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修的青岛下水道,真的是隔一段就有一个邮包,里面是图纸和修复工具吗?

红枫似血


有人说下水道虽然看不见,却能在关键时刻考验这个城市的良心,传说之中唯一不怕水淹的城市青岛就拥有非常庞大的下水道体系。然而最近有传闻称,青岛这样完善的排水系统得益于德国制造。一百多年前德国修的下水道到现在还能派上用场,并且每隔一段都有有一个油纸包,里面有图纸,备用零件都还是崭新的。

感情当年德国来殖民的时候还顺便帮我们做了好事?这等精工细作,简直是吊打全国的下水道系统啊。

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当然不是!

1898年,清政府无能。在签订不平等条约后,德国以为能霸占青岛,才愿意耗资耗力在青岛搞建设。当年的德国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下水道建设经验,技术也是世界一流的。他们将生活污水和雨水分开处理,这样在下大雨的时候,雨水就不会因为生活垃圾的阻塞而无法排出。德国还修建多条暗渠,且内部都是用陶瓷贴面,雨水很快就能顺着下水道排入海洋之中。

对于下水道,他们的建造技术一流,但也仅仅是围绕着他们自己所居住的租界建设了一下,提升了自己的生活水品。对于他们的生活污水,他们从来都是直接往华人所居住的区域排放,导致华人区成了臭水沟,青岛人民受尽了折磨。

新中国成立以后,青岛政府马上开始整顿当年德国居住区所造成的污染问题。后来青岛政府借鉴了德国技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青岛市区已经有了非常完善的排水系统,他们还将这项技术推广到全国其他省市之中。今天青岛下水道总长3000公里,德国所建造的那一段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一百多年后,德国建造的下水道确实还在使用之中,只是青岛政府已经重新翻修过了,很多连管道都已经换了。而且下水道里面全都是水泥,如何能挖到油纸包呢?想想都不可能。

但是每当到了夏天雨期,德国修建的青岛下水道一定会被网友们再度重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现在城市的排水系统实在太差,遇到大雨就会淹,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德国下水道的谣言正好戳中了大家的自卑心理和崇洋心理,让他们淡化了这段屈辱的历史。

不过回想起来,一百多年前的德国殖民者住在青岛十七年,没有盖什么高楼大厦,而是把下水道给修了。即使在今天,中国能有多少城市在搞建设的时候,会做这件表面上看不出什么业绩的事情呢?

以上


木剑温不胜


身为一个青岛人我必须来强势回答一波

我看到好多说德国人修的下水道隔一段就有备件,还用牛皮纸包好几十年了依旧崭新,还有的说德国人来青岛后第一件事就是修下水道,还有的说青岛遇到大雨不内涝就是亏了德国当年修的下水道。把德国人说的多神奇,我们现在的技术都赶不上百年前的德国。

我可以告诉大家这就是信口雌黄。

我们说德国当年来青岛那是侵略,是战争行为,在那个时期的德国技术自然高于中国,他们在自己的占领区按照自己的思路水污分离修建基础设施供自己使用,可以说他们的占领区很干净卫生,但是污水都排到了我们中国人的居住区置我们国人的身体健康于不顾。

再说他们现在修建的下水道现还在青岛使用的一共只有三公里,就这三公里的下水道能保证一个城市不内涝?青岛之所以很少内涝主要是两方面原因:1、地理环境优势,三面都是海地势北高南低,水自然都是往海里流。2、我们通过学习外国先进城市的成果,自我消化吸收,设计了符合自己需要的排水系统。

这些才是青岛很少内涝的主要原因。

再说有些人在外国人面前膝盖总是直不起来,月亮都是外国的圆,要承认过去的历史是我们的屈辱,但是他不能成为我们奋斗的枷锁,而应该是我们的动力源泉。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重蹈覆辙,也不能因为这段历史就自我贬低,民族复兴之路在我辈之人肩上,我们应该抬头挺胸大步向前进。


一门土炮


据传说青岛下水道是被划为德租界时修建的,百余年后,若一些接口零件需更换,只需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就可以找到一个邮包,邮包里有光亮如新的配件。


经证实这是网上传言,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德国人确实在霸占青岛时修建了很多基础设施,我们现在看到的天主教堂、八大关里的德式建筑都是当时留下的。德国人特别爱干净,当时青岛的路又窄还崎岖,村民都在路边单独盖一个茅屋为厕所。德国人侵占以后开始挖管道制作古力盖。使当时青岛的容貌焕然一新。


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也就是在59年国家就重新返修了青岛的地下管网,现如今青岛的地下管道基本都是我国自主建设的,曾经德国设施已经被淘汰,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感谢德国的一些先进理念。

纯手工码字,图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喜欢请关注,欢迎指正!有空来撩~


我爱青岛


我曾经因为好奇进入过德国人修的下水道内,相比国内的下水道来说,德国人修的下水道非常空旷,即便我张开双手在里面奔跑也不会感觉到丝毫的狭窄,不仅如此,当我打开手中强光电筒的时候,我发现每隔一段路程,下水道的墙壁上都会有一个小空间。当时的我是屏住呼吸的,我伸手探进了空间里,在里面抓出了一包黄油纸包住的包褢,我打开后发现里面密密麻麻放着维修的零件和一张记载着非常清楚维修方法的图纸,正当我不知道这是做什么用的东西时。



我背后有一个声音传来,说的是非常蹩脚的中文,他在跟我问好,听口音应该不是本国人,我转头一看,是一个高大的白人,他头上正戴着一顶不知道什么年代的安全帽。他从我手中拿过图纸,一点点详细地跟我讲解了这张图纸的内容,原来这张图纸是上世纪德国人在修建青岛下水道时留下的图纸,他跟我说完之后觉得有些口渴,不知道从哪里翻出一张桌子和两张椅子放在了空旷的下水道中,招呼我坐了下来,然后又不知道从哪里拿了两杯满满的德国脾酒,和整整一大盘的羊腰子准备开吃,正当我要吃的时候,我发现我编不下去了。。。

是的,相信我说到这里大家都明白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了吧?没错,所谓德国人下水道中藏有图纸、零件、维修工具的事情纯属人们编造的故事,大家看到的时候,只要将其当成笑话来看就行,没必要太过于当真。

之所以这种传闻在中国会有市场,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人对“德国制造”没有节制的崇拜导致的。

德国人工业制造的精细

德国的工业制造在整个世界确实是属于顶尖的,我曾经在一个医药公司实习过,公司里很多测量微生物的机器都是花了大价钱从德国进口而来的,从德国进口这些机器的价格也往往是国内相同机器的数倍之高。

那时候我还以为公司的领导是崇洋媚外,迷信外国的东西都是好的道理花了冤枉钱从德国进口的这些机器。

于是我就问了公司里面的老职员,通过询问我才知道,公司并不是不想用国内生产的机器,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内生产的机器实在是用不了。

因为那是一个和国际接轨的医药公司,经常会有世界卫生组织的人员过来检查,他们检查用的也是非常高的标准,虽然国内的检测机器有时也可以用,但是在很多细微的精度测量上却有着或多或少的误差。

在出现过一些错误后,公司才会花大价钱从德国进口的这些机器回来使用,从很多高精度的工业制造来说,德国确实比中国的很多企业要用心。

关于100年后德国人修建的下水道里,仍旧在青岛发挥巨大作用的传闻

虽然德国人比较严谨,生产制造的时候也比较用心深入,但是却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德国制造”就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神话,我们都在传的青岛下水道有德国人包裹的传闻,已经经过很多人的亲自探测证明是假的。

但是除此之外,却还有着一个影响很大的传闻一直被人们深信不疑。

那就是很多人将现代青岛城市道路不会淹水的功劳放在了德国人修造的下水道上,以为德国人修建的下水道在将近100年后的今天还在为青岛整座城市的防淹大业做着巨大的贡献。


但实际上德国人当初只修建了200公里的下水道,也只局限在当初德租界的范围内,现在青岛的很多城区在大概100年前也还是人口不是很密集的农村郊外,德国人是不可能将下水道修到这些地方的。

而且德国人修建的下水道在混乱特殊的年代里早就因为没人疏通、维修,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堵住、荒废了大半。

真正能流传到现在还能使用的只有仅仅三公里的下水道线路,这些是后人重新疏通过才能保留到现在的,虽然只剩下了三公里,但能用这么久也足以说明那个年代德国人在青岛投下的精力程度了。

现在青岛的下水道线路完全是由我国自己疏通建造的,是独立于德国人下水道线路的,全长接近3000多公里,在青岛的地下错综复杂地构出了一个庞大的地下空间。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虽然现在青岛很少被淹,但是雨水漫过路面的状况还是偶尔会发生的,跟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唯一的优点就是三面环海容易疏通,雨水漫过路面的情况只是比较少而已,在不少地方还是有的。

所以说这个传言是假的、是一个无厘头的笑话、是一个无限神话德国人的虚假传闻,德国人的严谨、以及工业上的精细是无法否认的,但是这里面却总该有一个限度,他们虽然严谨,但却是在可以理解范围内的严谨,绝对不可能超出我们的理解范围内,很多时候我们也不该妄自菲薄,虽然国内很多产品公司都是粗制滥造的,但是拥有着严谨精神的企业却也是有的,只不过我们缺少了一双发现的眼睛罢了。


孤客生


每逢雨季,人们对全城看海的现象已经有些见怪不怪了。城市内涝已经成了中国城市市政建设的通病。几乎每年都有汽车误入涵洞积水中,司机无法逃脱丧命的新闻。只有一个城市从未发生过内涝,那就是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


近几年,随着雨季城市内涝日益被人们诟病,一个传奇故事在网络流传甚广。传说青岛没有内涝,皆得益于一百年前德国修建的地下排水管道,而且德国人还在下水道里,每隔一段都放有一个油纸包,里边放有图纸和备用的零件。人们纷纷为德国人精细的工作精神而感叹。


当然有人会质疑,德国人真的在下水道中,放有备用的图纸和零件吗?


其实这是一则谎言。谎言被拆穿之际,一时间崇洋媚外、忘记青岛被殖民屈辱史之说,充斥网络。


有书君认为,人们传播这则谎言,只是想让中国学习德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逐渐提高城市市政建设水平,不再出现雨季城市看海的现象。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这就是崇洋媚外,就是忘记了德国霸占青岛的历史,因为爱之深责之切嘛。



青岛难淹有三宝,有书君就来聊聊青岛无内涝的原因吧。


一,青岛独有的地形特点,是青岛雨季无内涝的关键。


首先,青岛处于丘陵地带,我们去青岛旅游会看到许多坡道。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它又三面环海,其下水道依势而建,而且借鉴了德国所修下水道口大多通向大海的做法。因而雨季可以排水通畅迅捷,直接排向大海。低洼地区的积水半个小时内也可以排尽。这就是青岛无内涝的关键。


二,青岛现有的地下排水管道是青岛无内涝的保证。


我们先回顾一下德国造下水道的历史。1897年,德国凭借“巨野教案”的口实,强占青岛。1898年,又强迫清政府签署了《胶奥租借条约》,租期99年。德国人自以为能够长期霸占青岛,他们想把青岛打造成其在东亚的基地,他们开始改造青岛的城市建设。


当时青岛的卫生状况不佳,雨季时,低洼地段污水横流。德国人初来时,曾经历了一次瘟疫之虐,因而他们开始修建青岛的地下排水管道。他们采用了雨污分流先进的设计理念,排水口大多通向大海。当然,德国人只是在洋人居住区修建了雨污分流的管道,中国人居住区只修建了单条管道。



德国当时在青岛共修建了80公里的地下水道,青岛的城市建设也清晰的打上了殖民文化的烙印。


1959年,青岛就对德国造的下水道进行翻修。青岛借鉴了德国比较先进的设计理念,采用雨污分流设计新建管道,并大力扩建改建旧管道。经过多年的市政建设,德国造的下水道仍在使用的已不足3公里。


青岛现有的地下排水管道基本都是自主建造,其总长度已经达到3000多公里,这是青岛无内涝的保证。德国造下水道使用长度还不足总长度的千分之一,所起作用已经微不足道了。


三,青岛对排水设施良好的日常维护是青岛无内涝的强有力支撑。


一个城市的市政设施是否能正常运行,离不开日常的检测和维修。也许有人会疑惑,青岛对排水管道的日常维护中,真的需要谣言中所说的零件吗?


初次听到这则故事时,有书君也曾感慨德国人的精细精神。其实,只要深度思考一下故事细节,这则故事根本经不起推敲。


首先下水道的原料一般都是陶质、瓷质或是水泥的,根本没有铁制构造,何曾用过零件。德国人在青岛修的下水道,上半部是水泥材质,下半部贴着瓷砖,无需铁制零件。故事传说的油纸包中,历经百年还油光呈新的零件就无用武之地了。



故事虽然是谣传,可是百年前德国修建的下水道就贴瓷砖,可见德国人对城市排水设施的重视,德国人在工作中的精细程度。


青岛借鉴了德国人对排水管道的重视度,还有精细的工匠精神。他们在日常维护工作中做的相当到位,同时他们还有完善的防汛应急预案,一旦遇到暴雨,排水设施可以迅速发挥作用。这是青岛无内涝的强有力支撑。


有书君认为,青岛对排水设施每个环节的精益求精,才成就了青岛雨季无内涝的传奇。


龙应台曾说,检验一个城市是否发达的标准,就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三个小时,看看是否排水通畅。有书君认为,龙应台的说法虽然有些片面,但也应是我们城市市政建设应该注意的。


我们不会忘记德国侵略青岛的屈辱史,以史为鉴,读史可以明智。借人之智,习人之长,增己之力,随着我国市政建设的发展,有书君相信雨季城市内涝会成为历史,再无此类谣言泛滥。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看到这么多人在辟谣胡哥就放心了,10几年前《读者》、《知音》上的小谣言居然现在还有市场,真让人意想不到。

其实用一点常识就知道德国人给下水道准备备用零件这件事是假的。下水道要么是砖头建的要么是水泥管的,在一边准备一袋水泥一堆砖头?

这个谣言不值一驳,胡哥在这里想给大家聊一聊关于德国人的一些刻板印象以及一些新的传言。

谣言一:德国人很严谨,上班绝不迟到。

刚开始胡哥是相信的,因为那时候我还很天真。当时嘿老外邀请了一个德国小帅哥来拍摄嘿老外,当天就迟到了……

他总共来了三次,然后三次都迟到……

在这个短暂的接触中胡哥发现,号称“严谨”的德国人原来是个马大哈,丢三落四,记不住拍摄流程,也是醉了……

谣言二:德国人随身都有一个小笔记本,随时随地记下自己的心得感悟,所以德国才有那么多哲学家。

当年胡哥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对德国人简直肃然起敬啊!多么热爱思考的民族啊,难怪除了那么多哲学家,马克思、黑格尔、尼采……

然后,当我兴奋地找德国朋友求证这件事的时候,他们说:

胡哥你是不是又看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了……

根本没有这档子事好吗!人家小时候玩的比我们还疯,长大了比我们年轻人不靠谱的人多了去了。不是每个德国人都喜欢45度角仰望天空思考人生的啊!

思考人生?不用工作不用吃饭啊?

谣言三:德国人都很守规矩,买东西就排队,绝不闯红灯。

这个和老外都不闯红灯一样,某位来自巴伐利亚的德国朋友告诉我:

哎呀你们中国人过马路真老实,我在家(红灯)都是跑过去的!

我:……

胡哥只能这么告诉大家,和老外接触多了你们就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奔放……

关于德国的“神话”还有很多,无非就是为人严谨、产品棒耐操一百年还不变形……

其实,一样米养百样人,不否认真的有十分严谨的德国人存在,但大部分还是普通人,没那么神奇。

你还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关的话题呢?欢迎向胡哥提问!

长得好看的都点赞了,你还在等什么呢?

【看老外,找胡哥!想看更多老外在中国的逗比生活,欢迎关注嘿老外头条号!】


嘿老外


德国人:我们在青岛下水道留下来的“油纸包”包有新鲜的肾、德国牧羊犬兽医、德国帕萨特司机、德国香肠;德国人还说我们确实有良心,我们把最好的技术都给了青岛,自己国家却被水淹,我们是舍己为人,道德模范。

青岛下水道,每年的梅雨季节到来的时候,都要被搬到新闻媒体上面报道,这让其他经常遭遇堵水的城市来说,对青岛是极其羡慕的,因为德国修建的良心下水道,100年不堵水,那么实际上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德国真的有这么敬业?还每隔一段就有个油纸包?里面还装有修复图纸以及备用设备?

(青岛下水道)

一:百年不积水、堵水的青岛

青岛栈桥海岸线东边,就是青岛拱形的暗渠,这格拱形的暗渠高两米五、宽三米,按照这样的宽度和高度,就算是姚明都可以在里面自由行走。

(如今的青岛下水道)

在100多年前,德国人就在当时的青岛(还是个小渔村),设计了极其先进,据说足以让青岛百年内不受堵水影响,利用超现代的排水系统、还有雨水和污水分流的模式。

(雨污分流模式)

当然雨下的大了,时间久了也会有积水,但是青岛人说最多也就淹到脚脖子,这样看来青岛的排水系统确实一个字——赞!

二:事实上青岛真的是因为这个所谓的排水系统而不积水、堵水吗?

我们先看看百年前德国修建的下水道,据了解,当时德国所修建的下水道也就80公里左右,经过百年间的雨水冲洗,原来的排水系统早已经被改造,就现如今留下来的德国排水系统最多也就3公里,要知道青岛市的整个排水系统总长度高达3000公里,这个占比只有千分之一的“德国排水系统”真的就让青岛不积水?

(维修后的下水道)

况且这个所谓的“油纸包”也太不专业了,下水道里面的材料最常用的也是陶、瓷、水泥制成的,怎么可能会有金属?

三:科普青岛之所以积水、堵水不严重的原因

首先:肯定是地理因素;青岛市丘陵地形,整体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加上三面都靠海,这些排水系统都是依照地势所建,这样的地形以及排水系统,让雨水可以很快的融入到大海,除非个别地势低洼的地方。

(青岛地形:西北高、东南低)

其次:我们也不做杠精,德国当时确实有可以借鉴的排水系统理念,尤其是雨水和污水分流的措施,这让青岛下水道修建人员所借鉴并实际应用,好的地方可以借鉴,但是却不能夸大其词。

最后:下水道的有效的管理和维护,青岛排水系统处理处长安宝月曾经跟媒体人员说过,青岛的下水道管理和维护都是及时的,平时会有人清理,而且还有防汛应急机制,这样即使长时间的暴雨只要在事前做好预防措施,便可以将积水控制到最低。

(定时进行下水道维护)

但是即使知道真相的网友们还是会传谣言,说德国在青岛的那段时间,一心一意修下水道,从来没有建设大楼以及别墅。

我们不妨回看下历史,德国人当年进入青岛之后,就将青岛沿海居民给赶走了,不但在此地用青岛人作为苦力,建设总督府、还在鱼山路建立脾斯麦兵营、还建立了军营及牢房,而现在所流传的没有建立别墅,可以说是彻底打脸了,因为当时建立的别墅数不胜数。

(德国在青岛修建的别墅)

(德国在青岛建立的军营)

还真以为当时的德国是来度假的?学习雷锋吗?帮我们建设下水道吗?

1897年的“曹州教案”怎么来的?迫使清廷签订的《胶澳租借条约》怎么来的?

免费获胶州湾99年的租期以及铁路修筑和采矿权。而他们当时修建的青岛下水道,真的是为了排水吗?这些下水道更多的是为了连接当时德军的多个军事要塞,而帮助其修建青岛下水道的中国劳工全部都没有活着回到自己的家乡。

所以说,不要拿此事当作玩笑或者谣言,我们可以借鉴别人先进的技术,但是不能忘了他们当年的初衷并不是为青岛修建下水道,更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羽评郡主


德国油纸包的这个段子,早已被证明是杜撰的,为此德国甚至出报纸专门辟谣。

那个段子是这样的:

说德国人曾经在占领青岛期间,动工修整了青岛的下水道。百年之后,这些下水道仍然能够正常使用,只是其中的一些零件坏了,需要更换零件。青岛市政找遍大街小巷,也没有买到这种零件。迫不得已拨打了曾经给青岛修建下水道的公司。没想到这家公司还在,人家说:不用担心,我们既然修建了下水道,就会在周围三米以内存有备用零件。市政人员在下水道仔细翻找,果然在几米处找到了一个油纸包。打开油纸包,赫然有全新的零件,换上果然能用。

后来这样的事越传越神,逐渐出现了很多的升级版:

说有一个德国游客来中国旅游,突发肾衰竭,于是来到当年德国建造的一家医院。可惜医院没有匹配的肾源,于是给德国打电话。负责建造医院的那家公司说,不用担心,我们既然建造了医院,肯定就有准备。结果医生在德国人的指引下,果然在医院某地下室的地板里刨出了一个油纸包。打开一看,竟真有一个腰子,虽然历经百年,可依然光洁如初。病人换上后,病马上好了。多出来的腰子,病人带回家,还炒了一盘爆炒腰子。


这事其实早已被德国报纸辟谣,报纸上说,因为1914年青岛人口只有不到5万人,现在青岛有超过400万人,有300万人在郊区。而当时德国修建的下水道只有80公里,大部分后来都被中国人进行了重新修整,有的已经废弃不用,最后仅剩下不到3公里长度。而现在青岛的排水管道早已达到三千公里,德国修建的仅占现有的千分之一。

后来国人借鉴了德国修整下水道的技术,并结合青岛地区特有的地势结构,创造性的设计出青岛异常强大的排水系统,这才最终使得青岛能够称为一座下暴雨却不会被淹的城市。


虽然这是一个被证实杜撰出来的段子,但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却真实的令人敬佩和尊敬。德国人在青岛呆了十七年,没盖高楼大厦,大搞面子工程,相反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下水道给修了,这在国人看来,应该属于典型的出力不讨好吧。百年以后,国人还是大受启发,实在是让人佩服啊!


奇点历史


关于德国人修的青岛下水道的种种“神奇功效”传言,真的是需要好好地辟辟谣了。

1897年,山东发生了“曹州教案”,两名德国籍传教士被曹州当地的土匪抢劫杀害了。没过几天,德国以此为借口,出兵占领了胶州湾,也就是现在的青岛,隔年德国逼迫积贫积弱的晚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胶澳租界条约》,让德国在山东取得胶州湾99年的租期,铁路修筑权及采矿权。德国从此进入青岛的历史发展进程。

既然德国人生活、经略青岛,肯定要在青岛搞建设,其中,建设下水道即是其中的一项。应该承认,当时德国的城市基建理念和建设工艺确实是相当好的,他们那时候建下水道就提出了雨污分流的概念。不过德国人不是“活雷锋”,这些建设首先都是为德国在华的侵略服务的,其次是为了在华居住的德国人服务的。

这些雨污分流的管道建在哪儿呢?都建在当年的德国人集聚区。污水排到哪儿呢?排到中国人聚集区。现在的团岛地带当年就是德国排污的沉淀池所在地,污水污物在此沉淀后再排入海中。以至于团岛一度被称为“大粪场”。

过了100多年,中国的城市排水问题成了各大城市的一个通病,而“从不积水”的青岛,尤其是留在青岛的德国造下水道,也越传越玄乎,成了“德国工匠精神”的象征。

不过有数据显示,青岛市市区的排水系统总长将近3000公里,“德国造”排水系统所占比例不到1/1000,实际作用已经非常有限。要说起作用,倒不如说德国造下水道给新中国成立后青岛的地下官网建设提供了参考。青岛早期的很多国产下水道都是参考了德国造型、德国工艺。青岛这些年“不积水”,一方面是自身的地理环境优越,另一方面也与这几十年城建理念和工艺先进有密切关系,反而与所剩无几的德国原装下水道关系不大。

至于被传的更加神乎其神的德国“油纸包”,就更加是没谱的事儿了,什么德国下水道里都有油纸包好的备用零件,德国建的教堂里都有油纸包好的榫子等等,早就被辟过无数次谣了。


齐鲁壹点


99随便语: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丧心病狂的谣传,完全是杜撰。

我们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理由去驳斥。

德国本土有那么多城市,当年在海外的喀麦隆,新几内亚,多哥,萨摩亚等多个国家也有殖民地,但谁听说,德国人在其他地方修建的下水道,有这样的邮包吗?

没有,绝对没有!

那么德国人为什么单单在青岛,要留下这样的邮包呢?

难道他们对咱们中国人太友好,考虑到一百年后,中国人需要修复下水道里的某些损坏,担心我们找不到修复工具,所以特地留下这些邮包吗?

假如我们这样认为,那也太搞笑了!

第一,德国人在青岛到底留下多少下水道?

时间追朔到一百多年前的1898年,德国侵占青岛,很快开始了城市下水道的建设,这项工程延续到1905年,青岛市内下水道初具规模,然后又逐渐往北延伸。

殖民期间,德国人共修建了约80公里下水道。

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德国人留下的那些下水道,绝大多数都已堵塞不能使用,尚在正常使用的,已经不足3公里。

而这3公里的下水道,占青岛市下水道总长度的多少呢?

大约千分之一!

第二,德国人为何要修建下水道?

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个特殊时期,我国国土上的殖民地,不仅只有青岛一处,但其他城市,包括香港,上海,天津等地,都没有成型的下水道设施,这是怎么回事?

真实的原因是,当时德国是新兴殖民国家,在海外的殖民地较少(也正是因此,后来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才引发了一战和二战)。

德国人对青岛殖民地很重视,总计拨款1.74亿金马克,用于青岛的建设。

这是一笔非常庞大的巨款!

据德国学者托尔斯滕《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一书介绍,当时德国向青岛投入巨款,目的是想把青岛,建设成东亚地区重要的基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惜血本,要将青岛建设成一座花园城市。

那时候,德国殖民者对中国人随地大小便的习惯,非常头疼,因为德国人刚来到青岛,就感染上了一场瘟疫。

于是,青岛市的下水道修建,被第一个提上了日程。

者就很清楚了,德国人在青岛修下水道,并不是为了中国人,而是为了他们自己不生病!

在修建下水道时,也是有区别的,外国人居住区,采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雨污分流(雨水和生活污水分成两条管道),而在中国人居住区,仅有一条下水道。

第三,青岛为什么不怕水淹?

上图是青岛博物馆展出的一段德国人留下的下水道,从图片上我们看到,这根下水道特别粗大,外壁很厚,而且在下半部,竟然是贴了瓷砖的。

你没有看错,下水道内壁上贴了瓷砖!

要知道,那是在一百多年前,这样的行为简直是看得人蛋疼啊!

德国人为什么要在下水道里贴瓷砖?

原来,这是为了考虑到,要让管道里的水流速度更快,光滑的内壁,可以减少被杂物堵塞的可能性,不得不说,德国人对于细节的掌控,还真是很变态的。

青岛城市内很少被水淹,第一个重要原因,青岛的市政建设,延续了雨污分流的方法,绝大多数下水道,都是雨水和生活污水分开,这大幅度降低了内涝的可能性。

另外还有青岛市的地形,气候特点,这里很少有长时间强降雨,本身的防汛压力不大。

所以,青岛不怕水淹的秘密,与德国人留下的3公里下水道,没有关系!

第四,为什么会有那个丧心病狂的传说?

正所谓世界上没有空穴来风,关于神秘邮包的谣传,其实是有原因的。

当初在上世界八九十年代,有人在青岛的地下管网内,发现了一些配件,这些配件恰恰与德国人留下的下水道里的一些部件,是一模一样的。

这是德国人留下的神秘邮包吗?

显然不是。

当初德国人修建下水道时,中国的工业几乎空白,下水道内的很多部件,都需要从国外运进来,但这些部件不可能数量恰好不多不少,总有一些多余的。

于是,这些多余的部件,就被随机摆放在地下管网内,有些一直保存到百年之后。

邮包?金属配件?

都是胡扯!

下水道里怎么可能用上金属配件,难道德国人就不怕金属在潮湿环境里,会生锈吗?

真实情况是,德国人修建的下水道里,也和其他国家下水道差不多,使用的都是陶土制品,瓷质,或者水泥制品,总之并没有金属部件!

如此就很清楚了,所谓的德国人在下水道里每隔多少米留下一个邮包,里面有光亮如新的金属元件的说法,完全是荒唐的虚构。

德国人没有那么蠢,他们的脑袋也不是石头做的,不会干那样吃力不讨好的事。

结束语:我们信任德国人严谨的作风,那并没有错,德国人关于产品品质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们没必要迷信,搞出一个让人笑掉大牙的谣传,那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