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院甲子·征文丨禹晓童:三院带给我的那些“第一次”

甲子薪传,积淀创新。2018年,正值北医三院建院60周年,职工有话要说...

禹晓童,北医三院中心实验室技师

三院带给我的那些“第一次”(北医三院“亲历”系列征文选登)

作为一名职场新人,我来到三院的时间刚刚两年有余,三院带给我的新鲜感仍旧时常令我兴奋、激动,那种作为三院人的骄傲与自豪总在心里回荡。回想起来,三院带给我的几个第一次都让我印象深刻。

初次见面,我在心里默默地说“请多关照”。

记忆里那是2015年的冬天,频繁奔波于各种笔试、面试的我,怀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三院中心实验室面试。经过了科里以及院里的面试和笔试,我如愿收到了体检通知,并最终加入了三院大家庭。正式入职的那天,才算是我与三院结缘的开始,同时开启了我们彼此陪伴、共同成长的漫长旅程。

踏进三院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门急诊大楼、五官科楼,她们静静地矗立在那儿,仿佛在告诉匆匆来往的人们,别着急,有我在。望着楼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几个大字,我在心里悄悄地说,今后的日子还请多多关照。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的我,算是三院的“外来户”,对于北医,对于三院我并不了解,随后的入职培训才是我们相互熟识的开始。聆听院史,感叹于三院迅猛的发展;听受嘱托,重担在肩的责任感涌上心头。三院敞开怀抱欢迎每一位新成员的加入,而我也在努力融入其中。初相识的我,感受到的是温暖、包容,更是责任。

第一次参加运动会,便上演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

2016年的金秋9月,三院运动会如期召开,这是我来院以来的第一个运动会。一大早我就赶往北医操场外的指定集合地点,等待入场式的开始。运动会是全院各科室以及延庆、海淀院区都会参与的大型活动,从大家各具特点的穿着和精彩的入场式设计,就可以看出大家对于运动会的重视,以及通过运动会来展示科室文化、特色的殷切心情。

我也满怀激动之心,期待着与同事们一起走过主席台,高呼整齐划一的口号,并在赛场上一展身手。但有些时候,意外的来临总是让人来不及思考。

就在前一个科室按顺序走入操场的时候,站在我前边的主任突然向后踉跄了几步,眼看就要摔倒,我一把扶住她,定睛一看,原来是站在最前面举着科室牌子的同事突然倒地砸向了她。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摔在地上,意识丧失,心脏骤停。那一瞬间,大家都慌了,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一大早还在和大家谈笑聊天的同事突然就陷入了极其危急的状况。我吓坏了,脑子一片空白,随后在同事的提醒下才缓过神来,匆忙跑进场内寻找急诊科、麻醉科的大夫…...

不停心外按压、人工呼吸,伴随着同事短暂出现随即又消失的自主心跳,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紧张与担心。随后这位晕倒的同事被救护车紧急拉到急诊抢救室,守在抢救室外的我们,看着忙前忙后进进出出的医务人员,倍感焦急;从运动会现场赶到急诊室前来指导抢救的各个科室主任,以及职能处室的领导,甚至乔院长等等,都在关注着这样一位普通三院人的状况。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正是这股强大的力量最终帮助这位年轻的同事跑赢了这场“生死时速”。过硬的诊疗能力、充满爱与关怀的三院文化,正是每一个三院人踏实工作、幸福生活的滋养源泉。

第一次帮助患者,坚定一颗“当向导”的心。

作为中心实验室的一名技术人员,平时工作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科室内,而很少到门诊、病房等医疗区域。有一次到门诊楼一层大厅取药,遇到了一位上岁数的大爷。他操着浓重的外省口音问我,要到哪里去取化验单。仔细询问过后得知,这位大爷要帮助活动不便的老伴取血液的检查结果。

看着门诊大厅排列整齐的自助机,我在心里琢磨,用自助机就好了呀,再一看眼里充满期待的大爷,决定还是亲自帮助他把结果取出来。我要来患者的就诊卡,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告诉他今后可以这样操作取结果。老两口连声向我道谢,随后又回到诊室去找大夫查看结果。

在平时的工作中,虽然去门诊的机会不多,但我每次穿着白衣走在门诊大厅,都会遇到患者询问各种问题,比如如何在自助机上建卡、如何取预约号、怎么用自助机缴费、某个门诊在几层等等。从前自己也不熟练自助机的各种操作,不清楚门诊楼每一层分布的诊室,正是因为遇到了各种上前询问的患者,才让自己在实践中学到了很多,也可以成为一名“志愿向导”帮助到前来就诊的患者。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到三院的医疗过程,也是一种快乐和幸福。

还有许多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在记忆里翻滚,而在今后的日子里,也将会出现更多的第一次让我欢呼雀跃、难以忘怀。三院的过去我不曾参与,但将来一定有我的身影,伴随三院一同成长,再创辉煌。

文 | 中心实验室 禹晓童

院景摄 | 魏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