高大,就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人文景观,岁月沉淀下来的自信庄重与温馨,让它在每日快速人流的冲刷中,点点滴滴的积累下来终成历史的厚重。千万别站着说美国历史短了!相比之下,我们只拥有考古意义或旅游观光意义上的历史古迹,在我们真实的生活中,我们又感受体验着哪些历史的厚重了呢?

第二站,费城。在我们的日常感觉里,体制外的我们与国家政权政府等等政治上事,在情感上是难有什么亲切感的,谁让我是被统治的平民,连发表不满意的权利都不明白有没有。但是在费城,你会感受到美国两百年前建国的思想理念就是我们现在都能理解与接受的,因为它诉诸的是普世的人道,与我们古代的天下观是相似的。我们古人在高尚处,讲求的也不止步于治国,而是平天下,为所有的人类,建构文明社会,为普天之下的人谋福利。美国人对这种建国理念是满怀的尊敬和信仰的,没有体制内外,所有美国人都拥抱他们的最高法典。

第三站,华盛顿。国会山这一大块游客必去感受的区域,国家的伟大与尊严依靠自然的风景,高大的树木广阔的草地与简洁的建筑来呈现。宽阔的草坪上学生党在玩足球,高大庄重的建筑上大楼名称却一点也不清晰,只能说故意避免政府的威压感。在全世界政治斗争本应是最紧张急迫的舞台上,竟然是如此的天然与美丽,放松与自如,难怪王朔说美国就是理想国。

第四站,布法罗。从华盛顿租车跑一整天傍晚抵达布法罗。一路上乡下的自然风光,红叶连荫,美不胜收。



第五站,波士顿。公立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流连于书海中。循自由之路,感受美国人对寻求自由的渴望,为自由而战而献身的人士永远被社会敬仰。哈佛大学里整一个大建筑纪念那些为国为普世价值而捐躯的校友,都让人肃然起敬。

我无意于写游记,只是交待一下经历。

美国,就是一个公民自在自由的国家,政府在这里只是公共服务的机构。一方面上得厅堂,高举最高尚的人类文明社会的普世价值,以此整合公民建构社会,一方面,在接受公众监督的情况下使用有限的税金,为公民提供公共品服务。走在大街上,乡野里,你能看到公共品,但实在是拮据,路灯都舍不得多亮几根,夜里行车真的暗摸摸的,全靠自己照亮前方。公园里也就保证一个基本的清洁。哪里有我们司空见惯的政府形象工程?

与我们富国弱民不同,美国是穷国富民吧!准确的说应该是穷政府→富民→强国。

是最大的文化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