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5万做月薪4000的公务员,真值

去年11月份,帮亲戚家一个孩子参谋找工作,趁周末来我这讨论了几次,一直也没见他找到满意的。财会专业的一本生,在青岛也只能拿到5000左右的月薪。

帮不上忙,一时也没办法,其实现在的本科生,即便在一线也少有过万的。

年底,家庭条件还不错的他花了15万,找人安排了一个国营的保险公司,在财务部负责收款业务。

我把这件事讲给了身边的银行,会计公司的朋友,大家的反映出我所料:

有什么想不开的,为何要去干这个,又不是做什么吃香的业务;

年轻人一定要经历过现实打击,才能清醒的看待工作;

是不是小说看多了,还是听办事的人忽悠了,怎么会花钱进国企干这种岗位;

我很好奇的问道:

这类国企不是像银行一样吗?朝九晚五,调休,双休,年底福利还不错。

看来我太天真了,实际这群朋友道出了现实:

保险这种公司,早已不是当年。国企,民企竞争异常激烈,你看人家政府服务结构,双休,随时以网络故障为由关门休息。而我们,像银行一样苦逼,为了拉客户,所有相关人员跟着早晨七点就到,周末还得加班,赶上忙时还没调休;

像这种财务的岗位,数钱,存钱,查账,没什么活了,每天重复忙的一逼;

挣得还不如拉保险的多,图啥?15万不如付个首付,多买几套房。

呵呵,收到这些吐槽,我也挺纳闷的,当国企员工,当公务员,就真的那么糟糕?既然这么糟,为什么你们不离职?

为此,岚小老师也仔细研究了一番。

其实,公务员和国企那些看似稳定的岗位,实际分两种。

第一种:掌握足够权势资源的岗位。

实际上,挤得头破血流的是这类工作。

有钱的人,想买权未必那么容易。

有权的人,想要钱却非常容易。

你处在任何一个审批流程的节点,都算是有权势的人。这些人经常接触地方的小企业家,酒肉相交,也算混个上流的圈。

那些在国企混的不错的人,基本上圈子也都很油。

对此,我也没法反驳不值。

第二种:混到退休最多是个处长。

我的这个亲戚,实际就是花钱去了第二类岗位。

这种岗位本身不去拉业务,不创造直接的市场价值。比如物流的登记员,银行的柜员,保险公司的内勤。

这些岗位,所谓的稳定,就是不承担什么风险,自然升职机会和薪水也没什么大的浮动。很多机构这类岗位都是官二代继承,何必花钱去争。最后那个处长,科长估计也轮不到你。

花了15万,我倒是觉得走这么个岗位确实不值了。再仔细想想,能花钱买的岗位,基本都是上层不怎么关心的闲杂活。

懂了这个,我终于明白我的那些朋友为何吐槽,同是体制内,实际他们是有点看不起这类工作。

像我的这位亲戚,他所谓的值,背后是追求的不同,类似的人并不在乎这些岗位到底能带来什么收获,每个月4000元的薪资,照样开车几十万的车,每年出国游,朋友圈晒一晒周末健身的照片,一切看起来都是富人的生活。

职瓣

从作者的文章中,我也联想到了身边发生类似的事。

花钱找到的工作,这些人也觉得很值。

十年前,在老家满18周岁的孩子只要拿8万元就可以去一汽大众做工人。那时的一汽,不可一世的薪资福利,尽管签的是外服,但每个月到手薪资不会低于5000。

我在11年本科毕业时,税前工资才2200元。

面对如此的诱惑,很多没读大学的人,即便家庭环境一般,也挤得头破血流要去。在他们眼里,这笔买卖太值了。如果是我,我可能也这么认为。

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实际2016年前后,一汽大众爆发的薪资赔偿风波彻底揭露了丑陋的一面,但更可怜的是:那些觉得很值的人,都成了受害者。

这些从农村走出来的中专学历的孩子,根本都不知道自己花了十几万签的工作并不是正式合同。十几年下来,很多人被中介坑了近60万。尽管一汽大众被起诉的新闻闹到了微博头条,但至今仍然被有关部门压着难以见世。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更没有基本的法律常识,就会被设置游戏的人套路。

可是,我的初中同学却一直认为,虽然被骗了,但这几年也算值了,否则也不知道中专毕业能去做什么,那些年挣的钱也买了套80平的房子。

在这些官二代,没读书从农村走出来的人眼里,难道不值得吗?

Gavin出品

职瓣

In colorful life,someone was born rich、born poor,快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