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65969511
如果滿清有長子繼承製,那麼,長子豪格便是皇位當然繼承人。便不會有眾臣討論由誰繼承之事。
立順治是多爾袞提議的。多爾袞是滿清政權機構中,擁兵最多,實力最大者。他的意見當然份量最重。但他擁立年幼的順治,是有私心的,即便於掌控,以維持自己的權力。這一點在以後得到了證實。
另外,順治得立,以及其後的執政,與其生母孝莊太后關係甚大。孝莊太后在之前,曾成功說降明將洪承疇,在滿清中有一定聲望,另外,又與多爾袞關係比較好。這些都起到了作用。
所以,順治繼帝位,看似偶然,也有必然因素在其內。
歡迎點評。
WM曉奇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確實是差一點就當上皇帝了,但是陰差陽錯,最後卻讓順治繼承了皇位。當時皇太極死的突然,沒有留下遺詔,於是手下分成了兩派,一派是統領正白旗的多爾袞,希望兄終弟及,讓多爾袞當皇帝;但是另一派正黃旗和鑲黃旗因為是皇太極的親軍,要擁立皇太極的子嗣當皇帝,他們最初也是支持豪格的,形勢一度非常的僵持。
在這個時候,千不該,萬不該的豪格說了一句假意謙讓的話,說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繼位”,多爾袞就抓住這一點,說那你就別繼位了。噎的豪格翻白眼沒話說。按理說,這個時候豪格失勢,就該輪到多爾袞了,但是兩黃旗的將軍,比如鰲拜等等掀桌子了:“我們都是吃先帝的飯,穿先帝的衣,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願從先帝於地下!”
這其實就是以退為進,逼著多爾袞放棄兄終弟及的心思。多爾袞看到僵持下去,雙方沒有好結果,最後雙方各自退讓一步,擁立豪格的弟弟,皇九子福臨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因為順治很小,所以需要人攝政,於是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共同攝政。
但是濟爾哈朗對權力沒有多爾袞有興趣,很快就被多爾袞成功的排擠出權力中心,多爾袞的權勢,和事實上的皇帝一般無二。朝鮮的記載中有朝鮮官員對朝鮮國王說:
“臣問於來使,則答曰今則去叔字,朝賀一事,與皇帝一體雲。”
在多爾袞攝政的巔峰時期,他甚至娶了順治皇帝的生母,皇太極的妃子,也是後來的孝莊文太后布木布泰。就連順治皇帝也要稱呼其為“皇父攝政王”。
但是娶孝莊也是雙刃劍,一方面讓多爾袞獲得了無比的權勢,距離皇位無比之近,但是也是約束,讓多爾袞始終無法真的做皇帝。最後多爾袞因為過度勞累,酒色過度去世之後,順治皇帝就順理成章的真正的掌握了大權。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經史通義
1643年9月21日,英明睿智的皇太極突然病故,死得很突然,並沒有留下任何遺詔和隻言片語。於是,一個敏感而重大的問題來了——皇位到底應該讓誰來繼,又是誰說了算?
候選人有8個,這些人號稱“八大鐵帽子”。
怎麼來的呢?
皇太極在世的時候,倚重八大鐵帽子王進行統治。所謂“鐵帽子王”,就是“世襲罔替”的和碩親王或郡王。清開國八大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郡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順治十二年改封為莊親王)、鄭親王濟爾哈朗、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從理論上講,八位王爺都有繼承大統的權利。但實際上,真正有實力爭奪大位的其實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肅親王豪格,一個是睿親王多爾袞。
多爾袞
豪格
肅親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雖然滿人沒有必須傳位給長子的習慣,但豪格能競爭大位靠的不是長子身份,而是能力。他相貌不凡,英武豪俊,力大超群,久經沙場,屢建軍功。因此,豪格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皇太極麾下的兩黃旗也大多支持豪格,索尼、遏必隆、鰲拜等這些兩黃旗的重臣,大多去肅親王王府表過忠心,表示願意擁戴肅親王。從雙方的實力對比看,豪格佔據一定優勢。從當時的基本盤看,豪格有兩黃旗的支持,自己本身掌控著正藍旗,三旗有117個牛錄,比多爾袞兄弟掌握的兩白旗要多(兩白旗時98個牛錄)。豪格的優勢還不止於此。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和正紅旗的代善,都略微偏向於自己。總之,豪格的機會看起來很大,勝券在握。
皇太極病故7天后,黎明時分,兩黃旗大臣在大清門盟誓,擁護豪格繼承皇位,並部署兩黃旗巴牙喇,張弓挾矢,環衛崇政殿。圖爾格、遏必隆傳令護軍,備好甲冑弓矢,護衛大清門。議商帝位繼承人的會議在崇政殿的東廡殿舉行,會議由皇族中年紀最長、地位最高的禮親王代善(61歲)主持。
前面說了,豪格本來佔據絕對上風,八旗裡有五旗已經明顯偏向他。可有兩白旗當後盾的多爾袞,豫郡王多鐸、英郡王阿濟格兄弟三人,齊心合力阻止豪格上位。當時,多爾袞知道自己登位機會不大,立場從自己當皇帝變成了阻止豪格當皇帝。
第一個跳出來反對豪格繼位的是多鐸,他表示:就算不立多爾袞,按理也該立禮親王代善(代善是皇太極的大哥)。可代善居然不幹,理由是年長,精力不濟。
會議陷入僵局。在這個關鍵時刻,豪格缺乏捨我其誰的霸氣,面對多爾袞兄弟的堅決反對,面對兩白旗的眾志成城,退縮了。本來,這是一錘定音的機會,結果變成了你爭我吵,沒有定論。
這樣一來,原來支持豪格的兩黃旗也有點失望了。於是,他們中的一部分和多爾袞達成妥協,退而求其次,不再堅持要豪格登基,而只要是皇太極的孩子,都可以。甚至,有兩黃旗大臣佩劍上殿進言:“我們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對我們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們寧願以死追隨先帝於地下!”這是一個非常強勢的舉動,意味著兩黃旗可以放棄豪格,但絕對不會支持多爾袞。繼位的皇帝必須是皇太極的兒子,這是兩黃旗的底線。
多爾袞看懂了,也看明白了,自己上位已經徹底沒有機會了。不過,只要能阻止豪格登基,也不算是個太壞的結果。豪格呢?再次退縮,在形勢還對自己有利的時候做出讓步,這讓支持他的人失望了。豪格表示同意新方案,從皇太極的其他孩子中選擇一個登基。鄭親王濟爾哈朗趁機提出由6歲的福臨繼帝位,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濟爾哈朗曾經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攝政,豪格派和多爾袞派都沒有異議。多爾袞任第二攝政,穩住了多爾袞兄弟及其支持者。
可以這麼說,福臨登基,是多爾袞和豪格互相角力後的一個互相妥協。豪格在明顯佔優的時候,因魄力不足,最終與大位失之交臂。多爾袞在自己實力不佔優勢的時候,果斷調整策略,從爭大位到阻止豪格爭大位,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由此可見,在這場大位爭奪戰中,有謀略的多爾袞壓制了有實力的豪格,笑到了最後。
1.《清世祖實錄》
2.《瀋陽狀啟》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因為豪格裝“高冷”,非要玩什麼黃袍加身,結果將一道送分題生生做成了送命題!
愛新覺羅·豪格,皇太極長子,出生於1609年,母為皇太極繼妃烏喇納喇氏。
作為皇太極的第一個兒子,豪格自幼跟隨其父四處征戰,在對大明、蒙古、朝鮮的戰鬥中戰功卓著,可謂是有勇有謀。
(真實的豪格——現實可能有點殘酷)
1636年,皇太極登基稱帝,豪格隨即晉升為親王,統領正藍旗,備受皇太極倚重。不過豪格雖貴為長子,但滿洲並沒有立長的傳統,所以豪格無法自動獲得儲君之位。
在後金建立之初,滿洲貴族在政治體制上還十分原始,帶有濃重地部落協商色彩。特別實在立儲方面,沒有建立可靠的傳承機制。在先帝沒有指認繼承人的情況下,皇位主要還是依靠貴族大臣協商決定。
這一缺陷在努爾哈赤死時明顯的暴露了出來,因為努爾哈赤在死時沒有交代清楚誰來繼位,導致其子侄為汗位爆發了激烈的爭鬥。最後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獲得了勝利,奪取了汗位。
但令人不解的是,皇太極在稱帝之後卻依舊沒有明確一個繼承製度,這為他死後的皇族傾軋埋下了隱患。
1643年皇太極和他父親努爾哈赤一樣,又是閃電般駕崩。
沒有一點點防備
也沒有一絲顧慮
你就這樣消失在,大家的世界裡
皇太極死前照樣沒有說明白誰來克繼大統,由此引發了多爾袞和豪格對於帝位的爭奪。
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豪格的叔叔,但是他在年齡上卻還比豪格小三歲。
這叔侄倆都是能力非凡,也都是對皇位覬覦已久。
相對而言的,當時情形對豪格略微有利。當時豪格親掌正藍旗,而且擁有兩黃旗將領的支持。
當時的朝中重臣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都相繼造訪肅王府上,表示希望擁戴肅王為君。
就連德高望重的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登基。而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同樣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
論硬實力,豪格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在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
而多爾袞這邊只有鑲白旗和正白旗兩個旗,總體實力和威望不如豪格。
但就在這關鍵時刻!
豪格卻裝了個大13。
在皇位協商的會議上,本以為勝券在握的豪格,嘚瑟的不行,扔下一句:“德小福薄,難以承擔”後,竟然徑直退出了會議,學起來趙匡胤,回家等著黃袍加身了。
但豪格這一走,會議的情形突然就急轉直下。多爾袞和多鐸立即抓出豪格的話茬,認定豪格無意於皇位,已經自動退出競爭了。
而豪格自己的離去也讓他的支持者頓時懵逼了,真是心中一萬頭草泥馬呼嘯而過,想使勁也使不上力了。
就這樣兩方僵持不下,直到兩黃旗的大臣們帶刀上殿,表示即便不立豪格為帝,也必須要由先帝之子克繼大統,否則就來一場華山論劍。
眼見自己當皇帝是沒戲了,多爾袞於是提出了個折中方案,即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而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攝政。
最終,這個方案被大家所接受,而豪格不僅就此錯失皇位,也為自己日後悲慘的結局埋下了導火索。
千佛山車神
順治的上位,是皇太極提前處理好的,無論大清的權利交給長子豪格還是弟弟多爾袞,大清都會四分五裂,最後敗回關外,手握兵權的豪格與多爾袞,兩個人必然為皇位兵戎相見,皇太極看到能平衡大清內部矛盾的人只有孝莊 。作為大清第一美女的孝莊,其實心裡愛著的是多爾袞,兩個人才是真正的青梅竹馬。14歲的孝莊,就把自己的初夜在馬圈的草垛裡給了多爾袞,孝莊嫁給皇太極,多爾袞痛不欲生,曾自殺過五次。
皇太極知道多爾袞愛孝莊,皇太極在瀋陽臨死前,把多爾袞叫到面前說,兄弟,哥知道你一直愛孝莊,哥今天就把孝莊交給你,不可再對皇位貪心。多爾袞在大哥面前發誓一心保國。皇太極去世後,孝莊與多爾袞上手了,得到孝莊以後的多爾袞,又不甘失去大清江山,作為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比多爾袞還大二歲,更比孝莊年長。一日,孝莊招見,新浴後的孝莊,薄如蟬翼的綢裙裡,玉雕般的身體一覽無餘,那一夜 ,豪格飲下孝莊放在茶水裡的催情散,再也沒有走出來,孝莊為了大清江山,終於籠絡住豪格,周旋在兩個男人之間。當孝莊發現美色無法控制多爾袞的野心,不得不與皇太極長子聯手,共同剋制多爾袞。
【清宮秘史】載,孝莊與豪格生一子,由於豪格的牽制,多爾袞失去篡權的能力,在針鋒相對的兩股勢力之外,順治得了漁翁之利,順治雖然當了皇上,看著孝莊與豪格,多爾袞的一幕,早厭倦了權勢紅塵,年紀輕輕,就出家當了和尚,可見孝莊給幼小的順治帶來多大的傷害。孝莊毀了順治一生。
白這個顏色
皇太極死於公元1643年,而此時還在世的皇子有皇長子豪格(34歲),皇四子葉布舒(17歲),皇五子碩塞(15歲),皇六子高塞(7歲),皇七子常舒(7歲),皇九子福臨(6歲),皇十子韜塞(5歲),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2歲)。
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最終由六歲的福臨繼位了,那我們實在很費解,明明有34歲的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為什麼不選呢,即使不選豪格,也有十七歲的葉布舒,或者是十五歲的碩塞呀,怎麼會輪到六歲的皇九子福臨繼位呢。
這裡首先我們得先知道,清代的皇帝繼承製跟之前的嫡長子繼承製是不一樣的,就拿皇太極來說,他本身是努爾哈赤的皇八子,皇太極也並不是奉努爾哈赤遺詔繼位的,而是在努爾哈赤死後,由眾人推舉出來的。
福臨的情況也有點類似,皇太極死於清軍入關的前一年,死得比較突然,也沒有立下遺詔讓哪個皇子來繼位,當時有兩種意見,一種是讓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來繼位,另外一種是讓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來繼位。
兩邊的實力相當不大,所以勢均力敵,相持不下,討論了很久也沒有結果,多爾袞就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還是由皇太極的兒子來繼位,但不是長子豪格,而是由六歲的皇九子福臨來繼位。
大家都同意了多爾袞的這個提議,但其實這個提議也蠻有意思的,福臨的生母就是孝莊太后,而為什麼多爾袞單單選中了福臨,確切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多爾袞與孝莊太后的關係肯定還不錯。
最後由福臨來繼位,讓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舒爾哈齊的兒子,努爾哈赤的侄子)來輔政,而濟爾哈朗又聽多爾袞的,多爾袞甚至後來被尊稱為皇父攝政王,而豪格在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被多爾袞削爵圈禁,最後病死。
歷史簡單說
歷史遠比小說精彩的多了。
清世祖順治帝福臨是清朝一朝三祖中的第二個祖,也是清朝成為全國性政權以後的第一位皇帝,身為一位“世祖”皇帝,順治帝的皇位來的其實還頗為諷刺,是雙方勢力妥協之下的選擇,也就是說順治帝是白撿了一個皇位。
為什麼這樣說呢,下面宋安之來大概說說。
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因為是猝死,當然是沒有留下繼承人遺詔或者指定那個兒子繼位什麼的。
於是這時候問題就來了,誰來當皇帝呢?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有意問鼎這個皇位,皇太極的十四弟當時戰功赫赫的多爾袞也有此意。
於是兩個人開始爭鋒,多爾袞有兩白旗的支持,還有其他旗的部分宗室老臣支持,豪格有皇太極親統的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藍旗支持,還有皇太極的二哥代善支持。
表面上來看,支持豪格的陣營略勝一籌,尤其是當時德高望重的代善並沒有自己當皇帝的意思,而是傾向於豪格。
可惜豪格這個人政治頭腦太差了,在最有利的時候,竟然一再推辭。或許豪格想效仿他的父親皇太極當年被眾人擁立為大汗那樣推辭一番。但豪格可沒有皇太極的手腕,當年皇太極被眾人支持,是在精明的政治頭腦下操作而來的,如今大部分人支持豪格不過是皇太極當年集權下的成果,豪格這樣一番推辭,大家也就沒有再堅持了。
就這樣豪格錯過了一次大好的機會,雙方再度僵持不下。
最後雙方妥協之下,立了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為帝,皇太極舊部兩黃旗這邊的底線是必須是皇太極的兒子繼位的目標達成了。多爾袞見登基帝位無望,自然是利益最大化,同意年僅六歲的福臨繼位,自己成為攝政王,成為實際上的統治者。
而皇太極長子豪格只能打碎牙齒自己嚥下去咯。
就這樣新興的大清避免了一場岌岌可危的分裂。(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然後在多爾袞的率領之下在李自成滅明以後入關,最後越戰越勇,乾脆統一了中國。
而順治帝這個妥協而來的小皇帝也成了清朝全國性政權的第一位皇帝,在他14歲時,大權在握的攝政王多爾袞又巧合的出外狩獵時猝死,順治帝得以順利親政,真可謂是幸運至極。
宋安之
皇太極去世,他的長子豪格34歲,為何要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呢?針對此問題有書君首先說明下:建立大清帝國的皇太極,在沒來得及確立合法繼承人就一夜猝死了。
那問題就來了,帝王崗位向來競爭激勵,34歲經驗豐富的長子卻競爭不過6歲的順治也是出奇,其中的玄機是什麼呢?
1、有繼承帝位能力的人選
古時帝王產生一般是子承父業,或是兄弟接班。皇太極有8個兒子與眾多兄弟。皇位只有一個,不可能人人都坐。在當時競爭這個崗位有4個人比較有實力,其中3個是皇太極的兒子:長子34歲的豪格、6歲的順治(福臨)、2歲的博穆博果爾及皇太極同父異母的弟弟多爾袞。
從這4人資歷與競爭實力來看,最有可能勝出的是:皇太極長子豪格與皇太極倚重的多爾袞。年僅6歲的順治與2歲的博穆博果爾似乎取勝機會不大。
2、強大的帝位競爭對手
年僅34歲的豪格不僅人才出眾,而且功勳卓著。連續兩次參加征服蒙古的戰役,被授予貝勒。皇太極繼位後,又連續9次參加攻打明朝政府的行動,並掌管兩個黃旗與一個正藍旗。
競爭對手多爾袞也不弱。比豪格小兩歲的多爾袞,備受他父親努爾哈赤地寵愛。努爾哈赤曾留下遺言:九王子多爾袞當立而年幼,由代善代理君主之位(因代善變卦,轉擁皇太極)。
後來多爾袞做為皇太極的左膀右臂,功勳更不必說:攻必克、戰必勝。而順治才6歲,任何功績與他挨不上邊。2歲那個更別談。
3、繼承皇位的合法規則
豪格與多爾袞能力再強都需要經過個程序。按努爾哈赤遺詔規定辦:就是皇位的繼承要由滿洲貴族來討論。
滿洲貴族說直白就是:皇太極在位時期封為親王和郡王的人。當時被封的有7個人,4個親王分別是:禮親王 代善、鄭親王 濟爾哈朗、睿親王 多爾袞、肅親王 豪格;3個郡主:英郡王 阿濟格、豫郡王 多鐸、穎郡王 阿達禮。
在這7個人當中,多爾袞至少可以得到4張票權,看起來佔比較多優勢,豪格略遜些,照這種情形來看順治幾乎沒有任何優勢。
4、面對比繼承皇位更重要的任務
這個皇位爭奪看起來似乎很激勵,但並不慘烈。為什麼呢?因豪格與多爾袞相同的夢想:統一中國。(加粗)他兩心裡也都非常清楚,這是當下擺在他兩面前最重要的任務。
此時大明正面臨著解體的危機,而大清則是坐收漁翁得利關鍵時期。他們不可能為爭奪皇權,發生兩敗俱傷、你死我活的敗局。這也是所有滿洲貴族與八旗官兵都不希望看到的。
做為實力最強的多爾袞,即便為這個帝位等待了17年。但做為一位久經沙場、老謀深算的政治家的他心如明鏡:大清帝國剛建立不久,絕不能因雙方爭皇位而致大清帝國的未來於不顧。
5、皇位競選前的共識
做為皇太極的正牌寵妃、順治媽媽、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孝莊對於皇位的競選能熟若無睹嗎?當然不能,這不僅有關清朝前途命運,而且也有關她們母子和蒙古貴族的利益。
雖然孝莊本身地位以及代表的蒙古貴族的勢力讓她有足夠的資本,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因利益共同化,她爭取到了,在當時具有最強實力的兩黃旗核心人物的支持。
兩黃旗的實力憑著皇太極在位17年的苦心經營,已在滿洲八旗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若順治繼位,兩黃旗地位依然可保持巋然不動。但若豪格繼位,他所掌控的正藍旗可能會凌駕於兩黃旗之上。
6、帝位繼承人的最後角逐與揭曉
皇太極死後第5天,七人首腦會議正式召開。沒想到豪格陰差陽錯取得多數的票權。
這句致命的話讓豪格徹底失去稱帝的機會。
老謀深算的兩黃旗代表,借勢並堅持主張“立帝之子”,並建議:豪格除外,另7個裡,立比較有資格的順治。多爾袞雖想稱帝,但迫於形勢加之為了大清未來也表示同意。
6歲順治就這樣順利上位,在當時看來,順治也是最合適不過的人選。首先大家都希望立皇太極兒子為王。體現滿族統治集團中皇位應父子相承、皇權須不斷加強,人心所向的歷史趨勢。而且順治是皇太極正牌、且極為寵愛的孝莊的兒子。
最重要的是:促使滿蒙之間的團結。同時成就多爾袞一世英名,讓孝忠皇太后名流天下,並促使大清帝國一步步走向輝煌。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如果參照選太子的標準來的話,根據我看的電視劇以及瞭解的歷史來說的話, 還得看其適不管理國家,還有品德,智謀,來決定的,這三點都具備的話,一個王朝延續的長久跟選立誰來做皇帝真的有很大關係。
華140694630
順治帝可以登基,有兩個條件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多爾袞和皇子豪格勢均力敵,再有就是孝莊皇后的努力。皇太極死後,八旗迅速的分為兩派,正黃和鑲黃是皇太極的親軍,所以一旦多爾袞登基,那麼他們的勢力將大打折扣。所以這兩派選擇支持豪格,加上正黃和鑲黃的影響力,使得豪格擁有八旗一大半勢力的支持。
當時的多爾袞估計就是抱著這種想法,你們要立皇太極的子嗣,那好我就立給你們看。而豪格也不傻,知道多爾袞這一招是為日後把持朝政而為。所以豪格也決定留一手,那就是要登基可以,但是權力不能交到多爾袞手上。一來二去孝莊太后就落了個垂簾聽政的結果,總算是雙方都覺得的可以了。
而孝莊皇后在這時候就顯示出來了巨大的政治手段,不斷的平衡多爾袞和豪格,但是卻極力的拉攏多爾袞,據說還投懷送抱了。但是經過孝莊皇后的折騰,幾股勢力都走向了平衡,但是皇帝還是順治。也就是說順治只要長大,那麼都得乖乖的聽順治的,所以無論如何,孝莊都成為了最後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