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数一亿粒米这样的家庭作业?

嗨锵学长


最开始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真的以为这是哪位高人在“搞笑”,逗大伙一乐。

但,认真的看完过程之后,却真的笑不起来,尽管确实很搞笑。

如果 这只是一个个别老师的问题,那也不算什么,毕竟老师的水平也有好坏,只不过这位老师的智商和情商都是等外品而已。

造成等外品的原因,并不是智商不够(我宁肯相信这位教师的智商是够的),而是绝对没有把自己的教学当回事。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这位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用心了吗?

其实,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就算是小学数学老师),基本的数学常识肯定是有的,在布置这个作业之前,只要用心就可以很快的通过计算得出一亿粒米的)重量和体积。那么她(他)必然不会毫无感觉的、理所应当的要求“一粒一粒数”,然后在某家长的诱导下要求“把数好的大米”带到学校。

这就是一个完全不走心的老师。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没有“敬畏之心”。

我们的教育,是靠老师来成就的,老师的水平和敬业精神也就决定了教育能够展现出来的水平和高度。如果教师当中的这种不走心的糊涂蛋比例太大的话,提高教育水平就是一句空话。

另外,这个数学题应该不是这位老师“自创”的吧?如果是自创的话,那这位老师就真的不适合做教师——那是真的脑残。

如果是作为让学生明白数量级的概念,用这种题目也实在是太古老,让我感到现在的教学手段和我上小学(四十多年前)的教育手段几乎是一个水平——数粮食!

通过这个题目,也可以看到教学手段的改进与提高也是需要关注的大问题。

总的来讲,这是一个幽默,只不过是“黑色幽默”。这样的幽默还是尽量的少一点,挺丟教师的人的!


步武堂


这是一道非常有意思的数学题,但没想到,这道题会成为一道网红题。

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的关注?

有的人说这题也太奇葩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老师不加思考、不过脑想出来的题。一粒一粒地数,一晚上数一亿粒米,怎么可能做得到呢?

此题成网红,应该是有理由,也是有些误会的。

首先,老师应该也没有理解这道题的意义,要不也会有那么简单的作业描述。



也不会有家长异议,还那么要求。



甚至是还要求,装袋带到学校。



怨不得有人质问老师,您是要开米店吗?

直到有些家长再质疑,我们这位可爱的老师才反应过来。



可见,如此误会,老师是有责任的。

其次是家长,太较真,太教条,太听话,太不知道质疑。

所以,越觉得越不合理,就造成了今天的网红题。

其实,我倒觉得这是一道好题,一道思维拓展的题,一道思维训练的题,一道创新题。

如果你把它当成一道纯粹、严谨的数学题,那是有些奇葩了!如果你把它当成纯粹的数学题来做,那你就输了?你没有抓住一个与孩子游戏、与孩子头脑风暴,激发孩子思考、拓展孩子思维的好机会。

比如,和孩子讨论一下,能不能?为什么不能?

比如,计算一下时间,就像有些网友那样,一秒钟数一粒,多少时间能数完?从中认识时间,认识效率,认识时间和效率的关系。

比如,认识一下大米,什么样的大米,每一种大米一斤大概多少粒?或者一两有多少粒?那么,一亿粒米有多重?能够满足多少人,多少时间的温饱?

如果加工成其他产品,能够做成什么,做多少?

如果思维放开到有什么答案,什么样的观点都能接受,你就不会真的想把两吨大米交到学校,也不会想花三年时间去数大米,而是用什么方式去数,去衡量,就不会思考其如何奇葩,如何气愤。

不要太苛求老师,也不要太关注题目本身,而更关注教育的本身,数学的思维和逻辑,关注孩子的思考能力和思维训练,关注孩子的积极态度,那你就逐渐走向了教育的正轨。

教师节,祝所有老师节日快乐,祝所以孩子健康成长!


启智


数一亿粒料的作业的来龙去脉

佛山一所小学读小学四年级,收到了一份“奇葩”的作业——要求学生在家里数一亿颗米粒,第二天用食物袋装好带回学校,并要求家长督促。

完成这项作业需要多长时间?

有细心的网友算了一下:1秒数1粒,1个小时数3600粒,一天24小时不睡觉,能数86400粒,1年365天,能数3千万粒左右,整整3年,天天不睡觉,才能数完!再从重量来说,1粒米0.02克,一亿粒米有2吨左右。试问那个家庭买米能一次买2吨?正如有的网友调侃所说的那样:“咱们也别往学校带了,直接请老师去粮站查收吧。”

我的感受

个人感觉无论老师是从何种角度出发留得这个作业,都是无法完成然而更加令人感觉奇葩的。这样的家庭作业,第一需要大量的时间还没法完成,第二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第三无法衡量和进行作业的验收。关键是人们会质问,这样的家庭作业,到底有意思没意思?这种家庭作业,真正留给了孩子,孩子会不会做?

老师们可能会说,留这个作业,主要是锻炼学生们的耐心和集中精力,对学生有百利而无一害。其实生活中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还有很多,数米这样的事,怎么想都让人感觉哭笑不得。

对于孩子的教育,有很多种方式,关键的是共同一个目的,把孩子教育好。而老师自己也会这么认为,这个数米的作业,肯定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去做的,所以还在微信群专门嘱咐家长,要求家长帮助完成!但是,仍然还这样留作业,变相给了学生钻的空子。对以后其他作业也会造成消极因素,甚至于,有些学生和家长,还会因此对学校和老师有看法。


老师留作业不能太任性,数一亿粒米,这样的作业,还是不留为好!


跟我学公文


因为布置了一道奇葩家庭作业题,这位小学四年级数学老师火了。

乍一看,满腹狐疑:老师给四年级的孩子出这样的题,是别有深意吧?难道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于是啜口浓茶,头脑中燃起烈火风暴:

1、先称量50克普通大米,计数出约有600粒;然后用1亿除以600,可计算出1亿粒米的重量约为8333公斤。

2、先用量具测量出100粒大米的体积约为10立方厘米,然后计算出1亿粒米的体积约为10立方米。

3、假定每秒数1粒米,则数完1亿粒米需要1157天,合3.17年。

……

好题呀,好题!既纵向连接了加减乘除的旧知,又横向联结了质量体积单位换算的新知。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个计数题,实则暗含玄机,既能考查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又有一种荒诞的幽默趣味……

啊,等等,似乎还有下文:

啊呀呀,老师,您这是什么梗,恕我愚钝,脑筋实在是一时转不过弯啊!

“数完用食物袋带到学校来”、“可能估计错米的重量了”、“让孩子们数就可以了”……

莫非,莫非……您真的没有在开玩笑?

哎呀,咳!老弟,哥哥我本想帮你打个圆场,可万万没想到,你却给自己补了一刀又一刀。这下子,纵是华佗再世、扁鹊复生,也救不得你啦!

老弟呀老弟(或者是老妹?),你是不是听王思聪的爸爸说过,1亿是个小目标,所以真的就信了?




想起二十年前,在乡下教书。有位当兵转业的老师,上地理课,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大陆架:“就是搭在大陆上的木架子嘛……”

不小心被巡视的教办主任听到,大怒,将其调到教办打杂。三年后,升任教办主任。又三年,升任教育局领导。

莫非,这位把1亿当成个小数字的数学老师,也是位吞吐日月、胸怀山河、有当领导潜质的卧龙么?

将此事分享至同事群,皆大笑,觉得不可思议。但笑过之后,又不免深思:这个水平,是如何混进了教师队伍?

如果是在五六七八十年代,学校大部分是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的代课教师、民办教师,以及当兵转业的正式教师。那时候,老师讲课时出点知识性错误,是可以理解的。

可现在的在职教师,特别是新教师,至少也是专科以上文凭吧?怎么会连1亿粒米有多少这种常识,心里也没有个大约的概念?

这位四年级数学老师,不但专业水平堪忧,就连智商是否及格,也是很值得怀疑的。

这般水平的教师,也能登上讲台,堂而皇之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育之衰败,竟至如斯,实在令人叹息!

究其根源,自然是教师职业工资低、待遇差、压力大,招不到优秀人才。只能将门槛降低,标准下调。乃至泥沙俱下,什么人都进来了。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计划到2035年,要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建设完成一支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较高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教师队伍。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实现这个“小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事要做——特别是应显著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吸引优秀的人才争相从教。而不是反之。


毫米


有句话叫做“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我的这位同行,你真的就是猪一样的队友!

是题目太雷太奇葩吗?其实不是,这是一道很有潜质成为发散性思维训练,创新解决问题的好题,可惜,被我们这位猪一样的队友,给搞砸了。

这道题,不是这位老师可以想出来的,而是确有这么一道题,但是,可惜的很,被这位队友给简单化后,变得不伦不类失去了韵味,变成了神题。

题出来了,而且有家长质疑了,可惜,没能提示和警醒我们这位队友,他(她)向着成为猪队友的目标继续狂奔。

至此,此题彻底沦为神题了,令我们这些同行和无数的家长,大跌眼镜。有人很快计算出,要用卡车才能运到学校去,看来学校严重缺米。

其实,在题目刚出来,还没有成为神题时,完全可以让此题成为创新思维的好题。当有家长问怎么数,也就是对此题有所质疑时,老师应该意识到问题所在了。

应该立即@所有家长:先一粒一粒数100粒、1000粒,想象一下,一亿粒有多少,看谁能想出巧妙的办法快速“数”出一亿粒米?

这才是目的!并非是要让学生一粒一粒数一亿粒,而是通过开始的数,想出数出“一亿粒”的办法,感受亿的概念。

这位仁兄,就这样把一个创新性的题目就这么毁成了一道神题。成为神题也不要紧,赶紧补救,还来得及,可惜猪队友继续向前,给自己再补上一刀。

至此,猪队友彻底练成了,已经没有了转圜的余地,沦为了一个笑话。

由此,我不得不想到,我们的教师队伍素质还是急需提高的,如果都如网上的消息那样,招进一些考不上高中的学渣“充实”教师队伍,那么把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创新题,变成神题,会让我们逐步习以为常,见惯不惊!


教师妹子一枝花


因为自己的观点有限,所以就在网上查了一下,觉得下面这种比较有意思,摘抄下来仅供参考:

佛山第十三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老师发布了一条家庭作业:家长带着孩子数一亿粒大米。家长们挺认真的,问清怎么数米粒。 一粒一粒的数,数完了带到学校来。

或许在任何一个正常的家长看来,这样的家庭作业简直是无理取闹。 一亿这个数字不用说也是极其庞大的,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不说根本没学到这个数字,一亿粒颗大是真的庞然大物。没有家长敢去质疑老师,仅有两个声音在无声抗议:这是脑筋急转弯吧 ,总共要12袋左右怎么扛?数学老师也很大度,数不出来周六周日再接着完成也可以。

家长的聊天群里没有过激的言论,很能理解。网络上太多的新闻家长一言不合就被提出家长群,自己家的小孩还要被当着全班的面被批评讽刺,穿小鞋。 这样的事件屡屡见报,家长群成了老师的一言堂。为了自己家的孩子,只能是默默的忍者。

在数学老师看来,这样的家庭作业是为了让孩子们和家长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数学概念,能够了解一亿有多少。 在老师认识到自己可能错了以后,仍然没有能够幡然醒悟。而是让孩子们继续数,并且带着大米到学校。

一亿粒大米有多少重?仔细用百度搜索了一番,没有一个统一的结果,大概的数字是1千粒25g,也就是说1万粒有250g也就是半斤,一亿粒大米就是5000斤,也就是2.5吨的重量。不考虑孩子能不能背这么重,2.5吨重的大米去交给数学老师,是食堂不够吃,还是老师打算开米店?玩玩全文脱离了素质教育,完全脱离数学和生活实践的所谓“家庭左右”有何意义? 我们的老师在明知自己有错的情况下,还不会悔改,还不去好好的推算一亿到底有多少分量?

一亿个数要数多久? 随意用数学除一下就知道了,一年365天*24小时*60分*60秒=31536000 超过了三千万,也就是说每秒钟数三个数,一亿要数一年的时间。 更不要说是用来数米粒的,而且几千万的数字能够一秒钟数完吗? 再天才的人也不行。 我们的老师在严谨的数学面前,稍微简单的计算一下,就知道这完全是一个不可能的事,在认识到米的重量不可预测时,似乎忘记了一亿这个数要花费多长时间。

早几年就有媒体报道,老师教的家庭作业是100粒大米多种,被某报纸点名批评。 社会实践和生活认知本来是很不错的教育,但是在个别人的操作下,已经显得很乏味,为了出新颖的作业而出作业。 且不说数100粒米要多久,现在谁家还放着一把用不上的电子秤?拍着脑袋想出来的数学题,不如真正的走出去调研,走进学生,走进家长,让孩子们做起来认真负责,乐在其中,也能够有所收获。

除了这些不切实际的“家庭作业”外,还有一些完全脱离了生活的,甚至带着一些私利的家庭作业也在悄然产生。 现在很多学校的老师的家庭作业是养蚕。 养蚕能够增强孩子的好奇心,责任心,善心,还能够观察昆虫的成长,一生历程,更能享受破茧成蝶的那份喜悦,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是,仔细想想,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有几颗桑树?只怕都孤零零的几颗呆在公园吧? 家长们要么就起早摸黑去公园“偷”桑叶,把桑树都摘得干干净净;要么从网上购买,还不新鲜,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老师手里买桑叶。 一个不切实际的家庭作业逐渐演变成了老师牟利的手段。

素质教育的口号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现在的孩子相对90年代以前的在多个方面都比较优秀。从小就在钢琴,音乐,古筝,跳舞,绘画方面培养。在动手能力方面也不错,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的手工课功不可没。孩子们天赋好,家长是真的劳苦功高。需要帮幼儿园的小朋友做风筝,做南瓜灯,做剪纸,没有拿不出手的手工艺品,只有不会做的懒惰家长。孩子的手工作业,很大程度上成了家长的家庭作业,孩子的素质教育,也成了家长呕心沥血的忙碌。养的蚕一年就能破茧成蝶,孩子们呢,在这样的教育下,数完一亿粒大米后,能化茧成蝶吗?


小二拉磨


网传一位小学四年级数学老师在教“一亿有多大”一课时,布置了一道家庭实践作业让家长监督孩子们数一亿粒米。家长随后问怎么数,老师说一粒一粒数,并要求第二天用袋子装到学校来,家长调侃这这有12袋,怎么搬到学校。后来有家长就把作业布置的微信截图发到网上,记者们纷纷去学校采访当事老师。


其实这是一道非常好的实践题,做为一个数学老师不可能不知道这一亿是有十个千万,也就是一万个万,这是当天课堂学习的重点呀!学生靠一粒一粒数是不可能数得过来的,那布置这作业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以非常明显的这是老师为了让学生巩固亿以内数的各数位间的进率,并训练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估算和想像得出一亿粒米有多少。老师之所以会回答“一粒一粒数”就是为让学生感到用一粒一粒数有困难,然后引发思考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这是在课堂上的话这就会引起热烈的讨论,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多种解决问题策略,真的是非常好的题目。




要说错就是老师对这一亿粒米自己没有先去估计与想象一下大概的重量,草草地就布置下作业,并要求用袋子装来带到学校。其实这一内容我也教过好几次,但是如果刚才没去网上查下一亿粒米的重量,我根本也不知道这一亿粒米是有一千多到两千左右千克重呀!



我认为大家首先要给予老师适当的理解与尊重,不要因为老师这样的一点失误就盯着不放,应该宽容一些对待老师,同时我们应该感谢老师的用心良苦,费尽心思布置孩子们作业。

其次,做为老师我觉得出这样的错误也是不应该的,应该要承认错误,以后一定会吸取经验教训,教学上会更加谨慎对待。同时这件事对其他的老师也是一种警示作用,我做为旁观者,我想今后我也一定会引以为戒,严谨治学。


数学吴老师采山


现在很多开始为那个老师洗地的文章了,就看老师群里面来一句“明天带到学校来:就知道这个老师自己都没有理解这题目的错误!!!

正确的题目应该是“让孩子数数100kg一袋的米有多少粒!”或者是“一亿粒米大约有多少质量”

这才是正确的题目!最后微信群里面老师后来承认是错误估计了米的重量,已经证明了老师自己题目的错误!那些洗地的看官何必硬抗呢


老咪的爸爸


这道题出得很好!思维很好。如果认真数的以后应该是上班族。认真称米重量得到准确答案以后在科研。如果随手抓米的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多的,以后会耍点聪明做事,做事不严谨因为他知道老师不会数。如果判断出一亿粒米重量随意取米的人以后必定是做大事的人。


何金明32


乍一看,我以为这个老师是想要学生们做些计算工作,比如说数几百粒米甚至一千粒米,称重,然后大致计算出一亿粒米的重量即可。可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个老师居然在之后说这个作业是让孩子们一粒一粒去数数。

1.先想问问这位老师这份作业的意义在哪里?让小孩子练习数数?一个一个数到一亿恐怕并没有什么练习意义吧。

2.再来说这个作业完成需要多少时间:就算我们的小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能够懂得用小牙签什么的五粒五粒的数,并且速度非常快,一秒就能划拉出来五粒,那么一天二十四小时不休息也就能数出来四十三万两千粒米,那么数完这一亿粒米也需要232天!更何况成人都根本不可能长时间保持这样的速度,更何况是小孩子。更可笑的是这位老师布置的居然还是当天晚上这一晚的作业。如何完成,要不请这位老师示范一下好了。

3.这一亿米有多重?有网友计算说若是真数一亿粒米,差不多得有两吨重。试问一下,一个普通家庭谁会买两千斤米屯在家里,这买回来不仅没地方放置,吃一年都吃不完,只会放坏!

4.这位老师布置作业随意,不经大脑,根本就是对自己和对学生双方的不负责任。上面说的这些情况,难道这位布置作业的老师就想不到吗?还是说他根本就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显然属于后者吧!

总结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样的人真的不适合站在讲台上教育小孩——敷衍了事根本不可能好好的做教学工作,只会耽误学校的教学、孩子的成长进步。

其实这件事也侧面提醒我们,现在部分学校部分老师布置的作业本身就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有关方面应该引起注意,作出调整,千万不要为了布置作业而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