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之那树,那云,那阳光

(图文:木木)说不清乡愁是什么,仿佛一种隐约的召唤,总是在心底牵动着,时有时无,每当孤独漂泊之时。

思念便会化成乡愁入梦。

每次回去,我总要到处走一走,不管是追忆来时的路,还是探索近在咫尺却不曾到达的地方。我是一个悲观主义的乐观者,我想记住她们的模样。家乡留在我心中的印记,就像远去的童年一样,渐渐变得遥远而模糊。有人说回得去的地方叫家乡,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不论我愿不愿意,我知道,有一天,这里终究会成为故乡。

而如今,对于搬迁,外嫁,外出务工的大多数年轻人而言,她就像我们记忆深处的根,我们从这里来,却如蒲公英一样,早已纷飞四方。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每次回家,最怕的就是发现父母又老了一些,谁也无法同时间赛跑,一句,我怕来不及,便是我内心最深的眷念。

清泉石上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也有一方的风情,家乡在我的印象中,一直都是清澈,明媚,热闹的气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她渐渐变得冷清,沉默,和苍凉.....也许跟我总是在冬天回去有关吧.可是有人说,

冬天才是老家最热闹的时候,老人带着期盼,年轻人带着希望,在这休养生息的季节迎来一场团聚。完成一次爱的融合,以及情感的流动,然后带着爱和勇气,让我们继续在这世间披荆斩棘,一路往前。湛蓝的天空,加上如凤祥云,组成一幅 生动的画卷。

家乡的蓝天,仿佛是一种永恒的色调,爱着它的湛蓝,看得人,心也跟着清澈起来。每到秋冬,树上的鸦雀窝,

一个一个地显现出来,它们静静地置于树顶,形成独有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乡村画卷。在山上,眺望着远处的村庄,她们是安静的,祥和的,寂静无声的......

山上的阳光很好,她们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她们遥远而又近在迟迟。山上的茶园,也是小时候上学,翻山走的必经之地。总觉得翻山上学是一件有趣的事,所以隔三差五的,就会不走大路而从后山上翻越去学校,母亲每次看到都会摇头笑说,大路不走草林里弯,说的就是你这样的。山上的小路码好的柴垛。每个冬天,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备些柴火,到寒冷的时候,烧上一笼火,大家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烧水喝茶,火焰映红了人的脸,火苗在每个人的眼睛里跳动着,那是人们冬天里最轻松愉快的时刻。这些年都改成了炉子,虽然更方便暖和了,却也少了一些那时的气氛。回去的时候,雪已经下完了,还剩残雪,将化未化。山下田间,水面还结着冰。学校老旧的台阶,是我们记忆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处可见的树与鸟窝阳光穿越树木,把这个冬天都照暖了。小桥无声,漫水桥,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六队,冬日暖阳,老人与狗,坐在门口,悠闲地晒着太阳......柴火依然是这里取暖做饭最主要的生活工具,也是大自然赋予我们取之不尽的资源。到处光秃秃的冬天,展示着它独有的萧条肃穆之感。无人行走的山边,有着动物路过的痕迹,应该是野猪的脚印。还有这样的脚印是否熟悉?这里特有的梯田。人家,冬天的板栗山,山路,蓝天路在远方,枯藤老树昏鸦。

树与蓝天,每次回去的时光,总是太过短暂,并没有走完剩下的行程。后来想想这样也好,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风景,用时间作为刻度,形成一次次短距离的探索,却是把回家的这条路走的更长,看得更清了。

我相信每一次记录,都会成为我留给记忆最好的礼物。以此也献给曾与我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游子和小伙伴们。