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書法技法十講(上)

<>(之一)

側,“永”字八法之一,指點的寫法。《書苑菁華.永字八法詳說》雲:“側不言點而言側,何也?論曰:謂筆鋒顧右,審其勢險而側之。故名側也。”就書寫而言,陳思又曰:“側不得平其筆,當側筆就右為之。口訣雲:‘先右揭其腕,次輕蹲其鋒。取勢緊則乘機頓挫,借勢出之。疾則失中,過又成俗。夫側鋒顧右,借勢而側之,從勁輕揭潛出,務于勒也。’”古人所言“側”在米芾作品中多有出現,如圖(1):

但“側”的寫法又不僅如此。王羲之《筆勢論》雲:“夫著點皆磊磊似大石之當衢,或如蹲鴟,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鶚口,尖如鼠屎。如斯之類,名稟其儀,但獲少多,學者開悟。”

現就米芾作品中常見的“側”法作以總結,以求教於方家。

2 露珠點

裹鋒起筆,圍轉向右下行而頓之,稍駐即提筆向左上方回鋒收筆。與楷法略有不同。如圖(2):

3 引天應地點

逆鋒起筆下按,折筆向左,頓而提鋒左下帶出,多為橫勢,起收均有纖絲。如圖(3):

4 杏仁點

蔣和《書法正宗》稱其為“向上點”。其運筆方法為:裹鋒左下按,頓而圍轉提筆向右上方回鋒收筆。多居於一字的左下方,常與露珠點呼應。如圖(4):

5 平點

搭鋒平按,向右下方略頓,回鋒收筆。此點多代替短橫用之。如圖(5):

6 右趯點

逆鋒入筆,向左下按繼而折筆蹲鋒趯出,與下一畫成呼應關係。如圖(6):

7 墜石點

此點多逆鋒入筆,行筆或左下或右上,圍轉下頓,回鋒收筆,如高山墜石,勢勁而深陷紅壤,破石穿木。如圖(7):

8 彎月點

逆鋒起筆,按筆左下圍轉,提筆回鋒收之。如圖(8):

除此之外,米芾行書作品中又有許多“側法”的異勢現象,如“帶下點”、“兩向點”等,皆由以上側法化出,在此不再一一盡述。 2006-4-5

注:參考米芾作品有《苕溪詩》、《蜀素帖》、《芾非才當劇帖》、《研山銘》、《致葛君德忱尺牘》、《篋中帖》、《李太師帖》、《與知府帖》、《適意帖》、《拜中嶽帖》、《向亂帖》、《聞張都大宣》、《致知府大夫丈帖》、《清和帖》、《多景樓詩帖》、《元日帖》、《德行帖》、《伯充帖》、《砂步詩帖》

<>(之二)

勒法,即橫畫的寫法。

清代馮武《書法正傳》曰:“畫之祖,勒法也。狀如算子,便不是書。其法初落筆鋒向左,急勒迴向右,橫過至末,復駐鋒折回,其勢首尾俱低,中高拱如覆舟樣,故曰:勒常患平。智永,虞世南上而

鐘王,多用篆法為畫,歐陽、褚、薛多用隸法為畫。”在這裡,馮武強調了四方面的問題:A 勒的地

位;B 勒的書寫原則;C 勒的書寫方法及形態;D 勒的用筆分類。而我以為,此處關於勒的表述未免

有些籠統。更何況這裡的勒是針對楷書而言的。在此,筆者擬就米芾行書作品中勒的寫法略作總結。

為了表述方便,根據勒的形態特徵,筆者不揣淺陋,暫擬名稱如下:

1 纖絲牽連橫

裹鋒逆入,起筆形成纖絲,收筆向上翻挑與次筆畫呼應。這種筆法多出現於米芾的尺牘作品中,起筆常與上字末畫或形連或意帶。如圖(1):

2 圓頭下頓橫

逆鋒圓筆入,提筆右上,收筆略頓牽出下一筆。在書寫的過程中,起筆處有時略露纖絲痕跡。如圖(2)

3 大頭橫

起筆發力由大及小,橫畫頭重尾輕。具體又分為中鋒逆入和側鋒入筆兩類。如圖(3):

4 扁擔橫

起筆或藏或露,收筆略頓,不與下筆形成連帶關係。其特點是,中間纖細兩端粗重,狀如扁擔。如圖(4):

5 呼天喊地橫

起筆裹鋒逆入,收筆順勢帶出,形成兩個相反的鉤角。如圖(5):

6 大頭下鉤橫

起筆粗重,驟然提筆上行至尾端,順勢向下帶出鉤來。如圖(6):

7 平頭下鉤橫

橫畫整體上發力均勻,起筆或藏或露,收筆向下帶出鉤來。如圖(7):

8 尖頭上挑橫

側鋒入筆,水平方向平動頓筆後提筆上行翻挑。因橫畫中段頓筆早晚及發力大小各異,形態上也就有所差別。如圖(8):

9 尖頭橫

起筆尖利,收筆護尾,形狀略短,小者近似於平點。如圖(9):

10 梭子橫

起筆收筆迅猛,發力在橫畫的中間,故而兩端尖細,中間粗重,形似梭子狀。如圖(10):

11 鐵杵橫

此橫注重藏頭護尾,粗細幾無變化,金石氣息濃厚。如圖(11):

<>(之三)

弩,又作“努”,“永”字八法之一,指豎畫的寫法。根據其形態特徵,又將它分為懸針豎,垂露豎和鐵柱豎三大類。現就米芾作品中“弩”的寫法略作分析。

懸針豎

折鋒向右,頓筆轉鋒,向下力行,末筆出鋒收之,呈針尖狀者,謂之懸針豎。宋代姜夔《續書譜》雲:“懸針者,筆欲極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繩。”在此,姜夔將懸針豎從狀態上作了簡單闡述,具體到作品中,筆者又將其歸為以下幾類:

1 尖頭外拓懸針豎

起筆裹鋒直入,發力由輕及重再提筆收尾。筆畫中段呈外拓弧線。如圖(1):

2 尖頭懸針內擫豎

輕起輕收,發力在豎畫的中段,內邊沿線微凸,外邊沿線凹入,狀如強弓。此筆畫多用於左右結構的漢字書寫中。如圖(2):

3 露鋒懸針豎

起筆搭鋒略頓,順勢而下,收筆狀如針尖。具體又分為垂直懸針和欹側懸針兩大類。即有些筆畫狀如引繩,有些因考慮與下字的呼應,而呈現左欹右傾狀。如圖(3):

4 藏鋒懸針豎

逆鋒入筆,頓筆轉鋒,向下力行,收尾呈針尖狀。值得一提的是,此處的藏也包含另一層意思,即起筆未必都做到了藏鋒的細微動作,但因與其它筆畫的銜接,而有了藏的感覺。其形態也有正側之分。如圖(4):

5 柳葉豎

起筆多與一些筆畫拈連,發力由輕及重再提筆向左帶出,狀如柳葉。此筆畫誇張成分居多,且在米老作品中,常有將豎鉤寫柳葉豎的現象。如圖(5):

垂露豎

“垂露法,口訣雲:鋒管齊下,勢盡殺筆縮鋒。又始筆而極力,終駐鋒而作弩,又無垂不縮,以此頓筆以摧挫為功。”(宋代《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這是就垂露豎的整體筆法而言的,就米芾的作品來看,似乎不盡如此:

6 尖頭垂露豎

起筆裹鋒直下,發力先提再按,收筆略頓回鋒。此筆畫上端尖細,收筆渾厚圓勁。具體又分為尖頭正垂,尖頭欹側兩大類。如圖(6):

7 垂露內擫豎

起筆或藏或露,筆行至豎畫的中段內斂至末尾頓筆向上圍收。如圖(7):

8 垂露外拓豎

這種筆法在米芾作品中出現的較少,與垂露內斂豎在筆畫中段用筆正好相反,呈外拓狀。如圖(8):

鐵柱豎

清代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雲:“鐵柱者,首搶上蹲鋒,借勢捷下,尾乃煞筆上搶,‘山’、‘由’等字用之。”

觀照米老諸多法帖,我擬將鐵柱豎分為兩類:。

9 第一類,如戈守智所言:“首搶上蹲鋒,借勢捷下,尾乃煞筆上搶”。在這裡,起筆有藏露之分,行筆多快捷短促,被下邊的筆畫攔截。如圖(9):

10 第二類鐵柱豎以圓筆入,注重藏頭護尾,且不為其它筆畫所囿,形態較長,粗細沒什麼變化,如鐵柱聳立於世,篆籀氣息濃厚。如圖(10):

<< 淺析米芾作品中“趯”的寫法>>(之四)

“趯”,永字八法之一,指鉤的寫法。作鉤要駐鋒提筆,突然趯起。正如李世民《筆法論》所云:“趯須存其鋒,得勢而出。”清代《佩文齋書畫譜》載《書法三昧.運用》雲:“鉤之祖,趯法也。柳宗元雲:趯宜蹲而勢生。其法蹲鋒上出,險勢傍分。然亦分三體:左如‘氏’、‘長’字,須長趯以應右。右如‘門’、‘丹’字,須長趯以應左。中如‘東’、‘乘’字,趯須朝上。”可以看出,古人就趯的方位特徵,將其分為左中右三大類。筆者擬就此思路,淺析米芾作品中“趯”的寫法。

1 戈字鉤

又稱斜彎鉤。在米芾作品中,此類鉤法多一帶而過,鉤角小,常與下一筆形成連帶關係。也有在趯處略頓收筆的。如圖(1):

2 反立刀鉤

弩畫收尾處駐筆側鋒向右拖出繼而上挑收筆,常與次筆畫形連。如圖(2):

3 鵝尾鉤

筆行至弩畫末端,右轉平行,進而蹲鋒上挑。在這裡,又有兩種現象:A 以右轉平出略頓代趯;B 以右轉平出下帶勾替趯。此皆鵝尾勾的異勢現象。如圖(3):

4 蟹爪勾

在弩畫末端蹲鋒向右平拖少許,繼而向上迅速挑出。這是米老從大王那裡化為己用的筆法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比較普遍,且常與下一筆拈連。如圖(4):

5 平拖勾

筆行於鉤處,頓筆蓄勢,向左平拖而出。如圖(5)

6 上挑勾

行筆於勾處,向左蹲鋒蓄勢,得勢上趯。如圖(6)

7 拖下勾

起筆發力由輕及重,至弩畫末端,筆鋒向左下方運行,提而收之。如圖(7):

在米芾作品中,常有一種現象,即以弩畫代替豎鉤,具體又分為三種情況:

8 以垂露豎代替豎鉤,如圖(8):

9 以懸懸針豎代替豎鉤,如圖(9):

10 以柳葉豎代替豎鉤,如圖(10):

11 心字鉤

裹鋒起筆,右斜下按,繼之拖鋒向右平行,駐筆蹲鋒向左上方趯出,常與下一筆拈連。如圖(11):

淺析米芾作品中“策”的寫法 (之五)

策,“永”字八法之一。指仰橫的寫法。又稱“挑”、“折異畫”。顏真卿《八法頌》雲:“策,依稀似勒。”李世民《筆法論》曰:“策須仰策而收。”就策的稱謂而言,陳思《書苑菁華.永字八法詳說》載:“夫策筆仰鋒豎趯,微勁借勢,峻顧於掠也。問曰:策一名折異畫,今謂之策,何也?論曰:策之與畫,理亦故殊,仰筆趯鋒輕抬而進,故曰策也。”

品讀米芾行書作品,“策”法各異。據其位置、用筆,筆者擬將其分為點策、木策、蟲策、手策、永策、絲策、女策及言策八大類,現試述如下:

1 點策

用於三點水和兩點水的末筆,與上一筆畫有一定的呼應關係。在三點水中多與第二點拈連,起筆逆鋒入,駐筆略頓後趯出,“貴乎遲留”(李溥光《雪庵八法》)。如圖(1):

2 木策

“木”指禾木旁與木字旁。此處的策是行草書連帶而致。是掠與側的組合體。在米芾行書作品中,此寫法很普遍。多蓄勢左下行,蹲鋒上趯,因挑出的角度大小和發力輕重不同,呈現出多姿多態狀。如圖(2):

3 蟲策

蟲策在米芾的作品中大體有兩種形態:A 在書寫畢“蟲”字的“努”畫後,提筆逆鋒入,略頓挑出;B 在“努”畫末端略頓,順勢向右上方挑出。提土旁的寫法與此相類。如圖(3):

4 手策

手策亦有兩種情況:其一,趯與策相連。因趯法與策畫的起收存在差異,在形態上就有了細微變化。如蟹爪鉤與策搭配,策的起筆只需略頓即可挑出。而若是上挑鉤,策畫起筆還需逆鋒左下頓,繼而挑出。其二,趯與策在形態上沒有連帶關係,策畫搭鋒頓筆即出。如圖(4):

5 永策

逆鋒入筆,頓而上挑,收筆突然剎紙,以便引出下一筆。如圖(5):

6 絲策

指書寫絞絲旁時,策的趯出是在上一筆畫的勢引下略作頓挫而原途挑出的。這種策法與米芾寫王字旁時的策法是相同的。如圖(6):

7 女策

策的寫法及形態不僅與次筆畫相關,也常受上一筆畫的影響。由米芾作品中女字旁的不同寫法就可窺其一斑。女字旁的掠畫若斜勢大,則策畫多提筆另運,不論藏露,少與上一筆畫相連;若掠畫取縱勢,進而向左平拖少許,則策的起筆多與其拈連。如圖(7):

8 言策

指言字旁草寫時出現的策。有兩類情況:A 以豎和策的組合符號代替兩短橫和下邊的口字;B 將言字旁下邊的兩短橫草寫成一個與上下皆纖連的點,繼而以策代替“口”字。前者用筆沉實峻利,後者則虛實相生,形態紛呈。如圖(8):

當然,“策”並非以上所羅列者僅用之,但因其形態或用筆與上述相類,故而不再一一盡述。

米芾《米芾尺牘九札》高清墨跡


《米芾尺牘九札》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卷集宋代大書法家米芾九件尺牘的珍貴墨跡。據專家考證,這九件尺牘書於宋徽宗崇寧元年至崇寧五年間,系書家五十歲後之書跡。有專家評說,這九件書札,在書風上,長短肥瘦,縱橫如意,展現了書家後期趨於圓熟自足,平淡而有天趣的風格。

面諭帖 高二十五點五釐米,橫四十三點六釐米

致伯修帖 高二十五點四釐米,橫四十三點二釐米

晉紙帖 高二十三點七釐米,橫三十九點一釐米

蘇氏王略帖 高二十三點五釐米,橫三十五點九釐米

賀鑄帖 高二十三點五釐米,橫三十六點八釐米

丹陽帖 高二十三點五釐米,橫二十二點八釐米

致伯充帖 高二十五點三釐米,橫二十一點六釐米

惠柑帖 高二十二點七釐米,橫三十三點二釐米

戲成呈司諫帖 高二十三點九釐米,橫三十四點六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