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内部两大集团的决战,元朝军队为何打了40多年?

FCG冯春光


忽必烈自称大汗的时间是1260年,建立元朝的时间是1271年,灭亡窝阔台汗国,基本结束与其他蒙古汗国征战,并获得各大汗国认可的时间是1309年。这一样一算起来,元朝军队确实与其他蒙古汗国打了四五十年的时间。

这个过程很长很煎熬,忽必烈直到死(忽必烈去世于1294年),都没有看到元朝与其他蒙古汗国关系正常起来。

(忽必烈像)

不过,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其实还是忽必烈自己造成的。

蒙哥大汗战死在南宋四川钓鱼城后,在蒙古监国的阿里不哥就不断派人来联络忽必烈,让他回国参加商讨选大汗的事宜。但是忽必烈并没有回去。他担心有两点:一是担心回去后,就被阿里不哥给扣留。二是担心回去参加推选,自己并没有把握被推选为大汗。

忽必烈不会去,干脆自己找了些人召开忽里台会议,并宣布当上蒙古帝国的大汗。

这件事,不但让阿里不哥很不满,也让蒙古本土的很多宗王不满。当时基本上除了他的兄弟旭烈兀支持他外,没有人支持他。

于是,阿里不哥随即也召开了忽里台会议。出席阿里不哥举行的忽里台会议的,差不多包括蒙古的所有老牌宗王:一是术赤的孙子忽里迷失和合刺察儿;二是察合台的儿媳兀鲁忽乃(她丈夫哈剌旭烈已死,她是实际统治者)、察合台的孙子阿鲁忽;三是窝阔台的孙子尔赤(合丹的儿子)、海都(合失的儿子);四是蒙哥大汗的儿子阿速台、玉龙答失;五是成吉思汗的兄弟帖木格的两个重孙子。这个阵容非常强大,阿里不哥在会上被推举为大汗。

可以说,阿里不哥被推举为大汗,非常具有说服力。

(攻打阿里不哥)

忽必烈当然不干了,于是提兵攻打阿里不哥。

忽必烈之所以敢率先自封大汗,最大的底气就是他兵强马壮,实力强劲。阿里不哥当然打不赢,所以这个仗打了四年后,1264年,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1266年,阿里不哥暴卒。

忽必烈虽然战胜了阿里不哥,但是并没有赢得蒙古其他宗王的支持。大家都各自为政,不承认忽必烈大汗之位,也不去朝见忽必烈。

忽必烈当时正在着手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发动对南宋的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打到1279年,崖山之战后,忽必烈的元朝,才吞并南宋,实现了统一。

不过,忽必烈虽然把精力几乎都放在南方战事上,但是他也没有放弃瓦解那些不服从他的蒙古宗王。他先是准备搞乱察合台汗国,把一个亲附于他的察合台的重孙子八剌放回察合台汗国内,帮助他夺取察合台汗国的汗位。

不过,八剌回国夺位后,就叛变了忽必烈,与金帐汗国、窝阔台汗国联合起来,反对忽必烈。在这个过程中,察合台汗国的海都渐渐地成为了首领,带领大家和忽必烈作战。

忽必烈虽然双线作战,但是他毕竟兵强马壮,因此,在与另外三大汗国联军作战过程中,始终占据着上风。不过,却并不能把三大汗国瓦解。

(卷土重来的海都)

1269年,忽必烈派大将那木罕打败海都,海都逃走,不过随即卷土重来。1274年,忽必烈增加军队,派大将安童帮助那木罕打海都。没想到安童被部下昔里吉(他是蒙哥大汗的儿子)抓住,送给了海都。1286年,海都的联军一度和东道诸王联合起来,打到元朝的哈拉和林,后来被元军击退。

1294年忽必烈去世,他的孙子铁穆耳(元成宗)继位。元朝和三大汗国(主要是海都)的战争又断断续续打了很多年。1301年,海都在进攻元朝的时候,受了重伤,死在回去的途中。

海都去世后,海都的后人发生内乱。元朝大将海山(后来的元武宗)利用这一点,对海都的两个儿子拉拢加攻击,各个击破。在这个过程中,察合台汗国及金帐汗国都先后承认了元朝的宗主国地位。直到1309年,海都最后一个后人投降元朝,强盛一时的窝阔台汗国灭亡,元朝作为宗主国地位,最终才被所有宗王所承认。

总结一下,元朝在这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战争中,之所以最终能够打胜。一是元朝实力强劲,二是三大汗国联军互相之间勾心斗角,暗战不断。三是强势人物海都受伤去世。四是经过了半个世纪的人事变迁,相逢一笑灭恩仇。


张生全精彩历史


蒙古内部两大集团的决战,元朝军队为何打了40多年?这个问题非常好,其实通过了解元朝和其它几大汗国之间的战争,也可以帮助各位朋友了解一下元朝和蒙古帝国的区别究竟在哪。

为什么说忽必烈给蒙古帝国送了终?

现在的网上还有好多朋友搞不清楚元朝和蒙古帝国的关系,觉得元朝和蒙古帝国是一回事。但其实如果元朝和蒙古帝国是一回事,那么也就不可能有后来忽必烈和铁穆耳祖孙两代和窝阔台汗海都之间的30多年大战了。

客观地说,在忽必烈之前,蒙古帝国确实是一个整体。当时在窝阔台的儿子贵由死后,托雷家族把大汗的位置给抢了过来,虽然窝阔台家族不愿意接受,但很快被蒙哥镇压,蒙古帝国的统一得到了维持,成吉思汗铁木真其它几个儿子的家族也都接受了这种安排。因此大家都在蒙哥的统一指挥之下,西征的西征,南征的南征,继续为蒙古帝国开疆拓土。

蒙哥在位末期最后的统一蒙古帝国

而且之后几年,蒙古帝国的对外战争进行的尤其顺利,1254年蒙哥的弟弟忽必烈南征灭亡了大理国,大理王段兴智投降。1258年,蒙哥的另一个弟弟旭烈兀西征灭亡了阿拉伯阿拔斯帝国,将阿拉伯世界的末代哈里发穆斯台绥木俘虏之后用乱马踩死。而到公元1260年,旭烈兀又灭亡了当时亚洲最后一个伊斯兰王朝阿尤布王朝。

但这时,正在南征南宋的蒙哥却在四川突然死了,而他这一死,就给蒙古帝国敲响了丧钟。因为蒙哥死后,他的三个弟弟其实都想继承他的汗位。但这三个人在这时却已经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势力。其中留守蒙古本部的小弟弟阿里不哥代表的是蒙古传统势力,即一切都按蒙古传统办,其中就包括按蒙古“幼子守灶”的习俗,让自己继承汗位。

应该说阿里不哥的主张是得到了当时多数蒙古本部王公和其它几大汗国支持的。但长期在汉地经营的忽必烈却不愿意就这样看着阿里不哥把大汗位置拿走。于是他在一些自己身边蒙汉大臣的拥立下,抢先在靠近汉地的上都城附近,按照汉制称帝,并建年号为中统。

忽必烈是元朝的建立者,却也是蒙古帝国的掘墓人

而旭烈兀则有很深的基督教背景,因此他对征服伊斯兰教故地的兴趣似乎超过了当上蒙古大汗的兴趣。虽然他在得到蒙哥的死讯之后,也做出了回师的架势,但回师之后没多久,他留在中东的偏师就被埃及马穆路克王朝歼灭,旭烈兀大怒,本来想再发大军去打马穆路克,但此时信仰伊斯兰教的金帐汗别儿哥却因为旭烈兀杀死末代哈里发而跟他结上了仇,结果旭烈兀即没回成师,又没教训成马穆路克,反倒是先跟同样是铁木真孙子的别儿哥打了起来。

而忽必烈这边称帝后不久,阿里不哥也在其它几个汗国的支持下称汗。之后双方就开始了内战,结果阿里不哥虽然占有蒙古本部,还得到了其它几个蒙古汗国的支持,但却打不过掌握了汉地和高丽军队的忽必烈,四年之后被迫投降。这样忽必烈就占有了蒙古本部和汉地,成了蒙古大汗。但这时其它几个汗国却借口忽必烈行汉法,已经不是正宗蒙古大汗,所以拒不承认其大汗地位,反而纷纷自立,成为了独立国家,只有旭烈兀建立的伊儿汗国承认忽必烈的大汗地位,但因为伊儿汗国和忽必烈的领地根本不接壤,所以最多也只能算是个海外藩属国了。

元朝建立与蒙古混战

而阿里不哥在被忽必烈囚禁了两年之后就死了。他这一死,其它几个汗国就更加不承认忽必烈的地位了。公元1268年,窝阔台汗海都和察合台汗八刺以及金帐汗在怛罗斯河附近会盟,公开反对忽必烈以及和忽必烈结盟的伊儿汗国。

忽必烈一看我当大汗你们不承认,那除了打还有什么可说的?第二年就派大将那木罕去讨伐海都,而且打败了海都。但窝阔台家族毕竟也在其领地上经营了几十年了,一场败仗也动摇不了其根基。而忽必烈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也不管其它几个汗国怎么看了,在公元1271年把蒙古的国号都改成了元朝。3年之后,忽必烈再次派遣大军讨伐海都,但途中却遭遇部将反叛,连这次出征的主将安童也被抓走献给了海都。

元成宗铁穆耳时代蒙古各汗国曾迎来了最后一次短暂和平

而忽必烈看到海都一时半会也解决不了,而且自己早已把元朝定位成中原王朝,远在中亚的海都并不是自己的心腹大患,所以在后面几年索性也不管海都了,反而是专心攻宋,最终在公元1276年攻克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将南宋最后的抵抗势力消灭,统一了中国。而在这种情况下,其它几个汗国就更不可能听命于他了,所以这仗只能继续打。到公元1286年,海都甚至还趁忽必烈再次筹划东征日本之时,一度攻克了蒙古旧都和林,但不久之后被击退。

就这样,一直到忽必烈去世,都没能解决海都问题。而直到他死后8年,他的孙子元成宗铁穆耳才最终在战争中将海都击毙。后来元朝又联合金帐汗国制服了察合台汗国,之后察合台汗国和海都的儿子都向元朝表明了臣服的态度,承认铁穆耳为蒙古大汗,同时伊儿汗国和金帐汗国也签订了和约,蒙古帝国名义上又恢复了统一。

最终形成的元朝与三大汗国对峙形势


但这次“统一”其实只是几个汗国向元朝称臣,元朝皇帝并没能恢复蒙古帝国时代能够号令四方的权威。而且不到十年之后,元朝和伊儿汗国就再次与察合台汗国发生战争,而金帐汗国则开始禁止蒙古传统信仰,开始全面倒向伊斯兰教,并与伊儿汗国再次发生矛盾。曾经蒙古帝国的各个汗国都开始向当地王朝转化,各方也逐渐形同陌路了。


桃花石杂谈


1279年崖山海战后,南宋灭。蒙元帝国成了大陆的霸主、忽必烈成为元朝的元世祖。似乎此时海内外升平、一切再无杂音。可是,现实情况却不是这样子的。在元帝国西北方向,窝阔台之孙海都。在1268年发动叛乱,成立窝阔台汗国。

同为黄金家族的一员,为什么要叛乱呢?为什么要自建一国呢?凭借着什么能和元朝打了四十余年的仗?一个个问题脱口而出。要讲这个问题,咱们就得从阿里不哥说起:

蒙哥大汗在阵前突然暴亡。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打了将近五年的恶仗,忽必烈这才最后取胜。而这个海都,在这场争夺汗位的战争中,是支持阿里不哥一方的。大方向这就清楚了。

因为成吉思汗曾经说过:只要窝阔台有一个吃奶的后代,都比其他人优先继承,窝阔台即大汗位时,全体宗王曾经立下“只要是从窝阔台合罕子孙中出来的,哪怕是一块肉,我们仍要接受他为汗”誓言。而海都却把这句话当了真。认定拖雷后人是攥权压位。他海都才是大汗的合法继承人。因此他与钦察汗国会盟,与察合台汗国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同盟关系。总之就是不断地反对忽必烈、去谋求汗位的继承权。把反对忽必烈、伊儿汗国的行为挑为公开化。

忽必烈当然不愿意、也不容忍海都这举动。而且再加上窝阔台汗国正好处于元朝与海外三个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之间。这使得元朝要想向三个汗国传达旨意变得困难,也使蒙古大汗国变得有名无实起来。这不得不逼得忽必烈要在漠北向海都动刀兵了

海都虽说兵力不如忽必烈、疆域不如忽必烈、国力不如忽必烈。但是他深谙汉人合纵连横的思想。兵与政皆行诡道。

在外交上,能真正支持忽必烈的汗国只有蒙哥系的伊儿汗国一个。海都则有钦察汗国及察合台汗国的支持与响应。中亚核心地带基本上都受海都的有效控制。

在军事上,元朝灭宋后,占领长江以南后,军队的结构就开始慢慢发生改变:由全游牧骑兵部队变成了步兵、炮兵、运输兵多兵种组合的军队。尤其是增加了不少长江以南的步兵。逐渐丧失了初时的机动优势。而海都的军队则是由蒙古及一些喀喇契丹、突厥部队构成。依然保持着全游牧骑兵。高机动、高灵活性。

虽然说在交战中,蒙元军队在正面交锋中,多兵种结合优势,可以轻松击败海都的游牧骑兵。但是海都战术就是”不胜既走“。利用骑兵的灵活机动性,使蒙元军队即使是取胜,也无法长途追赶,扩大胜利果实。

战术上海都还是采用成吉思汗时代的经典穿插战术:通过大量骑兵在宽阔的战线上展开,趁着敌军步兵和骑兵没有列好阵势的时候,迅速发起冲锋。而轻骑兵则一面展开弓箭袭扰,一面以良好的机动力将敌军分割包围。重装骑兵利用敌军各部自行躲避时形成的空隙,顺势冲阵。而元军军队兵种结构的复杂,让得他们的布阵速度变慢。在这种布阵不及的情况下交战,失利也就变得不可避免。

可是,元朝驻扎漠北的军队,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大多还是军中骨干精英。单兵素质是远远超过驻守华北、华南的蒙元军队的。

而得益于疆域的广阔,南方税赋充足的基础上,兵饷、粮草、器械、装备无一不占优势的蒙元军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性。最后,根据月赤察儿的纪念碑文记载:在合剌合塔山会战后,元军与海都都哇联军又进行了一场大规模交战。元军总共有五军,月赤察儿领其中一军,绕道海都军的侧后发起突袭。元朝的五军夹击,造成了海都和都哇联军的大崩溃,似乎这场会战最终以元军的胜利告终。(也有一说元军此战其实是失利的。)再后来,窝阔台汗国国灭。

长达四十余年的海都之乱似乎是告一段落。但是有些人从蒙元与海都的战争中,看到了元朝正在走向虚弱的状态。他们一旦确立了农耕作为国家主要财赋源头以后,就会很快走向武力的快速衰退时期。这在合剌合塔山之战54年后,元朝面对红巾军起义时那种软弱无力的反应,正是这种衰退导致的最终后果。

该文仅表述个人观点,因本人学识有限,文章有诸多错误之处,还请各位友友批评指正。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恒实说”。更多精彩,尽在恒实说!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