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从池昭新等人质疑量子纠缠科技之后,曾为之辩护的博士与科学家逐步消声匿迹?

池昭新一城市新模式


量子,其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粒子,量子世界里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物质概念了。举个例子来说,每一个质子、中子、电子是否是完全一样的?是的,为什么?反证就知道了,如果不一样,那么由它们组成的原子、分子就不会具有相同的性质。现实中相同物质性质相同,所以质子、中子、电子必定是完全一样的。世界上不存在完全一样的两样东西,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的基本概念,所以说,你想探索量子世界一定要有一个概念,就是组成现世物质的并非是客观绝对意义上的实物,而只是以粒子形态表现的能量,所以称之为“量子”。既然是能量,所以,他可以完全一样,因为能量是一份一份的。这里再细说下去还有更多内容,但是和量子计算机的关系不大。暂时不说。

就说我对量子计算机的理解。量子叠加态,指现世世界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一个虚拟世界,打个比方,电子游戏中的场景,虽然在虚拟世界中超级玛丽从一处走到另一处,但是,实际上它并没有真的移动,只是处于静止的芯片中,那么它走过的距离本质上是在同一点上,就是说,重叠的。这样比喻方便理解。在芯片中,只不过是逻辑电路的联通和断开,这两种形态。在相对论中所描述的就是虚拟世界中,玛丽的速度有绝对上限,也就是芯片速度,而量子理论中的超距作用,指的是虚拟世界之外,另一个维度上,其实不需要受到虚拟世界中的距离限制,因此量子理论和相对论并不矛盾,只不过描述的对象不同。

传统计算机通过电路断开与闭合实现逻辑运算……后面暂时不想说,说多了不好,哈哈哈,你们应该已经涨了不少知识了!


天意论


这是因为2017年潘建伟又在国际顶尖杂志Nature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在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之前,说明了国内外顶尖学者一致认可他的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而至于说这个池昭新,他可能觉得自己比全世界的顶尖学者加起来都要聪明一些,是整个科学界唯一的良心,他的话比Nature还要有分量。

而且科学上反驳别人的理论,就是拿证据,而不是跟别人争个面红耳赤,你要是真能够拿出实锤让Nature撤稿,又何必在意几个博士与科学家的声音呢?实际情况大概是这位科学界唯一正确而又有良心的人,只是纯粹就是张着嘴说,半点儿证据都没有,纯粹的撒泼耍赖外加碰瓷吧。

这个情况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吧。就是两个大人在说话,一个穿开裆裤的小孩子在旁边哭闹、打滚:“你们说错了,我才是对的。”大人瞟了一眼,没理他。结果没想到他哭的更厉害了:“你们都不敢理我,还敢说你们没错?”

说实话,这是法律管着,法律不管,大人早就一巴掌糊上去了: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


SilentTurbine


这完全就是一派胡言,而且是根本不了解现代学术体系的胡话。要看清这一点,必须清楚现代的学术体系是怎样运作的。

现在的学术是怎么做的呢?首先,你得解决一个问题,比如,「如何绝对安全的进行通信?」,「如何测量引力波」等等,不一定要这么高级,但必须是前人未解决的问题。(当然,如果你是圈内大佬,还可以写另一种文章,叫做综述。综合叙述一个领域的发展现状,领域内的理论等等)

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你就得写论文。论文中要把实验的步骤,推导的步骤列出,详细程度要以「别人可以重复」为标准。然后还要写上结论、讨论、参考文献等内容。

写完之后就要投稿,投稿之后,会有审稿人来审阅文章。这些审稿人通常都是领域内的专家,他们经常会提出非常苛刻的问题,为的就是保证文章的科学性。通常来说,影响力越大的杂志,审稿就越严,目前在物理学界影响力最大的三个杂志,就是Nature, Science, 和PRL。而潘建伟的文章就经常发表在这三个杂志上。

之后就是发表了。千万不要以为发表了就万事大吉了,因为全球还会有很多实验室尝试重复你的工作。一方面是为了接着做研究,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验证。如果反复的无法重复,就会有人提出质疑,质疑太多的话,杂志甚至会撤稿,而且如果有作假,会算作严重的学术不端。

这些研究者,都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他们到现在都没有说话,这个「池昭新」说什么话?我在Google学术上搜了一下,从没有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完全可以说是对学术一窍不通的家伙。


章彦博


我猜想能真正理解量子力学和量子通信的人并不多。所以说,有能力能够为潘建伟辩护的人并不多。同样,有能力质疑潘建伟的人也不多。对于我等吃瓜群众,只能看头衔选择相信谁。很明显,潘建伟胜出。但是对于量子通信加密这事,做为“传统加密通信”业内人士,还是有话可以说说。对于我们正在使用的加密方式如ecc,aes等,在当前的计算机计算能力上还是很安全的。之所以要搞量子通信,因为存在量子计算机的威胁。在量子计算机面前,目前的加密方法会土崩瓦解。老实说,我等吃瓜群众对于量子计算机跟量子通信一样蒙圈,量子通信听听还可以装明白,对于量子计算机想装明白,难度不小!听说现在都已经有50位的量子计算机了,或许未来几年会有100位,200位的量子计算机?不过我还是怀疑量子计算机是不是他们吹的那么牛.如果量子计算机只是梦想,那么量子通信,不论其真伪,都没有需要啊。世上没有矛,盾就不好卖。那么,这世上到底有没有他们说的那种量子计算机?你们说得清吗?不过不要紧,我们可以举个“传统加密盾”,让它戳一戳。下面是使用ECC 283r1和AES-256加密的通讯内容,请量子计算机专家们破解之。

使用 ECC sect283r1

x y 分别为通讯双方密钥 通知对方自己的 Gx 和 Gy 然后双方计算 Gxy 获得通讯使用的 AES 密钥

x 方 计算 Gx=04453E7AE152F747DFC63AF6E31F5D02BBFF681BCFBD0EEFF5A0DCB90FC2E816A4B15E7101CBE6DAC630E9133A64CB4BD1E9B873D12A69E919725A04FA0762E3CE6B1321A30DC34C

y 方 计算 Gy=017881D5545A4A28359DDC447679C0340EB95DA3B20158D4B3F2BD0113CA29196405133A0041A3507EBD151F256B52AEB319495CAF69E66E919445AB0FE693863745471508287307

双方 计算 Gxy 取 Gxy 后 256 位做为 AES-256 密钥

密文=6648f8f317b4823532ac0c35c2fe1ea9e84c0e4780b29e7cc20363b8b94de59f40fad255c5a3540ccb5d29e5c747c13870bdae9cfd3724e8e8f8c9927bfeb040edb8cd17747801ead46b115403c52ca6c93d4f7eee612e991250eef5da74d17fca2d7cf84716ff7481f420aeb5f44e74

请通过量子计算机解出原文.


yanghmcn


量子理论已不再是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池昭新,曲昭伟教授,以及更多人对量子力学的质疑主要集中在潘建伟身上,是因为潘建伟量子应用研究项目的高调展开与强势宣传,使不少人从对量子理论的疑惑转化为崇拜,进而对我国科技水平领先国际产生盲目的乐观。潘建伟曾在公开场合说过,量子纠缠原理他自己也搞不懂,并强调他的导师也不懂,从而可以推论,他的论文即使是真实的,也只能是量子研究当中某一个极小节点的发现,而不可能是量子纠缠应用的具体成果。创造颠覆现有认知理论的成果,需要比现有认知理论更加强大的并且是无懈可击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基于此,他对质疑选择不回应,就可能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不屑于回应,而是无法回应。因为不懂原理,就不能多次重复,也不能用科学手段来证实,而不能证实,自然也就无法证伪。那么,无法实证的科学难道不可能是伪科学吗。


刀客DK


我只知道量子通信是美国科学家理论突破的,而突破者是华人女学者,量子通信中美欧日都在做,我国先突破,发射了卫星,美欧日落后了,中国许多洋犬类科学不服了,为什么欧美日不搞,因为是假的。本人不学过量子学,什么是量子是不知的,但本人知道科学的创新是突破常人思维的,在不产生成果前,发明者常被平庸者嘲笑为疯子。任老爷子说,华为的研究已进入无知世界。方舟子类人注定是体制下的得利者,指望他获诺贝尔奖除非剔除吃屎的基因。洋科学家也是人,我们的优秀科学家已平视他们了,也正在研究未知领域并可以超越,不能因为洋科学家不会做或做不好就否定我们的科学家,希望方舟子类人好好反省下,在体制下教给本科生基础知识也罢,不要贪污了我们创新的思维。酒对人类是有害的,千几百年来2岁婴儿都懂,何必劳方舟子类人来表功。


万紫千红不是春


这问题应该是池昭新自己提的吧?

池昭新不断的在头条上“质疑”潘院士的科学成就,无非就是刷个存在感罢了。看他自己的介绍,应该是一个搞城市规划的人吧。



一个搞城市规划专业的人(很可能他所谓的新模式没有得到承认)有这个专业能力质疑量子物理学最前沿的应用技术吗?他甚至连量子纠缠这个现象都质疑,这个思维在100年前还算正常,在现代如果还质疑这个理论,应该是一个完全不懂量子物理学的门外汉,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妄人!

图:估计这些问题都是他自己问的吧!

潘院士关于量子加密通信的论文发表在世界顶级的期刊《自然》上,这是接受了世界顶级的同行评议的,相关应用已在“墨子”号实验卫星和量子加密通讯的京沪干线验证了。笔者认为,这种质疑完全是哗众取宠,博取关注,以推销他所谓的“城市规划新模式”。

笔者认为,真正的质疑,应该基于科学事实,并将其写成论文发表在相关的专业杂志上。在一个面向大众的新闻APP上瞎嚷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里没有几个人懂你说了什么,专业人士也不会看这种写在新闻论坛上的“专业文章”。在头条上,你就是吼破喉咙也没人理你的!

以上……


讲科学堂


我们先看看近年来潘在自然杂志都发表了哪些论文,如下:

2015年2月25日 Quantum teleportation of multiple degrees of freedom of a single photon 量子隐形传送单个光子的多个自由度 作者:王希林,蔡新东[...]潘建伟

2017年8月9日 Ground-to-satellite quantum teleportation 地对地量子隐形传态 作者:任吉刚,徐萍[...]潘建伟

2017年8月9日。 Satellite-to-ground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卫星对地量子密钥分配 作者:廖胜凯,蔡文奇[...]潘建伟

发表在Science上的论文:

2016年10月7日《Realization of two-dimensional spin-orbit coupling for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二维自旋轨道耦合的实现。主题是量子模拟,或说是超冷原子,并非最为关注的量子通信研究。

(千万不要和我说啥某某质疑是想要头条上获取秘密!会让人笑掉大牙的。)

那么为何这么多人质疑,我们看看潘和郭院士等怎么说的:1、墨子号是量子通信,后来才说是量子密钥分发加密,还是经典信道通讯。2、对于n个纠缠叠加的光量子他们说可同时存储2^n信息。由于叠加态可并行一步处理2^n信息,由此说明量子计算超大计算能力。3、形容能看清木星上的车牌号。4、形容量子鬼魅作用可用于瞬间传送。

对于n个处于叠加态的量子,由于不确定性原理,每次具现的信息都是随机的,怎么能说成同时存储2^n个信息?这也是他们宣传的地卫密钥分发所用特性,只能传态而无法传想传的数据。而计算系统是需要对信息进行输入编码,并量化进行逻辑运算,这2^n个量子的具现都是随机的,实现个p的并行计算!这可是他们自个理论上的矛盾冲突打脸。压根自相矛盾无法实现的东东。

再看看第一台量子计算机的报道,那是物理模拟质因数分解,并且无法逻辑运算。

这里且不说他们对于光子操控方面的问题,量子力学范围太广,就拿qkd量子密钥分配来说,也不是基于所谓纠缠和叠加态进行,而是基于相位调制偏振态,而大众被忽悠以为我们的量子信息已经走在了世界之巅。太可怕了。


不真实的影子


天天量子,天天量子,不知道有内奸吗??大家都不要回答!小心有人偷窃我们的科学技术。反正即便是假的又怎样!美国前几年还有胡诌的星球大战呢,结果把苏联搞垮了。无论真的假的,大家都尽量少评论。


残碎的鹰眼


实干的科学家不屑打嘴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