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趙孟頫《煙江疊嶂圖詩卷》,此本是真跡還是鉤填本呢

趙孟頫《煙江疊嶂圖詩卷》(局部) 紙本,行書,縱49.8cm,橫413.9cm。遼寧省博物館藏。

江上愁心千疊山,

浮空積翠如雲

煙。山耶、

雲耶遠莫知,煙空雲

散山依然。但見

兩岸蒼蒼暗,絕

壁中有百道飛

來泉。縈林絡

石隱復現,下赴谷

口為奔川。川平

山開林麓斷,

小橋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渡喬木

外,漁舟一葉江

吞天.使君何處

從得此本?點綴毫

末分清妍。不知

人間何處有此

境,徑欲往買二

頃田。君不見,武昌

樊口佳絕處,東

坡先生留五年。

春風搖江天漠漠,

暮雲卷雨山娟娟。

丹楓飜(棲的繁體字)鴉伴

水宿,長松落

雪驚畫眠。桃花

流水在人世,武

陵豈必皆神

仙?江山清空我

塵土,雖有去路

尋無緣。還君此

畫三嘆息,山

中故人招我

歸來篇。

右軍被松雪譽為“總百家之功,極眾體之妙”,而趙孟頫承二王之脈,成為元代集書法之大成者,從而翻開了書法史新的一頁。元代的虞集曾說:“趙松雪書,筆既流利,學亦淵深。觀其書,得心應手,會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聖教序》而入其室,至於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可謂書之兼學力、天資、神奧神化而不可及矣。”(《式佔堂書畫匯考》卷十六)可見趙孟頫博採眾家,熔鍊而成自己風格。他的書法風格的全面成熟,黃惇先生認為當在四十歲前後。也有人認為大德五年(一三O一)到至大三年(一三一O)才開始形成自己的書法特色。這後一說顯得稍為晚了點。因為大德五年的赤壁二賦、六年的吳興賦卷,都有趙書成熟期的各種標誌,他的《重修玄妙觀三門記》楷書,也是成熟 的趙體風格。遼寧省博物館的《煙江疊嶂圖詩卷》,末署紀年。但這件作品應是成熟時期的作品無疑。

一 關於煙江疊嶂圖詩卷的寫作時間

《煙江疊嶂圖詩卷》抄寫的是蘇東坡的《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 —首七古,《煙江疊嶂》原是王詵(一O三七—一O九三;或作一O四八—一一O四)所作。王詵,字晉卿,妻英宗之女蜀國長公主,官駙馬都尉。能詩善畫,尤長山水,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均有交往。他作此圖後,東坡即有詩題。這首詩以詩的語言展示了畫面的情景,也隱寓了歸田的思想。由於東坡這首詩精彩異常,東坡詩題後,王詵也即有和詩。而《煙江疊嶂》圖也聲譽鵲起。後來,王詵又作過同樣題目的煙江疊嶂圖多件。傳世的《煙江疊嶂圖》,上海博物館藏,絹本,後有宋濂跋:“王晉卿畫《煙江疊嶂圖》餘見散本。其佈置廣狹皆不同。內一本有東坡親筆所賦詩者,尤為精絕。此卷籤題乃徽廟所書。蓋嘗入宋內府矣,可寶也。翰林學士宋濂識。”由此可知最初的《煙江疊嶂圖》上有東坡詩原跡。《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十二猶有著錄,還有蘇軾書寫的時間:“元祐三年(一O八八)十二月十五日,子瞻書。”元代離宋不遠,趙孟頫當有機會看見過該圖和蘇軾詩跋。柳貫《都待制文集》卷三有《松雪老人臨王晉卿〈煙江疊嶂圖〉歌》,表明趙孟頫臨王詵畫時已年老的事實。

明代的嚴嵩,曾收藏王詵的《煙江疊嶂圖》,嚴嵩籍沒後,該圖被王世貞購得。王跋說:“……然則晉卿作此畫有兩本,其行世者為王定國畫而長公作歌者也。當宣政問詔天下斷公文及墨跡進御之本,豈應復留公歌於後,而畫首乃有秘殿圖印。蓋定國之本僅餘公墨跡,而畫已失矣。御藏晉卿別本,又有江山平遠及千里江山圖,安知不落人間好事者取以配公等為一卷,作藝林奇玩耶?若以為延津之後,則吾未敢。蓋歌辭與畫境小牴牾耳。至於分佈結構、紆徐掩映之狀妙極上致,斷非南宋人所能辨,而蘇長公筆法精純古雅,為平生冠,又不當參置蜉蝣之是也。”《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十二)這表明畫與題詩分開,畫就此佚失。蘇詩配了另一圖。因蘇詩與此圖的意境不合,後來乾脆連蘇的題詩也沒有了。萬曆年間,文嘉跋該圖時說:“王晉卿煙江疊嶂餘凡見兩本,其一在崑山魏氏,其一在金陵姚氏,皆無蘇詩。姚後覓得松雪所書而景象奇妙與蘇詩甚合。今已歸秘府矣。魏氏本設色行筆政與此同。此本氣韻清雅,坡書神妙與他書迥別,為可寶耳。萬曆丁丑(一五七七)夏,文嘉跋。”〈《式古堂匯考》考十二)

據此,可以肯定,趙孟頫曾為配王詵的《煙江疊嶂圖》而寫過一篇蘇詩的長題。《書畫舫》雲:“元美(王世貞)公藏王晉卿煙江疊嶂圖卷,筆意古雅,墨暈精微,極得古人遺法。後有東坡長歌一篇。淋漓委曲尤為遒勁刺眼。原系嚴分宜(即嚴嵩)故物,書畫皆佳。第不知較徐客齋舊本可頡頏耳。”(《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十二)。王世貞藏本上的蘇詩跋,恐怕就是趙孟頫的題作。上博的煙江疊嶂圖的尺寸為(45•2X66cm),故趙配的書題的高度也不應少於此。這對於寫慣橫卷(一般只在二十多釐米—三十釐米)的趙孟頫來說,就是一件大作品了。現在遼博藏的趙書題跋,49•8x413.9cm,與畫芯高度相差不多。只是後來沈周、文徵明重新畫了此圖,故遼博的趙跋,接到了沈、文的圖上,而並非王詵的原圖。

那麼,趙孟煩的蘇詩題跋作於何時呢?大約作於他五十歲左右。其理由是:

趙孟頫曾於大德七年(一三O三)畫過一幅《重江疊嶂圖》28.4釐米高。這幅的構圖與王詵的《煙江疊嶂圖》相近,可能是趙孟頫見到王詵的畫後再創作。這幅畫無趙自題,而有虞集的題跋:“昔日長江險,能生白髮哀。百年經濟盡,一日畫圖開。僧寺依稀在,漁舟浩蕩回。蕭條數株樹,時有海淖來。”題字十分大,與畫的宏大氣象合。趙孟頫自己也藏過王詵的《連山絕壑圖》,對王畫是情有獨鍾。一三O三年,趙孟頫在江浙等處儒學提舉任上,因之思想上也有隱歸之意,這與蘇軾的詩意合。因而,他在此時題蘇軾詩於王詵的《煙江疊嶂圖》較切合於其思想實際。

從書法的風格看,此時的趙孟頫已充分顯示出成熟的書法風格,赤壁賦、吳興賦等代表作品都用筆嫻熟,結體俊美飄逸,書寫十分自然。遼博藏本的趙書風貌,基本上屬於這一時期的風格特徵。用筆爽朗清俊,筋骨秀逸。筆勢奔放而揮灑則十分隨意。因此,趙孟頫寫蘇詩題跋的時間當與畫《重江疊嶂圖》的時間差不多,即他五十歲時。

二 趙孟頫詩跋的風格特徵與意義

遼博藏的趙孟頫題蘇詩跋,與常見的趙書婉麗溫潤的風格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值得對該作的風格特徵作一番梳理與追尋。

趙孟頫早期的行書,結體俊美,筆意溫潤婉轉,姿態翩翩,這是他對“二王”書風的長期臨摹的結果。早期行書如《歸去來辭》、《趵突泉詩卷》用筆豐腴,體勢扁闊,捺腳較重,而骨力相對稍乏。到大德元年的《洛神賦卷》、五年的《赤壁二賦》,姿態雖然依舊俊美,線條依舊圓潤,但用筆的頓挫已大有增強,因之筋骨較為朗健,一些技術的細節更加講究。如潘伯鷹先生指出的:“如《蘭序序》中左右的左字,上面一橫接著向左一挑,接處提筆向上翻出一個小圈,在《蘭亭帖》中本不甚顯。由於他細心學出, 他特意強調將翻筆的圈兒寫大一些。”(《中國書法簡論》一三二頁)“ 有”、“右”、“雄”這些字都有這個特色。到了大德六年,《吳興賦》的用筆更加爽健,頓挫有力,筋骨與姿態均達到新的高度。故大德七年的趙書詩跋,是沿著書風的這一轉向而來。它的風格特徵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用筆爽朗、奔放,橫畫勁健,撇捺爽利,甚至有較為誇張的線條出現,如第三行兩個“耶”的豎筆,不但極有氣勢,且骨力強健。第七行的“斷”字,一字佔了幾字的位置,這在趙書中是極為罕見的;二是結體向縱勢發展,不再扁闊。這個體勢的變化,也反映出柔媚書風向雄放勁健書風的轉變;三是節奏力度的加強,也一改過去輕重均勻、行筆虛和的局面。由於紙幅比趙孟頫慣寫的橫幅高度大,每個字的字形也極大,有小兒拳大。故字形大小、筆畫粗細出現了新變化。大小錯雜懸殊很大,枯潤交替,因而節奏強烈。全幅出現奔放、熱烈的節奏,第一行七字,第三行只四字,多處枯筆纏繞,蒼澀有力,故有沉著中的痛快。這與過去的作品拉開了距離,與極晚年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卷》相彷彿。由於趙書的這幾個特點,讓我們看到了趙孟頫書法的又一種面貌。

趙孟頫在通常人的眼中是一個氣節不全的軟骨頭,逆來順受是其性格。其實趙也是一個直率之人。他有詩說:“我性真且率,不知恆怒嗔。俯仰欲從俗,夏畦同苦辛。”(《松雪文集》卷三)徐復觀說:“趙松雪心靈上的清,是來自他身在富貴而心在江湖的隱逸性格。”(《中國藝術精神》三八四頁)又說:“《重江疊嶂圖》為松雪煊赫名跡,王世貞謂其‘衝澹簡遠,意在筆外。’但虞集的詩卻是‘昔日長江險,能生白髮哀。百年經濟盡,一日畫圖開。’虞集是能真正瞭解趙松雪的;並且他也是能領略此一圖卷衝澹簡遠的崇高價值的。可是他更能知道在這種衝澹簡遠的後面,卻是一位‘白髮哀’的作者。此後更有明代大畫家沈周,也能說出‘還從慘淡見舊物,似有涕淚含孤忠’的話。” (同上書,三七九頁)這段話,透徹地分析了趙孟頫為什麼畫《重江疊嶂圖》,以及他在畫中寄託的隱逸之思。趙孟頫的思想性格是複雜的,但他抄寫東坡詩、臨王晉卿畫卻是寄寓其真性情的。他的畫衝澹簡遠,他的題跋也是隨意奔放,簡逸澹遠。因而,趙孟頫的這幅作品確實是一件難得的佳作,它不但讓我們看到了趙書風格的多樣、風格的轉向,也看見了趙孟頫性格的真率的一面。

三 遼博本是真跡還是鉤填本

王晉卿的《煙江疊嶂圖》,因版本多,流傳也較為混亂。據《宣和畫譜》卷十三,曾被內府收藏。內府收藏,按“紹興裝”統一裝裱,重裝之前,先割棄前人題識、題簽、印記等一切舊跡。故東坡題跋等在首割之列。造成了畫、題分離。又因王晉卿畫過多幅同題畫,故以後混裝的現象便多。僅《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的《煙江疊嶂圖》就有三、四種,蘇詩跋有元祐三年的,也有元祐四年的,說明假題跋也混入。趙孟頫的詩題曾經裝入姚氏本圖。但以後圖題又分割,故有沈周、文徵明重畫圖的記錄。趙跋何時從畫上分割出來不得而知。趙孟頫的書法,摹本又特別多,故遼博是否就是真本在過去就受到質疑。該卷的題首有“雙鉤贗作佳者”幾字,這是乾隆的鑑定結果。筆者細觀了遼博本,覺得它應該是鉤填本,理由如下:

(一)筆法多有不到處。趙孟頫題《煙江疊嶂圖》已是五十歲左右的年紀,在用筆上絕對是爐火純青。但遼博本的一些用筆,有明顯的缺憾。如詩中的兩個“不”字,前一個“不知”的“不”橫畫重按輕提,極不均勻;後一個“不見”的“不”的橫畫,走筆過快,中段過細,這兩個“一”的橫畫,都有中截空怯之病,絕不類趙書的 “不”字。(可參比同期《吳興賦》的“不”字。類似這樣的情況還很多。如“漁舟一葉”的:“一”,沒有收筆,不可思議。第二行“浮”的左部也很僵硬,不像趙筆。“人世”的“世”字,橫筆絕對是敗筆。

(二)某些書寫細節的忽視。如詩中的三個“有”字,遼本上的“翻筆”的圈太大,將一、二兩筆連成一筆,這不符合趙書的書寫習慣。(雖然趙書中也有相連的,但不多)趙孟頫極注意這種書寫的細節。遼博本中最後的“右”稍像。再如“人”、“天”等字的捺腳,過於誇張,已不符合趙書五十歲時的狀況。

(三)個別字的筆順也與趙書相異。如“必”字,遼博本的筆順與趙書(如《吳興賦卷》)不一樣,遼本的高處一點是最後一筆。而趙書必先下“點”,左右兩“點”必對稱。這是無法模仿的。

不過,即便是鉤填本,遼博本也還是極有其文物價值及藝術價值。因為它的影貌是大體不錯的,鉤填者的水準不低,還是傳出了一些趙書風神的。

資料來自《中國書法》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