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爹爹”的称呼到哪个年代改称为“爸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一颗绿苗


现代人一般称呼父母为“爸爸妈妈”,而影视剧中古代人似乎都叫父母“爹娘”,但事实并非如此,古人也叫“爸爸妈妈”,只不过这两个称呼的起源时间并不完全相同。

单就“爸爸”而言,多用于口语,起源很早,成书于三国魏明帝时期的《广雅》中《释亲》篇就有记载:"爸,父也。"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语言文化更是丰富,各地方言众多,对父母的称呼更是数不胜数,而“爹”和“爸”作为现今流传最广的对父亲的称呼,它们的流行并非偶然。

“爹爹”也是口语称呼,一般在北方,这个称呼指的是父亲,然而在南方有些地区,这个称呼指的是祖父,如客家话中把祖父叫做爹爹(da da)。

“爸爸”则是南方对于父亲的称谓,不过现在在全国范围内都以此称作父亲,究竟何时起这个南方常用称谓延及北方,已经难以考证,但跟南方经济重心超过北方应该有些关系,而这段时间,就是唐宋时期,的确,在宋朝,"爸爸"的称呼的确出现在北方一些地区了。

“爸爸”完全遍及北方,可能是在晚清以后,清朝国门被轰开以后,南方沿海地区是我国最早接触世界的地区,其思想、教育程度都普遍强于北方,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是深刻影响到民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

而且民国时期的文豪,南方人的数量远远超过北方人,而作家在作品中使用一定方言本就是常事,前阵子上海关于“姥姥”和“外婆”之争也体现出这一特点,在方言实力更强的民国,这特点会更强。


平沙趣说历史


“爸爸”这个称呼古已有之,在三国张揖编写的《广雅》中就有解释道:“爸,父也。”一般是古代南方人对父亲的称呼,如明代张自烈编写的《正字通》中写道:“今南夷呼父曰波盖此字转也,按南史谣本作爹,夷语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后人因加父做爸字。”

直到现在,南方还有不少方言还是以“爸”做为父亲的称呼,如我之老家浙江台州即是如此。

而“爹”字,《南史》中称:“荆土方言谓父为爹”,可见南北朝时期为荆州地区的方言。但在宋朝官修的《广韵》中称:“爹,北方人呼父,与南史不合。”再到现在,作为对父亲的称呼,“爹”的分布非常广,基本上全国各地都有方言以爹称呼父亲。

产生这种不同,我认为是在历史长河中,随着人口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而发生的变化。但“爹”和“爸”一样,在古代都有很强的地域性。

那爸爸一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全国流行起来的呢?具体时间不可考,大概是在清末民国时期。那时候随着“国门被打开”,南方沿海地区成为了我国最早接触世界的地区。当时大量的南方年轻人开始接触新学思想,甚至赴海外留学,如孙中山、周恩来、蒋介石、胡适、鲁迅等等,他们后来逐渐成为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广泛的活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相应的也将南方本土的文化习惯推广到了全国。

尤其民国及之后,南方地区涌现出了大量的文人作家,如鲁迅、朱自清、巴金、矛盾、钱钟书、钱穆、徐志摩、郁达夫、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等,全部来自南方。他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从散文、诗歌到通俗小说,几乎垄断了中国文坛。

而作为南方人,他们在写作时难免会因此混入自身的语言习惯,使的一些南方方言逐渐在全国流行。就像我们现在的一些网络语言,如杯具、蓝瘦、囧、绿茶逐渐融入生活成为常用语言一样。

从“爹爹”到“爸爸”的演化,应该体现了不同时期,南北文化的兴衰交替,这种变化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发生过无数次。

另外爸爸这个发音,是婴儿第二容易学会的发音,第一个是“妈妈”,所以“爸爸”这个发音在70%的人类语言中有相似的含义。随着对外文化的交流,国外口语中“爸爸”等近似的发音有着相同的含义,对我国“爸爸”这一称呼的推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以至于现在很多人认为“爸爸”这个词是舶来品。

最早期中国对于父母的称呼,就是“父”和“母”或者是“考”和“妣”,前者用于口语,后者用于书面。如收录劳动人民诗歌,偏向口语的《诗经》中就有无数如“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这样的句子。而对于“考妣”,《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并不特指已过世。

但到秦汉时期之后,逐渐发生了变化,父母逐渐演变为正式的书面语。而“考”和“妣”,开始特指已经去世的父母,并在前面加上先字。

这时期“翁”和“爷”或者“耶”开始成为常用的对父亲称呼。如《史记》中项羽要把刘邦父亲烹杀,刘邦便对项羽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翁在古代一般除了父亲,还常被称呼老者,长者,后来逐渐演变为丈夫或妻子的父亲,如翁姑,翁婿等词中即是此意。

而关于“爷”和“耶”的称呼,最著名的就是《木兰辞》中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露》写到:“今人不以贵贱呼父皆为耶,盖传袭已久矣。”因此有些版本的《木兰辞》中“爷”会写作“耶”,现在一般会解释为后者为前者的通假字。

这个其实才是中国最常用,延续最长的父亲口语称呼,在古代非常长的一段时间作为主流。后来逐渐演变为对祖父的称呼,但是直到现在很多词汇和地区的方言中依然被保留,如“爷儿两”或“老爷子”当中依然被解释为父亲。

“翁”和“爷”是在古代流行很长时间的称呼,除了他们之外,不同朝代对父亲又有不同的称呼。如唐代,父亲和儿子交谈时称呼自己,或者儿子对父亲表示亲切的称呼会用“哥”。清代梁章钜《称谓录》云:“淳化帖有唐太宗与高宗书,称哥哥敕。父对子自称哥哥,盖唐代家法如是。”

另外需要知道的是,在古代,口语中大人一般指的是“父亲”,只是到了后期,有些贪官污吏为了溜须拍马厚颜无耻的称呼上司为“大人”,但依然为少数,更不能公开。要一直等到清朝,“大人”才开始成为百姓或下级对上级官员的称呼。所以电视剧中,如果看到清代以前的古装剧,称呼某某大人,其实是谬误的。

除此之外,在历史上或者不同地区,父亲还有“家严”、“家尊”、“家君、”、“达”、“大”、“伯”、“叔”、“舅”等等称呼。


Rick潘维镛


每个地方不一样吧,至少我们瑞昌地区不是这样称呼的,我们县对爸爸有多种称呼,普遍是称"爷",新生代很多喊"爸爸",峨嵋又有"ya"的称呼。


赣渝蓉城


不反驳,实事求是,我老家是宜兴山区,口语喊父亲为大大(第一声),母亲为娘(第一声),奶奶为“亲娘”(音译)写下来是“嶔娘”,爷爷为“哟哟”(音译)。话又说回来,父亲喊“大大”好像范围挺广。。


侠里䃻人


爹字是父字底下一个多字,就是孩子多。爸字底下一个巴字,就是一个尾巴。过去多子多福,现在一个不少。没听说现在孩子不让父母要二胎,还有的以死相威胁?就是侃,逗你玩。小孩最容易学会叫的是爸妈,而不是爹。不同地方不同叫法,不分古代现代。现在照样有爸,爹,爷,大不同叫法。木兰词里还说“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替父去从军”又该怎么解释?


麻辣SC


有个趣现象跟大家分享:父母亲是书面语言,而口语大致分两组,一个是爸和妈,一个是爹和娘。但有一个地方(就是河南省平顶山市一带)把这两组叫法合起来,于是出现了第三组叫法,叫父亲为大(第二声),叫母亲为nia(第二声),“大”音是“爹”字的声母和“爸字的韵母”,“nia”音是“娘”字的声母和“妈”字的韵母。


山人2371562


这是不同部族痕迹。即,氏族未形成姓族时的人群分支形式的体现。事实上:爸.爹.老子.爷.曲.叔.伯.大哥.老哥.老倌.等等,都是不同部落的父表述形式。不奇怪称呼仅是口音音声,外国爸音更稀奇。本人河南关公战吕布的汜水东居者,此地区无父称,以汜河为界:东称父为伯,带数次的为大伯二伯是叔或伯,无数次的伯就是父称。河西:父为叔,带数次的为大叔二叔小叔是伯或叔,无数次的叔就是父称。但这是整家族人群单位, 赞一下。悟空问上唠一下。


味哎儿


在现代影视的影响下,许多人觉得在古代时候只要“爹爹、娘亲”的称呼。而并没有“爸爸、妈妈”之说。看到很多人这样回答,我忍不住稍微的说并不是这样。在我国宋朝时期就沿用“爸爸”这种称呼。

爸爸:是对父亲的一种称呼,多用于口语,在一些地区用法不同,该词起源最甚早,从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的《广雅》中《释亲》时已经存有。“爸,父也。”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可见数次出现,“爸爸”似“父亲”的称呼。并非只有“爹爹”称呼。因为该词早就在宋朝使用而还流存于世。只是当今古装戏以及影视印象中才使一些观众们一知半解。



“父亲”的称谓复杂样多,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叫法都不一样。对于“爹爹”这词在历史北方地带出现最多。《南史·谢诲传》:“阿父!大丈夫当横尸战场”阿公,对父亲的方言俗称。这好似说的就是北方那种方言口语。古时叫法大多不止“爹爹”这种叫法。

类似

《南史·颜延之传》: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之公,何以见呼为公。阿伯对父亲的口语称呼,这种称呼在清章钜可记录《称谓录.方言.称父》:“吴俗称父为阿伯”至于阿爷的称呼父亲,在《乐府诗集·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可以从中看出来。对于“爷”与“耶”在《木兰诗》应该是“耶”为什么用“阿爷”?不用“阿耶”。是因为后人所改。如《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



“阿翁”的称呼父亲,明代方以智《通雅.十九.称谓》中有这样那么一段话:“方言:秦晋陇谓父为翁”:今人作书于子,自称阿翁:阿爹这种口语称呼普遍,《续古文苑.汉戴良.失父零丁》:“今月七日失阿爹,念此酷毒可痛伤”。至于阿玛呢?女真人对父亲的口语称呼,在很多关于满洲族人的小说里出现“阿玛”的称呼特别多。不仅小说中讲的多,在大众视野中最近很火的《延禧攻略》频次都听到“阿玛”这词。

关于以上记载“父亲”称呼的不止这点,古代对“父亲”叫法极为甚多,如严父、翁、家翁、阿公、尊、家尊、老儿、灵椿、乃公、大人、先生、乃翁、阿爹、阿八、爹爹、兄兄、官、君等。至于“爹爹”这个称呼很广泛。所以大多数人只知道古代“爹爹”这词“父亲”称呼。其它那些半懂不解。



大概明末时期“爸爸”这词慢慢代替了爹爹

哪个年代把“爹爹”改称“爸爸”?如果要准确的话,史记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说大概的话,说法其有。清末时期西方通用的“爸爸”传入中国。地方军阀分裂,掌握权力的首将大多数都在国外实习过或者靠南方的军阀接触西方引入比较多,例孙中山、蒋介石、周总理、徐世昌、段祺瑞等。以经济、政治、文化、改革推动,可以说是这些军阀带动下,吸收西方的口语交际!把中国古代孔子的儒家思想改变。

未接触西方文化时候,清末民初还处在半封建社会状态,在近代中国各地对“父亲”的称号都是以自己方言口语称呼。北方各地区依然以“爹爹”最为广泛。南方地区稍微接触多点军事、政治、西方文化。以朱自清、鲁迅、钱钟书、梁羽生、古龙等如诗歌、散文以及小说影响下。所以南方人从“爹爹”这词调音到“爸爸”或者“爸”的口语称呼。


“爸爸”这发音最能使新生儿容易叫,除此之外“妈妈”的音调称呼对婴儿容易学,第二“爸爸”对婴儿也特别敏感。在现代中国“爸爸”普遍形成简单易好听的发音。而在较偏避农村地方有可能还保存祖上流传下来“爹爹”、“阿八”各类“父亲”口语的称呼。

所以不仅是现代才出现有“爸爸”这种1词汇,在古代时期早有运用。只是当时还处在儒家思想引领,“爸爸”叫法听起来怪怪的。在古代只好用方言口语称呼“父亲”。之所以改革新中国成立后通用“爸爸”口语称呼。根据新时代发展,方言以及一些封建话语慢慢移除。


小史感


首先可以确定古汉语中的"母"发音为ma,即妈。古汉语无f声母和j q x声母。f声母的字出自b,p声母,简单的如分-盆,反-板等,同时周边国家如韩国至今仍无f声母,釜山发音pusan。还有佛教的英文也可以从侧面论证,佛-bud。因此可知父字古代是b或者p声母,同时现代的母和父都是u韵母,到这了大家应该就明白了,父字古音就是爸,爸这个字是本字读音变了之后的后造字,用以保存古音,同理妈是母的后造字。另外"你"字是"尔"的后造字,两者读音不同了,但意思还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