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後,趙高掌控著朝中大權,爲何在新帝登基後直接滅其三族?

少俠一號


題主的問題錯漏百出:

1、秦始皇死後,掌控大權的是李斯,趙高只是一個掌管印章的小官,有什麼能力掌控朝政?

2、秦始皇的兒子被殺,是胡亥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避免自己的兄弟和自己爭位而把對自己有威脅的兄弟姐妹都給殺了,雖然建議是趙高提出的,但決策權是在胡亥手裡。李世民殺李建成、雍正殺兄弟等等,和胡亥殺兄弟都是一樣的保皇帝位置行為,是生存問題,不是是非問題。

3、誰能滅秦始皇三族?答案只有一個:項羽。這和趙高何干!別張冠李戴。胡亥只是殺十幾個對自己皇位有威脅的兄弟,那些對他沒有威脅的嬴氏公室依然還存在,否則怎麼會有子嬰的存在。

子嬰投降劉邦後,整個嬴氏公室都存在。項羽入關後,屠戮包括嬴姓公室在內的咸陽城,然後火燒咸陽。不說項羽將這個咸陽城的人全部殺死,至少也殺一半。

4、胡亥是秦始皇死前制定的合法繼承人。史記中從來沒有明確秦始皇讓扶蘇繼承皇位,只是讓扶蘇離開蒙恬到咸陽參加葬禮。回咸陽就意味著即位,太富有想象力了吧?

5、胡亥即位後,面對李斯以及其他一些支持扶蘇等胡亥兄弟大臣,加上李斯等大臣都是滅六國的功臣,說話的分量比胡亥這個皇帝重得多。勢單力薄的胡亥,選擇提拔趙高、章邯等自己身邊的心腹來配置自己的勢力,有錯嗎?

6、趙高殺胡亥需要聯繫當時的背景:當年7月章邯以20萬大軍和項羽結盟,他趙高對此怎麼應付?9月,趙高和劉邦聯絡,以封王條件招降劉邦。這就是趙高的應對方法。但估計胡亥不同意趙高的招降劉邦並封其為王的條件,導致趙高不得不殺胡亥,然後立子嬰以繼續原定計劃。但子嬰的一刀,斷送了趙高的計劃,也斷送了秦國。

假如趙構成功招降劉邦,以當時秦國有關中和巴蜀的土地,固守和抵抗項羽和章邯的40萬軍難度不大。戰國時期秦國又不是沒有對抗六國合縱的成功經驗。因此說,趙構招降劉邦,以劉邦守函谷關抵抗項羽、章邯不成問題。


決定趙高這個計劃能夠成功的有兩個因素:

1、地理。秦國在戰國時期以函谷關抵抗六國合縱的成功經驗,這是歷史和地理的優勢;

2、軍糧。關中沒有經歷戰火,能夠提供大量的糧食。山東地區到處戰爭,糧食供應非常緊張。項羽就是因為自己沒有糧食了,才同意和章邯約盟的。章邯雖然有糧食,但原本能夠供應20萬軍2、3個月的軍糧,如今又增加20萬項羽軍,合計40萬軍的糧食,糧食只能支持到1到1個半月。到這1到1個半月,也需要算回程路上的糧食,因為回去的路上肯定沒有糧食可以搶的。

最後扣除回程所需的糧食,估算項羽和章邯40萬大軍最多能夠攻打函谷關一個月。這是最長時間。但從劉邦和項羽對抗五年的成績來看,劉邦抵抗項羽一個月根本就不成問題。從蕭何治理關中+劉邦對抗項羽的西漢模式,變成趙高治理關中+劉邦對抗項羽,沒有絲毫本質的改變。

3、軍心。雖然說章邯有20萬大軍,但這20萬都是關中秦人,讓他們攻打自己家鄉,他們能答應嗎?一旦被劉邦在函谷關一檔,這20萬人基本上軍心已經散了。項羽就不得不面臨兩個選擇:一,讓這20萬大軍自己走;二,和這20萬人作戰,面臨著劉邦夾擊的風險。項羽想要新安坑殺,在攻打函谷關的形勢下是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


結論,在秦國滅亡的責任上,趙高並不是最大的責任人。章邯以20萬秦國主力投靠項羽,這才是對秦國滅亡的最大責任。一夜之間失去20萬部隊,哪個國家可以支撐下去?沒有了20萬人,才給了劉邦輕鬆入關的可能,也才是為什麼秦國人不復國的根本性原因。


歷史哨聲


趙高幹的爛事太多了,其實在秦二世胡亥在位的最後一段時間裡,這位最愚鈍被漢文帝稱之為“人頭畜鳴”的傻瓜,都已經覺得不對了,假以時日,趙高如果不殺胡亥,那必然被胡亥殺掉。當然,前提是劉邦、項羽的義軍還沒有入關中。

趙高玩陰謀手段,老辣如李斯也不是對手,治國理政卻是一塌糊塗,大秦帝國的崩塌,雖然不能歸罪其一人,自有制度上的根本原因,但無疑趙高是秦帝國的首席掘墓人。

且看趙高是如何一步步給大秦帝國挖墳的:

趙高母親曾犯罪獲刑,被關往收容所服勞役,並在此生下了趙高兄弟二人。可見出身可謂卑微之至。

趙高成年後就在秦宮室工作充任雜役,其刻苦異常,不竭進取,自學大秦律法,造詣不下廷尉;此外,趙高書法絕倫,一手大篆更是豔冠秦朝。出類拔萃若此,很快便得到始皇帝賞識,被擢升為中車府令,掌始皇車輿,並教二世胡亥決獄斷律。

當然趙高最為擅長的還是察言觀色,逢迎獻媚,並靠此功得到始皇及胡亥的器重,始皇又委其掌管符璽。

趙高的能量在沙丘之變爆發,從他此後的種種看,他是有野心的,甚至非常仇恨秦宗室,先說動胡亥,然後說動李斯。

李斯開始確實是不同意的,他聽了趙高的說辭之後,驚呆了,繼而憤怒地說道:“安得此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為也”!但趙高很清楚人性,很清楚李斯的心路歷程,從上蔡布衣走到人臣之極,其艱難可想而知,所以一旦得手,絕不會輕易言棄。李斯非常自私而貪戀權力富貴。

趙高說,如果扶蘇繼位,丞相必是蒙恬,而你李斯丞相之位不保不說,連這條命能否保住都得打個問號。這話點中了李斯的死穴,權衡再三,李斯答應了。

於是,胡亥繼位,扶蘇蒙恬賜死。

趙高權傾一時,然後告訴胡亥:“人生在世,譬如白駒過隙,既已位居九五,欲悉耳目之所好,窮心智之所樂,以長“安”宗廟而“樂”百姓,“長”有天下。”胡亥深以為然,於是趙高害賢殺能,任人唯親,用法益苛,民不聊生,還攛掇胡亥殺盡了秦宗室。

李斯發現事態失控,是數次上書二世,但被趙高悉數扣下。趙高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殺了李斯,具五刑,腰斬鹹陽,夷三族。然後趙高自己當了丞相。

終於,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兵臨城下。在胡亥面前,趙高卻把全國各地的起義說成盜賊矇騙胡亥。這時秦朝所能倚靠的唯有名將章邯,但章邯在前線拼死拼活,功勞全被趙高奪去了,章邯不低項羽,最終選擇投降了項羽。

朝中對此非議紛紛,趙高就用一隻鹿讓大臣們進一步站了一下隊,也進一步清除了異己。這是“指鹿為馬”的典故。

趙高靠陰謀詭計獲得秦朝的最高權力,卻沒有一絲治國理政的才能。此時的秦王朝已經搖搖欲墜,趙高擔心秦二世知道實情後禍及自己,又怕起義軍攻進關中自己遭殃,於是先下手為強,殺了秦二世。

再後來,當趙高看到秦朝氣數徹底已盡,乾脆迫使胡亥自殺,又立子嬰,並傳書項羽、劉邦,欲代秦投降,而自己分王關中。但文武大臣都不搭理他,鹹陽宮中又地震,恐懼籠罩,趙高不得已選擇了扶蘇之子、宗族子嬰繼位。

但趙高終究沒有得逞,終於被子嬰殺掉。

當時六國貴族的後代已經紛紛複稱王,秦的勢力大為削弱,子嬰只得取消帝號,稱秦王。

子嬰厭惡趙高的種種惡行,也不甘心做一個和胡亥一樣的傀儡,於是他計畫除掉趙高。子嬰提出稱王前要齋戒五日,五日之後趙高派人來請子嬰,子嬰推辭不去,趙高只好親自來請。子嬰的兒子早就埋伏好,趙高一到,就直接斬殺。子嬰隨即召群臣進宮,歷數了趙高的罪孽,並夷其三族(父族、母族、妻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