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农村教学楼越建越好,学生却越来越少吗?为什么?

鎚絿乄綄媄


发展乡村教育,不能只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只建教学楼,不重视师资,就是当前发展乡村教育的形象工程,而且,这种形象工程只对上级检查有用,对村民一点用也没用,村民不会因为建了好看的教学楼就把孩子送到乡村学校,他们更看重的是师资,学校办学的氛围。发展乡村教育,应该把钱用到刀刃上,这就是花大力气建设乡村教师队伍,改善乡村教育生态。

我国乡村学校的硬件设备当然需要改善,但是,重硬件投入,请软件(师资)配备,是我国投入教育一直存在的问题。以前,我国发动社会力量,在乡村建了不少希望工程学校,可由于缺老师,教学质量不高,乡村孩子接连流失,有的希望工程学校用来养鸡养鸭,这十分令人痛心。很多人对发展乡村教育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建学校教学楼上,却忽视最为根本的人的投入。

除了建教学楼,近年来新增的教育投入,有很大部分用来建图书馆、少年宫、多媒体教室,开展远程教育。这看上去很美,可是,如果没有教师,图书馆、少年宫、多媒体教室就是摆设,投入到在线教育中的经费就打水漂。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可是,在谈到建设教师队伍时,却不愿意加大投入,提高待遇。原因在于,建楼、配设备可快速见到可以展示的成果,而建设教师队伍,需要有长效机制。

不改变当前发展乡村教育的思路,很多新建的乡村教学楼,未来的命运和之前的希望工程学校一样,会被闲置,杂草丛生,或沦为鸡鸭圈。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应该把发展乡村教育的重点转到建设教师队伍上来。


熊丙奇看教育


顺口溜:“学校建的象皇宫,质量不优也不中,若干金钱扔大海,好心终得两头空”。

的确,近些年来,农村学校是越建越漂亮了,但是,漂亮的学校并没有留住学生,反而有很多学校有人去楼空之感。




01 令人担忧的现状

“生源减少”,首当其冲的是农村小学的教学点。笔者所知的教学点,都有人数逐渐减少之势。

有一个偏远教学点,原来是村小学,后来2004年左右撤并了,再到后来2011年又恢复了教学点,恢复之时有小学生两个班近20人,到了这学期,只剩下一个学生了。

另外的类似教学点也有,大多数每个班学生只有不到十人。笔者所在地有一个教学点,去年春还办有三年级,去年秋原有的4个学生,有2个要转走,也由于老师人手紧张,被迫取消三年级,剩下的两个学生转到中心小学。



02 为什么农村学校学校越建越好,但是就读的越来越少呢?

1、城镇化趋势不可阻挡,农村常住人口越来越少。家长对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到好学校就读,成了很多家长的共同选择。

2、农村学校教师幸福感降低,工作没有原有的激情,原来的老师逐渐年老,要么退休,要么临近退休,而新进教师人员不足,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有些学校由于教师人手不足,也由于校长办学理念的局限,除了教学,什么活动也不开展,学生素质发展不全面,这让有远见的家长感到忧心。

基于以上原因,农村很多学校人数越来越少了。



03 如何解决农村学校的困境呢?

1、必须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教,这是根本。毕竟学校的质量归根到底是靠教师,没有一大批优秀教师,其他一切都等于零。近十多年来,教师补充人数不足,素质也令人揪心,很多没有职业认同,进入教育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他们其中有一部分不堪重用,补充进来也不抵事。笔者原来工作过的初中,到现在能上初三的绝大多数还是原来的一班人,要说新进人员不少,但就是不能胜任,质量下滑就成了必然。

2、必须撤并教学点,集中人力搞好中心小学和初中。笔者说这句话估计有人会很反感,目前很多教学点,质量无从保证,教师人手不足,有的教学点不到20个学生,占据教师员额不少。笔者所知的一个教学点,三个班15个学生,公办老师四个还另外请一个人代课。而15个学生,还不足一个教师的编制配备,占了4个老师,每年国家还投入公用经费6万,还有其他项目拨款,算算成本也够贵的。有这个钱,倒不如为家长补租房费用,或是干脆建立边远学生寄宿中心更加节省。

3、增加教师编制,解决人手不足问题。

4、加强干部队伍培养和培训,让农村学校校长老师在发展理念上不落后于城市。

5、适当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以吸引更多优秀老师到乡村任教。



通过以上措施,相信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农村的孩子也能接受较高水平的教育,从而局部扭转农村学校学生越来越少的问题。你怎么看?

我是头条【文轩阁】,专注教育发展,关心乡村教师,欢迎关注!


文轩阁


观点:

作为老师我感觉,也许是受到之前汶川地震影响吧,我们这里部分农村学校也对建筑要求也很高,厕所拆了建建了拆;并且各种多媒体设施反复换了几次,学生补贴很到位。除了部分教师因为思想觉悟低觉得有愧于200元乡补,所以考到市区或者其他工作。其他方面农村教育可谓是蒸蒸日上。

分析:

因为教学楼大多数还能坚持,所以农村学校首先建设了新的学生宿舍和厕所,因为涉及到学生的安危。所以建设标准高也是可以理解,不符合标准不要说三次,再多也可以理解。另外双层厕所并不奇怪,也是让学生提前接触现代化设计,为此点赞。



当下农村的扶贫和对学生的对口援助延伸到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认真负责核对学生的贫困情况,增加了学生的福利,学生对此很满意。为此点赞。


3除了觉悟低的老师自己调离外,大多数老师都很不错,点赞

教育资金都是专科专用的,而且工资再三提高,又增加了200多的乡补,一共都增加了200多元。即使这样一些老师还是觉悟不够。



不过他们自己选择调离到市区或者考了其他工作,剩余的老师也就辛苦一下了,稍微承担他们的工作。另外巩义老师因为工资拖欠罢课时,各位农村老师能够稳住情绪支持weiwen工作,为各位老师高觉悟点赞。

佩弦教育:

国家对于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视,资金各方面扶植力度加大,农村学校建设变得越来越好,学生越来越满意,觉悟不高的教师逐渐被剔除教师队伍。农村教育未来必然不会出现教师流失,学生流失的现象,一定会越办越好。至于学生越来越少,“不存在”!


佩弦教育


农村学校的楼越来越好。真的好吗?和以前的农村学校相比,当然好了许多,但是和城里相比呢?好吗?答案显而易见。

楼的里面呢?同样,和以前的农村学校比,好多了,设施设备都增加了许多,达到了国家XXX标准,但是使用情况如何呢?,评均年龄超过50的农村教师,缺编严重的农村教师,被各种各样的不得不完成的杂事缠身的农村教师,使用率如何?也是可以想象的,说实话,真的不比以前强多少。

和城里学校比呢?设施设备当然没有办法相比,差距不是一个档次。使用的人呢?更是没有办法相比。

教师没有办法相比,设施设备没有办法相比,楼也同样没有办法相比。教学质量能相比吗?农村学校学生越来越少,原因自明,也就无需多言了,毕竟现在的农民,生活条件改善了,也知道重视教育了,人往高处走嘛。


雨一直在下滴滴答答


与其让学生随着优秀教师资源流动,不如让优秀教师资源随着学生流动!

农村教学楼盖的越来越好,也说明了国家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这是值得点赞的。

但是,只要把教学楼盖好就可以了吗?显然不是,最重点还是在教师资源。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逐年加大,很多地方都把钱用在了硬件设施的改造上,教学楼盖的富丽堂皇,然而教学水平没有随着提高。因为,硬件设施建设快,能立竿见影,最能体现政绩,而教学水平的提高是漫长的过程,因此而被忽略了。



我有一个朋友在农村学校任职,学校条件非常好,教学楼大气漂亮,多媒体教室、无线网络一应俱全,学生宿舍也是四人间,淋浴间什么的都有,甚至学生还有餐补。但是,他还是忍不住感慨,如此好的条件,依然挡不住学生向城市流动,因为很多家长认为城市学校的教学水平更好。我的朋友自己也承认这一点,毕竟优秀人才都集中在城市里。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让优秀人才留下来。我朋友说,这些年来也不是没有优秀人才考进他们学校,但是留不住。优秀人才考进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准备向城市调动,来这里只不过是为了拿到编制而已,毕竟走了编制后,系统内调动会容易很多。那么,如何留住这些人才,还是要在待遇上下功夫,提高农村教室待遇,让这些人才安心扎根农村,教书育人。培养本土优秀教师。我的朋友参加工作十几年,但是很少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他认为农村教师培训机制亟待完善,大家都非常希望外出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毕竟很热爱这份工作,所以才留在农村的。所以,我觉得这方面还是需要加大力度的。让优秀教师流动起来。据我了解,这方面内蒙古的一些地方正在进行非常好的探索。就是让城市里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两年。支教期间,除了工资之外,对支教老师进行非常高的现金奖励,并在支撑评定方面优先考虑。支教老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成绩,还为农村教师带来了学习榜样,通过大家相互交流,能够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总之,要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也需要农村学校的领导改变政绩观,在硬件上下功夫的,在教学水平的提升等软件建设上长久努力!

言而有道


确实是这么回事,农村现在的教学楼比以前建的好多了,村领导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意愿,把孩子们读书的教学楼建成了村里最好的建筑,但如今学生越来越少,甚至……,原因咱找找。

记得以前小学是陈砖旧瓦,残屋能漏雨,破窗难避风,但后来村里经济起步之后,村干部首先做的就是给学校修理破漏之处,再后来,村民生活条件达到了小康,村中经济效益不错,领导索性把另建学校,三层楼房,校园如花园,给学生最好的读书环境。


大概十几年前,也就是八零后这帮熊孩子长大后,这群赶上计划生育的小主,在当时举国闻名的首批小皇帝们,当他们开始谈婚论嫁时,农村开始流行给这群孩子进城买楼了,直接让他们结婚后留在城里,在城里找工作,生儿育女。

原本计划生育计划的,村里年轻人少多了,即使不进城里,比如我儿子九零后他们那批学生,一个班级只有一个班,一个班里只有三十出头个学生,比我们这批七零后少了一大半。如今再去城里读书,哪还有几个孩子在村里读书啊。


据说我们村今年从幼儿园升学入一年级的孩子只有六个,如今我们村只有幼儿园了,幼儿园大中小三个班总共有三十个孩子,其中还有七个八个是外地打工者的小孩。

本村的小学教学楼已搁置七八年了,不在城里读书的孩子们,都去了镇小学,估计用不了三年两年,幼儿园也会淘汰。

归纳原因,第一:现在的孩子人数少了。第二:年轻人选择在城里居住,让孩子们在城里接受教育。第三:农村的师资力量也确实不如城市。这是导致农村好的教学楼却学生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


悠然见东山


我来自农村,对农村的情况比较了解,针对“农村教学楼越建越好,学生却越来越少,为什呢?”问题,愿意与你分享一下个人看法。



农村学校的教学楼越建越好,但是学生越来越少,确实存在这样的奇怪现象。就拿我老家来说吧,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教室都是瓦房,椅子还是那种长凳子,黑板还是水泥铺的,操场还是泥土地,旗杆还是竹子做的等等。然而,现在屯里的小学,教学楼砖混的,黑板是磨砂玻璃做的,旗杆是铁做的,操场铺了水泥,桌椅都换新的了。但是,屯里的小学校已经闲置好几年了,没有老师,没有学生了。

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分析如下:

撤点并校的推行

2001年,全国正式开始了一场对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即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截止2010年,全国共减少了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减少总量的81.3%。



子女跟随父母外出就读

现在农村里面几乎都是老人和一部分小孩,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很多年轻父母,不放心孩子跟爷爷奶奶在家,就带上孩子去务工地就学。这样的情况,并非少数,并且越来越多。我老家这边几乎一半外出务工的父母都带孩子出去读书。据说,在广东那边小学生读书还有优惠政策,这更加促使进城务工的父母下定决心带孩子出去。



农村父母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见的视面多了,视野开阔了。在后悔当初自己辍学务工的错误同时,下决心好好培育孩子,让孩子能够尽可能接受到良好教育。如此的思想指导下,县城的小学成为了争抢的教育资源,什么一小、二小和五小,挤破了头,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这些最好的学校。而农村的小学相反,出现招生难的问题。



好了,以上是我个人看法,如果有说的不周到或者不正确的地方,欢迎评论指出。


终归农村


一些农村教学楼越建越好,学生却越来越少?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家投入一直在增加,让农村的学校尤其是教学楼变得越来越好,给学生营造了足够好的基础设施。但在基础设施变好的同时,学生却越来越少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生源越来越少。在生源的急剧减少方面,一是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少,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里的孩子数量减少,导致生源总体较少;二是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城市学校,使得农村学生进一步减少。

教师相当匮乏。其实学校好不好,有没有吸引力,老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现在农村学校年轻教师少,优秀教师不愿去的现象仍然存在,没有好教师的吸引,农村学校的魅力当然也就不足。



政策支持力度。当前虽然对农村教育做出了一定的政策倾斜,但是其政策支持的力度还不够,一些政策在落地的全面性不足,效果不明显。

欢迎关注“东爱雨公考”,专注教育、农村、体制内问题答疑。

东爱雨侃教育


其实,除了前面各位热心同胞论说之外,也还有其他原因,那就是很多农村人口是举家外出打工,将生源带进城市,导致城市接受不下,还死撑着。于是出现农村学校饿死,城市学校胀死的局面。此其一。其二是县市的领导在一定时期接受教育集团办学思想,于是大量扩建县市直属学校的空间规模,大力增加师资力量,于是其接受学生的能力进一步加大。接受不住时上报政府,政府有扩建。如此这般的滚雪球,形成城里乡下都恶性循环。此其二。

其实,最可恨的是,很多领导以此为借口,大发议论——农村学校学生少,是老师不行,不尽职,教学质量低。城里学校老师尽职,办得好,质量高,所以学生多。他,她,他们怎么不分析城里和乡下学校所享受的资源的巨大不公?直属学校利用政府政策挖乡镇学校的优秀老师,也有利用独霸优质资源的霸道敛财——补课费,晚自习费给老师发福利的。这在城里学校是公开的潜规则,乡镇学校在规则之外,这也是规则。说道老师不尽责,上课不讲重点少讲,我认为多农村学校的老师来说,几乎不可能——他们两学生都不足,整日为因为学生少,岗位少而发愁,又怎么会自己害自己,愚蠢到去得罪本来就高高在上,永远得罪不起的学生和家长呢。那不是找死吗!

我是农村的,也是老师,知道农村的是那点事,也知道教育的那点事。你说呢?


遨者翔也


这个问题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个人体会,矛盾之处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国家对教育方面的投入是越来越大,尤其是针对教育资源薄弱的农村,近年来,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乡村小学体育运动场馆、体育器械、音乐器械、美术器械、教学自然实验仪器渐渐充实起来,说实话,比起我们80后读的小学真是有着天壤之别。

二、虽然在硬件上完善了,但是现在的农村学生却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和目前的农村状况有关,留在农村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挣钱,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已经没有了吸引力,他们外出的时候,多多少少会考虑把自己的孩子带走。

三、农村的教学质量和城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虽然有农村支教的,但毕竟是少数,而且现在的年轻老师,即便分到乡下,也时刻在想办法回到城里去,条件的艰苦不说,和城里学校老师收入也是没法比,城里老师可以办补习班,农村的老师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