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聖山種仙茗,古道走茶馬|和茶一起生活的地方

雅安

聖山種仙茗,古道走茶馬


唐宋最為著名的茗茶之一

蒙頂茶

中國名茶眾多,但論歷史,可能誰都沒有蒙頂茶悠久。

歷史上名茶甚多,追蹤溯源,最早享譽於世的是四川雅安蒙頂山所產之茶,世稱“蒙頂茶”,為唐宋時期最為著名的茗茶之一,有所謂“蜀土茶稱盛,蒙山味獨珍”、“極重於唐,以為仙品”之譽。


蒙山是四川的勝地之一,與峨嵋、青城齊名。山跨雅安、名山雨縣。上有天蓋寺、永興寺、靜居庵等古剎,著林槓宇、豔壑飛泉、風景極佳。山值有上清、菱角、毗羅、井泉、甘露等五攀、共中以上清舉最高,俯硯峨嵋藉山。

傳說蒙頂茶有一個流傳甚廣的傳說,說是西漢有一高僧,人稱普惠大師(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是惠普,不是惠普,不是惠普),在蒙山最高峰上清峰掛錫,他在這裡鑿了口井,種了些茶,從此有了蒙頂茶。雖然傳說的真實性存疑,但首先種植並製作蒙頂茶的是佛教寺院的僧人,其最早的產地在蒙頂山,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茶茗成為一種飲品進入人們的日常社會生活是從唐代開始的。在唐代,四川就是品質較佳之茶葉的重要產地,世稱“蜀茶”。宋人範鎮《東齋記事》記載了蜀茶的幾處產地:“蜀之產茶凡八處:雅州之蒙頂,蜀州之味江,鄧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繃口,漢州之楊村,綿州之獸目,利州之羅村。然蒙頂為最佳也。其生最晚,常在春夏之交,其芽長二寸許,其色白,味甘美,而其性溫暖,非他茶之比。蒙頂者,《書》所謂‘蔡蒙旅平’者也。

蒙頂茶色黃而碧,味甘而清,香高而馥,具有優具的品譽。蒙頂茶品種繁多,隨時代變遷,早先的產品有雷鳴,霧鍾,雀舌,白毫等散形茶和龍團鳳餅等成型茶。及至近代,蒙頂茶以黃芽聞名,分為米芽、黃芽、芽白三個品極。以初生芽苞製造的為“米芽”;以一葉初分的嫩芽製造的為“黃芽”,又叫芽子,以一芽一葉初展的嫩芽製造的為“芽白”。蒙山茶芽肥肚,產品色澤黃亮,所以統稱“黃芽”。宋代文人《謝人寄蒙頂新茶詩》:“蜀土茶稱聖,蒙山味獨珍。”


蒙頂茶在唐代火爆到什麼程度呢?像白居易孟郊鄭谷這種大腕兒都曾經將它作為“佳茗”的代名詞寫到詩中:

《琴茶》

唐·白居易

琴裡知聞唯綠水,

茶中故舊是蒙山。

蒙茗玉花盡,

越阮荷葉空。

錦水有鮮色,

蜀山饒芳叢。


孟郊《憑周況先輩於朝賢乞茶》

蒙頂茶畦千點露,烷花箋紙一溪春。


鄭谷《蜀中三首》之二

因為唐人喜歡把蒙頂茶寫進詩裡,宋朝的一個著名學者叫梅堯臣的,這個人讀書很多啊,他就發現:這唐代人怎麼這麼喜歡在詩裡提到蒙頂茶呢?突然有一回他一朋友給他弄來了點兒蒙頂茶,這一嘗,誒誒誒,你還別說,味道就是好哈……好到什麼程度呢?他寫了一首長長長……詩《答宣城張主簿遺雅山茶次其韻》來讚美蒙頂茶,這首詩從產地到外形到珍稀程度再到味道全方面的描述了蒙頂茶……

讓小編覺得,這首詩要是放上來,咱們今天這篇文章大概就沒得寫了。我把詩附在文末了,感興趣的可以最後看一下。

山嵐玉露潤好茶

蒙頂山

蒙頂山出茶和當地地理環境以及氣候有很大的關係。蒙山海拔2500公尺,年平均溫度24-15℃,雨量充沛、雲露特多、土壤PH4-5,大部是壤土和砂臀壤土,土層深厚、具有適宜茶樹生畏的自然條件。

定茶葉品質優劣的因素固然很多,如品種、土壤等等,但霧嵐與雨露陽光不可或缺。山嵐雨露可以滋潤茶樹,山頂充足的陽光照射則可以更快地通過光合作用促進茶芽的迅速萌發生長。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了蒙頂茶的與眾不同。許多歷史名茶名之為“雲霧茶”,也是展現了一種特殊的地理生長環境。而蒙頂山所在的雅安被稱為“天漏之城”,每年均降雨日達218天,堪稱奇觀。

關於“天漏之城”你想了解的我們往期這篇文章都有

雨城雅安,天漏之地


追憶茶馬古道的寶庫

雅安

雅安有了蒙頂茶,也就有了茶葉貿易。

茶馬古道是唐代以後,特別是清朝光緒年間至民國時期通往昆明、西藏、瀾滄、打洛、洵甸等地的茶馬道,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也是物資交流、進行貿易的南方絲綢之路。

而雅安,既是茶馬古道川藏線的起點,也是最早向西藏輸入茶葉的原產地,雅安與茶馬古道的關係源遠流長。

宋代時,官府曾在雅安設立“茶馬司”,清代更將雅安指定為專為藏區生產茶葉的基地之一。

隨著藏族對茶葉需求的增加,伴隨茶馬互市、茶馬貿易的興旺而開通的商道,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茶馬古道的歷史可追溯到唐朝與吐蕃交往時期,茶葉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主要由雅安、雲南等地傳入吐蕃。

五代及宋時,內地戰亂頻仍,需要從藏區採購很多戰馬,同時,中央政府為了籍助茶葉貿易加強與藏區各部路的政治關係。於是正式建立起了"以茶易馬"的互市制度,使茶葉輸藏成為政府專門管理的一項重大國策,從而保證了茶葉能長期、穩定地供應藏區。宋朝在熙、河、蘭、湟、慶等州設置專門的茶馬互市的市場,實行茶葉專賣的"引岸"制度。這一時期在四川的黎(雅安漢源縣)、雅(雅安雨城區)設立茶馬互市口岸,專門供應藏區茶葉。由於當時所易三馬的主要產自青海一帶,故大量的川茶是從川西的邛崍、名山(雅安名山縣)、雅安(雅安雨城區)和樂山等地經成都、灌縣(都江堰)、松州(松潘),過甘南,輸入青海東南部,然後分運至西藏、青海各地。

這條茶道一直延續至今,經由這路輸往藏區的川茶被稱為"西路茶"。



元朝仍重視茶葉向藏區的銷售,曾一度設立"西番茶提舉司",由官府統購茶葉,在碉門(雅安天全縣)等地互市。因官府加價過高,難以為繼。元朝官府不得不放棄經營,改由商人自行購銷,按引納稅,聽其銷往藏區。

明朝,為了加強與長河西、朵甘思各部的關係,縮短運距、方便茶運,明太祖命四川官府劈山開道,開闢了自碉門(雅安天全縣)經昂州(巖州,今瀘定嵐安鎮)逾大渡河至長河西(康定)的"碉門路"茶道,並於昂州設衛,駐軍以保護茶道暢通。成化六年(1476),又規定烏思藏、朵甘思各部朝貢必須從"四川路"來京。於是,四川不僅是邊茶的主要生產地,而且成為了"茶馬互市"的最主要貿易區。形成了黎(雅安漢源縣)、雅(雅安雨城區)、碉門(雅安天全縣)、巖州、松潘五大茶市口岸。明代的茶馬古道分為"南路"(黎碉道)和"西路"(松茂道)兩條。

"南路"茶道中,由雅州至打箭爐(康定)段又分為兩路:一路由雅安經滎經(雅安滎經縣),逾大相嶺至黎州(雅安漢源縣),經瀘定沈村、磨西,越雅加埂至打箭爐,因其是自秦漢以來就已存在的大道,故名為"大路";另一條是自雅安經天全(雅安天全縣)兩河口,越馬鞍山(天全縣二郎山),經昂州,過大渡河,至打箭爐。因系山間小道,故又稱為"小路"。由這兩條路上運輸的茶,分別被稱為"大路茶"與"小路茶"。

清代,茶葉輸藏規模及漢、藏茶道的開拓又有長足發展。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雖停止茶馬貿易,但卻十分重視茶葉輸藏,清廷放棄了對藏區茶葉供應的限制,使茶葉大量輸入藏區,由於清代茶葉輸藏規模擴大,促進了茶馬古道沿線市鎮迅速興起和繁榮。雍正時置打箭爐(今康定)廳,"設兵戍守其地,番漢鹹集,交相貿易,稱為鬧市焉。"使邊茶市場由雅安碉門(天全縣)深入到藏區,從此打箭爐成為南路邊茶總彙。

清末由於印茶入藏,使漢、藏經由茶馬古道而進行的茶馬貿易受到衝擊和影響。為抵制印茶,在雅安設立邊茶公司,改良茶種,整頓茶政,在打箭爐設立分公司,並在理塘、巴塘、昌都設立售茶分號,保證內地茶葉迅速銷往各藏區。內地茶葉成為漢藏民族共同反對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傾銷印茶的鬥爭武器。

如今,茶馬古道沉寂了,歲月掩埋了當年由騾馬、犛牛踩出的小道;但是,宋代曾在這裡設立的"茶馬司"和由民政部特批向藏區專賣邊茶的茶廠以及天全縣紫石鄉境內的古道遺蹟在今天仍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雅安仍是追憶茶馬古道的寶庫。

雅安值得玩


蒙頂山


蒙頂山又名蒙山,是四川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位於號稱“天漏”雅安市雨城區與名山區之間,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距成都110公里,離雅安市15公里,318國道縱貫景區,成都-雅安高速公路兩條引道與蒙山和百丈湖直接相連,交通十分方便。

蒙山,橫亙於名山縣城西北側,山勢北高南低,呈東北一西南帶狀分佈,延伸至雅安境內。山體長約10公里,寬約4公里。蒙頂五峰環列,狀若蓮花,最高峰上清峰。從蒙頂西眺可見峨眉、瓦屋、周公諸山。向東俯視,原野平疇,山巒起伏,溪澗縱橫,風景如畫。現存建築古剎永興寺、千佛寺、淨居庵等寺廟坐落於茶園翠靄茂林間,紅牆梵宇,別增情趣。

蒙頂山,為青藏高原到川西平原的過渡地帶,位於號稱“天漏”雅安市雨城區和名山區之間,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

蒙頂山因“雨霧蒙沫”而得名,這裡因常年雨量達2000毫米以上,古稱“西蜀漏天”。 說到蒙頂山,我們都知道一副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這副對聯說的是蒙頂山的“仙茶”,蒙頂山也因為是茶的發源地而成為“世界茶文化聖山”。蒙頂山景區由蒙山和百丈湖兩個主景區組合而成,是四川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

上裡古鎮


上裡鎮位於雅安市雨城區北部,距城區27公里,坐落於四縣交接之處,東通名山、邛崍,西達蘆山、雨城,是四川歷史文化名鎮,亦是四川省“十大古鎮”之一。

古鎮初名“羅繩”,是歷史上南方絲綢之路臨邛古道進入雅安的重要驛站,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邊茶關隘和茶馬司所在地,還是近代紅軍長征過境之地。又因場鎮內有韓、楊、陳、許、張(韓家銀子-錢、楊家頂子-官、陳家穀子-田、許家女子-靚、張家錠子-鬥)五大家族居住在此,故俗稱“五家口”。

古鎮的街道均為石板鋪成,建築群的房屋為木製樓閣,錯落有致,青瓦飛簷流光益彩,木製的窗、枋、簷均以浮雕、鏤空雕、鑲嵌雕刻組合而成,畫面栩栩如生,精美的藝術雖然被歲月侵蝕已殘舊失去了光鮮色澤,然而其工藝的精湛、構圖的精巧卻無法掩飾,凸顯著民族文化的深厚。

牛背山


牛背山被譽為中國“最大的觀景平臺”,站在山上,四周雪山連綿,雲海奔湧,東看峨眉,西仰貢嘎,北望二郎山,川內的名山如盆景盡收眼底。

牛背山位於四川省雅安市滎經縣境內,與瀘定縣交界,屬二郎山分支,是青衣江、大渡河的分水嶺,山頂海拔3600米,因山頂一面懸崖有巨石突出酷似牛頭,山脊細長貌似牛背而得名。牛背山海拔3660米左右,它四面環山中間突起的獨特地理位置,使它獲得360度全方位“中國最大的觀景平臺”和絕佳攝影聖地的美稱。

泥巴山、瓦屋山、峨眉山、夾金山、四姑娘山和二郎山在前,貢嘎雪山在側,大渡河大峽谷在後,幾乎天府之國的所有名山峻嶺在此時都變成了玲瓏盆景。站在牛背山頂環顧四周,看腳下雲海、雲瀑,時而如絲般柔滑,時而如潮水般洶湧,其壯觀的雲瀑更是無以能比,民間已有“牛背歸來不看雲”的讚歎;看四周群山環繞層次分明,有雪山、佛光、彩虹、霞光相伴。在不同的季節,可以看到不同而美麗的景色,有金色的群峰,有云海的飄渺;有炫麗的霞光,有連綿的群山,有滿山的杜鵑,讓人感到自己已經步入了仙境。

附梅堯臣《答宣城張主簿遺雅山茶次其韻》

《答宣城張主簿遺雅山茶次其韻》

北宋·梅堯臣

昔觀唐人詩,喜詠雅山茶。

雅銜茶子生,遂同山名雅。

重以初槍旗,採之穿煙霞。

江南雖盛產,處處無此茶。

纖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

競收青蒻焙,不重漉酒紗。

顧渚亦頗近,蒙頂來以遐。

雙井鷹掇爪,建溪春剝葩。

日鑄弄香美,天目猶稻麻。

吳人與越人,各各相鬥誇。

傳買費金帛,愛貪無夷華。

甘苦不一致,精粗還有差。

至珍非賚多,為贈勿言些。

如何煩縣僚,忽遺及我家。

雪貯雙砂罌,詩琢無玉瑕。

文字搜怪奇,難於抱長蛇。

明珠滿紙上,剩畜不為奢。

玩久手生胝,窺久眼生花。

嘗聞茗消肉,應亦可破瘕。

飲啜氣覺清,賞重嘆復嗟。

嘆嗟既不足,吟誦又豈加。

我今實強為,君莫笑我邪。


圖片 by 網絡

和茶一起生活的地方

春芽初生

春水清澄

泡一杯春茶

是春天裡最大的享受

你的生活喝茶必不可少

我的生活和茶密不可分

春天

《國家人文巡禮》探訪茶鄉

為您帶來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