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争论!“娘炮”之风早该结束了

随着"开学第一课"播出,引发了大众关于"娘炮"之风的讨论和争议。新华社发表署名评论《"娘炮"之风当休矣》: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的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是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重轻;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笔者十分赞同上述文章的观点。

网络图片

曾几何时,娱乐圈"娘炮"之风大行其道,一些"娘炮"男艺人油头粉面、矫揉造作、媚俗装嫩,形象、言行、做派令人作呕。

网络图片

"娘炮"之风早该结束了,别再争论,因为它触及了当今社会审美底线。男女本当有别,"娘炮"是扭曲变态的审美,与主流审美习惯格格不入。包装需要也好,炒作也罢,收视率需求也好,流量也罢,我们不能依靠突破原则、突破底线的手段来达到预期。"娘炮"之所以能红,之所以能带来流量,正好印证出这种扭曲的变态的审美观已经到了必须遏制的地步。

网络图片

"娘炮"之风早该结束了,别再争论,还因为它将给广大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造成颠覆性的影响。"少年娘则中国娘",通过各种选秀、包装、追求流量,期待一夜爆红,不应该成为社会追求的主流。

笔者不敢苟同人民日报对"娘炮"包容的观点,多元化的社会包容也是有底线的,这种扭曲的、变态的、病态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我们必须摒弃,希望流行文化多给社会带来一些正面的清新之风。

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