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戶區改造拆那麼多的房子,到底錢是哪裡來的?

很多四線城市和縣級城市的棚戶改造工程正在進行,許多居民的房子被徵收。

就以雲南某縣的拆遷為例,牽扯到的搬遷用戶高達數千戶,動用資金多達上百億。很多當地的老百姓感到非常好奇,他們常常會問:像我們這麼好的房子拆了就拆了,但是這麼浩大的工程,ZF哪裡來的那麼多錢運作?一個縣城的財政一年不過七八億,動不動就兩三百億拆建,一個縣也得三十多年的財政總和呀,這些錢是從哪裡來的?

其實,棚戶區改造的資金來源於銀行貸款,從哪個銀行貸呢?

國家開發銀行!

國家開發銀行為何有那麼多錢呢?

告訴你,央行支持國家開發銀行加大對“棚戶區改造”的信貸支持力度,允許地方政府拿土地作為抵押,獲得棚改貸款。棚戶區改造的補償屬於投放基礎貨幣,由國務院下達棚改計劃然後地方ZF去執行。一般情況下,地方ZF把農戶的房子徵收後,就可以用這些土地去開發銀行抵押貸款,從而獲得天價的啟動資金。

有的朋友還會刨根問底,那麼央行的錢從哪裡來?

說白了,央行那就是國家的銀行。當國家建設需要錢的時候,一般有三種渠道:一種是向百姓提高徵稅;另一種是向老百姓借錢,而最後一種就是開動印鈔機印錢。當然了,最後一種渠道來得最快又不麻煩,所以是國家常用的選擇。

需要注意的是,一個國家的

貨幣每增加一個量級,單位貨幣的購買力就會相應下降,大量的貨幣流入市場會造成通貨膨脹。有的國家利用超量的貨幣印刷,從而秘密地、悄悄地、神不知鬼不覺地洗劫人民的財富。

巨量的放水貨幣流入市場,導致貨幣的購買力下降,這相當你前年5元能吃一碗麵,而今年要10元錢才能吃到,道理就在這。

多數人在這個被剝奪的過程中會被變窮,有少數人會暗中暴富。暴富的那批人是在貨幣還沒有流通到市場之前就拿到錢了,他們會購買許多商品或實物(也包括房子)進行財富積累,之後增發的貨幣開始流向市場,最晚拿到增發貨幣的就是被收割財富的那批人,這批老實人通常就是靠工作收入的勞苦大眾。

換言之,每一次超發貨幣大興土木搞建設,其實每個手執貨幣的人都為此投入著貢獻,因為他們手中的錢實質已經被抽取了一部分,已經在貶值了。

歷史上最早的通貨膨脹發生在1923年的德國,因為德國政府瘋狂的印鈔導致貨幣飛速貶值,德國工人為了防止工錢貶值,要求工廠每天早上就預付給他們當天的工錢,他們拿到錢後就立即去買東西,因為一到了晚上,工錢就會貶值一倍,再想買這些東西就得掏雙倍的錢,自己早上賺了10馬克到下午ZF就印刷了1億馬克,這些印出的錢就在不知不覺中收割了他們手中的財富。

我國從2003年把房地產定為國民經濟支柱之後,也開始了瘋狂的印刷潮,90年代我國的M2總量不過1.5萬億,到2003年印刷量就開始增到22萬億,到了2008年簡直就變成瘋牛,當年就印了20萬億,總量達47萬億,之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日夜不停地印錢砸入房地產,到今年6月末,放水量已經超過177萬億。

相比美國印鈔速度,中國已經完勝!

天價放水資金湧入,水漲船高,國家開發銀行可以用驚人的放水量來解決棚改所需的資金問題了。

但是需要明白的是,靠國開行PSL是不會長久的,地方ZF向開發銀行貸的款必然加速地方債務,一旦在土地上搞不了創收,地方人民的負擔將會加大,故而它只能是一時為了加快去庫存的權宜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