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常说的“牛头不对马嘴”是什么意思?牛头和马嘴有什么典故吗?

农民妹子一枝花


农村的老人在闲聊的时候总回说出一些俗语老话,这些俗语老话大多都是老人对自己观点的一种表达,虽然表面的意思和所说之事毫不相关,但是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是颇有深意,就拿农村老年人常说的“牛头不对马嘴”这句话来说,其中蕴含的道理就是这样!

“牛头不对马嘴”

这句话出自明朝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一书中,原句为::“皂隶兜脸打一啐,骂道:‘见鬼,大爷自姓高,是江西人,牛头不对马嘴!’”

故事内容大致是讲一苏姓家庭长子在外做官,三年事件了无音讯,家中老母想念便让小儿子去看望哥哥。小儿子到了哥哥当官的地方,以为哥哥就是当地县令,便去县令府上拜访求见,被一皂隶阻拦为其来访原因,小儿子说哥哥在府上做官,受母亲所托前来探望。皂隶问其姓名,小儿子说姓苏,没想到之后就被皂隶骂道:县太爷姓高,是江西人,你说的是牛头不对马嘴,胡扯!

所以现在人们就用“牛头不对马嘴”这句话来形容一件事情不合逻辑,或者说两件事物毫无关联却被硬生生凑在一起,让人觉得两下不相合!

骏景——殷


骏景农业


“牛头不对马嘴”的意思是比喻说话做事非常离谱、不合逻辑或答非所问,有的人也说“驴唇不对马嘴”,是一个意思。

这句话出自于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原文是这样的:皂隶兜脸打一啐,骂道、见鬼,大爷自姓高,是江西人,牛头不对马嘴!



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

明朝有个姓苏的老太,老太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苏云,在兰溪县为官,一去就是三年,杳无音信。

有一天苏老太特别想念自己的大儿子,就让小儿子去兰溪县寻找苏云,希望能见儿子一面。

小儿子知母思念大哥心切,接了令后就渡船来到了兰溪县,苏弟误以为县太爷就是大哥苏云,到了县城后刚好碰见衙门退堂,便寻了后门打算进府拜见。

只见府门前有一皂隶,见了苏弟便抬手拦住,问道:“先生作何而来?”苏弟:“我兄长在这里做官,家中老母念子心切,今日特派我前来,想见他一见。”



那皂隶听此人不凡,笑脸相迎,又问道:“先生且说明您贵姓,我好进去通报。”

苏弟说:“我哥姓苏,名云,麻烦小哥了。”

皂隶一听,随即往地上吐了一口唾沫,说:“我家县太爷姓高,哪来的姓苏的为官,牛头不对马嘴!”

“牛头不对马嘴”这个词本质上是贬义的,指人说话、做事不合逻辑,答非所问。发展到今天,也多少有些玩笑话的意思了。


红叔三农


您好,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牛头不对马嘴形容的是答非所问或者是两下不合,此外,驴唇不对马嘴、问官答花、文不对题等等,和牛头不对马嘴所表示的含义基本相同。

牛头不对马嘴的意思。

一个牛的头,却长着马的嘴巴,两者长在一起本就是糊弄一通,所以含有贬义、讽刺的味道。比如网上流传的段子,牛郎织女本相爱,但是牛郎包了二奶,于是织女找到包拯,跪地喊冤,包拯也是扼腕长叹,如今我也是被罢了官。

原来是牛郎把包拯的官给罢了,本来一个传说人物,一个历史人物,风马牛不相及的,马嘴硬是安到了牛头上面,成了“两不像”诸如此类的段子不胜枚举,其实这也是一种黑色幽默,在说话、讲段子的时候的一种技巧,有含泪讽刺意味。

牛头不对马嘴也是讲话中的一种“技巧”,比如主持人问李健:为什么离开水木年华组合呀?李健回答:王菲唱我写的传奇还是很好听的。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实际中并没有发生,但是我们可以从回答中看出来三点:一是离开水木年华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家把这件事看成一个人脱离组合去单飞的正常事情看待即可;二是离开水木年华,一样是在写歌,为广大歌迷提供音乐服务;三是离开了水木年华,李健还是一样能够写出脍炙人口的好歌的。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这样讨巧的回答还是有很多的,大多都是在遇到不想提及的问题的时候,才用牛头不对马嘴这种方式回答的。实际生活中,还是要注意真诚待人、认真对待的,毕竟巧伪不如拙诚。

牛头不对马嘴的典故。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一卷:“皂隶兜脸打一啐,骂道:‘见鬼,大爷自姓高,是江西人,牛头不对马嘴!’” 在没有机器的世代,我国劳动人民接触最多的劳动工具便是牛、马、驴以及骡子了,所以很形象的把牛头、马嘴这些熟悉的事物给联系到了一起,形象的表达出了牛头不对马嘴的意思。

在宋朝《景德传灯录.文偃禅师》也有涉及相关说法:若是一般掠虚汉,食人涎唾,记得一堆一担骨幢,倒出逞驴唇马嘴。清朝《儒林外史》也有涉及:陈正公听了这些话,驴头不对马嘴,急了一身臭汗。这些说法与牛头不对马嘴用法一致。(王)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您一起长知识。


科学兴农


其实最早的说法应该是“风马牛不相及”,是出自《左传》里说法。而后才是“驴唇不对马嘴”,是出自宋朝《景德传灯录》里的一句话。对于这里说到的农村老话“牛头不对马嘴”,其实是出自明朝《警世通言》里的一句话!

“牛头不对马嘴”的意思

这几种说法,其意思都是说:做事不合乎逻辑,根本两种事物并不相关,也就是答非所问,前言不搭后语!

这句话有时候也与“鸡同鸭讲”、“对牛弹琴”等老话说法非常类似!一般对于两个人来说,有时候会答非所问,根本没有共同语言,也就是无法沟通!

老话往往是在生活中脱口而出的,没有典故

其实对于“牛头”、“马嘴”根本不需要什么典故,这就是过去人们生活的写照,就是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物。而对于老话来说,就是借助身边的东西讲一些道理,其实就是脱口而出的大白话,只不过比较实用,而被后人传承至今!所以说,只要熟悉这两种动物的人,基本一听这话就大概了解什么意思了!这就是老话要传递的道理,没有太深的典故奥秘!毕竟过去的农民上学有文化的很少,太深了也理解不了!

以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继续补充观点看法,共同探讨!


龙百晓生


意即双方需要表达的意思不在一个频道上,所答非所问,张冠李戴之类。典出明.冯梦龙著《警世通言》第十一卷。亦作“驴唇不对马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