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官媒因“娘炮”互怼,关于“娘炮”的争议升级

9月6日21时41分,微信公号“新华网”发布“辛识平”的署名评论《“娘炮”之风当休矣》,对“娘炮”现象严厉狠批。文中写道,“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两大官媒因“娘炮”互怼,关于“娘炮”的争议升级

9月6日23时,“人民日报评论”在睡前聊一会儿刊文《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表示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并称“现代社会进一步拓宽了审美的场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为对男性的审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

两大官媒因“娘炮”互怼,关于“娘炮”的争议升级

两大官媒相继对“娘炮”表态将长期以来公众对“娘炮”、“小鲜肉”的探讨推向高潮。自养成类综艺节目《偶像练习生》、《明日之子第二季》开播以来,“浓妆艳抹”、“娘炮”、“小鲜肉”、“柔弱美”、“不男不女”等词汇就引发热议。9月1日晚上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播出,节目开场“新F4”的表演也激起民愤,被贴上“娘炮”、“阴柔化”的标签,网上更是掀起反“娘炮”文化。

自媒体达人对此话题如获珍宝,《把这些娘炮们都当四害除了吧》、《娘炮!中国男性正在走向娘化》等文章在朋友圈热传,光看看标题就能感受到写作者敲击键盘时的“激愤”。但与此同时,也有反对贴标签的声音,如《骂娘炮的人已经被我拉黑了》、《“娘化”的美少年,碍着谁了?》等。

两大官媒因“娘炮”互怼,关于“娘炮”的争议升级

据清博舆情系统显示,从8月31日至9月7日17时, “娘炮”相关信息共计14807条,传播的主要平台是微信、微博,分别为5451条、4373条。9月6日晚新华社、人民日报相继发声,9月7日舆论热议度达到顶峰。舆论情绪分布较为均衡,可见网民对此持多元态度。

两大官媒因“娘炮”互怼,关于“娘炮”的争议升级

清博舆情关于“娘炮”相关信息传播走势图

两大官媒因“娘炮”互怼,关于“娘炮”的争议升级

清博舆情关于“娘炮”相关信息传播走势图


关于“娘炮”的舆论反响


少年娘则国家娘,中国男人的血性何在?


多数网民对当前越来越多的“娘炮”刷屏的反常现象表示担忧,呼吁“好好治治这股娘炮歪风”、“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


“少年娘则国娘”的声音一直颇有市场,认为对阴柔小鲜肉的迷恋会让青少年的审美观向“娘炮”方向发展,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必须是阳刚英勇的青年们撑起来的。譬如一则被老师批语“写得好”的小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被广泛热传,文中写道:“少年娘则国娘,我要做个血性男子汉 ,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两大官媒因“娘炮”互怼,关于“娘炮”的争议升级

近几天,网上流传甚广的足球运动员、新西兰毛利战舞、训练中的军人和中国男明星的对比照,有图有真相,以此来说明其他国家少年强,而我们国家少年娘。

两大官媒因“娘炮”互怼,关于“娘炮”的争议升级


两大官媒因“娘炮”互怼,关于“娘炮”的争议升级


而著名编剧汪海林在参加《观天下讲坛》时就曾对“小鲜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小鲜肉问题就是国家审美安全的问题,“在一些很先进的国家,一定有很强的雄性意识,他的男演员很重要,甚至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娘炮与否无关国家安全,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升的体现

部分网民认为将“娘炮”上升到影响国家审美安全的高度过于上纲上线,并以日韩为例,称“娘炮”代表着审美多元化,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体现。


理解审美多元尊重为先,但反对大肆宣扬成主流文化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对‘娘化’现象应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看待。”人民日报的观点也收获不少力挺。这类观点认为将男性气质等同于外表外貌,过于简单化,而且化妆和整容并非女性专利,“男生注重仪表,你可以不喜欢,但请保持尊重”。

但部分网民表示支持尊重各种文化、多样风格彼此的差异性,但不能失了立场和原则,坚决表示,“娘炮”文化可以存在,但不能发展为主流文化,尤其是主流媒体不能去宣扬,给青少年造成主流引导的错觉。

两大官媒因“娘炮”互怼,关于“娘炮”的争议升级


两大官媒因“娘炮”互怼,关于“娘炮”的争议升级


对“娘炮”的过度讨伐就是暴力的帮凶


还有网民表示“像个男人”、“娘炮”这类冷冰冰的字词,杀伤力极大,会加剧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歧视。尊重彼此的差异,不要让所谓的主流的审美、肤浅的言语成为暴力的帮凶。

9月5日,新世相发了一篇题为《”娘炮“两个字,杀死了多少温柔的男孩》的文章,文中列举了被言语暴力严重伤害的案例:15岁的叶永志因为气质“女性化”,被同学认为“温柔”,每天被扒裤子、被欺凌,最终在学校厕所死去。另一个是《明日之子第二季》中的田燚。在更强调“爷们”的东北,田燚因为嗓音太细,经常被男同学堵在厕所围观,十几岁就因此患上了严重的自闭症。

两大官媒因“娘炮”互怼,关于“娘炮”的争议升级


“娘炮”霸屏的原因

以女性为主的粉丝群体来说,人畜无害的美更符合心理的安全需要。


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的根本原因是长期存在的父权结构,女性只能在购买力相对自由的文化消费中寻求心理上的满足。对于现在以女性为主的粉丝群体来说,人畜无害的美更符合心理的安全需要,因为去除阳刚的男子气概富有攻击性、对女性具有支配性的一面,更加温和、容易接近,能够构筑起来一种现实中鲜有的平等关系。资本显然看到了这一点,和其背后蕴含的经济潜力,于是强化这种喜好。

两大官媒因“娘炮”互怼,关于“娘炮”的争议升级

“父职缺位”、校园乖宝宝教育,影响男孩子阴柔审美倾向

“娘炮”拥有一定的粉丝基础,这与部分男孩子的阴柔审美不无关系。当下中国家庭教育面临的现状是父职缺位,造成阳刚之气的欠缺。而且,不少男孩在校园,被要求最多的估计就是要听话、乖巧,从小女性化的拘束太多。更何况从幼儿园到小学,女教师远多于男教师,这本就容易导致男孩女性化倾向。此外,加之受动漫文化伪娘“cosplay”、当红偶像的影响,更愿意在公众面前展现自己“阴柔”的一面。

两大官媒因“娘炮”互怼,关于“娘炮”的争议升级


“娘炮”文化看似有影响力,但远未到冲击主流价值程度

对于有舆论担忧“娘炮”文化风靡成主流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马文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认为,尽管“娘炮”被文化娱乐资本和粉丝经济所消费,看似有很大影响力。实际上,并不能代表这个社会真正的主流文化娱乐消费,也远远达不到冲击主流价值的程度。同时,“娘炮”现象的产生,与女权及其背后的性别文化、性别关系、性别制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