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娘炮”的一生

“娘炮”又双叒叕被骂了。

CCTV1的《开学第一堂课》因邀请了朱正延、王鹤棣、王源等嘉宾,引发起新一轮的“娘炮”讨伐。不少人直指娱乐圈的“娘炮”将会带歪社会风气,误导孩子的价值观,最终导致“少年娘,则国娘”的悲剧。

被嫌弃的“娘炮”的一生

自韩流侵袭国内市场,“娘炮”便被三不五时地被拿出来讨论,今年尤甚。

被嫌弃的“娘炮”的一生

从百度指数可以看出,今年对“娘炮”的搜索指数到达历史新高,搜索关键词大多锁定在“娘炮当道”“为什么现在娘炮这么多”以及某某明星娘炮上。

被嫌弃的“娘炮”的一生


娱乐圈的一众鲜肉似乎都被贴上了“娘”的标签,社会舆论对于“娘炮”特质更加尖锐。可是,“娘”的特性是错误吗?

你每说出一个“娘”,就有一个少年在消失

说起“娘炮”,并没有哪个词典里有正规解释。百度百科将其定义为男人的动作、行为、形象等女性化,同义为娘娘腔。而无论是“娘炮”或“娘娘腔”,词语间所含有的偏见与嘲讽之意都过于明显。

这种言语恶意,并非止步网络,更多的是落在了现实的肩膀上。

早年蔡依林的演唱会上,曾放过《不一样又怎样》的4个纪录片,分别记录了渴望从男儿身变成女人的老师、患有“肌肉萎缩症”的男生、坐在轮椅上的女孩以及因性格“娘”而被霸凌致死的少年叶永志。

在叶永志纪录片中,我们看到是个天性温柔的少年,反被温柔所“杀”。

叶永志从小温柔体贴,会担心母亲辛苦、为母亲按摩,周围邻友都十分羡慕。

被嫌弃的“娘炮”的一生


可当“温柔”被划为女性专属,喜好被强势分离出两性化,叶永志就成了“常理之外”的存在。老师的质疑,同学的霸凌,把十五岁的少年推向最终的死亡。

被嫌弃的“娘炮”的一生

叶永志死了,但还有无数和叶永志一样的年轻生命,在遭受与他同样的痛苦,殊途同归的走向相同结局。

被嫌弃的“娘炮”的一生


人民大学统计调查协会问卷调查指出,在遭受校园霸凌的人群中,63.7%是因为性格原因,21.6%因为家庭原因,9.3%不知道原因,5.4%因为其他。而根据我国四省中学生的多水平伯努利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男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的几率是女生的1.8倍。

这些比例中,有多少个“叶永志”,又有多少个即将走向人生末路的少年?

“娘”的并不是这些少年

叶永志事件在台湾一度造成轰动,推动台湾将原《两性平等教育法》修订为《性别平等教育法》。后来台湾性别平等教育协会出版《拥抱玫瑰少年》,记录叶永志柔软又残酷的短暂人生,2007年台湾教育部拍摄《玫瑰少年》纪录片,2009年发行并送至全台湾高中作为教材。

反观我国大陆,对于“娘炮”形象从一而终的带着贬义色彩。各类影视剧中,“娘娘腔”人设多是搞笑担当或者“丑角”,浑身上下透露着喜感,放在社会中就是区别主流化的负面存在。

被嫌弃的“娘炮”的一生

也正是整个社会观念的传播,影视剧作的肆意歪曲,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三观未定的孩子们。主流即真理,“娘炮”被妖魔化,一旦男生带上“女性化”的特性,便成为群体之间的众矢之的。

这是这些少年的错么?显然不是。

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影视作品拥有怎样的价值观尤为重要。去年日本电影《人生密密缝》曾刷屏微博,生田斗真饰演的变性人伦子用美貌征服无数观众。

被嫌弃的“娘炮”的一生

电影讲述患有性同一性障碍的主人公和男友、男友侄女的生活故事。看似平淡,但又沉重。影片中涉及许多矛盾点,但又隐而不发,渴望理解,渴望爱,却无能为力。可好在,还是有温暖,有希望。电影中伦子母亲对她的无条件理解与支持,格外打动人心。

被嫌弃的“娘炮”的一生


同样是“娘炮”少年郎,小雀斑的《丹麦女孩》则更加直观。在内心沉睡的女性人格被唤醒后,渴望成为正真女人的莉莉也被嘲笑、被推搡。好在她拥有理解她的妻子,懂她的医生。最终在妻子的支持下莉莉接受变性手术,找回真正的自己。

被嫌弃的“娘炮”的一生

“娘炮”误国?这种观念才是真误国

在随处宣扬着“男女平等”、“平权”的当下,为何“娘炮”独独被排除在平等权利之外?

女性可刚,男性亦可柔,多元社会必然存在多元人群。

研究当代审美传播的青年学者杨滟说过:“多元化是公众视野中男性形象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天猫618的数据统计显示,男用面膜每天销售量可达50万片;整容上,男人平均花费比女人多30%。

被嫌弃的“娘炮”的一生


而面对那些宣张“娘炮”误国、误人子弟的呼声,阿影只想表示,让孩子懂得多元、尊重和平等,免于成为充满戾气的霸凌者,才是真教育。

被嫌弃的“娘炮”的一生

用数据解构电影,用文字靠近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