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用把民俗街搬入菜市場,裝修簡直像博物館

你多久沒逛菜市場了?

溼漉漉的地面

耳邊還不停充斥著吆喝、砍價

首先進門都不覺得自己進了菜市場,反倒像是進了一個文雅的博物館!


升級改造後的竹苑市場

9月21日重新開業





一改曾經髒亂差的形象

更文藝範十足

搖身一變成為“打卡勝地”

驚豔了不少買菜的街坊!

前方高能!


民俗文化街




藍天白雲天幕




有趣的卡通塗鴉



乾淨清爽的購物環境




竹苑市場建於1995年,曾是城區重點市場之一,也是展示城市“創文”“創衛”成果的重要窗口。但隨著歲月的流逝、時代的發展,竹苑市場設施陳舊、管線及標識凌亂、攤位佈局設置不合理、照明不足等問題日漸突出。



為此,中山公用於4月2日啟動竹苑市場高標準改造。告別溼漉漉的地面,購物環境乾淨舒適得就像在超市一般。



25間鋪位、48個檔位的裝修都超有文藝範,蔬菜水果的擺放整齊得來又色彩繽紛。






頭頂上就是環繞整個市場動線的中山風情畫作,裡面展示了中山的墟市文化、中山重要的歷史街區等。






新竹苑市場在規劃、設施、衛生、安全、消防、環保、管理等方面也得到了明顯提升。




攤位採用統一的臺式佈局,且每個攤位都有溯源秤和支付二維碼,方便消費者支付和食品溯源,同時,食品安全檢測室上的屏幕滾動顯示各類商品檢測結果。

另外,南門電子顯示屏上會顯示實時交易物價等信息,並同步與中山公用其他市場物價情況彙總,最後輸出中山公用市場物價指數。



市場全覆蓋WIFI和視頻監控,實行24小時保安值班制度,保障消費者權益;




為了提供舒適的經營環境,市場還設置環境舒適的蒸煮間,方便市場商戶用餐和交流;




改造後的竹苑市場還設置了市民休閒區。街坊買菜逛累了,可以到旁邊的民俗文化街看一看,或者到蒸煮間坐一坐。


菜市場,不止買菜那麼簡單





竹苑市場配套了一條約700多㎡的民俗文化街,展示農耕、農具、度量衡的變遷、石岐歷史文化,讓已失去的城市印記得以重現。走進市場,就像置身於一個小型文化博物館。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農貿市場治理新格局





據介紹,新竹苑市場加大了食品追溯臺賬電子信息錄入、商戶經營信息展示及物價、經營信息收集等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極力滿足政府監管部門的要求。




其次,在經營模式方面,新市場對生鮮行業均採用“佣金”收費模式,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商戶經營有機統一起來,與商戶群策群力改善經營。


菜市場也有一番風景,跟上老媽的腳步去買菜,這菜市場,糟了,是心動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