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逝去的家園之十三——陽山村

陽山古村,位於桂陽縣正和鄉境內,距郴州市區30多公里,距桂陽縣城18公里。桂陽史稱“千年古郡”、“楚南名區” ,早在一萬八千多年前就有古人生活繁衍,屬於“龍泉文化”分支。神農帝從中原南遷至湘南,在此傳播了農耕文化。陽山與其他古村最大的不同的是,陽山既不是官人建村,也不是商人建村,而是一個典型的文人村落。陽山古村青山環繞,秀水縈迴,頗似《桃花源記》所述的境界。特別是村落在佈局上講究天人合一,這裡,房屋錯落有致、雕樑畫棟,採光、通風、排水處理凸現了古人的智慧。劇史料記載,陽山村自發設立的“宗源會”、 “救嬰會”、 “禁戒會”、 “重九會”、 “義學會”、 “女兒會”等六會治村,形成了“寬容誠厚重、和氣致禎祥”的百年家風。禁戒會,治理村風除禍害;救嬰會,救女嬰,不讓女嬰被拋棄;女兒會,摒棄男尊女卑的思想,宣揚男女平等。自建村不久,陽山古村就實行“六會治村”制度,從這“六會治村”的內容足以見陽山古村豐富的文化內涵,可見“和諧”自古就是中國的社會追求。

這個村莊的名字也頗有意味。原來這裡是廖姓人家居住的莊落。500年前籍貫廬江郡的何姓人氏,辭官後不歸故里卻看中了這個地方,攜家帶口來此結廬耕讀。後來何氏繁衍且一代又一代培育出許多人才,或為文官或為武將,建造了這座至今仍讓人稱道的村落。不知從何時起,廖姓從這裡消失了,全村只有客家何姓一族。據說何姓前輩智者將此村改名“料材”,除了希望人丁興旺人才輩出之外,也取“料” “廖”同音以示對廖姓的尊重。但這裡過去確是廖氏莊落,於是當地人也稱這裡為“廖家灣何家”。

我到這個村子時正是傍晚,村裡雖然早已開發旅遊,卻沒有客棧可住,在古村外面一村民家住宿,50元一間房。

第二天早起,居然發現村子籠罩在細雨之中。早飯後進村,逛了半天,發現此村和大多數古村落一樣,沒有什麼人住了,所以沒幾家開門,故只看看外面建築,並未見到大宅子裡的格局,頗有遺憾,心想,這旅遊做得不怎麼樣啊!可惜了這美好的風景和保存不錯的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