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分级诊疗如何落到实处?

亮灬点


作为一名基层卫生,对医改政策的认识是:通过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切实做好分级诊疗,最终使医疗资源下沉,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这一‘’头重脚轻’的现象。





2017年7月,本人有幸到北京市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习。该中心隶属于北京市西城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三级综合医院)。其服务理念是以居民健康为导向,以人为本,在‘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尤其在分级诊疗的落实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该中心在临床科室设置上,只设立有中医康复病房和家庭医师门诊。主要对辖区内居民提供康复治疗,对慢病患者提供健康指导。


二、临床医生以全科医生为主,学历构成主要以5+3(5年本科+3年规范化培训)为主。部分是硕士研究生学历。

三、家庭医师签约服务,主要是通过全科医生与慢病患者长期健康指导,搭建的自愿签约模式。是在患者对全科医生健康指导充分认可、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全科医生通过自身携带的定位设备,记录了到患者家中提供服务的过程,也是其绩效考核依据。服务对象如果需要进一步治疗,由全科医生开具转诊单转至复兴医院全科病房住院治疗(为患者住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正是因为他们在‘分级诊疗、慢病防治、康复指导’等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效,各级领导多次到该中心视察指导工作,在国内外也极具影响力。

目前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医疗服务能力不足,‘重公卫、轻临床’现象普遍。如何有效的落实分级诊疗,我谈一下自身的体会。


一、实实在在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舍去大量纸质资料的制作,将健康指导和慢病随访工作做到百姓家中去。(让老百姓切实的体会到就医获得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二、整合现有的人力资源,借助与县级医院搭建‘医联体’的机会,派出人员到县级医院进修学习,主要在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方面。

三、找准方向,结合自身。建立特色科室,寻求上级专家到卫生院指导开展工作。

四、制订一套科学、合理、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让职工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基层卫生院只有将服务能力提升了,职工待遇提高了,老百姓的就医满意了,才能在分级诊疗中接得住自上而下转入的患者。同时我们作为基层医务人员,别总是唱衰自己,抱怨不公。医疗服务能力是靠自身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是等、靠、要而得到,看看上面的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那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个人观点,非喜勿喷)


且兰医者


这个问题思考过,也认为有把握交出合理解决答案。

现在普通医院很多硬件设备不输好医院,甚至更新,尤其是病房甚至更好,更舒适。

为什么好医院人满为患,普通医院门可罗雀?那肯定有原因的。(这里觉得题主大医院的大形容不准确,现在新翻建的医院真不小。)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好医院名医传承,普通医院没有这个文化。

一个医科毕业生临床就诊,头几年是否有名医带非常重要。没名医带,他很可能朝庸医成长。

我有个朋友是骨科医生,人品好,也好学,但连膝盖的微创手术都不会做。

偶听他们几个讨论,他们连名医做手术时的器械都很陌生。

这种情况硬件设施再好,也无济于事了。

真正原因找到了,解决它就不难了。

我们完全可以设计一个app软件让医生们互动起来,从而提高整体素质!

比如:名医坐诊能及时分享到年轻医师中,年轻医师也可以通过软件及时提出问题。

这样名医带出的徒弟就不仅仅是局限于他本医院的人,而是一代人。

如果涉及到利益问题,那更好解决了,如果问题能通过钱来解决,那基本就不是问题了。

(真希望能多碰点这样实际点问题,我一天回答一百个都没问题。)



先知中道


分级诊疗应该定位清晰,大医院就看大病、急病、疑难杂症,门诊应该下沉到基层医院,分流且赋能基层医院。专业诊所诊所看专科疾病,如丁香园线下诊所特色“儿科”等,基层医院看小病、着重保健预防、康复、护理等。

移动医疗平台赋能,输送看病能力

移动医疗平台在输送看病能力方面可以起到很大作用,比如基层医生通过萌医生平台的“远程医疗”,可以连线大医院专家在线会诊,指导与输送基层看病力。

多方联动,培养输送基层人才

大医院与基层医院互动,定期组织基层医生到大医院实习、培训,还可以通过萌医生等移动医疗平台的整合力,组织线上培训,在线专家实战课培训,提高基层医生的专业技术、学识与经验能力,并完善基层医院设备、设施、相关的制度与服务意识。

家庭医生上门,普惠民众保健强身

基层医生应该利用自己专业性与靠近群众便利性,定期上门普查,以“家庭医生”形式覆盖周边,负责好周边群众的日常保健预防,建立信赖感,与移动医疗平台的“在线家庭医生”科普小病、保健等常识,做好慢性病等疾病的康复、护理等工作。

还有要解决基层人才的待遇、激励机制,提高基层医生的留存率与积极性等,需要从多方面来全方位立体式的进行落实,才有可能真正地让国家分级诊疗成型落到实处。


医疗百晓生


本人是县级医院医生,去过三甲医院进修,也去卫生院工作,可以说对这种三甲医院人山人海,小卫生院除了医生就护士这种情况有所了解。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大医院人才、技术、服务、设备先进吸引病人就诊

各种高端、高科技是病人选择大医院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有些疾病需要一些特殊设备才能进行诊治,比如心血管介入治疗,需要一些高性能的成像设备,而这些设备基层卫生院甚至一下县医院都是没有,病患只能选择到大医院。

名医效应,大医院往往是名医云集,各种病人慕名而来,也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

经济发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某些病人有钱了,觉得什么都是要最好的不管什么病感冒胃肠炎全往大医院跑,这也是大医院人满为患的


与大医院形成鲜明对比就是乡卫生院门可罗雀。

与大医院相比,卫生院在人才、设备等诸多存在着劣势,而没有人才、没有设备,就没有先进技术,病人在门口一看,什么都没有,便不放心在乡下就诊,所以为什么卫生院都留不住病患了。

分级诊疗为15年开始,已经有了三个年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有很多不足,想完落实,最关键还是靠医疗改革,只要坚定不移执行医疗改革,才能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难问题。


小麻医


一是诊疗检测设备精度差不全,二是医生诊疗手术,看查病水平是否精准高。如果以上都好大医院就没有必要去拥挤凑热闹。基层医疗方便,人性化,环境比大医院好。目前应研发高精尖全科医疗机器人,各科疑难杂症机器人将病人,患者的生理,病理,生物指标,数据数入就可得出相应病症这一点应无问题。这缓解医生少,降低医疗弗用这是方向和办法出路。


谷爸75988920


“分级医疗”是一厢情愿,病患涌入大医院就是用脚投票。病患诊疗的目的是尽快确诊尽快治愈,不会浪费时间去配合分级。大医院也不敢分级接诊更不会主动接受分级接诊,因为还有首诊负责制。

“分级诊疗”的最佳状态,能做到“诊后分级疗”即算成功,就是区域最强医院诊,确诊后分级分配到区域各级医院治疗。

想靠“分级诊疗”破除所谓大医院病,想人为洗牌公立医院医疗机构的,都不会成功,强者恒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