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到底在讲什么?

夜落流浪58938146


原著因该算在玩黑色幽默,电影么,你懂的,最后算舞台小品长篇吧。不过总比那种屎尿屁的好的多。能触及人性的作品,就算只是擦一点边,只要能让看的人多少也对类似的事情想想,也是很有意义的。驴得水要说的,就是荒唐大社会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都无需专门来折腾你,一些偶发小事的都能摆弄的你真想去求死,想当个好人太难了,反而是恶人,往往却能靠自己的无耻转移掉自己身上的伤害。



不是有句诗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个就不多说了,属于负能量,也由此想到这电影能过审,应该算惊喜。好吧,说电影,老实说我挺喜欢这个故事,可是不喜欢电影里哪个话剧腔。可能我们国家文艺工作者,那些奠基级的大佬,都有过话剧经历,或者被话剧影响的经历,在文艺圈,话剧是很高能的,但是求求你们了,电影就是电影,跟话剧各是各的路数,不要再强行捆绑,让大家不适了。

你觉得好,但大家不爱听的说教,你换什么形式都没用,还只会拖累形式载体。真有好话剧,直接原汁原味搬上银幕,爱看的人自己会去看。那个旧社会一曼的悲剧,到前不久德阳女医生的死,说明文艺的力量没想象的大,起码起到的作用只是好人更好,离转化坏人,还远呢。


李三万的三万里


《驴得水》是开心麻花第二部改编同名话剧的电影,尽管票房上没有第一部《夏洛特烦恼》的成绩,但是口碑上刷出了新高度,也成为了2016年的一匹黑马。这部电影也是近年来难得的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荒诞喜剧。周星驰曾经说过:“喜剧最大的一个功能就是讽刺。”

下面来盘点一下这部电影中的几个微妙的细节,或许能帮助大家在看这部电影时应该看什么。



一、故事梗概和时代背景

讲述一个偏远农村里的三民小学,四位老师因为一头驴和教育部特派员的到来,不断去弥补谎言。故事是发生1942年,那时候是国民党蒋介石执政时期,同时1942年也是大饥荒,缺粮缺水的时期,这个冯小刚还专门拍了部电影《1942》。▼


二、故事细节

1.在电影的开始,老师们开会,校长让一曼汇报下驴得水老师工资的使用情况,发现三位老师都有为自己私用的情况,于是大声训斥,训斥完了让一曼继续念,当念到“眼镜维修费用”,校长赶紧打断叫不要再念了。四个人当中只有校长是戴眼镜的。▼

2.处理驴棚失火,当时还只是星星之火冒烟的时候,周铁男(体育老师)第一个直接拿着苕帚来救火,结果苕帚被烧,火越来越大,可以看出周铁男鲁莽的性格,也预示着最后自身难保的结局。▼

3.张一曼在埋头处理失火的时候被自己人裴魁山扬了一头的沙子,其实也预示着,裴魁山后来倒打张一曼一耙。▼

4.校长说:让我来处理!镜头一转,驴棚已经是熊熊大火,难以控制了。也预示着由于校长的偏执,最后只能让问题变得更大,更加失控。▼

5.驴失声了,孙佳问铁男怎么办,铁男说,喂点响声散就行了,孙佳问响声散是给人吃的,动物吃了有效吗?铁男说了句极讽刺的话,人也是动物,人能吃的动物怎么不能吃。——驴有病了吃点药就会好,可人有“病”了,吃什么药都治不好。▼

6.张一曼给什么都不知道的铜匠理发时,铜匠一丝不挂,后来当铜匠获得了知识,假装驴得水老师时,穿上了裴奎山的貂绒,这两处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着铜匠即使有了光鲜亮丽的外表也改变不了其内心一无所有的事实。▼

7.关于特派员的结局,孙校长说是“正在接受调查”,至于调查之后呢?其实特派员在酒桌上已经交代过自己的结局“我倒霉无所谓,我倒霉换个地方继续当差”。▼

8.校长给一曼剪头发,有很多张一曼眼部的特写,她一直没有眨眼,有迷茫有困惑,但是最后一剪刀合拢,她眨眼了,她回过神来了,惊愕地发现原来也被“环境”变得面目全非了,她疯了。▼

9.进来彬彬有礼,出去步步生风。旁边三字标语,是"学做人"。这场景是在铁男知道孙佳要被迫嫁铜匠,而自己无能为力,丧失了勇敢与热血之后出现的。暗示铁男自认为学会圆滑的成熟后无可奈何的悲哀。学做人,却越来越像牲口。

10.所有人性格大变的原因:裴奎山失去了爱情,张一曼失去了尊严,周铁男失去了原则,孙校长失去了教书育人梦想,孙佳失去了对所有人甚至政府的希望。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铜匠的改变则是因为得到了知识。

总之,这部电影,用最简单的故事,最简陋的场景,最小的成本,化作一把利刃,用我们最容易不做防备的陌生人演员,瞅准暴露在荧幕前的赤裸心脏,一刀下去,生生切开,露出那最底层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肮脏真相。好电影,值得一看!


疯看电影


海报上说“讲个笑话,你可别哭”。

果然,明明是部喜剧,却让人数次落了泪。

故事题材可以说是非常敏感,电影里很多桥段,其实我们都可以从现实中找到差不多的案例,可以说是大型的魔幻现实主义了。

我觉得电影讲的比较好的一个点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男人都可以用权利和金钱轻而易举地得到或者惩戒女人。电影的张一曼也是这样。

睡了她的男人因为最后却无法得到她,就羞辱她,诋毁她,甚至毁灭她。

那个穿大貂的男同事因为得不到她,就骂她是个人尽可夫的婊子。

是不是很熟悉,这就是在当今社会越来愈多出现的,这种针对女性的语言暴力,“荡妇羞辱”。

对,只要骂她是婊子,就可以对她指指点点,男生意淫,女生唾弃。

除此之外,电影还有好多值得探讨的点。

不过电影虽然很好,还有一些缺点,首先话剧的感觉过浓了,即使知道它是话剧改编的,但转场效果还是非常像话剧,演员们也念台词用力过度。另外还有点煽情刻意,不够自然,铺垫泪点的部分也是。最后就是结局,不过这个大家都懂的。毕竟能过审已经不错了。


李沫霖


《驴得水》是一个典型的讽刺喜剧。

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偏执于教书育人理想的校长,带领了三个有知识的年轻人和自己的女儿来到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创办学校,打算教书育人。但是,村里的孩子上学积极性不高,饥荒年代,人们更渴望用自己的时间换取一些粮食,而不是知识。为了激发学生们上学的积极性,为了让学校更好一些,他们需要钱,于是他们把一头驴上报成一名叫做“吕得水”的老师骗取工资,于是他们为了骗取美国人的资助让一个小铜匠扮演“吕得水”老师,路越走越偏,直到后来想要摆脱这个谎言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特派员拿枪指着他们让他们继续圆谎,以骗取美国人的资助。在这个过程中,暴露了人性的弱点,同时也越来越悲怆。

曾经血气方刚的周铁男,经过惊险一枪后,转变为一个唯唯诺诺,胆小如鼠,只求苟活的窝囊汉,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个情节,一是他发现自己并没有死后跪着求饶,涕泪口水纵流的场面。二是他躲在柴房里,当一曼要被人欺负的时候畏缩在一旁。一前一后惊人的对比,让人无比绝望与叹息。

一曼这个人物虽说举止比较“放荡”,向往自由自在,但是她没有害人之心,为了教育事业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但是却由于她导致了两个男人的人性黑化,或者说她只是一个导火索。最终,一曼的精神崩溃了,这说明,她并不是对世界无所在乎的,她所向往的无拘无束其实是有框架的,当她发现她丧失了自己的尊严后,受不了打击而变疯癫。

裴魁山,虽说刚开始比较精明,但是还算比较善良。向往和一曼开始美好生活,岂料,一曼并没有喜欢上他,他只是一厢情愿,他的自尊受到了打击,之后,他人性上面的自私就暴露无遗了,为了自己的利益毫无原则,并且对一曼心里充满怨恨,成为了一名溜须拍马的变色龙。

小铜匠,原本会是平淡无奇的一生,但是却因为扮演了“吕得水”老师而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再也不想回去,是一曼带他打开的,所以她对一曼心里有一种别样的情怀,当小铜匠媳妇来闹的时候,小铜匠是护着一曼的。但是一曼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说出了让小铜匠自尊心受损的话,小铜匠心里原有的美好被瞬间打碎,心里充满着要报复的念头,并且认识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再也不想回到落后原处。

特派员,是搅起原本平静乡村学校的一颗臭石头。这个人物很讽刺,先是说自己留过学,却听不懂英语,暴露了自己的虚伪。他的所作所为,反映了当时政府的腐败与强权,胡作非为却不会受到惩罚,这也是当时那个年代某些官员的真实写照。

校长,这个人物对于教书育人近乎偏执,想尽办法,一心为教育,直到最后控制不住局面,差点把自己的小女儿搭进去的时候,才稍微有那么一点的清醒,认识到了政府的腐败,察觉到人们对于自己命运的无力,于是他让自己的小女儿去重庆投奔她的大哥,也预示着他对未来的希翼放在了共产党身上。不过他依旧没有放弃在乡村教书育人的理想,依然坚持在那里。

看完电影后,一股悲凉从心底泛起,在时代的洪流中有多少人真正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我笑我年少


驴得水这部电影讲述了几个基层教师和一头驴以及一个铁匠的故事来讽刺当今的社会现状。学校几个教师为了获得一个多出的编制工资。谎造出一个驴得水(其实是一头驴)。上级领导来检查,紧急情况下拉了一个铁匠装作驴得水老师,并成功忽悠过去。也隐含了旧社会公务人员得过且过没有责任心。女教师的风流浪荡也是对旧社会的不满和对现实生活的压抑。他们起初盖这所学校也是想教育人民。可惜终究抵不过现实。跟铁匠好了以后,终究抵不过流言风语疯了。铁匠咋摇身一变,从一个打铁匠摇身一变有了身份驴得水,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铁匠变得的虚伪。影片最终以悲剧收尾隐暗含了旧社会的黑暗以及当今社会部分公务员的腐败和不作为。既贬低了旧社会的黑暗。整个影片以黑色布局恰恰说明了整个电影的色彩。整个影片同时也贯穿了一个思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怎奈与你相识


驴得水每个角色代表了知识分子或说文人,或说我们人性的几个面:

孙校长代表了理想主义,国难之时,不愿苟且占领区,到了西部农村办教育;

张一曼代表了浪漫主义,在无人欣赏的蛮荒之地仍保持美丽的妆容,笑唱生活和理想,最后的结局是高压使其反抗和英勇;

裴魁山是代表了现实主义,每个人贪心,怯懦,附会,对爱情和稳定生活的渴望,乃至于好色;

周铁男代表了不稳定情绪,开始冲动,英勇,结局是对权力的依附,背叛和奴化;

特派员当然就是权利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不学无术却强势的当权者;

奖学金代表着利益;

铜匠媳妇象征暴力,禁欲,旧礼法;

孙佳象征着纯真和希望,是每个人的学生时代,是我们的初心;

铜匠和驴子都象征着人的机遇,前者是撞来的大运,相当于一夜暴富,为了一夜暴富我们可能牺牲很多,包括诚信和色相;后者是积累的小幸运,相当于我们的工资积累,我们为之每日奔波(赶山路打水),耗费的是体力却不失其他。


千里fish


《驴得水》里起码有三个东西。

一是最浅层的,对官僚阶级的尖刻讽剌,其中教育部特派员的不字无术与欺上瞒下被表现得活灵活现,他假装博学,把铜匠的方言当作莎士比亚英语读白,让人捧腹。

二是它对知识分子的深刻剖析。他们都特别擅长将自己的猥琐与卑劣隐藏在宏大的目标里。他们以乡村教育为幌子,虚构出一个驴得水老师,骗取空饷,也借着这个由头改善自我的生活。这种虚幻和夸大的理想主义特别容易垮塌,当片中张一曼拒绝了裴魁山时,裴魁山撕下他所有的高尚伪装,而校长则把理想主义当成自我存在感的救命稻草,为了这个所谓的理想, 他可以牺牲公义和私情,所以他才同意把女儿嫁给铜匠。而铜匠人性的异变,则是影片对人性所投出的不赞成票,一点点缝隙,都会使所有看似稳固的良善土崩瓦解。

三则是它对理想主义的探讨。理想主义并非只是那高空悬在空中的理念,而应是在生活中实践的每一个细节。当手段不正义沾满污垢时,你也就很难想像最后这个理想将会导向何处。这部电影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人性的恶如白蚁,让那道貌岸然的理想大厦轰然倒塌。


梅雪风


《驴得水》是一个十分经典的荒诞讽刺喜剧,故事的结构也是很经典的三幕剧结构,它分为4个人物关系:慈善家、上级教育部,乡村学校、小铜匠,本来四个人物关系相互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和矛盾,但是因为一个偶发事件,导致了每一个人都被卷了进来,人性最黑暗的一面都被展现了出来。总体而言它主要讽刺了两个层面。

1、讽刺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国民党时期政府部门从外国慈善家手里获得的教育善款,被进行了层层克扣,最终到了学校手里就少得可怜,乡村学校为了生存,不得不虚报人数来维持学校的日常运营。“驴得水”名字就是学校上报的并不存在英语老师。可以说国民党政府部门的腐败是导致整个悲剧发生的最基本的根源。

2、讲述人性的善变:电影中有好几个阶层的人,但是每一个人一旦换了角色性格就会发生巨大改变。电影中用了“谁穿了貂,谁就不可一世”这个梗。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被这个利益体系给裹挟了进来,谁也逃不了,身在这个“游戏”中你完全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甚至不能决定自己做一个“好人”。其中像周铁男原本是一个刚正不阿的老师,但是在生命遭到暴力威胁之后也精神崩溃变得软弱,“威武不能屈”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最令人感觉到可怕的转变就是小铁匠,这里面又涉及到了一个社会学的问题“穷人的美德”。

3、“穷人的美德”: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个文集就叫《穷人的美德》。我们现在的社会也在歌颂“穷人的美德”,人穷的时候品性往往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极端的善和极端的恶。我们俗语里既有“穷山恶水出刁民”也有“穷则独善其身”的说法。其实你会发现无论是穷人的“善”和“恶”都经不起推敲。穷人的本性更接近“人类最原始的本性”,就像一张白纸一样,生存环境一旦改变往往本性也随之改变,道德方面的约束会很薄弱。这里面小铁匠就是一个例子,《驴得水》这个电影让我们重新对人性进行审视,对所谓的“人之初”进行思考。


大米有文化


生活中有很多奇怪的思维习惯或者“主流观念”,比如节操,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如果她还是处子之身,会得到普遍的称赞和认可,但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还靠五姑娘解决问题,大数时候会被大家取笑。下面聊得一部电影就是关注这方面的话题,一个思维更民主自由的女性在解放前会有怎样的境遇。

《驴得水》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改编自同名舞台剧,继《夏洛特烦恼》之后是开心麻花的第二部作品,为了达到更好的拍摄效果,电影的演员都是舞台剧原班人马,足见制品人诚意之重,剧中人物周铁男的扮演者为了更好得表现剧中人物在被枪打后性格转变的情节,更是到警察学校体验枪击的真实场景,当然这不是重点。

故事发生在1942年,心怀教育梦想,但背景有问题的民国小学教师带着一帮人到边远山区开学校,为了方便用水,养了一头驴来运水,然而饲养费捉襟见肘,无奈虚报了一个雇员“吕得水”老师来吃空饷,很有魔幻现实风格。后来美国的慈善家想捐款助学,要见吕老师,为了顺利拿到善款,一众牛鬼蛇神上演了一出利欲熏心偷梁换柱的大戏。

电影内容跌宕起伏,丰满翔实。但今天主要聊聊其中的最具争议性角色“张一曼”,这个角色在电影中的身份并不光彩,是一个被校长解救的风尘女人。平时遇到大家解决不了的问题,口头禅是“让我shui服他”,而且往往成效显著。但张一曼却是一个思想超前的女人,睡觉不是为了金钱或者权利,而是随性而为,走肾而不走心,俨然是现代的大女人形象。被她shui过的男人们集体沦陷,想把她据为己有,但都遭到了无情拒绝,男人们自尊心遭到践踏便用权利来羞辱她,嘲笑辱骂甚至毁掉了她引以为傲的长发并囚禁了起来。

悲剧总是把最美好的事物毁灭给我们看,张一曼是乱世中少有的内心自由的人,但周围的人被迂腐和封建禁锢求而不得,就把她视为异类,踩到脚底碾碎毁灭。不愿正视自己内心的欲望并加以节制,只会放任自流,还不忘站在道德高地评价一切的人都是井底之蛙。他们不敢跳脱井口,不是因为没有力气,而是习惯了井底的黑暗和龌龊,不敢再有豁达之心来面对井底之上自由的阳光和空气罢了。

电影在宣传海报上说“讲个笑话,你可别哭”,但小编看完这部电影,那首凄婉悲凉的《我要你》一直徘徊在脑海。的确没有哭,但胸口像是被打了一拳,想哭都哭不出来。


春哥聊电影


如果你是抱着看民国版《夏洛特烦恼》的想法,准备用一场轻松畅快的爆笑来结束一天的工作,那么千万别去看这部开心麻花出品的《驴得水》。

下面我简单的剖析一下

虽然这部电影能让你笑,但每一次都笑得难受,笑得发毛。相信很多人和我感受一样,里面的一个核心人物,也是唯一一个女性人物张一曼,身上充满了各种可以引发争议的点。第一个问题,她美吗?在电影院的大屏幕上,她的一张脸毫无保留的呈现在镜头上的时候,她真的不美。无论以那种欣赏角度而言,这都不是一张美颜,甚至算得上丑。然而,当她穿着旗袍在美丽的田园风光里摇曳生姿;当她的大长白腿在高开叉的旗袍里若隐若现;当她毫不害羞的勾引、挑逗裴魁山和铜匠的时候;当她唱起那首特别好听婉转韵味十足的《我要你》……我不知道多少男人和我一样脑海里浮现这句话:这妞儿真TM性感!这种性感,因为她颜值的特别而不显得低俗色情,又因为她的直接洒脱在这部深深压抑的电影里如玫瑰般绽放。所以,她美吗?

第二个问题,张一曼代表了什么?她是一个对性无所谓的人,反而很喜欢这件事,从而在毫无道德束缚的情况下随意勾搭男人。在她的世界里,爱不必与性捆绑。她挑逗了裴魁山,后者爱上了她,被她拒绝。而后她又“睡服”了铜匠,被裴魁山听到她毫无拘束的叫声,裴迅速黑化成一个卑鄙小人。而铜匠也爱上了她,她侮辱了铜匠,铜匠也非常极速的黑化了。她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别人的人,她是一个可以和任何人上床却不给任何人真心的人,她是一个可以让对方变坏的人。她,就是权力。人们常把政治和性加以类比,而这样的一个女性,就是权力的最好象征。权力就像个魅力四射的女子,无时无刻不在散发魅力诱惑他人。当你深陷其中,才发现权力根本不把你当回事,而你,只好因种种原因放弃自我,选择黑化。或许,这不仅仅是权力,而是所有人共有的核:欲望。

第三个问题,张一曼这个角色成功吗?如果单纯以一个艺术角色的成功度来衡量评价这个角色,她可以得到八十分。她足够复杂,足够有魅力,足够引起观众很多思考甚至反思。然而再她反复遭受侮辱的时候,这个独立而无所畏惧的女子,却并没有表现出有力的反抗,哪怕是语言上的回击。这加深了整部电影的压抑程度,让这部黑色喜剧更加黑色。但这不太符合这个角色的性格特征。或许最后的那一声枪响,余音淼淼,才是真正的张一曼吧。但以演技而言,张一曼的饰演者任素汐可谓做到了满分。她演了五年的张一曼,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角色,翻翻她的微博,也蛮美的嘛。

《这部片子好就好在他没有好人》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