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场上大刀和刺刀的比拼,究竟谁占优势?勇者胜?

在很多抗日剧中,我们往往看到老兵手持大刀与小日本肉搏的场景。大刀,似乎成了我军浴血杀敌的象征,砍起敌人来如同砍瓜切菜般简单。其形象也符合人们对于英雄的幻想,然而,事实上大刀真有这么强的杀伤力吗?

曾经对一名老兵的进行采访,老兵表示,大刀完全被神话了,因为大刀方便制造,才在刺刀缺乏的情况下大量使用,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做法。在肉搏战中,大刀在和日军刺刀的对抗中经常处于下风,损失很大。“你无法想象我们当时付出的代价,我们的牺牲……老兵认为影视剧中就是胡说八道,根本没有客观依据”对此老兵感到不满。

从老兵的会议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近身肉搏战中,敌人身穿护甲,大刀和刺刀相比具有绝对的劣势;二,大刀的批量使用是迫不得已,主要是因为物质匮乏。

大刀vs刺刀

二战中,因为亚洲战场的技术落后,冷兵器也成了辅助武器,只能近身时发挥作用。而刺刀恰恰很好地实现了冷热兵器的一种结合,而大刀和枪械使用却不能兼顾。

另一方面,在长度上占尽优势的刺刀自然在搏斗中也轻松不少,再加上物质供给相对充足的日本兵在体能上的优势。其实,我们纵观当时的历史照片,装备比较精良的中国部队——诸如淞沪会战中的德械师、战争后期的驻印军等等,基本都见不到大刀的影子,这也是一种侧面的说明。

实战中的比拼

举个例子,在武汉会战中的一次战斗中,一个班的日本兵遭遇我军一个排的军人,但是在肉搏我军机会不占任何优势。而另外一次战斗中,我军200名士兵拿着大刀发起突击,却遭遇了日军密集的机枪火力,带队的指挥官绝望地吼着:哪怕有些手榴弹也好啊……物质匮乏是我军的致命伤,所以只能打人海战术。但是这牺牲却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