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过程中,如果李渊不退位交出权力,李世民会杀他吗?

历史不相信假设


唐高祖李渊最大的悲剧,在于自己的儿子太有野心,能力也太强了,没有及时把太子储君之争扼杀在萌芽之内。

在玄武门之变期间,李渊的表现可以总结为两个有意思的掌故,这是我经过思考,读历史之后发明的两个词语。

第一,李渊泛舟。当玄武门之前发生李世民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流血事件时,李渊正在宫廷内的海池泛舟,自得其美,完全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还沉浸在水上避暑的快乐之中。

第二,高祖三问。尉迟敬德砍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首级,吓退两宫余部之时,披坚执锐进入内廷。李渊大吃一惊,完全不知道在干什么,问了敬德三个问题:外面谁在作乱,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突然到这里来?听起来甚至有一点滑稽可笑。有人会觉得李渊很糊涂,没有决断力何控制力,但是其实这里面的复杂细节和时代背景,间接说明了此时的李渊已经完全被架空,闭目塞听,处于半被监视状态,周围都是李世民的党羽,不然不会毫无风声的。

而且事态紧急,李渊身在临湖殿,满分孰是孰非,围攻玄武门的是太子的部属右卫率冯立,等人,李渊其实也很难判断到底是谁在作乱,只能任由秦王李世民处置了。此刻,东宫留守部队正火速赶赴玄武门,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的记载说:

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闻建成死……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屈咥,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

胶着状态,只能先安定局面。在那种情况下,李渊自己交出权力还则罢了,不交出可能随时有性命之忧。况且,善于审时度势的李渊,明白攻守之局面已经转化,自己难以扭转了,也不会不交出权力。识时务者为俊杰,对于皇帝来说也是如此。

不过,当时的两宫旧部,朝堂大臣还有很多对李渊,李建成,李元吉很忠诚,李世民也不会轻易杀死李渊,否则善后无法收场。杀死兄弟尚勉强可以自圆其说,给李建成和李元吉安一个叛乱的罪名,而杀死父亲那就真的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故而,李世民只能通过尉迟敬德告诉父亲李渊,我已经控制了局面,必须以你的名义,下诏安抚朝廷大臣惶惶的人心,宣布太子齐王作乱被诛杀,立自己为太子。
李渊做太上皇,天下大事由李世民处理,这是玄武门之变后最佳的一种处理模式。两个人还公开作秀,表示我们父子情深恩爱,安稳长安的汹汹舆论。如果还有其他变故或者李渊不愿意交出军权,后续的情况可能会非常糟糕。很难保李渊能留住自己的性命,当然这就只能是历史的假设了。

我们知道,现有既定的事变结果就是李渊交权,半软禁生活,参加一点仪式活动。唐太宗李世民不久后登基,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毕竟,李世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万国来朝,大唐盛世,一代明君。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李世民怎么可能杀得了李渊!按着当时的情况,只要李渊一句话就可以让李世民人口落地。问题是李渊已经没有其他儿子了,这才是李渊自愿退位来选择李家王朝江山永固的。

在当时,李世民拥兵十万,但是这十万部队是驻扎在长安城外的,由秦琼统领。而李渊方面则强大得多,比如,当时的大唐军队总人数高达五十多万,扣除这十万以后还有四十多万。这些军队有一部分是属于李建成的,但是肯定能听李渊调动的。即便有些部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可是只要有四分之一的军队先来勤王就能拖住李世民的部队。

其次,单看长安城的城防也不是李世民能完全控制的。当时的长安城有兵力三万多,分为御林军跟城防部队。这部分全部听李渊调动。在兵变当时秦琼发兵围城,牵制住了这三万多人。这才使得李世民的一千人护卫能够跟李建成的一千人护卫厮杀得彻底。但是,假如李世民要杀李渊,那么有这三万人护着也不是想杀就能杀得了的。

李渊退位只是帝王心术而已!杀了李世民可以正法纪,也能给李建成报仇,但是从此江山就得易姓了。


优己



唐太宗李世民可不是什么善人,改起居注就说明他敢篡改历史。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配合到位,才留下一条性命,如果配合不给力,当时李世民派过去的尉迟恭就很是耐人寻味,尉迟恭可是刚刚亲手杀了齐王李元吉,王爷都敢杀一时兴起杀了皇帝老儿也是没什么毛病的,如果杀了李渊,可能史书上会这样记载:太子、齐王犯上弑父意夺位,秦王出兵平之,最终天命所归而继位,是为唐太宗。

当然还有可能,尉迟恭杀死李渊以后,弃车保帅,处死尉迟恭,对外宣传尉迟恭谋反,意图诛杀李氏一族,终被秦王斩杀,或者利用其他舆论在处死尉迟恭后将这次恶劣影响降到最低。

还有一种更大可能,逼李渊退位,囚禁李渊,让太上皇在皇宫之中,被病死,这样最稳妥。

不论怎么说,李渊如果不配合就死定了,因为宣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只是联合各方势力,暂时性架空李渊,其他地方实力派及其李氏宗族还是忠心于李渊的,李渊不配合很容易内乱的,尾大不掉,必须死,如果配合自然是相敬如宾。

个人见解,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本质是冲皇位去的,换句话说,最终是冲着唐高祖李渊去的,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是“顺手的撸草兔子”。

如果李渊不退位不交权,李世民会杀他吗?答案是:不会。为什么?



玄武门之变

我们先来看看“玄武门之变”那天的情形,你明白了。

唐高祖武德九年,刚刚建立不到九年的大唐王朝,在其都城长安,就发生了一件兄弟残杀、血染宫门的大事件。

唐高祖李渊的二儿子秦王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秦府部下,在长安玄武门,悍然杀死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进而逼宫父亲李渊。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不久后,李世民坐上皇位,改元贞观,史称唐太宗。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玄武门之变”了。

政变的“两个细节”,暴露了原因!

其实在“玄武门之变”过程中,有两个细节,是不能忽视的。



第一个细节:尉迟敬德

秦王李世民率众杀掉李建成、李元吉之后,当李世民心腹大将尉迟敬德,满身是血,拧着李渊儿子血淋淋人头,“闯宫”晋见时,李渊才知道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儿。也就是说,此时的李渊早已被李世民提前控制了。

唐高祖李渊成“笼中鸟”,插翅难飞,已经无法再行使君王之权了。无论李渊交不交权,反正他手中已无兵无权,逃也逃不出去,所以交不交权也是一回事。李渊是聪明人,见二子已死、也不能复生了,自己处境也在凶险中,只能顺水推舟,脑袋急转弯,马上说太子齐王谋反、大逆不道,李世民等人平叛有功,那个…赏,重赏。随后李世民被封为太子。

试想一下,若李渊死脑筋、情绪化,降罪李世民等人,那么事必会惹起他们干出进一步出格的事儿。

要知道,当时杀声一片、满脸是血的秦王党羽们,在连续杀了大唐太子、齐王之后,也是恐惧万分,已经杀红眼了。已杀红眼的人,稍微逼一下 什么事都有可能干出来。所以,李渊只能识相的顺从了,好汉不吃眼前亏。



第二个细节:立太子神速!

玄武门之变,仅3天后,李世民就被册封为太子。立太子这么大的事,怎么样也需要时间,册封也需要时间筹备,更会涉及到朝臣态度问题,毕竟大唐不仅仅是李家的,还有其他关陇大贵族的态度。可见,李渊之所以被迫如此迅速的立了李世民,也是因为群臣见太子齐王已死,纷纷转而支持李世民的结果。所以,儿子翅膀硬了,众臣又拥护,老子也没法了,只能顺应了群臣之“谏”。

另外,“玄武门之变”后,作为政变的延续事件:李世民又连续灭了亲兄弟李建成、李元吉满门,并杀光了十几个侄子(李建成、李元吉儿子们),一个不留,斩草除根,还霸占了漂亮的弟媳(弟弟李元吉的老婆)。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李渊,已经无能为力了。

就算李渊不退位,也是个傀儡了。实权已在李世民手中,朝廷四梁八柱也换成了李世民的人。所以,李世民不是皇帝已胜似皇帝了。

李世民:会不会弑君弑父?

△唐太宗李世民(剧照)


就算李世民为了美化自己,可以把史书写成“被兄弟逼迫、迫于无奈”等,甚至也可以把李建成写成“好色无能昏庸”等,这些勉强都还说的过去,但是“弑君弑父”这个罪名,他是万万不敢背的。

李渊年事已高,反正已经掌握实权的太子李世民,也不急于这一时,其实他也许可以等到父亲李渊寿终正寝,没必要贪上“杀父”千古骂名。

当然,不久后李渊主动退位,过上了清闲自在的晚年太上皇生活,寿终正寝。唐太宗李世民,也开创了大唐盛世“贞观之治”。

【原创:峰子哥;点关注 趣史随时得到!】


峰子奇观


要破解玄武门之变过程中,如果李渊不退位交出权力,李世民会不会杀父,首先得了解玄武门之变的原因,其次,要看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之后的表现,才能下定论。


一、玄武门之变的原因


玄武门之变纯粹是太子党李建成和实力派李世民之间的长久争斗之后的最后决战。


而事情的起因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多次联合李渊嫔妃向皇上李渊诬陷李世民,李建成甚至用毒酒毒害过李世民。


而且李渊又常李世民去平定边患,并许以立他为太子。李渊无数次的举棋不定,太子党无数次的挑衅,烦不胜烦,战功卓著的李世民这才和唐玄龄、长孙无忌商量保全自己的方法。



于是李世民状告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李渊决定次日问询两人。但是李建成李元吉早已得到消息就准备提前面圣,再次诬陷李世民。


于是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在玄武门设伏射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且杀了他们所有的儿子。


李世民曾参与了反隋建唐一统江山的行动,战功卓著,只因李建成是长子,才立为太子的,可他一无战功二没本事,还时时处处刁难李世民。结果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丢了卿卿性命。


从整个事件来看李世民,并不是一个凶残暴虐之徒,只是被逼无奈,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斗争中,必须狭路相逢勇者胜。


所以即便李渊不让位给李世民,李世民也绝不会杀害自己的父亲,当一个弑父篡位之人。这是人之本性使然。



二、玄武门之变后的表现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之后,让尉迟恭前去保护李渊,并没有软禁李渊,也没有对李渊采取任何行动,只是汇报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被诛杀的消息。


其实李渊早就有心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是因为他的耳朵根子软,心也很软,不想让李建成难受。所以一拖再拖,一变再变,最终让兄弟俩反目成仇,不得不兵戎相见。


玄武门之变之后,现在李建成的问题已经解决,只剩下世民足以担当重任,至于让不让权在他自己,在所有的史书记载中都没有说李世民要提前接班。



史书上记载李渊让位时,李世民多次推辞,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渊即便不让出权利,李世民也绝不会杀死父亲。


何况说李建成,李元吉已死,李世民即是太子,李渊年事已高,当上皇帝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战功赫赫,聪明的他又何必多此一举,来担一个弑父篡位的千古骂名呢?


另外,李世民已经掌管了所有的军队,即便李渊再当皇上,也无兵无权可用,只不过是个傀儡皇帝,李世民再去杀父亲,这不是愚蠢至极吗?如果是这样的人,他怎么可能成为千古一帝呢?怎么可能创建贞观之治呢?


再去看看李世民后来的治唐方略,他连魏征这样的人也敢用,他连犯罪的人也敢放回家过年,就是政敌他也没杀,他拥有了兵权,又怎么会杀害年迈的父亲呢?


只是李渊是一个识实务为俊杰的人,乐得做个太上皇,把皇位让给儿子,既让自己有了高风亮节,也成就了儿子一世美名。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这是件不可能发生的事。

其一,李渊何须人也?能在乱世扫平四方而独霸天下,可不是吃干饭的。其智商,情商肯定不低。打江山,坐天下,最终是为儿孙。李世民兄弟残杀,已酿悲剧,为何还要父子相残?就算他能把儿子灭了,保住皇位,又有多大意义?把唯一可以倚仗的儿子杀了,也许江山会落到别人手里去,毕竟自己老了,能保住大唐江山的只有李世民。李渊会干这种傻事吗?

再说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兄弟,还有何人可以与其匹敌?即便父亲不愿退位,也可幽禁父亲,逼迫父亲下道退位詔,还不是易如反掌的事,他有必要担上弑父篡位的千古骂名吗?如果李世民这样做了,就不是唐太宗,而是隋炀帝了。

虽然帝皇传位充满了血腥,但是谁都会自觉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简单的互损。


九十度的水215257285


既然已经有其他答题者将玄武门之变的来龙去脉交代了一遍,就不再赘述。不过有几个重要情况必须阐释一下。


1、按资治通鉴和新旧唐书记载,直到尉迟恭等见到李渊说奉秦王之令前来保护皇上,李渊才知道玄武门之变。这事极不可信,合理情况该是尉迟恭早已成功将李渊挟持控制到了船上。

2、政变之后李渊并没有当即退位,只是册立世民为太子,一个月后李世民才登基称帝。当然,李渊心冷绝望之后与世民私下达成默契,演了个双簧,李世民跪在地上吮吸李渊之乳请求父亲原谅,李渊也大受感动的样子,二人都各自为自己保了一些廉价的面子。


3、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之后,实则被李世民软禁在太极宫承乾殿了,偶尔被当成个吉祥物放出来参与一下外事活动和礼仪活动,他的心早死了,如同行尸走肉。


换作你是李渊,你也会同意李世民的一切要求。换作你是李世民,你也不会再杀已经没有任何威胁的李渊。父子二人合起来演演政治戏,貌似其乐融融,多好?


司马砸光


苍茫大地认为:李渊一般情况不可能不退位,万一不退位李世民会逼他退位,李渊如果太不识相,李世民会毫不犹豫杀了他。(当然李渊是很识时务的)。下面我依据巜资治通鉴》分析一下,望斧正。

玄武门事变前,当事人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各怀鬼胎,四人都是玩政治的高手。

李渊进了长安,披上了龙袍,李世民有太原首义之功,又扫平王世充、窦建德等各路枭雄,手下悍将名臣林立,李建成长期留守长安,在帝都极有威望、也极有势力,李元吉极有野心。

四个厚黑专家如此下棋:李渊知道长子建成久为太子,党羽已成,也属正统,废掉他天下会再次大乱。李世民久历沙场,征战四方,战功卓著,又有首义之功,更主要的作为秦王、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开府仪同三司,手下房玄龄、杜如晦一帮文臣个个拔尖,长孙无忌、秦叔宝、尉迟恭、程咬金、侯君集、段志玄、张亮一帮武臣如狼似虎。已是尾大不掉,长安城一山不容二虎。所以李渊准备让李世民回到洛阳,管理陕州以东广大地区。进出用天子旌旗,像汉景帝的弟子梁孝王刘武一样(相当于评书里的一字并肩王,听封不听召。)兄弟俩一个正统,一个功劳奇大,平分江山。如此处置,不伤和气,基本公平。

但李建成和李世民各怀鬼胎。李世民功高盖世,想更上一层楼,最终上位,他离开长安,就相当于告别了皇位。

李建成自以为久居太子之位,在朝廷上极有势力,想把李世民控制在京城,等死老爹,凭自己的正统,凭在长安的势力上位。一旦让二弟去洛阳,二弟有皇父诏令,等同放虎归山,将来必定尾大不掉。所以极力阻止了世民去洛阳。同时开始用各种手段削弱李世民的势力:用一车金银制品收买大将尉迟恭,被大老黑(尉迟颜色较深)拒绝,又派刺客来刺杀,未成,李元吉又告御状,怂恿皇帝抓了老黑,还想干掉老黑,世民出面力争,老黑无罪释放,老大、老四又外放秦王爱将程知节(咬金),收买段志玄,不成就外放。突厥郁射设率几万大军包围乌城,建成荐元吉挂帅,元吉趁机抽调秦王府大将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还抽调秦王手下的劲卒,想逼秦王做光杆司令。

李世民也是厚黑专家,早就开始布局。他知道东都洛阳重要,派心腹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守洛阳,同时派秦王府车骑将军张亮率一千精锐到洛阳,拿出大量金钱丝绢收买天下豪杰,李元吉诬告张亮造反(人脏俱在,非反而何?),但张亮先被抓后被放,还回到洛阳,大喊俺胡汉三又回来啦!李世民对下属长期的洗脑教育,让他们明白只有抱住秦王这根粗腿,才有活路,才有出路!秦王旧部除了李靖、李世勣(评书中的徐茂功)是倚墙派外,其余像鸭子一样跟着头鸭李世民哗啦啦地下了水,他们的口号是伏保秦王,干掉建成、元吉。李世民还成功地借李建成之手在玄武门安排了个双料间谍守将常何,在太子宫竟然也成功地安插了率更丞王晊。

玄武门事变的经过文友们都熟悉,我也多次在头条写过,不赘述。我想强调的是李世民阴谋集团作了充分准备。

该事变的诱因是李元吉北伐前夕,大举从秦王府调兵调将,同时密探王晊告知李世民,你大哥、四弟合谋,准备趁老四出征,你和老大在昆明池给老四设宴送行之际,干掉你秦王,谎说秦王暴病而亡,再除掉营中的老黑等秦王旧将。

李世民借此事煽动旧部,让他们明白不干掉太子、老四只能等死!同时暂时忍而不发,进一步麻痹老大老四。

再巧施连环计,深夜入宫见李渊告御状:说建成元吉和小妈妈后宫张婕妤、尹懿妃不三不四,老爹召建成、元吉入宫,利用李建成的麻痹:太子一直以为守将常何是自己人,自己带十余骑在玄武门设伏,李世民亲手射死大哥建成,尉迟干掉了李元吉。东宫大将冯立、薛万彻死战不退,还扬言要攻打秦王府,大老黑奉世民令拎出了李建成、李元吉的人头,太子及元吉手下溃散。

李世民又派尉迟恭进宫,大老黑顶盔贯甲,手执槊,把李渊控制起来,李渊差点尿了裤裆,当年李世民曾豪迈地说过:凭自己的背上弓和老黑手中槊,可以纵横天下!老江湖毕竟是老江湖,立马认怂,大臣萧瑀、陈叔达也识时务,劝李渊接受现实。李渊立马下令各军受秦王节制。然后和世民秀了一番父子恩爱:父亲摸儿子的头说我几乎象曾参母亲那样怀疑儿子。李世民跪含父亲的乳头,(这个早就成年的我到死也学不会的!真是恶心大妈给恶心开门一恶心到家了!)大哭了很久。我估计世民这哭是真哭,为那场惊心动魄的兄弟肉搏(元吉差点儿用弓勒死世民),为即将到手的皇位!不久,世民被李渊立为太子,他杀死建成、元吉的十几个儿子,没多久,李渊退位做了太上皇,处心积虑的李世民成功登基。

我以为李渊是识时务的,建成、元吉的人头、十几个孙子的人头告诉他世民是个狠角色;尉迟恭的槊上残留着的元吉的鲜血也告诉他,不老实的话槊等着吸他的血!在皇位面前,什么父子兄弟叔侄亲情不如一张擦屁股的纸!李渊也别无选择,因为成年儿子就杀剩下李世民一个了!

如果不识时务,玄武门事变发生时,坐着船在海池里游玩的李渊早就死于“沉船”事故了!既然那时交出军权,他就准备光荣退休啦!

李世民犯罪集团既然能丝丝入扣地安排了玄武门这次谋杀,就绝对李渊绝不会手下留情!当然为了对天下人有个交代,只要李渊抵触情绪不激烈,那就软禁再说,让他先成为傀儡;如抵触严重,发生什么沉船事故、或暴病身亡均有可能,到时世民会抱着父亲再痛哭一回就是!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在政治家眼里是没有亲情,没有爱情的,有的只是对权力的欲望与把控,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权力就是一切,有了权力就等于得到了一切。

所以,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中,即使李渊不退位,不交出权力来,他的命运恐怕就会和死去的李建成一样,就不能安享晚年了。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李渊会主动退位的原因吧。

当时的情况不容得他考虑,因为李世民这一伙人,再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之后,他们就直接到了李渊那里。

要知道当时的李渊是皇帝呀,没有皇帝的许可,手下任何人是不能带兵器去见皇帝的,可是,李世民这一伙人,个个都是带着刀出现在李渊的面前的。

李渊看到这种情况能不害怕吗?

很显然李世民是有备而来,他现在已经杀红了眼,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皇位,若是谁敢当他的晋升之路,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杀掉谁,即使这个人是他的兄弟,是他的父亲也不例外。

当李世民来到李渊身边的时候,他手下的第一猛将尉迟敬德就对李渊说道,太子李建成谋反,已经被李世民杀掉了。

你说这事该怎么办吧?

李渊看到杀气腾腾的尉迟敬德,以及他手里还在滴血的兵器,他能怎么说,他只能说杀的好,这时候他想到的恐怕也只是保命要紧吧。

再说了他毕竟是一个老人了,自己退位之后,终将会把皇位让给自己的儿子的,既然早晚要让,那还不如现在趁势让给秦王李世民当皇帝呢?

李世民之所以杀掉李建成,他想要的就是这种结果呀。

所以,李渊让位是英明的选择,是无奈之举。

这也说明李渊是懂政治的,就像他当初反抗秦王朝一样,就是拼了命,也要抓住最高的权力,当上皇帝,正如他现在的儿子李世民。

这也就是为什么生在皇室里,没有亲情的缘由。

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朝代皇室里都会发生兄弟骨肉相残的原因,只能说权力对他们的诱惑太大了,得到了权力就等于掌握了天下的苍生。

说道这里倒让我想起了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刘邦的父亲在项羽手下做人质,项羽拿刘邦的父亲说事,想让刘邦投降,否则,就用大锅烹了太公。

你看刘邦回答的,烹就烹吧,但是不要忘记,烹好了给我送来一碗汤喝。这就是父子情,在权力面前父子情真的是狗屁不是。

刘邦是如此做的,李世民肯定也会如此做,因为他们都是政治家,政治家一般做事的时候,不达目的是不会罢休的。否则,他们也做不出一番成就来的。

总之,还是那句话,无情最是帝王家。


史学达人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建国之初,皇族内部围绕皇位继承权的大问题,展开的斗争,唐高祖李渊和他的次子秦王李世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位当事人。

虽然最后是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称帝结束,但题干中的假设情况,可以从唐高祖李渊和李世民两父子的经历来说起。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李渊出生在长安,他的父亲是唐国公、柱国大将军李昞,家族世代显贵。

北周建德元年(572年),李昞去世,7岁的李渊袭封为唐国公。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随国公、丞相杨坚逼迫北周静帝宇文阐禅位,即皇帝位,改元开皇,定国号为“隋”,史称隋文帝。

由于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氏的姐姐,隋文帝对李渊这个外甥特别器重,任命他为千牛备身,后转任谯(今安徽亳县)、岐(今陕西凤翔)、陇(今陕西陇县)三州刺史。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出生。

隋朝开皇十七年(598年),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出生。

隋朝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病逝,皇太子杨广即位,史称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登基后,李渊先后在荥阳(今河南荥阳)、楼烦(今山西静乐县)两个郡的太守,后又被任命为殿内少监、卫尉少卿。

隋朝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不久升为右骁卫将军,多次击败游勇及突厥。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晋阳宫监,在平叛的过程中,他招降纳杰,网罗各种人才。

同年七月,李渊起兵反隋,不久攻入长安,李渊宣布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

隋恭帝杨侑进封李渊为唐王、大丞相、尚书令,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他的大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四弟李元吉为齐国公。

隋朝义宁二年(618年),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即皇帝位,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

唐高祖李渊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李元吉为齐王。

皇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兄弟,在唐高祖反隋建唐过程中,都建有功勋;唐朝开国以后,两人又多次带兵讨伐各地割据势力。

随着唐朝局势的稳固,矛盾凸显出来:皇位只有一个,秦王李世民跃跃欲试,皇太子李建成也不甘心,拉上四弟齐王李元吉为帮手,双方剑拔弩张。

唐高祖对此并没有警惕,反而先后封李世民为司徒、尚书令、中书令,最后又创制一个天策上将之职授予他,位在诸王之上,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唐高祖和皇太子李建成,这样导致双方关系更加紧张。

唐朝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率领精兵强将,在京师长安城大内皇宫的玄武门附近埋伏,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上朝经过玄武门时,李世民及其部属立即杀死了他们,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发后,皇太子李建成的部下、翊卫车骑将军冯立他与副护军薛万彻、屈直府左车骑谢叔方等人,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兵马两千人,赶到玄武门准备为皇太子和齐王报仇

掌管着宿卫军的云麾将军敬君弘与中郎将吕世衡等人出战,结果全部战死。

薛万彻等人越战越勇,准备进攻秦王府,李世民手下大将尉迟恭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给薛万彻等人看,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迅速溃散,薛万彻等人逃亡,李世民控制住了局势。

政变发生时,唐高祖正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李世民让尉迟恭入宫,尉迟恭全副武装来到唐高祖所在的船上。

唐高祖惊骇之下,才知道李世民杀死了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身边的大臣萧瑀和陈叔达都劝唐高祖把权力交给李世民,唐高祖答应了。

尉迟恭又请求唐高祖颁布敕令,命令各军一律接受李世民的处置。之后,李世民才来拜见唐高祖。

随后,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的儿子全部被杀,原东宫和齐王府的女眷则全部收入李世民的宫中。

唐高祖很快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将所有的军国大权都交给了他。

同年八月,唐高祖退位,自为太上皇,皇太子李世民即皇帝位,改元贞观,史称唐太宗。

可以说,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选择了一再退让,才保住了性命。

那么,按照题干中的假设,唐高祖如果不退位交出权力,李世民会杀他吗?

悦史君认为,就算李世民不杀唐高祖,唐高祖也很可能成为傀儡,甚至死于非命,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李世民的军事实力

李世民在杀死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后,引发东宫和齐王府的报复,但在他的手下大将尉迟恭等人的骁勇作战下,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已经溃散,不成气候,李世民控制住了局势。

第二,唐高祖的处境

玄武门之变发生时,唐高祖并不知情,李世民派尉迟恭等人武力进宫后,唐高祖才知道政变了,这时他实际上已经被李世民控制,虽有皇帝之位但无法施展权力。

第三,朝臣的向背

应该说,在皇太子李建成还在世的时候,支持他的朝臣还是很多的,但他被李世民杀死、唐高祖被控制的情况下,朝臣的天平立即偏向了李世民,唐高祖已经没了退路。

综上,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已经骑虎难下,李世民已经走到杀兄弑弟的程度,如果政变因唐高祖再起波澜,李世民和他的部属估计也只能继续走下去。

因此,唐高祖交权退位是最好的选择,也给了李世民一个弥补的机会,成就“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