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放得多,真的对身体好吗?有何科学依据?

部长啊江


放屁是人体为排放聚集在肠道内的废气的自然反应。肠道内的气体来自2个途径:(1)肠道内的细菌分解食物产生;(2)误吞入或摄入本身就有气体的食物(如碳酸饮料)。

在第2个途径未异常增多的前提下,放屁很多,说明食物在肠道内待的时间过长,给细菌分解提供了好机会。这非但不是身体好的信号,反而预示着肠胃功能异常或饮食习惯不佳。

下面,“问上医”就为您讲解为什么会是这样。

为什么会放屁?

想知道为什么,我们先了解下屁究竟来自何处。

我们肠道内的气体大部分都不是人体产生的。这些气体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肠道内的细菌消耗了营养成分后产生的废气(与发酵类似),另一种是人为吞下的大量空气或喝入某些饮料(如碳酸饮料)后释放的气体。

第二种来源很容易明白,我们重点讲下第一种,即吃某些食物后容易产生的气体。总的来说,吃入任何食物都会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产生气体,且营养成分在肠道内呆的时间越长,细菌们消耗掉它们的量就越多,产生的气体就越多。

营养成分在肠道内呆的时间长短取决于下文所示的几个因素。

因素1:短时间内吃入大量食物,消化速度慢

大部分食物都需要在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单分子(消化),才能从消化道壁进入体内(吸收)。酶分解食物是需要时间的,酶的量也是有限的。因此食物吃的太多,尤其是难消化的食物,细菌们接触到这些物质的机会就越多,产生的气体也就越多。

尽管人体消化吸收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的速度较快,但如果短时间内大量吃入富含这些物质的食物,来不及消化吸收,容易在肠道内发酵(细菌分解)产生气体。

人们容易在短时间内大量摄入的食物包括:米饭、面条、面包、蛋糕、饼干、红薯、栗子、水果等。

因素2:食物难消化

除食物的量外,食物的消化难度也决定着屁的多少。

细嚼慢咽会大大降低食物消化的难度,可缩短吸收所花的时间。此外,面条经过反复揉搓后,结构发生变化,其消化难度要高于大米制品。即使同样由大米制成,含等量大米的稀饭也要比米饭产生的气体少。

因素3:吃入富含短链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吸收速度慢

尽管短时间内大量吃任何固体食物在都会增加放屁次数,但吃某些食物的确会更容易放屁。短链碳水化合物具有吸收慢、渗透性高及易被细菌快速发酵等特点,因此摄入包含短链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容易放屁。常见的短链碳水化合物包括果糖、乳糖、山梨醇、棉子糖、果聚糖、低乳半聚糖等。

富含果糖的食物:洋葱、洋蓟、苹果、李子、桃子、蜂蜜。富含乳糖的食物:牛奶、冰激凌、奶酪。富含山梨醇的食物:李子、苹果、桃子、梨以及将山梨醇作为甜味剂的口香糖、糖果。富含棉子糖的食物:芦笋、卷心菜、菜花、豆类。

因素4:吃入富含可溶性纤维素的食物,无法吸收

牛羊等动物体内存在分解纤维素的酶,所以它们能靠吃草生存。但人体内不含有降解纤维素的酶,因此吃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尤其是那些可溶性纤维素(易被细菌接触),只能通过排泄或细菌消耗掉他们,后者会产生大量气体。

燕麦片是含糖少、可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健康早餐,不过它富含可溶性纤维素,因此容易导致胀气。

燕麦粥、燕麦饼干以及其他燕麦制品都是如此。此外,水果、豆类中的可溶性纤维素的含量也较高。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避免吃含纤维素的食物,相反,适量的纤维素可软化大便、刺激肠胃蠕动,有利于缓解便秘。但如果您要出席重要场合,可适当减少可溶性纤维素的摄入量。

因素5:患上某种疾病,导致缺乏必要的消化酶

有些人天生缺乏某些酶,导致这些成分只能被细菌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例如乳糖不耐受症患者缺乏消化乳糖的酶。牛奶和其他乳制品中含有乳糖,如果你的身体没有足够的乳糖酶,吃入这些食物就容易产生气体。奶酪、冰淇淋、牛奶都含有大量的乳糖。

乳糖不耐受症患者需要避免吃这些富含乳糖的食品,以免导致腹部胀气、腹部疼痛。可以尝试无乳糖的奶或使用帮助消化乳糖的药物。

因素6:患上某种疾病或年老,导致排泄速度减缓

患上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肠梗阻、便秘等疾病会大大增加食物逗留在体内的时间,细菌分解营养成分产生废气的量就会大大增加。此外,年龄也会导致肠道蠕动减弱,降低排泄速度,导致放屁增多。

放屁很臭是什么原因?

屁的成分主要有两种:

一类是氮气(59%)、氢气(21%)、二氧化碳(9%)、甲烷(7%)、氧气(3%)等无臭气体,另一类是氨、硫化氢、吲哚、粪臭素、挥发性胺、挥发性脂肪酸等微量气体(总量占1%左右)。

前者主要负责“量”,后者负责“臭”。吃入过多蛋白质(肉类、豆制品)会增加第二类气体产生的量,使屁的威力陡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