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最早是指洛阳,有根据吗?

顽石不工


中国二字最早指京都、京师、京城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完全不一样。最早使用“京”这个词的出现在西周初年,周人建都“丰京、镐京”,即今天的西安市西南方。

最早用中国写入书本的是《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经绥四国”。

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特意为“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中国,京师也。”

《孟子》中记载了一段齐王对大臣说的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照现在的意思,不过是想在京城中给孟夫子盖间房子而已。

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现在中国一词,其实是一个简称。完整的应该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

还有就是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中的“华”字起源于“华山”(一说为“华胥氏”)。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中华之“华”字源于华山,由此华山就有了“华夏之根”的称号。后来被孙中山先生所引用,创立了“中华民国”的国号。根据清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历代专家学者们所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根据现代考古的发现,“炎黄二帝”最早起源于仰韶文化,而仰韶文化最核心的区域就是陕西。中国社科院、中国考古院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大型纪录片《曙光初现》中说明“在华山脚下,我们终于找到了仰韶文化的源头。”



而西周初年,来自于华山以西的华夏集团代表“周人”,向华山以东进行了大量的分封,各个于陕西姬姓的贵族们纷纷抢占地盘。他们以地为国,以地为姓,代表了中国姓氏的最大发起的源头。

“西周初年,共分封了70多个国家。代表着以华夏族姬姓为主体,融合其他各民族的全新国家诞生了。”一一《中华文明》(中央电视台)


大唐神都


据考证,“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1965年陕西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里。其铭文记载了成王继承武王遗志并营建东都成周的史实,其涉及“中国”部分铭文为“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我国古代,“国”是指一座城,或者一个邦,古时候的“中国”意思就是指位于中央的王国。文中的“中国”,即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地区,即成周,也即今天的洛阳一带。由此,洛阳一带称为“中土”或“土中”,据考证,洛阳被视作“天下之中”的观念,应该说夏、商乃至更早就有了如此看法。近年来洛阳地区先后发掘出的夏、商都城遗址皆去成周遗址不远,这决不是巧合,乃是周人承袭先朝观念的明证。何尊见证了这段历史,这是属于我们华夏民族共有的光辉历史,不能因为个人或者地域原因刻意抹黑诋毁篡改这一举世公认的史实。




欲枕九州月


中国一词,词意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最初只是中央之城的意思,也就是首都京师,再扩大到京畿、北方和全国。那么最早的中国指哪里呢?《诗经·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的中国就指的是西周的京师丰镐。至于《何尊》铭文中的中国,不可能早于京师丰镐被称为中国,因为《何尊》是成王五年的青铜器。成王五年营建雒邑,雒邑这时才成为西周京畿之地。所以,这时雒邑才属于中国。也就是说,这时的京畿就是中国。《说文》夏,中国之人也。这里的夏就是陕西。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直接指出“中国西部地区称为夏,……”。朱骏声则说“就全地而言,中国在西北一小隅”。这些也是佐证。


至乐无如读书


今天的词意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而引申来的。最早的“中国”一词并非国家,而是首都性质的统治中心。“国”指城也,“中国”最初的意思是“核心之城”,即首都。至春秋战国时代,已逐渐引申为黄河流域华夏民族区。唐宋之前引申为汉人聚居区的北方,明清逐渐代指现代的中国疆域。


月色浸花冷


不见得是洛阳,但是指中原,那是肯定的。

河南所指的地方历史的确有变化,但中原(司州)所指的地方是没有变化的:

有熊(郑州)、朝歌(鹤壁)、亳(商国都、商丘)、殷(商安阳)、成周(洛阳)、洛邑(洛阳)、荥阳(郑州)、许都(许昌)、汴梁(开封)、南阳、颖川、偃师、睢阳、南阳、邺城(安阳)、汝阳、宛(南阳)、河内(焦作)。

为什么说起中原,全国人民首先会想起中原河南,而不是陕西,不是没有原因的。


用户67724358697


应该不是!

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在洛阳和郑州之间,偏郑州的位置,大致区域在洛阳偃师,郑州登封新密新郑,许昌禹州长葛这个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