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目前进展情况,“中国制造2025”能如期完成吗?

火狼62


天下本无事,奈何骚客有闲!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凯腾聚知

《中国2025》选择了制造业中22个领域作为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示范推广领域。

目前国家试点只批准了5家。

取得重大突破有3家:

一是广州市以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为载体的印刷与柔性显示制造中心。

一是西安市以西安交大为载体的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一是北京市以北汽比亚迪吉利联盟为载体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

由于模式要求非单一主体资本发起独立法人+联盟模式。资源整合有一定难度! 目前还没有成熟模式,涉及利益主体比较复杂,各省都在推进省级制造中心。

本人正在协助企业做省级制造中心的前期筹措和准备工作。需要花费时间找各利益攸关方的共同点,同时对好的项目政府也采取审慎支持态度!(先运营取得一定成绩,政府再给予资金以及名分认可)!

制造业创新是一项长期任务,2025能够形成多个成熟创新中心平台应该是有可冀许的,但全面实现22个领域的突破比较难。

国家2020年进行中期检讨以及修订的可能性比较大!(目前工信正式文件第一阶段是2016-2020)

个人总结,真正的难度在于“联盟粘结剂和初始核”的形成!

制造业创新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不可能一戳而就,所以2025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

制造业创新国际间竞争很激烈,

美国先后提出实施《先进制造伙伴关系计划》、《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发展先进制造业及技术。

德国提出了工业4.0的发展蓝图,致力于以信息物理系(CPS,Cyberphysical System)为核心、智慧工厂为载体,发展德国工业4.0,并将其定位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技术平台。

日本公布了产业结构蓝图,确定了10个尖端技术领域,并以此为依托强化国内制造业。

英国、韩国、印度等地区亦提出积极的战略和政策,推动新兴技术在装备产业技术领域加快融合。


凯腾聚知


不可能,“中国制造2025”分三步,第一步的目标是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要想达成目标,简直是痴人说梦。第一步达不到,后面两步也就不急着了解了。

制造业的发展是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的,最让人无奈,同时也最悲剧的一点是,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靠的不是数量,而且数量再大都不可能转化为质量的提升。

到2025,满打满算不过七年,七年的时间能够在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吗?

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强国主要有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等,而且这些强国也被成为传统工业强国,传统两个字最好的解释就是工业技术需要积累,不能一蹴而就。

就以德国为例,现在的德国货是高质+高价的代名词,但是之前的德国货照样是山寨货,低级品,但是经过几十上百年,德国产品质量杠杠的,这也是为什么二战德军有能力打遍整个欧洲,就是因为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做支撑。



现在中国要想成为工业强国,方法只有三个,第一是发展科技,第二是严控质量,第三是提升待遇。

日本在2001你提出了50年获得30个诺贝尔奖,到了2018年获得了18个,如此先进的科学水平,日本的工业差的了吗?


第二,严控质量,前不久传出来的“红芯”,基本上就是在美国谷歌公司的的程序代码上简单修改几行,于是改头换面成为“民族品牌”,居然还能得到2.5亿融资,岂不可笑。

第三,提高待遇,待遇是吸引人才的关键,没有高待遇即使是人才也留不住。

现在的房地产严重挤压了实业,情况不得到遏制,制造业只会越来越差,制造业强国,只能是一个梦。


视野新观


中国狂砸两万亿,在世界大范围引流开展“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对新型领域进行大的升级改革,这么不惜成本和1994年的百人计划,2008年的千人计划有的一拼,但和当初不同的是中国已经各方面趋于完善,有了很好的平台和巨额的资金链,目的只是为了尽快实现新型企业升级和突破。这样的诱惑吸引着很多日本人都响应号召来华发展,对此日本媒体却表示,中国在高价挖墙脚,和本国开始争抢人才。

中国制造2025项目已优先划设了5个优先发展项目,狂砸两万亿在高端机械、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和生物技术等新型产业,导致各国人才大量流失,就拿日本来说2000年代来华发展的高知识分子就有数千名,这还是冰山一角,据日本财经统计日本人才流失出走40%去往韩国,另外日产企业如日立,松下也出走了大批占有量达30%被纳入中国科研麾下。日本媒体就表示,民族矛盾虽然根深蒂固,却终难逃脱金钱的诱惑和中国急剧先进化的科研平台,造成人才被挖掉,唯一担心的是以现在中国的水平只怕3年不到就能完全复制粘贴日本10年积累的经验技术,未来要想赶超就难了。

给西方国家也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以中国现有地位却依旧走招贤纳士的老路子,如94年人均200万海外召回并着重培养百余名海龟,其中最著名的是朱日祥、曹健林等人,为中国科学凝聚了大批优秀人才,也让中国科技探索之路初现曙光。到1998年中国在其基础上开展千人计划,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回国带动金融和高新技术发展,出现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归国潮,其中最著名的是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等优秀人才,加速了国内高级人才的集聚;也让高信息流加速涌入中国,为中国科技化创造的条件。但很多人可能不知08年国家资助只有100万,比1994年少了一倍,但显然根本不能阻止中华儿女回国发展的决心,成为中国崛起的需要。而现在政策和当初类似但唯一不同的是,现在有了更大的市场和最先进的科研环境更有大额资金支持,想不搞大都很难,中国每走的一步都是进阶的关键,相信未来会更好。


迷彩虎军事


本人有空不请睇来的冒昧的来插几句,及其简单的话。

我们国家的制造业2025,应该只是这个计划的名称而已,而绝不是代表中国的制造业到2025就全面升级成功,全面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这其实跟我们的名字一样,虽然我名字叫大山,但我不是山是人,还有如果我们这里的网友名字有叫大湖的,那他也不是湖泊,他是我们的条友,他是人。


丑麻雀


不是完成不完成的事。不如期也要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