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三好学生”,四年级成“差等生”,背后的原因令人寒心

【导读】国庆长假带孩子回老家省亲,恰巧碰到了自己儿时的伙伴带他孩子来玩,朋友的孩子虽然仅仅3岁,但是已经能够熟背《三字经》、《百家姓》等经典著作了,距朋友讲他孩子已经认识四五百多个汉字了。在夸奖孩子聪慧是个小神童的同时,心中隐隐约约间有种担忧——幼儿园“小学化”。

作为一名执教多年的老师,这样的“小神童”对于我而言已经司空见惯了。几年前班里就有一个孩子,刚上一年级就能够熟背《唐诗三百首》了,自主诵读一篇高年级的语文课本了,这样的孩子无疑是一个“三好学生”,但是到了四年级后,这个孩子的成绩一落千丈,一放学便被家长送去了补习班。归根结底,我认为这都是幼儿园“小学化”的后果。

真正天赋异禀的孩子少之又少,孩子能够在一年级就表现出惊人的识记能力,都是人为的培训结果,属于“拔苗助长”型的教育模式。不单单是幼儿园开设拼音、算术这些“小学化”内容,很多家长在孩子刚满一岁便送去了早教班进行强化训练,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学习中,到小学熟背《唐诗三百首》,认识1000来个字并不是难事,然而“超前教育”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埋下了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NO.1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在幼儿园接受过“小学化”教育的孩子,无疑是赢在了起跑线上,当台上老实所讲的内容都是她之前熟记于心的东西时,孩子就会出现上课开小差儿、不专心听讲的情况。而大部分的老师都会忽视这一点,认为学生已经学会了或者是他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因此也不会过多的关注这一现象。但是小学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倘若在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将来进入中学后成绩退步是一定的。NO.2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过早的让孩子学习知识都是一种被动吸收的过程,好比在婴幼儿时期,你给他喂什么他就吃什么一样,长期被动吸收知识会导致孩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认为所谓的学习就是一遍又一遍的背诵、练习,完全体会不到通过探索、实践获取知识的乐趣。NO.3思维固化

真正对孩子有意义的学习方法是“寓教于乐”,通过引导孩子观察、提问、探知而获取知识的一个过程,这样的学习方法会刺激孩子对外界的探知欲望,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倘若一味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无疑会固化孩子的思维习惯。

这也是为什么那位小朋友在一年级是“三好学生”,到了四年级反而成了“差等生”的原因。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好比是一次马拉松比赛,而非100米短跑,因此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不可谓不大,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