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研:創新求變,繪就脫貧新畫卷

柑橘園區。

研經鎮王家溝村基礎設施建設新貌。

口山峰

井研是典型的丘陵老旱區。宋代詩人陸游曾用“地瘦竹無葉,風乾茅有聲”來描述井研的貧瘠。在這有著42萬人口、8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場脫貧攻堅戰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近年來,在井研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井研人開拓創新、求真務實,聚焦精準、精確,做到“扶真貧、真扶貧”。2017年底,井研縣已脫貧人口達到5234戶14487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24%。

園區帶動多元增收 產業助力脫貧奔康

在樂山,井研的柑橘家喻戶曉;在井研,繁盛雜交柑橘專業合作社同樣家喻戶曉,其建成的果園面積5.2萬畝,果園分佈在3個縣區11個鄉鎮的43個村,受益人口達5萬多人。

2013年起,繁盛雜交柑橘專業合作社引入“分包”概念,推行“大園區+小農場”模式,即由繁盛雜交柑橘專業合作社按照統一標準建園,再面向社會招商,引入農場主分包果園,開展從種植、管護,到包裝、銷售的統一服務。如今,在這個大園區裡,136位農場主各自耕耘著自己的一方橘園。

“畝產量達6000斤左右,畝均純收入可達1萬元以上。”井研縣繁盛雜交柑橘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範敬超告訴筆者,最具優勢的是,未來幾十年,合作社能根據市場行情的變化,採用高接換新品種,始終佔領品種、品質、市場競爭的制高點。

園區帶動多元增收,產業助力脫貧奔康。近年來,井研按照“生態綠色、種養循環、農旅互動”的思路,以雜交柑橘為主產業,在研城鎮、集益鄉等周邊9個鄉鎮43個村300平方公里範圍內,建設了10萬畝優質晚熟雜交柑橘,配套建設了果畜循環、農旅融合等特色園,打造了串珠成鏈的百里產業環線。截至2017年年底,井研百里產業環線已完成投資2.21億元,累計流轉土地6.9萬畝,建成果園4.6萬畝,完成產業大道環線建設120公里、園地機耕道650公里等基礎及配套設施,產業環線初具規模。農民流轉土地獲得租金收入3600萬元,3800農民就近在園區務工增收4560萬元,其中1580戶貧困戶通過流轉土地、園區務工,實現戶均增收3800元。

不僅如此,井研還以建設全省現代農業示範縣為契機,在增強貧困群眾“造血”功能、內生動力上狠下功夫,深入實施特色農業產業增收脫貧工程,引導貧困群眾通過參與現代農業發展增收致富,實現貧困群眾穩定脫貧、長效脫貧。目前,井研已扶持全縣5120戶貧困戶發展柑橘、生豬、肉兔等特色產業,戶均增收1300元以上。

三年任務一年完成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

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是制約井研脫貧攻堅進程和拉低脫貧攻堅成效的主要問題。

2016年底,井研縣審時度勢,大膽提出“三年扶貧項目建設任務一年完成”工作目標,通過精準規劃項目、全力籌集資金、合力做實基礎、嚴格實施程序、強化項目管理“五大抓手”,全面打響基礎設施建設攻堅“大會戰”。

王家溝村,位於井研縣研經鎮南部,為省定貧困村。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優先建設基礎設施,用一年時間完成了三年的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實現了路網全硬化、水網全保障、電網全提升、網絡全覆蓋,改善條件吸引農業經營業主規模發展特色產業。

現在的王家溝村已完善基礎正引鳳築巢。截至目前,吸引了9家農業經營業主到王家溝村流轉土地發展現代農業,流轉土地1280畝,發展澳蝦養殖園150畝、生態垂釣園300畝、柑橘園680畝、鳳凰李園150畝。同時,23戶貧困戶在產業園區的帶動下,自主發展柑橘、水產等特色產業50畝。通過爭取縣扶持村集體經濟試點項目,村集體投資30萬元入股專合社年分紅2.4萬元;投資70萬元打造村集體柑橘園50畝、李子園30畝、澳蝦養殖池20畝,2018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將達到4.5萬元。

分全鄉紅廟村是“井研農民畫第一村”,也是省定貧困村。“2015年8月我第一次踏進村裡,到處都是爛泥路,只有村委會到園區的道路硬化了。”市委講師團派駐紅廟村駐村幫扶第一書記黃方文回憶道,“全村基礎設置薄弱,發展條件差,脫貧任務重,要發展產業脫掉貧困帽子,首先就要改善基礎實施條件。”

依託分全水產園區,井研實行貧困村項目規劃與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對涉及產業發展示範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實行財政投資與經營業主共同投資建設的方式,實現共建共享共贏。水產園區的發展壯大帶動了周邊群眾的增收致富,全村土地流轉2700畝,村民獲得土地流轉收入180萬元;通過產業扶持基金和財政專項扶貧資金80萬元量化給75戶貧困戶併入股魚邦水產養殖公司,戶均增收1280元;120名村民在水產園區務工,戶均增收1.8萬元。

如今的紅廟村已蛻變為群眾生活便捷、產業蓬勃發展、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的 “幸福村”,一條條平坦的水泥路蜿蜒出優美的曲線,沿途魚塘成片、橘園飄香;四周屋舍整潔、環境優美,房前院後鮮花盛開。

創新求變集中幫扶“脫貧幸福村”裡曬幸福

10月9日,井研縣周坡鎮的“脫貧幸福村”裡,暖陽灑在86歲的高灘高石村10組老人陳林身上,他臉上濃濃的笑意帶給人溫暖。“脫貧幸福村”並非一個行政村,而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是井研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特殊家庭進行居家和集中救助幫扶的探索。

筆者瞭解到,自2016年起,井研投入1750萬元,在研城鎮和周坡鎮試點建設兩個 “脫貧幸福村”,對全縣摸底調查的500餘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特殊困難老人進行集中供養。經徵得特殊貧困老人家庭同意,再經由村、鎮、縣三級審核,目前,兩個“脫貧幸福村”已有近百位老人入住。

陳林告訴筆者,由於自己身體半失能,加之自己的兒子在廣州打工無人照顧他,再加上日常用藥,他常常入不敷出。住進“脫貧幸福村”後,陳林能保證兒子在外長期穩定打工,保證家庭穩定收入。82歲的王村鎮紅專村蔡煥艮也是一名半失能的老人,無人照顧的他選擇了 “脫貧幸福村”。“住在這裡很省心,醫務人員對我們照顧得也很好。”蔡煥艮說。

“建脫貧幸福村的目的是把原家庭的護理成員解放出來,集中精力發展產業,最終實現脫貧致富。”“脫貧幸福村”負責人李盛樞告訴筆者,“脫貧幸福村”只象徵性地收取贍(扶)養人每月150元生活費,老人們入住不用再花一分錢。“貧困老人在這裡是一個動態供養的過程,一旦老人家庭脫貧,就將搬離,讓其他符合條件的貧困老人住進來。”井研縣民政局副局長吳凌說,按照規劃,全縣特殊貧困群體將在6年內完成脫貧,之後,“脫貧幸福村”將轉型為社會養老機構,實現自身持續發展。

“脫貧幸福村”集中救助模式實施以來,入住對象及其家屬滿意,社會反響良好,得到了省、市各級部門和領導的一致肯定。此模式可複製、可推廣,目前已在沐川、峨邊等區縣推廣,並探索了多元化的集中幫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